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5358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南京的山(节选七)——前瞻:南部名山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3-21 阅读:117 次

来源:金陵回声

胡阿祥


南京的“南部”,市域颇为广大,山体也是棋布错出。其中,属于宁镇山脉南支者,除了我划归“东线名山”的阳山、汤山、青龙山外,跨越秦淮河谷后,又有东山、方山、牛首山、祖堂山、横山、云台山等,以及西南方向长江之滨的三山;向东南方向延伸,则有东庐山、无想山、游山、花山等。又城南中华门外,有雨花台、韩府山、将军山等。下面由北而南,略述三山、东山、方山、云台山、横山、东庐山、无想山、游山。
一、三山三山位于江宁区板桥街道西南部,长江东南岸。因三座山峰并列,南北相连,形似笔架,故名。由于山体延伸到江中,形成矶头,又称三山矶,滚滚长江在此从向北偏流折回东流。六朝以来,三山历为南京城西南的江防要隘,故又得名护国山。三山之历史象征与文化意味甚为丰富。如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中的三山,“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这是商人妇的爱恋与哀愁。萧齐诗人谢朓由中书郎改任宣城太守,离京赴任途中,吟出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令大唐诗仙李白也致敬“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让我撰写《谢朓传》时也借用为书中一节的标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佳句,既使三山名声大噪,也让“三山二水”成为南京的雅称之一。至于乾隆皇帝弘历的御诗“鼓棹三山正顺流,素车白马一时收”,用典为“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西晋灭吴之战,则以诗证史地说明了金陵王气的首次消歇,正始于当年王濬水军集结的三山的江边。又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循江而下,由三山矶直迫南京,攻下南京后,改江宁府为天京,并定都于此。

图片

明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图》之"三山”

这样的三山,诚为感悟地理成败、历史兴亡、人事沧桑的一方胜地,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凤凰三山”,即在城西南花露岗凤凰台遗址远眺这江边的三山。


二、东山东山,本名土山,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海拔62.1米,山体由砂岩与砾岩组成。南朝刘宋山谦之《丹阳记》称,因山“无岩石,故谓土山”,并与南京城内的“石山”(石头山)相对应。“土山”一名貌似平平,实则由来已久,而且深具历史底蕴。据南朝梁陈顾野王《舆地志》记载:“自方山至京师,此为半道,今谓此山下道为半逻。”孙吴时期, 琅琊王孙休自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建业,继承大统,孙琳等在土山迎候,可见当时的土山已是建业城郊的标志性迎送之地。又土山虽为弹丸之地,但历来风雅不绝,其间关键,又赖东晋名相谢安之经营。谢安在40岁以前,常年隐居会稽东山;及至为了家族利益,接受朝廷征召,来到建康之后,他“于土山营筑,以拟东山”,“世称小东山”。谢安指挥淝水之战时,据说便是在这里运筹帷幄的,东山也因此见证了那场“挽狂澜于既倒”的传奇战事。由于谢安的缘故,东山声名远播,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从南朝的谢灵运、鲍照、沈约、何逊,到唐宋的王昌龄、李白、温庭筠、王安石、苏轼、杨万里,再到明清的焦竑、吴敬梓、乾隆皇帝等,都曾到东山游览凭吊,咏之成诗,赋之成文,留下了大批名篇佳作,东山于是成为南京南郊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一,明清时代“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中,“东山棋墅”或“东山秋月”皆列名其中。今日东山,竹林苍翠,蔷薇满园,树木葱茏,已恢复或新建了谢公祠、太白亭、秋月阁、望北亭等建筑。登临山顶,俯瞰江宁城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盛况,令人不免怀想这片土地近1800年来的风云变迁。

图片

远眺东山


三、方山方山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海拔208米,面积3.3平方公里,周围13公里。南朝刘宋山谦之《丹阳记》有云:“山形方如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即因山体呈方形,顶部平坦,得名方山;又因四角方正,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枚皇帝印玺,故称天印山。方山之闻名,早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帝东巡至金陵,有“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遂下令凿岗开渎,以泄金陵王气,据南朝梁陈顾野王《舆地志》:“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清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曾题诗《秦淮歌》,讥刺始皇帝虽凿山开河、仍二世而亡:“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痴心虑后五百年,讵知亡秦在二世。”

图片

明末清初高岑《金陵四十景》之“天印山”

