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5950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传承保护> 传承保护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与实践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8-17 阅读:427 次


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  吕凡

 

近年来,江宁区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勇于探索,创新实践,拓宽渠道挖掘地名文化资源,编制地名文化遗产名录、非遗地名名录、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设置地名文化标识,编印地名文化图书,实施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江宁地名文化魅力愈发彰显。

一、开展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对地名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认知,老地名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老地名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江宁在撤县建区后二十多年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许多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巷因拆迁而消失,大量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也随之消亡,地名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被逐渐蚕食,地名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据统计,2000年底江宁区境内有二千八百多个自然村,到2022年底只剩一千五百多个,减少了近一半,其中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落地名如倪塘、谢塘、甘茂岗、市井、渡桥、五库、金村等,成为沧海遗珠。对此,江宁区地名主管部门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地名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章立制,夯实工作基础

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江宁历史文脉,江宁区从建立制度入手,出台了一系列地名文化建设保护文件。2015年区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区地名委员会《关于加强江宁区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江宁区地名文化保护体制机制的正式建立,开启了地名文化建设保护的崭新篇章。2018年5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新市镇地名规划编制及历史地名保护的通知》,明确地名文化保护措施要求。2020年8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区地名命名工作的通知》,落实区政府第87次常务会“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命名工作,加强历史人文研究,创新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展示江宁丰富文化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区地名命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地名命名文化内涵。完善江宁区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加强与文旅、方志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地名文化保护计划,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共同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成立区地名专家组,成员主要由大学教授、知名地名专家、地方文史专家和政府机构专业人士构成,为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充分有效发挥专家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智囊作用。

(二)创新思路,实施双重保护

1.“江宁老地名”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宁区境内老地名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为拓展保护渠道,创新保护形式,2016年7月,“江宁老地名”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性工作开始启动。区地名办组织地方文史专家和高校学者,深入研讨,制定老地名评价标准和分类,经过严格评定,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精选出50条地名,纳入“江宁老地名”申报范围。组织知名学者和地名专家团队,编写《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江宁老地名》,同时还撰写了近4万字的50条老地名释文,收集图片近300幅,11月正式向区非遗中心申报。通过2年多的努力,争取多方支持,经过一系列审批流程,2019年1月30日,江宁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二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宁老地名”正式成为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江宁老地名成功申遗既是市级非遗项目——南京老地名的延续,更进一步扩展了地名文化保护空间。

2.组织编制地名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经街道申报、部门评审、专家评定、社会公示,江宁区民政局、城建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江宁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54个地名列入区级地名文化遗产。积极申报省市地名文化遗产,33个地名入选《南京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个地名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公布《江宁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22个地名,其中10个地名入选《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弘扬

一是拓宽地名文化资源挖掘渠道,采取基层调查、学术考证、网络获取等多种方式开展地名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地名文化资源挖掘的广度、深度和丰富度。通过走访调查,一大批古街巷、古建筑等实体的影像资料得以采集,传统风俗、民间文化等得以记录,更提升了群众对地名工作和地名文化的认识程度。专家学者的参与提高了地名文化内涵挖掘质量,让地名研究不断从“小众”走向“大众”。信息化手段不仅提升了地名资料收集的效率,更弥补了部分地名由于年代久远信息缺失的不足。二是选择部分重要地名文化遗产,在原址适当位置,设置碑、牌、亭、廊等多种形式的地名保护标识,共设置“南京市千年古镇”碑牌9个,江宁非遗老地名、历史地名保护标识40个,在地名文化石刻上镶嵌二维码,扫码即可了解介绍地名来源、历史沿革、文化民俗等内容。三是编印出版《印记·江宁非遗地名》《江宁地名掌故》《江宁地名文化图册》《南京市江宁区红色地名》《印记·江宁非遗地名书画作品集》《“最美江宁地名”摄影作品集》等一批地名文化图书。四是开展各类地名文化宣传活动。2019年举办“印记·江宁非遗地名书画作品创作展”;2020年“江宁老地名”首次参加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宁区活动;2021年区地名办与区博物馆联合举办“不忘来时路 启航新征程”——江宁区红色地名线上展,配合区民政局党史学教办组织开展“红色地名行”活动;2022年开展“最美江宁地名”故事、摄影、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文字作品21篇、短视频作品20个、摄影作品千余幅。五是拍摄制作《弘扬地名文化,织造江宁幸福》《擦亮地名底色 续写江宁华章》《古韵寻根——东山地名文化辑录》《湖熟文脉的画忆》《寻梦·杨柳村》《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横山》等一批地名文化宣传片;2018年在区新闻信息(融媒体)中心网络直播栏目“江宁微讲堂”直播4期地名文化节目——“趣谈江宁地名”。六是探索老地名活化利用的“最佳”途径——因地制宜、就近移植复活,突出原地、原址和人文传统原生态的“复活”,成江宁老地名“活化”优先选择。七是积极推动地名文化研究,《江宁区地名非遗保护的探索和实践》被《中国城市地名论文汇编(二)》收录,《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织造幸福美丽江宁》被《江苏民政》期刊刊登,《百家湖地名来历辨误》《杨柳村名考》《秣陵地名新考》等文章在相关媒体发表。八是地名文化保护建设向街道、社区延伸,东山、湖熟等街道打造了多个地名文化公园、广场和街区,设置了200多个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标识,荣获南京市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先进街区称号。

三、主要成效

充分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实施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把更多极具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延续江宁文脉,留住历史记忆,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各界对地名价值的认知。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江宁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是提高地名文化保护认识。实施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以来,江宁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地名文化建设保护,积极传播普及地名文化知识,营造出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保护的良好氛围,江宁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进一步扩大,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促进地名遗产实体保护。以实施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为契机,通过开展地名非遗保护和地名文化遗产各项工作任务和活动,促进地名非遗保护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融合,推动地名遗产实体物质抢救和保护,做到名实相符,名实共存。

三是助力文化江宁建设水平。江宁区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施近几年来,地名文化建设保护工作逐渐被各级领导和各方重视,一批地名文化公园、街区和形式各样的地名文化保护碑牌在江宁城市乡村随处可见,地名文化逐步深入人心,为文化江宁的整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