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5517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20 阅读:124 次

来源: 太原道微信公众号


王文卿


地名作为标记和识别不同地域的名称,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属于专有名词。但它又与词汇中的一般词语不同,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形态。某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能在地名中找到痕迹,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域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地名是文化的镜象。”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山西各地、市的地名实体进行考察,分析山西省各类地名的地域文化特色。


图片


一、山文化


山西省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居多,遍布全省乡村,展现了黄土高原有山地、丘陵、平川、台地等复杂的地形文化。山文化的特点主要通过与“山”有关的语素作通名体现出来。山,指比较大的山。崖(涯),山石或山地的陡立侧面。岭,山脉或山脉的干系。峪,山谷。,山岭环抱处。沟,指山间的洼处。洼,山的低处。埝,两阜相交,两谷相切,未断处;或者是为防水而筑的土埂。寨,指山寨。圪塔,地形高出一块。圪垛,指坑凹地。圪套,指山势弯转曲折。湾,指山的弯处或江河等的弯曲地方。头,物的顶端,山头。峁,小山包。垴,山冈、丘陵的顶部。梁,山的中间拱起长条部分,如山梁。腰,指山中间。还有与地貌形状有关的语素:盘,道路迂回曲折。屹料,俗语为“不正”之意。口(嘴、咀),指山的关口。关,指地势险要的要塞。坡,地形倾斜。脚,山的最下端。陌,指山谷间平地。堙,土山。山文化具体分为描写地形文化、姓氏(人名)地形文化、方位地形文化和其他地形文化等。


(一)描写地形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在纯粹因地形、地势命名的地名上。人们通过对地形的描写命名体现了山西地形的复杂多样以及人们的想象力。山西北区地名大都描写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偏关这样的地名比较多,如“天涯”,因地处山区,海拔较高,坐落于两山之间而得名。崖庄窝,因悬崖峭壁而得名。狮子庄窝,因山形似狮子而得名。天峰坪,位于县城西部,地处黄河东岸悬崖之上的一块天然小坪上。从黄河滩向上看形似峰,故名天峰坪。石门庄村坐落于山下,山似石门,故名。大元峁村建于一圆形山峁上,故名。在其他地区,这样地名也不少。晋东南黎城的葫芦脚村,因村庄的地形似葫芦又在山脚下而得名。鸳鸯村,因村南有寨,地形宛如鸳鸯而得名。鸽子峧,因山上有石,宛如双鸽而得名。沁源县葫芦沟村后面有一座大山,形似葫芦,故名。太原郊区自然村——直峪,因村邻长而深的沟而得名。晋城的圪料沟,因村子位于弯曲的山沟里得名。晋城的陡坡村位于一条山沟里,出村就上坡得名。河津县的琵琶垣,因地形如琵琶故名。寿阳有:五峰山、羊头崖、皂银垴等。长治有:壶口山、蝉伏沟、龙门墕等。


(二)姓氏(人名)地名文化。


姓氏(人名)加地形命名的地名,记载了当地某一姓氏族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据考查,这种地名多分布于山西省的西北部。偏关县的姓氏(人名)地形地名较多,如:马家埝,地处山区,马姓居此,村前有埝,而名。石家埝,村居两山之交,两沟相切的低凹处,石姓先居,故名。阎贵家嘴,城东北15里石山嘴上,相传名为阎贵者立村,故名。柴家山,地处山区,柴姓先居于小山旁得名。杨家山,位于县城东,杨姓先居坐落山坡得名。应县有代家沟、贾家沟、葫芦峪、秦家山等。左云有黄家梁、张家坡、李家塔等。据县志记载,西部临县的村名受自然环境及历史原因的影响,多数以地形冠以姓氏命名,大致有坡梁峁山、沟渠岔湾、塌岭岩畔、墕窊坪坂,加上圪垛、圪垯、圪塄、圪台共20种地形,89%的地名由此而得。如:张家坡、李家塔、高家山、曹家峁、严家墕、郝家渠、郭家岔、薛家畔、成家渠、董家沟、刘家圪塄、李家圪塄等。据《离石县志》记载:姓氏加地形命名有165个,如:贺家山、渠家山、殷家山、李家沟、王家沟、于家沟、梁家湾、贺家塔、陈家塔、任家塔、袁家岭、薛家昴、吴家昴、梁家墕、张家墕、车家梁、郭家梁、马家梁、霍家坡、张家圪垛、刘家圪垛等。类似这样的地名其他地区也不少,黎城有程家山、朱家峧等。晋城有郭山、焦山、庞圪塔、裴圪塔等。


