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3083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江苏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23 阅读:749 次

来源:地名世界

江苏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定名时间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南京周郎桥、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始建的山塘街、唐代名将尉迟恭所建的扬州广惠桥……近日,2023年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157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地名入选,其中路、街、巷(里、弄、坊)地名93个、古桥梁地名64个。老地名,其实并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而是浸染满历史痕迹,流淌着人文血脉,蕴藏了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倾注有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情感,寄托着外出游子的乡愁,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矿藏,是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老地名,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地理信息标志,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载体、一把还原历史的钥匙,蕴藏着让人“涨知识”的故事,积淀着丰富的地方风物、人情习俗。深挖底蕴,传承老地名中的文化。一个地名,一处具体的地理方位指向;一条老街,一段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里,也蕴藏在一个个老地名之中。无锡江阴的刘伶巷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有关;连云港东海县桃林镇,有一条马陵古道,庞涓与孙膑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扬州广惠桥,由唐代名将尉迟恭建造而成……每一个地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反映着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甚至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经历了城市的沧海桑田之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不仅串联起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也记载了这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要在城市肌理更新中留下历史的厚重与温度,焕发出文化传承之光。擦亮记忆,留住老地名中的乡愁。文化能唤醒一个城市的悠远记忆,地名则能直接荡漾起人们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生我养我的家乡街巷,就是留存让我们回忆、让我们思念的地名。作为人类千百年来生活繁衍的地理载体,老地名随着岁月的累积和人文的浸染,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名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发扬,变成某一个地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它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人们对于故乡的铭记,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份认同感,成为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彰显精神的永固部分。保护好老地名,城市的发展才能引起几代人的共鸣,乡愁才能更好地找到归属。一串串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承载着过去,标注着现在,光照着未来。留存了地名文化就留住了地域文化,就守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回家的路,给了乡愁一个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对老地名的保护,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视,也是为市民共享城市记忆创造条件。来源:扬子晚报;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1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江苏徐州3街(路)1桥入选这份省级名单


地名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内涵,承载着数代人丰富的记忆与情感。近日,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全省有157个历史地名入选,徐州有4个上榜,分别是府署街、彭城路、苏堤路、圯桥。
2022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公布了首批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徐州市的古城地名徐州、丰县、沛县、邳州,古镇地名古邳、窑湾、土山,古村落地名吕梁、金刘寨共9个地名入选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2023年,江苏省又对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和古桥梁地名两类地名进行评定,由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旅厅、方志办6部门联合举办,按照逐级申报原则评选而出。府署街在鼓楼区黄楼街道范围内,位于金地商都与金鹰购物中心之间,西起中山北路,东止彭城路。清同治年间,徐州府署衙门位于该道路的北侧,道路得名府署街,又称府衙门街,后来谐其音称富庶街,含祝愿百姓富裕之意。1971年改称统一北街三巷,1981年复称富庶街,2021年8月恢复为“府署街”。彭城路因徐州古称彭城得名,北起彭城壹号,南至和平路,自汉代至清末都是徐州城的南北主要街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彭城路是徐州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聚集,文庙、城下城遗址、回龙窝、戏马台、土山汉墓等散布沿线,以户部山为中心的明清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苏堤路北起铜沛路,南止中山南路,原为北宋时期徐州知州苏轼带领徐州居民修建的黄河防洪堤坝,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为表示对苏轼的敬重,后人以苏堤为名。据史料记载,苏堤的名称最初出现在明代,明正统年间称为“苏公堤”,明嘉靖年间称为“苏堤”。睢宁县圯桥之名源于《圯桥进履》《黄石公察人授书》等历史故事:“汉初三杰”之首张良曾在圯桥上邂逅黄石公,三进其履,三赴其约,得兵书而启迪心智,辅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圯桥引无数文人墨客寻访,唐代诗人李白曾途经圯桥,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圯桥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现在的桥为1981年在原桥东南200米处重建的。一个地名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地方志。近年来,随着地名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徐州一些曾经消失的老地名被“复活”。此次入选的府署街即是2021年由原来的富庶街更改而来。徐州地名研究专家李世明称,府署街的“更名”实为“恢复原名”:“1934出版的《徐州游览指南》,就有涉及府署街的记载。”“名巷古桥实体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会迁移,但并不影响其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睢宁县文史学者张甫文介绍,此次被列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圯桥,具体位置在民间曾有争议,早年睢宁县古邳镇在圯桥社区辖区内建设的张良殿、圯桥石表铭等新旧景观,为后人留住了乡愁,让老地名重放光彩。为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张华介绍,由于徐州历史上长期遭受黄河水患影响,留存下来的历史地名资源较为稀缺。近年,市民政局会同市住建、城管、交通、水务、文广旅、史志办和部分地名专家评估论证,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四个方面评审,先后公布了两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共71个,通过对历史地名的保护性恢复,最大化留存住徐州古城珍贵的地名印记,更好地展示徐州城区的历史文脉。今后,徐州市还将加大地名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态讲好地名故事。来源:都市晨报;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0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