方山在历史上真正扮演重要角色,是在六朝时期。自孙权建都建业后,秦淮河东源句容河、南源溧水河汇合处的方山,成为都城与三吴沟通的水运枢纽。赤乌八年(245),孙权派遣校尉陈勋率领屯田作士,在方山南侧“截淮立埭”,即建拦水坝,调节水位,以利船舶通行,号曰“方山埭”。方山埭为通往吴会地区的运河“破冈渎”上的十四埭之一,也是规模称最的一埭。破冈渎与方山埭竣工后,太湖流域乃至钱塘江流域的各类船只可以直达建康,方山遂一跃成为南京东南最重要的交通门户,迎来送往、商旅云集的繁盛之地。

图片

六朝破冈渎路线示意图(陈刚)

方山的历史记忆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如山顶及山麓曾有佛寺、道观多所,东有东霞寺,西有玉积庵,南有洞玄观,北有定林寺,顶有海慧寺。惜经岁月流逝,兵火摧残,这些寺观多遭毁坏,唯有南宋乾道九年(1173)建造的七层八面定林寺砖塔,虽经后世重修,塔身主体仍为南宋旧物,其古色苍然,巍然矗立,而且以其倾斜奇观,驰名宇内,拥有“世界第一斜塔”的美称。近年,方山定林寺得以盛世重建。又在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中,方山作为首都的防卫阵地,布置有大量兵力阻击来犯日寇,至今山上仍残存有当时砌筑的大量碉堡,在荒草之中或隐或现,昭示着先烈们的卫国功绩。

图片

定林寺砖塔旧影

从地质学角度言,方山作为著名的死火山,民国以来便受到地质学家的充分关注。据研究,在距今1100万年到1000万年之间的中新世晚期,因为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凝固后形成了山体,又历经1000万年的风化剥蚀,才成现今方山的模样。现今的方山,随处可见充满气孔、轻浮水面的玄武岩,山顶更有火山口洼状盆地等地貌景观,向四方游客诉说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奥秘。2009年,方山成为“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这样的方山,真可谓天造一半、人造一半。天者,火山造就的方山;人者,古往今来各种版本的“金陵胜景”中,都少不了方山、天印山、天印樵歌、方山斜塔的身影。


四、其他云台山,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近南北向延伸5公里许,主峰海拔319米。山势巍峨,风景秀丽,旧有泉胜石奇之誉。因山中古寺云台寺而得名。山巅尝有白云观,传为宋代始建,远近闻名,香火颇盛,1958年被毁。山之东麓有1964年兴建、后又多次重修的“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安葬了1939年 2月26日抗击日伪军、英勇牺牲的65位新四军烈士遗骸。

图片

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

横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交界处。南朝刘宋山谦之《丹阳记》云:“四面望之皆横,故有是名。”又名横望山。山体近东西向,呈弧形分布,长约15公里,宽约3-5公里,由大小62座山峰组成。主峰太阳拱,俗称拖船壑,海拔459米,位于博望区;次高峰四径山,海拔368.5米,为江宁区最高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庐山,位于溧水区中东部,山体南北延伸5公里,东西宽1.5-2公里,主峰海拔273.9米。山色如黛,林木苍翠,峰奇岭秀,体势雄浑,宛若一座巨大的屏风。相传东汉初年严子陵结庐于此,或说山形似庐,故名。秦淮河南源溧水河发源于此。旧有元朝始建的观音庵,历经毁建。1999年复建,更名为观音禅寺。无想山,位于溧水区中南部,西北一东南走向,最高海拔209.5米。山势蜿蜒,群峰起伏,远近高低,层层叠叠,风景殊异,为溧水境内第一名胜,故虽名“无想”,却令人神往。北宋词人周邦彦任溧水知县时,多次游历,并写下《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山中旧有唐初重建的无想禅院,五代时废,南宋复建为禅寂禅寺,寺西侧原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今有明清摩崖石刻、新建之无想禅寺以及无想山水库等人文与自然胜景。游山,位于高淳区中部,有大游山、小游山之分,总称游山,又名圣游山、游子山。相传孔子前往楚国时,途经此地,观景讲学,故名。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一1.5公里,主峰大游山海拔185米,为高淳境内最高峰。山势峻峭,松竹苍翠,四野开敞,景色宜人。旧有道观玄武庙,又高淳民间相传地藏王菩萨曾落脚圣游山,若再加上孔子的传说,则此山竟集儒、佛、道三教于一身。1990年代起新建的真如禅寺,规模宏大,山门内广场上高21米的露天阿弥陀佛像,重逾千吨,堪称“金陵第一大佛”。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