(三)方位地名文化。


这类文化主要体现了前后、大小、上下、东西、南北等对应、对称的思想。其地名以一定的参照物为中心,用方位指称,再加地形特点的语素构成;或地形特点在前,方位在后构成。以偏关为例,村子因地处形状像虎的山区,按照山的前后分为“前虎头”“后虎头”。村子都建于一圆形山包上,按照大小分为“大元峁”“小元峁”。村子位于县城周围的山坡上,石阶层层,道路迂回曲折,故名十八盘,分上下两村——上十八盘、下十八盘。以黎城为例:村子因居于山形像骆驼的东西两面而命名为西骆驼、东骆驼。以晋城为例,因村子位于高地的东西两边命名,位于福堂岭东面的叫东圪嘴,位于福堂岭西面的叫西圪嘴。因地处山区,山势弯转曲折,圪圪套套,且前后有两个村子,故名前圪套、后圪套。其他地方也有这类地名,太原有:大直峪、小直峪、东岔村、西岔村。绛县有:上高池、下高池、东山底、西山底、岩南、岭西、前峧、后峧等。


(四)其他地名文化。


1.颜色加地形文化。这类既反映了当地土质的颜色也记载了当地的地形。如:应县的红色坡,因山坡为红色而得名。应县的黄土坡,地处黄土草坪上,故名。蒲县的红玉梁村地形似鱼,土质呈红色,得名。寿阳的白虎坪,根据地形和土的颜色而命名。沁源的红沙崖,因村子位于红沙石崖上得名。


2.气候加地形文化。这类地名描写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如寿阳的黄岭,因寿阳四周环山,唯独一壑之处,春秋两季,黄沙滚滚,由此而得名。


3.交通加地形文化。既记载了交通文化也记载了地形文化。如:太原娄烦县的马道沟因村子古时为南北交通要道,又坐落于山沟中,得名。


二、水文化

水文化主要体现在带泉、源、水、井、溪、河等构成的地名,以及与水有关的地名上。

(一)泉水文化。与泉水有关的地名多见于山地,多带“泉”或“源”字。泉水文化是一种高原的水文化,主要体现人们对水的赞美与喜爱。

1.记载水的发源地。如:黎城的源庄,因村子坐落于玉泉水之发源地而得名。黎城的源泉,因村居玉泉之旁而得名玉泉,后演变为源泉。

2.描写水多,长流不息。如:太原清徐县平泉,因村中有泉,故名不老池。太原阳曲有地名曰南龙泉、北龙泉。据旧志记载:村中及西南有众多泉水,泉水清澈,寒冬不结冰,简称龙泉。因村分南北,又分称南龙泉、北龙泉。

3.描写流水声音优美。如:寿阳的琴泉,相传古代有一宝泉,每日流二十斤宝水,泉水叮咚,声如琴声。

4.描写水的甘甜。如:临县的甘泉分前甘泉和后甘泉两村。此地泉眼重多,水从石岩涌出,清澈晶莹,甘香润滑,长流不息,故名甘泉。阳城的美泉,因村西北曾有一泉,水清澈味甘甜,故称。

5.描写水的神奇。如:盂县的神泉,因村在寺院下,寺内有一股清泉,潺潺不绝,水甘而冽,相传此泉为白鹿掘成,取名白鹿泉,后居民认为系神泉活水,由此而得名神泉。

6.描写水的清澈、洁净。如:沁源的鱼儿泉,相传村西南石崖下有一清泉,泉底有两条石鱼,故得名。沁水的玉溪村,因村西有石泉涌出,清澈如玉而得名。

(二)河水文化。与河水有关的文化,多带“河”或“水”字。

1.描写河的形状。如:文水县的地名下曲,因汾水故道在此弯曲,并由北向东绕村流过,因该村位于弯曲之中,且位于河西,故名。寿阳县的苌榆河村前有一条河鱼贯而过,形状如鱼,寿阳方言“鱼、榆”同音,故名。

