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96200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定海”——从宁波人手中“抢”来的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9-05 阅读:533 次

来源:舟山民政微信公众号

你知道吗?定海、宁波这对唇齿相依的“兄弟”曾因为地名“打过架”?今天《教授话地名》栏目上线听王教授和大家娓娓道来皇权给定海、宁波这两地地名带来的奇特影响~

说起“定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舟山市的一个区。而老舟山人都知道,定海县是舟山市的前身,清代和民国时期,其管辖范围包括了舟山群岛的大部分区域。但鲜为人知的是,定海县这一地名,曾经是通过皇权从宁波人手中抢来的。
舟山历史上第一次设县“建城”在唐代史书记载,定海县(昌国县)曾是宁波府(明州)下属的一个县,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误将舟山和普陀山等归属于宁波。
得益于地理优势,宁波自古就是山海贸易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设置了鄮县(今宁波)——一个因贸易而生的城镇。其时,舟山群岛虽早已有人居住,但却默默无闻。商人和方士们往往以“甬东”和“海中洲”来泛指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海上岛屿。
三国时期,丹药文化的兴盛促成了舟山群岛地名的产生。一段葛玄炼丹的故事,让寂静的舟山岛被人们传称为翁洲或翁山

舟山群岛真正引起朝野的重视是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置翁山县。

之所以设置翁山县,既有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带来的明州港的繁盛。得益于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唐代的海上贸易更加兴盛,地处三江口的鄮县因贸兴市,成为“海上丝路”上的大港口,经济实力远超一般的县治。开元二十六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试图进一步加强鄮县的管理,扩大外贸规模,批准了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齐澣等官员的请求,升鄮县为明州,并将原鄮县辖地分为鄮、奉化、慈溪和翁山4个县。这其中的翁山县,就是以舟山群岛为主体,主要从防卫明州港的海上安全出发而设立,当时人口仅有数千人。

明州设立以后,齐澣把镇江附近因运河改道而失业的五百户流民迁徙到包括翁山县在内的明州境内,起到开发海岛和安置流民的双赢效果。

新设立的翁山县下辖富都、安期、蓬莱3乡。第一任县令王叔通到任之后,选址在舟山岛南岸的镇鳌山麓建城。建城之后,古老的舟山群岛不仅设立了县级行政区,也第一次拥有了城池,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接轨。

从“翁山县”到“昌国县”舟山群岛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没落,盛唐时因守护海上丝路而新生的翁山县因沿海的农民起义,仅存33年即被撤销,舟山群岛发展的脚步受到迟滞。
然而,丰饶之地总有闪光之时。舟山群岛再次因宋代海上丝路的繁盛而复兴,成为关乎国家兴盛的“昌壮国势”之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北宋皇朝虽结束了十国的纷争,却始终难以摆脱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的积贫积弱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交通成为沟通中外往来、获取商贸利益的主要途径。
宋朝廷自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在明州设立市舶司负责掌管海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务。
北宋熙宁年间,经过范仲淹主张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洗礼之后,宋朝廷实行更加空前的开放政策。当时,强大的贸易船队与东洋的高丽、日本和西洋诸国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影响直达西亚和非洲。
然而,扼守江(河)海联运门户的舟山群岛的海上治安问题,一直是北宋廷扩大贸易规模的瓶颈。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根据曾任鄞县知县,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等官员的奏请,宋神宗赵顼先是准许在舟山群岛置尉负责海岛治安与剿灭海盗事宜。又于两月后故翁山县地重建县治,并弃用旧翁山之名,赐新县名为“昌国”。
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昌国县初设之时为下县,是当时十等县中的最低一等。但是,为什么给这么一个偏远、狭小的下等县取高大上的“昌国”名称呢?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对王安石等人的奏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也就是说,大宋朝廷从海洋的视野出发,将建县问题上升到了保护海上丝路安全,关乎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
昌国设县之后,经过舟山群岛到达明州、杭州和中原等地的海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舟山群岛从此步入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息息相关的新时期。
昌国设县之后,海路靖绥。明州和杭州作为江(河)海联运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其后,高丽朝廷曾指定明州为中韩官方贸易的唯一定点港。昌国县的站岗放哨,对当时称为明州的宁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舟山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州级行政建置是在元朝元朝灭宋以后,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元朝廷,对外实施了和平贸易与武力征讨并举的政策。地处海陆交汇处的舟山群岛,因此成为海上贸易和海上征伐的交结点,催生了行政区域的升格。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在攻打南宋的同时,组建了一支32300人的蒙、汉、高丽三族联军,从朝鲜半岛出发东征日本。在取得小胜之后,因台风袭击而受挫。

征东失败之后,忽必烈又2次遣使日本递送国书,均被杀害,令他大为震怒,决心再次出征日本。

南宋被灭之后,元军招降宋军和海盗,在东南沿海筹建水军,拟从当时称为庆元的宁波出发,从海路征东。
其间,元朝廷根据筹备征东工作和守护贸易航线的需要,于至元十五年二月,将昌国县升格为昌国州,舟山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州级的行政建置,并破例授汉人刘思义为宣武将军衔,任命他为昌国州达鲁花赤。
“定海县”地名从宁波迁移到舟山的过程而到了明朝,因为深受倭寇和海盗之害,舟山被明朝皇帝朱元璋全面封禁。
当历史翻到清康熙年间这一页,强大的大清帝国平定了台湾,绥靖了海疆,清朝廷重新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此时,朝廷上下再一次看到了舟山群岛的重要战略地位,展复舟山的动议正悄悄酝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浙江巡抚赵士麟,会同定海镇总兵孙惟统等,向康熙提出建议复迁原籍舟山各岛的百姓回岛,并鼓励内地农民迁至舟山群岛垦荒屯田的建议,并说:“舟山为宁郡藩篱,亟宜展复,设兵防守,请移定海总兵于舟山,统三营驻扎镇守。”于是,清政府颁“展海令”,开始展复舟山,移定海镇到舟山岛,改建为舟山镇。从此,舟山群岛渔农盐百业渐渐复兴。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舟山镇总兵黄大来会同浙江巡抚赵士麟等,向皇帝提出了在舟山群岛重设县治的建议。翌年五月,康熙皇帝批示,“淠彼舟流,不如所届,予其维之”(“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下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亲自挥毫写下“定海山”这3个大字,赠赐给地方官员。于是,清朝廷于康熙二十七年批准在舟山群岛设立定海县。
然而,新的问题出来了,在此之前宁波府辖下已经有了定海县!这个定海县,始建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初名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撤销了昌国县,将原昌国县管辖的舟山群岛改隶于定海县,这个体制延续了300年。

也就是说,此前的定海县,不仅已经存在了779年,而且当时还是舟山群岛的上级。

历史也吹乱了宁波地名的发展轨迹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宁宗赵扩改年号为庆元,并将明州升格为庆元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避“元”字讳,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但过了十多年以后,一个名叫单仲友的鄞县读书人,却提出了一个影响了一系列地名命运的建议:“明”是大明朝的国号,明州地名与国号名重名,应当避讳。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的意思,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地名自此产生。
由此可见“宁波”属于“定海”的派生地名两者连在一起共同构成“海定则波宁”之义定海、宁波这两个地名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康熙皇帝诏改“舟山”为“定海山”虽然利用皇权强抢了宁波人的地名但也更加拉近了甬舟两地的感情~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