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3037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武汉市地名办组织召开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5-08 阅读:891 次

来源:地名世界

武汉市地名办组织召开

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纪委监委关于“六项治理”工作要求,形成部门协作合力,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地名命名及标准地名的使用水平,促进武汉市地名规范化管理,武汉市地名办召开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交管局、市民政局等道路管理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和联络员参加会议。
会上,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了武汉市道路命名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如:地名命名滞后、地名使用不当和地名价值不强等,并提出下步工作建议。随后,各单位对当前地名管理和使用工作中的重难点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应在道路规划阶段就确定道路命名,做到“有备无患”;应严格把握道路更名问题,尽量不要更名;应找到小区连通道路的管理方式,不能只依靠命名。
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孙家同强调,地名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针对武汉市地名管理工作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衔接不紧密、沟通不到位、检查不精细、处置不及时等问题,他要求建立“四个机制”,即:建立沟通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建立问题研判机制,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严格把握“非必要不更名”的原则;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及时消化处理。

来源: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贰:宿州市萧县民政局讲好“萧县故事”

开创萧县地名文化新篇章


近年来,为彰显萧县“千年古县”文化底蕴和冲刺“进十争百”发展目标,萧县民政局坚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四措并举”守护地名文化,留住美丽乡愁。
图片
挖掘地名古老故事。持续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建立实地联合考察机制,加强对优秀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审核和论证,截至2021年初,共获批白土镇、丁里镇、龙城镇、永堌镇等4个“千年古镇”和杜楼镇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祖楼镇相山庙村、白土镇绥舆里村、白土镇朱陈村、杜楼镇红庙村、孙圩子乡程蒋山村、王寨镇吴丛村等7个“千年古村”。这不仅大大激发了萧县人民珍视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自觉意识,而且为进一步推动保护和发挥古村镇历史文化优势,促进萧县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
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按照“统筹规划,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萧县民政局联合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对本地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和存量进行全面梳理,依据历史性、文化性和应用服务性,通过系统分析全县5520个地名的类别、产生时间、空间分布和文化特征,编制《萧县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萧县地名文化遗产资源特征分析及转化利用报告》,初步确定我县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55个。
整治地名大洋怪重。出台《萧县地名管理暂行办法》,对地名命名、更名、销名和标准地名使用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相继办理了9家商建住宅小区命名工作。同时联合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凤城新区城市道路、桥涵的命(更)名工作,坚持以我县历史、地理、人文特征和地方特色为基础,使城市道路命名彰显应有的文脉底蕴;以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规范有序、雅俗共赏、好找易记的基本理念,反映我县凤城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新区城市轮廓与风貌,确定了凤城新区及老城区42条城市道路、桥涵命(更)名。
促进地名成果转化。结合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城镇性质、发展方向等要素,规划具有地域特色、兼顾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名景观,保护优秀地名资源,加强优秀地名文化宣扬,启动编制图、录、典、志,目前《萧县地名录》进入定稿阶段,萧县行政区划图、萧县城区图正在申请发行刊号最终阶段,《萧县地名志》初稿己成型,《萧县地名故事》己出版,系列举措开创了我县地名文化新篇章。

来源:萧县民政局;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7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