2.描写河的气势。如:流经寿阳县的龙门河,相传赵简子在古城时,见此地两崖中间一河奔流,犹如龙腾出门之势,故名。

3.描写河水带着黄泥、乱石。如:盂县的泥河村在县南红面山下,沿山崖泉水涌出,汇而成河,夹带泥沙,流经村南,形成一片沼泽地,春季水涸而草生,故名泥河。长治的石子河为季节性河流,发大水时,多带乱石、泥沙,故名。长治的浊樟河为南樟河支流,季节性河流。因河流湍急,夹带泥沙、黄土,故名。

4.记载河水的交汇处。太原娄烦地名河岔,因处汾河与岚河交汇地,故名。绛县的浍交,因浍河水在此交汇而得名。

5.描写河中有巨石。如:黎城的高石河,因村东临河沟,河中有巨石突起故名。

6.描写防洪措施。如:长治的黑水河发源于长治县五龙山,流经城区由南而北,与石子河汇入浊樟河。因流经村镇较多,到城市近郊后流速缓慢,污染较重,水色发暗,故名。介休的沙堡村,地势平坦,早年山洪流经此地缓流积沙,居民筑堡防洪,故名。

7.与河有关的地名文化。以河为点,根据方位命名,如:黎城的西水洋、东水洋,因处樟水之阳,根据方位东、西而得名。黎城县的河南村,因村子坐落在浊樟河南岸而名。黎城县的河西村,因村子坐落于浊樟河西岸而名。因河而命名的,如:太原“河下村”地处汾河的引水河道,后形成村落。文水“文峪村”,因靠近文峪河而得名。黎城的清泉村因位于清樟河北岸,河水常年不断,故名。晋城的龙湾河,因地形复杂,河道曲折,好似滚龙,故名。晋城的白水村,因村东有白水河命名。

(三)井水文化。

与井水有关的地名,多带“井”或“水”语素。这类地名分别对井水的透明度、口感、水量等进行了描述。一是表示井水清凌。如太原的西凌井,地处高寒,井水清凌,故名。二是表示水源充足。如太原阳曲“凌井村”,因地处山沟,沟内有水井一眼,水源充足,为吃水方便,居民多靠近水井定居,故名。三是表示水的口感。如:太谷“甜水巷”因巷内有井,井水甚甜,得名。写此地有井,如:太谷城关镇“井儿巷”,因巷内有一水井而得名。四是表示方位。黎城有“西井”“东井”,因古时有一水井,村以井东西而名。把井水写成泉水,如晋城“秋泉”村南有一眼井,春季缺水,秋季水旺,故名。

(四)其他水文化。

记载晋水的源头,如:太原“晋源”因地处晋水源头,故名。记载古人的阴阳观,如:晋阳,因地处晋水之北,古人以北为阳,故名。记载此处水多,如:晋城的水城,因地处山区,地下水位较高,遍地有水,故名。记载此处因水而绿树成阴,如:临县的青塘,村内有一池塘,池内泉水涌出,异常清澈,池边绿树成阴,故名。

三、人文化

(一)思想文化。

人们历来认为龙凤是吉祥之物,有攀龙附凤的思想,在地名中也有所表现。蒲县的黑龙关,相传很久以前一条黑龙落卧此地。又因此地盛产煤炭,故称黑龙。此地山恶路险,是临汾通往西山诸县的关隘,故改称黑龙关。陵川的双龙洞,其中曲石盘绕,状若两条石龙,村在洞旁,因此以洞得名。长子县的龙塘,村边原有一个池塘。据传朱元璋在此放牛时,常在池塘边饮牛、洗澡。朱元璋称帝后,当地老百姓就将该池塘称为龙塘。平遥县城的凤台底街,因街巷北侧原有名胜古迹凤凰台,故名。黎城的凤子驼,因地形似凤,村倩凤驼,吉祥之词,故名。沁源县的五凤峪,因该村五山环抱,形似凤凰,故名。垣曲有地名“不落地”,曾传说有一凤凰于此地上空久旋不落,故名。垣曲还有“落洼”,不落地凤凰于此地着落,故名。沁县的活凤,该村背面奇峰险峻,两翼山梁如凤展翅飞翔,故名活凤。

