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9688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我市地名管理服务典型经验被《中国社会报》刊登报道丨山西省长治市探索城乡地名管理与服务新路径——让地名服务利民更惠民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11 阅读:100 次

来源:长治民政微信公众号

“我们是按照手机导航来到这里的,定位非常准确,一点儿也没有绕路,太方便了。”9月23日,山西省太原市市民张先生利用周末带着孩子来到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游玩。虹霓村背靠大山,脚下是悬崖,瀑布飞挂,流水淙淙,是一个旅游“网红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为准确、便利的乡村地名地址导航点赞。

作为全国地名地址库试点示范创建地区,去年以来,长治市以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牵引,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挖掘保护、地名标准化、地址精准化等方面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提升地名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新路径。

“统筹+调度”,地名服务更专业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名管理工作,长治市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基层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地名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长治市乡村地名命名更名流程》《长治市乡村标准地址编码方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了地名管理与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长治市民政局作为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统筹+调度”牵头抓总作用,引进第三方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撑,抽调人员建立“部门+辖区+专业团队”的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专班,组建乡村地名信息员队伍,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我们选聘专家建立市、县两级地名专家库,在村选聘乡村‘五老’协助开展乡村地名规划、道路命名更名、地名文化挖掘、命名更名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推进全市乡村地名地址工作的法治化、精准化、规范化。”长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严把“四个关口”,地名服务更规范

在乡村地名建设工作中,长治市坚持尊重历史、科学设置、统一规范、方便群众的原则,严把乡村街路巷等地名命名关、乡村标准地址门牌编码方法关、乡村地名标志标牌制作关、乡村标准地名地址互联网地图标注关等四个规范关口,做到有名有标、有门有址。在乡村地名建设工作中,长治市坚持尊重历史、科学设置、统一规范、方便群众的原则,严把乡村街路巷等地名命名关、乡村标准地址门牌编码方法关、乡村地名标志标牌制作关、乡村标准地名地址互联网地图标注关等四个规范关口,做到有名有标、有门有址。

“经过全面系统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等问题,全市命名街路巷120条,更名街路巷8条,规范设置312块乡村街路巷牌、2436块村牌、1.25万余块门(户)牌,特色地名和标准地址采集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规范乡村标准地址11万余条。”长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立足地名文化特色,着眼挖掘红色地名文化和传统村落、旅游特色村、产业特色村、乡村产业园区等地名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地名文化底蕴,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记者了解到,长治市去年有30个地名入选首批山西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今年,长治市深入开展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评选活动,初步评选出82个古镇古村落和30个红色地名。围绕红色历史进行地名挖掘保护,拟增设“百团路”“抗大街”“伫马太行广场”“红星杨广场”等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地名。结合全省开展的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按程序命名“创业街”“乐业路”“兴旺街”等,方便市场主体入驻。

深度融合,地名服务更多元

随着城乡融合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向村延伸,快递下乡、山货出城、企业进村,乡村标准地名地址服务应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长治市在完成乡村地名地址采集入库的同时,推动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标注“上图”,将古建筑、古村落、古街巷等地名文化故事和乡村特色产品、民宿酒店等信息上传互联网。新增帮扶车间、产业基地、乡村民宿和康养休闲场所线上标注1186条,规范“大、洋、怪、重”地名23处,增强群众对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

同时,长治市探索推进地名服务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丰富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地名+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沁州黄小米、平顺潞党参、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等农副产品销量不断提升。长治市还积极向公众推介“地名+特色小吃”,上党驴肉、壶关羊汤、长子炒饼、武乡枣糕等舌尖上的味道,构成了康养长治浓浓的烟火气。

“民政部今年启动的‘乡村著名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深化推动。”长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将突出工作重点,把好工作节奏,创新举措、梯次推进,进一步释放乡村标准地名地址在服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潜能,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服务水平。”


图片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