以地名编制新实践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24 阅读:44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山东省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万明国
地名是地理形态的标识、景观方位的指代,也是历史文脉的传承、美好愿景的映射、产业品牌的媒介,开展好地名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山东省费县是沂蒙山区千年古县,西汉初年置县,文史底蕴深厚,地名资源丰富。为更好地传承文脉、赋能乡村发展,费县创新实施“乡村地名编制新实践”工程,坚持数据筑基、文化铸魂、协同破题,为342条乡村道路命名,谱写了乡村发展新篇章。
摸底建账,汇总命名资源。费县坚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摸排全县尚未开展命名备案的乡村道路,打好命名提前量。依托“山东·天地图”“百度实景图”等地理信息平台,整合卫星影像、行政区划、交通路网等数据,对全县12个乡镇(街道)、2个功能区(费县经济开发区、费县高铁片区)驻地街路巷、村庄内部路、村级公路进行全覆盖摸底,标注无名路、重名路及规划待建道路等示意图400余处,制作可视化电子地图,构建全域乡村道路空间数据库,初步形成道路命名清单。组织镇村干部、地名工作者、文化顾问成立工作组,对照清单实地踏勘、逐一核查,详细记录道路现状、历史俗称、周边地形村貌、村庄典故传说、附近产业特色等信息,为乡村道路命名提供事实支撑和设定依据。
科学统筹,编制命名指引。费县统筹处理好上与下、旧与新、远与近的关系,在把握区划调整历程、地名演化规律、城乡发展规划中圈定命名特色、编制命名指引,增强乡村道路名称的整体性、系统性、稳定性。统筹好“上连天线”与“下接地气”的关系。严格遵循《地名管理条例》等制度,深研地方志、老地图等文献资料,走访农村老人、文化名人,为编制命名指引提供有益参考。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探寻历史遗迹、文化典故,将50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融入新的命名体系,替代原先以吉祥嘉言命名的地名。比如,上冶镇曲池村光明路据传为春秋时齐桓公与杞侯、莒子会盟处,指引其更名为“会盟路”。统筹好产业发展与地方规划的关系。整理乡镇(街道)、发改、交通、文旅、农业等单位参考书籍、规划材料20余份,掌握好镇情村情,编制命名采词时适当取舍,确保道路名称布局合理、词义贴切。比如,马庄镇核桃、胡阳镇西红柿年产值均过亿元,“核韵”“柿红”等特色地名被纳入储备采词库,为以后命名提供灵感。目前,全县共总结提炼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村名、道路位置、产业特色、吉祥嘉言6类命名资源,“一镇一策”“一区一策”编制命名指引14份,为31个村推荐了地名采词。
人机结合,建立地名采词库。费县对照“好记、好听、好找”的命名标准,坚持以原生地名为主,以由老地名、历史地名衍生的新地名为辅,统筹考虑6类命名资源、群众意愿等因素,对推荐地名采词进行适当增删,形成包含470个地名的费县地名采词库。特别是创新AI智能采词模式,将各乡镇(街道)、功能区有关信息持续输入AI智能软件,不断调整完善指令要求,训练专属AI大模型提取高频关键词,并基于语义关联算法生成备选采词,筛选30余条采词补录至地名采词库,扩充了采词库规模。目前,全县地名采词库收录346个建议采词,确定使用49个、储备参考297个,为乡村道路命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多元协同,论证命名方案。费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握工作时度效,让专家、群众、部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群策群力编制地名。把好专家论证关。尊重专家权威性,组织12名地域文化学者初步审议拟命名方案,确定命名主基调。把好征求意见关。激发群众主体性,组织专家与群众座谈联审,引导群众讲述村史村事、村容村貌,逐条分析论证拟命名方案,提高群众责任感、归属感,确保命名符合村庄实际和群众愿景。把好风险评估关。建立多部门联合终审机制,组织民政、发改、资规、住建、交通、公安、执法等部门召开专题联席会,论证命名规则合规性、名称使用认可度、管理实施可行性等内容。经司法部门合法性审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342条道路名称。其中,依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村名、道路位置、产业特色、吉祥嘉言命名的,分别有34条、54条、51条、62条、15条、126条,分别占10%、16%、15%、18%、4%、37%。
建档设标,形成工作闭环。费县扎实做好乡村道路命名后半篇文章,将命名道路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进行备案公告,根据公告要求设计乡村道路标准化命名台账模板,“一村一品”建立命名档案,有序推进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并同步修改标注电子示意图,形成“摸底—命名—入库—论证—建档—设标”的闭环。通过建档设标,342条乡村道路有了“电子身份证”,可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导航软件共享信息,为出行导航、物流配送、治安管理、消防救援、卫生防疫等提供了准确信息服务,有效提升了群众工作、生活的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