(二)意愿文化。

意愿文化,主要包括对生活充满美好愿望,希望和平,安宁、吉祥,安居乐业,和谐相处,感恩等。如:黎城的地名停河铺,西临河谷涧水。古传“有河主争兵,无河兆安宁”,故以停河名村,作为和平的象征。居民又多以旅馆商业为营生,故称停河铺。黎城的长宁,相传人们厌恶战争,期望有一个长久安宁的环境,取名长宁。沁源的永和,此村原辖有东阳城所辖山庄,后归阎家庄辖,因两村干群关系很好,更名永和。沁源的兴盛,该村位居东西村的南面,故名南庄。后来各业兴旺,1981年更名兴盛。沁源的龙门口,据传唐朝时,此地被鞑子占领。当地人罗成率众赶走外侵,故得名罗门口。后人取“吉兴”之意,将该地更名为龙门口。沁源的定安,原名备雨沟村,民国时因村内闹意见,更名为定安,寓意“安定团结”。沁源的好村,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乞丐饿倒在村边,被村民发现后抬回照料。该人康复后又给带干粮路费,此乞丐非常感激。为了褒奖这种善行,后人将该村命名为好村。

(三)方言地名文化。

1.方言语音文化。方言语音文化,主要体现在地名取字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取与方言音相同、相近、相似的字。如:太原古交的炉子足,该村有翻沙冶炼、铸造作坊,先以“炉子”为名,道光《阳曲县志》称炉子局村。因方言“局”“足”同音,故易名。“足”是当地地名习用词尾,意为“山脚下”。太谷的大常、小常,古为屯兵营地,每逢胜仗,论功行赏,功大者大赏,功小者小赏。此地遂称为“大赏”“小赏”。后来,因“赏”和“常”的语音接近,村名就改为“大常”“小常”了。

寿阳的里思,该村位于木瓜河西岸,取名里西。因当地方言“西”和“思”音相近,故名。寿阳的十字烟煙,村北十字路口有五道庙,庙内有塑像,人称“十字爷”。“煙”和“爷”当地方言音相近,故名。寿阳的棉沟,相传古代有个人赶驴驮着红小豆到榆次城隍庙布施,不料中途驴子失踪,后来在此找到,故名觅驴沟,俗称觅沟。当地方言“觅”和“棉”音相似,演变为“棉沟”。盂县的车轮,相传汉武帝刘秀,路径此处,身穿锦袍,被路旁圪针扯破,后刘秀登基称帝,此处即起名“扯龙”。因当地“扯龙”与“车轮”方言音接近,遂演变为“车轮”。

中阳的北坡,因村北有20棵柏树,定村名为“柏坡”。当地方言“柏”与“北”同音,后人又改为今名。黎城的牛乱,此地水草丰美,为牛之留恋处,故名牛恋。当地方言“乱”与“恋”同音,俗称“牛乱”。运城的顺郭,村里有一村民原与下郭同一家族,后兄弟分家,称村为“分郭”,方言“分”与“顺”语音接近,后地名为顺郭。

2.方言词语文化。著名方言学者侯精一(1999)指出:晋语地区多数方言都有“圪”。“圪”的构词能力很强,多用作词的前缀,也有用作中缀的。方言词语文化,主要体现在带“圪”的地名上。常出现的方言词语有:圪塔、圪料(圪了)、圪垛、圪套、圪嘴、圪垴、圪沟、圪节、圪针、圪浪、圪台、圪顶等,形象地描绘了错综复杂的地形。以晋城地名为例:圪了沟,地处丘陵,村子位于弯曲的山沟里,故名。圪了掌,地处山区,村子位于弯曲的山路上,故名。正圪垴,村子位于沁河右侧的山头上,故名。西圪垴,村子位于一个突出的土丘上,在西岭村的正西,故名。圪塔坡村位于半坡上,因地势不平,居民分两片居住,方言两片为两圪塔,故名。圪脚底村子位于一个高圪台的下部,故名。圪针庄村位于山沟内,沟的两岸长有很多圪针树(酸枣树),故名。圪套村位于环山之中,故名。。这样的地名其他地方也不少,如:应县有“圪塔”,因村周围土丘环列,故名。古县有:圪塔、山泉圪塔、刘家圪垛、姓李圪垛、圪堆、红圪塔粱等。

四、植物地名文化

(一)植物地名文化。

这些地名的前一个语素多为植物,后一个语素多为地形或表村庄的语素,突出体现了当地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又分为树木文化和粮菜文化等。

