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43557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南京的山(节选一)——罗列:古往今来,灿若繁星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1-15 阅读:98 次

来源:金陵回声


胡阿祥


南京的山,因为多,所以令人“眼花缭乱”;因为古今名称乃至范围的变迁,以及别名的不少,所以颇有“头绪繁杂”之感。这里不妨古代、近代、现代,各选一部地方志书,即南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之“山阜”与“冈岭”,民国叶楚伧与柳诒徵主编、王焕镳主纂《首都志》(1935年)之“山陵”,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市志》(2009年版)之“低山”“丘陵”“岗地”,抄出所有条目,以见南京的山之一斑:

图片

图片

表1:南京地方志书所见南京的山

针对表1,需要说明两点:首先,古今政区变迁引致的地域范围问题。如南宋建康府辖有江南的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与现今南京政区对照,江北的浦口、六合二区不属建康府,而句容已属镇江、溧阳已属常州,故表1中《景定建康志》的山目,不见现今的南京江北浦口、六合之山,我也未列当时的句容、溧水之山;又民国《首都志》所记“山陵”,“陵”特指“总理陵”(即今中山陵),“山”更限在当时的南京市(首都)与江宁县,而且“离城较远诸山”的记载凡例为“小而不著者不录”,故表1中《首都志》的山目,不见现今南京的江北浦口、六合之山与江南的溧水、高淳之山。其次,“山”的概念问题。一则,从地名学的角度言,“山”类地名的通名多矣,南京的“山”也不例外,如表1中涉及的冈(岗)、垅、岭、岘、坡、墩、台、矶,乃至特殊情形的龙膊子(东连天堡山,西接富贵山)、北极阁(即鸡笼山,因清初在山上建北极阁,故名)等;二则,按地貌学的标准分,南京的“山”包括了地貌单元中的低山、丘陵、岗地。低山指主峰海拔在300米以上的石质山地,丘陵指主峰海拔在300米以下的石质山地,岗地指由松散沉积物堆积而成、高度不大、顶部平缓、多呈长条状、主要分布在低山与丘陵两侧山麓地带的垄岗。表1中《南京市志》的“低山”“丘陵”“岗地”正可作如此理解。换言之,南京的“山”作为视觉呈现中的山体景观,属于一种广义上的“山”,这样的“山”占了南京市域总面积的64.5%。虽然,若是放到中国西部,起码南京的丘陵、岗地,西部人大概不会称之为“山”,而西部人来到南京,面对南京的“山”时,尽管经常“呵呵”于它们的自然体量,却总“啧啧”于它们的人文底蕴,乃至“啊啊”于它们的自然与人文之交融密合、相得益彰。

图片

《同治上江两县志》之“上元山图”

图片

 《同治上江两县志》之“江宁山图”

所以我也常说:南京的山,“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甚至总体而言,“人造一半”还胜过“天造一半”呢。南京山的自然与人文之交融密合、天造与人造之相得益彰,又或可通过古往今来的“金陵胜景”获得形象的认知。自从北宋度支员外郎宋迪题画《潇湘八景》以后,各地文人雅士争相效尤,及至明朝万历年间,朝廷更是诏告各地,要求定出“八景”上报,于是所谓“八景”“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甚至“四十八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如每景以四字命名,又以此为题材,编绘图画、创作诗歌、题写楹联。素称风雅的南京当然也不例外。从古至今,“金陵八景”乃至“金陵四十八景”可谓蔚为大观,堪称南京山水城林、自然人文的精华凝聚,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的画龙点睛。那么,在这样的“金陵胜景”的精华凝聚与画龙点睛中,南京的山又居于怎样的地位、拥有多大的份额呢?不妨看看表2的举例:

图片

图片

表2:“金陵胜景”所见南京的山=】

图片

清长干里客《金陵四十八景图》之“木末风高” 

依据表2统计,400多年来,“金陵胜景”中与南京的山或山中的景有关者,竟然少则半数,多则 2/3。据此,“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山的权重可想而知;“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南京,山的文化表达、山的历史鉴戒,又可谓异常丰富、相当深刻。这就是古往今来、灿若繁星的南京的山!
 此文选自南京市社科联【大观南京】科普丛书(第一辑)-南京的山作者:胡阿祥
编发:吴捍新

 20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