1. 树木文化。在地名中出现的树木有:槐树、松树、柏树、桦树、榆树、柿子树、漆树、柳树、桑梨树、楸树、核桃树、枣树、杏树、梨树、果树等。这些地名多由树木加地形构成,记载了树木生长的地理环境。以偏关为例,如:“桦林沟”,地处山区,古时桦树成林,村建沟旁而得名。“桑林坡”,村庄坐落于山坡上,原有桑林得名。“杏埝”,盛长杏树,村庄位于山埝而名。“柳埝坪”,村前沟内盛长柳树,坐落山埝,地势较平缓,故名。“菜树峁”,位于县城东,因山峁有菜树而得名。“柏树峁”,位于县城正北,古代当地柏树成林,地处梁峁,故得此名。以黎城为例,如“:楸树垣”,因村子周围多楸树,故名。“榔坡”,因该村山坡多榔树而得名。“梨树沟”,村位于山沟内,相传古时梨树很多,故名。以沁源为例,如:“桑凹”,该村因处凹地,早年遍沟桑树成林,故名。“柏木”,因该村过去生长很多柏树,故名。以代县为例,如“枣林”因此地多枣树,故名。这类地名其他地区也不少,如:太谷“杏林、石榴山”;寿阳“大树堙”;沁水“柿子树”;乡宁“花果山”;蒲县“茶叶沟、条柳、铜树角、柳沟、桃沟、槐树、核桃渠、桑村”;临汾“酸枣凹、杨树林、红花掌、杏儿沟、柿子园”等。

2. 粮菜文化。粮菜文化,体现了山西农作物的特产有:黑豆、麦子、麻、蒜、茄子等。偏关这类地名较多,如:“黑豆埝”,因旧时盛产黑豆,坐落于两山丘而得名。“麦老坡”,位于县城北,原名麦绿坡,因种麦绿而得名,后又因地形不平,传为麦老坡。“麻黄埝”,位于县城东北,因其地生长草药麻黄,地处山埝而得名。“小蒜沟”,位于县城西,该地生产野生小蒜,坐落沟坡得名。这类地名临汾有“茄子嘴”等。

3. 其他植物文化。偏关“芦子沟”,村中有一湿沟,生长芦苇而著称,故名。“黄草梁”,位于县城东北,地处山梁,古时黄草丛生而得名。

(二)动物文化。

这些地名的前一个语素多为动物,后一个语素多为表地形或表村庄的语素。这些动物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近,比如牛、马、羊、蛤蟆、鹦哥、蛤蟆等,这类文化记载了当地动物居住、出没的地理环境或与动物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等。

1.牛文化。应县有地名“上牛晋”,相传此地富有水草,人多来放牧,故名“牛津”,后“津”演变为“晋”。沁源县有“牛郎沟”,因该村前面有一座大山,形似黄牛,故名。绛县有“牛村”,因该村地形呈卧牛状,故名。广灵“牛口峪”据传该地水泉发现有一金牛,有人想得,捉住一角又脱开,村子又建于峪口,故名。

2.马文化。蒲县“马驹沟”,传说古时此地曾出过一匹金马驹,故得名。沁源有“马泉”,相传宋朝,杨家军路过此地,在村边饮过马,故得名。

3.羊文化。广灵“绵羊沟、山羊沟”,相传古时有人发现黑白两羊在沟门口抵角,被人声惊开,绵羊跑入南沟,山羊跑入北沟,两沟各建一村,各为绵羊沟、山羊沟。山羊沟又分为上下两村。

4.虎文化。平遥“道虎壁”村,因古时道旁有一石雕大虎,故得名。绛县有“大虎峪、小虎峪”,因此峪内曾经有老虎出没,故名。寿阳“虎现”,相传唐代李通远,由虎引导,经过此村,故名。

5.狮文化。陵川有“狮古桥”,相传村中石桥上有狮子过此,回头观望,此桥得名狮顾桥,后演变为狮古桥。阳高“狮子屯”,相传不知哪一年的一个夜里,该村突然跑来一雌一雄两只狮子,因此命名。

6.其他动物文化。应县“鹞子沟”相传沟里住鹞子多,故名。平遥“鹦哥巷”传说巷内一碌碡内有一鹦哥,由此得名。平遥“鱼市村”相传禹王治水后,这一带水坑、池塘多,人们打鱼在此出售,后来有人居住,故名。沁源“朱鹤沟”,因白鹤飞落此地而得名。沁源“白狐窑”,相传很早以前曾有人在此见过两只白色狐狸,故名。蒲县“蛤蟆沟”传说此地泉清水旺,蛤蟆较多,故名。

(三)矿物文化。

地名中反映的矿物文化主要有:铜、铁、煤、珠宝等。如:垣曲的铜矿峪,位于县城北,地处山峪,铜矿贮量丰富,故名。沁源的铁水沟,早年当地人炼铁,因沟内泉水呈褐色,故名铁水沟。沁源的前西窑沟、后西窑沟,因此地煤多,又居路西,故名;还有一村子位于沟后,故名后西窑沟。绛县的炭园河,过去为煤炭囤积销售地,故名。乡宁的万宝山,相传在很久以前,此山之山崖上有一石洞,洞内藏有金银珠宝,故名。类似这样的地名还有蒲县的木炭沟、炭窑沟、炭窑、生铁凹等。

(四)建筑物文化。

建筑物包括建于地面的寺庙、砖窑、瓷窑、楼阁、烽火墩等。这类地名多由建筑物加地形命名。它们记载的文化包括庙宇文化、“窑”文化、生产作坊文化等。

1.庙宇文化。庙宇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佛教文化,通过带“寺、庙”语素加地形或街巷体现出来。如应县的寺儿沟,因村后原有寺庙,寺前有沟,而得名。黎城的寺峪,因山谷有寺而得名。白寺,因村中有白寺,村以寺名。佛崖底,因山上有佛寺,村居崖下而名。太谷的观音巷、上观巷,因有观音庙而得名。太谷的安禅寺巷,因巷内有安禅寺而得名。太谷还有财神庙街、狐公庙巷、文昌庙等。类似的地名临县有:庙坪、关帝庙、寺沟、寺圪塔、佛堂峪、石佛山、龙王殿。蒲县有:山神庙、菩萨凹、庙凹、佛联、寺儿山、神坡等。

2.“窑”文化。这类文化多体现在乡村带“窑”字的地名上。带“窑”字的地名有三种意思:一指烧制砖瓦等的建筑物;二指土法产煤的小煤矿;三指窑洞。如:偏关的“瓦窑沟,背靠大沟,古有烧瓦窑得名。太原的北瓦窑、南瓦窑,古为潜丘,后工匠取土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照方位命名。太原的窑儿头村处石千峰山沿,过去人们在此建木炭窑,以伐木烧炭为业,后来逐渐定居成村。河津的东窑头,因此地很早就烧制陶器,窑建崖头,故名。曲沃的窑院,古称陶院,相传为春秋晋国烧制陶器之地。曲沃的窑子上,在距县城3里的山坡上,古人掘土为洞穴而居之,俗称土窑。左云的高家窑,因高姓世居窑洞得名。类似这样的地名,左云还有蔡家窑、马家窑、赵恩窑、西温窑、孟家窑等。

3.生产作坊文化。因生产作坊而产生的地名,在城市多带“街、巷、胡同”等字。以长治市为例,铜罗街,相传唐代此处就有筑铜的手工作坊,以坩土大陶锅化同而得名。铁匙巷,因巷内旧时打制铁匙而得名。琉璃胡同,明清时此地烧制琉璃制品,而得名。太原这样的地名也不少,例如米市街、麻市街、柴市巷、砖瓦巷、牛肉巷、咸肉巷、豆芽巷、猪头巷、炒米巷等。因生产作坊而产生的地名,在乡村多带“村、”或与地形有关的语素等。如:偏关的油坊头,此村西有油房,又坐落在土山之末,故名。介休的席村,早年该村位于汾河边,土地湿有盐碱,村人多种苇子编席谋生,故名。

4.“墩”“台”“堡”等文化。左云“白烟墩”村边有一烽火墩,相传报警点火时,肯冒白烟得名。这样的地名左云还有“安烟墩、黑烟墩、太平墩”等。左云的三台子、二台子,因此处曾有烽火台而名。左云的三台边,因这里有长城边墩得名。左云的威鲁堡,建于明嘉靖癸卯年,原名威虏堡。清统一后,更名威鲁堡,是大同边堡之一。偏关的边墙上,地处山区,位于偏关城东,因坐落于长城脚下(边墙)而得名。楼沟,位于县城南,明朝曾经建堡,后又拓展新城,因堡楼建于河畔而得名。

来源:《中国地名》2011年第4期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