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9116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真·名不虚传!细数舟山群岛“最高大上”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8-10 阅读:213 次

来源:舟山民政微信公众号

舟山群岛岛礁数千,地名数万,号称“千岛之城”,无数的地名记录了先人生活的历史、岛民的观念、重大的事件和岛礁的变迁。可以说,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海洋文化的记录仪。纵观舟山群岛数千年人类生活历史,其间不仅形成了原生、古朴、通俗的地名,也产生过高大上的地名。


要论高大上地名

第一把交椅当属“昌国县”


这个地名产生于近千年前的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实行强干弱枝抑制武将的政策,导致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能战。宋神宗赵顼(xū)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其各弊端已渐渐显露出来,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充满理想的宋神宗,急于打破传统,以变法缓解危机。北宋熙宁年间,经过范仲淹主张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洗礼之后,宋朝廷实行空前的开放政策,北宋皇朝实现了国富与兵强。当时,强大的贸易船队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沿海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影响直达西亚和非洲。

图片

(图:六横太平庙王安石像)


在此背景下,根据曾任鄞县知县,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的王安石等官员的奏请,宋神宗赵顼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颁诏,以故翁山县地,即舟山群岛重建县治。当时,大宋朝廷改变了过去单纯从神异文化看海岛“仙境”的观念,而更多地从变法、改革等角度看待海岛的区位优势,将之上升为关乎富国强兵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建县。因此,神宗皇帝弃用旧翁山之名,赐新县名为“昌国”。关于昌国县名的含义,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对此有详细的解读:“既而创县,名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舟山群岛从此步入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密切相关的新时期。


昌国复县后,仅四十多年时间,就从不到一千户的人口增长到有本籍人口6695户、21933人,客籍人口4780户、13253人,计11475户、35186人,人口较初设昌国县时增长了10多倍,大大提高了舟山群岛的人气,荒僻的舟山群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舟山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第二把交椅应该是“紫微”


紫微,即紫微星,也称北极星,号称“斗数之主”。古人认为是“帝王之星”。南宋建炎三年十二月(1130年),舟山群岛再次发生了影响全国形势的重大事件。


图片

(图:宋高宗赵构)


此时,南宋皇帝赵构被金兵追赶到明州,除海路之外,放眼四周皆有金兵。情急之下,赵构一行登船来到舟山,在现双桥街道的天童浦上岸避难8天。


图片

(图:定海区双桥街道天童浦)


民间传说,赵构在舟山曾到狭门和里回峰寺落脚。也传说,赵构在当地曾得到年轻村姑的救助,因此后来颁旨说,凡舟山女子出嫁,不分贫富,都可以和皇家女子出嫁一样,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轿、举宫灯、吹吹打打喜庆三日。于是,形成了舟山群岛“新婚女子三日王”风俗。


图片


(图:来源定海文旅)




第三把交椅是“定海山”


历经明、清两代的三次海禁之后,自宋代开始复兴的舟山群岛再次荒废凋零。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大帝绥靖了沿海,平定了海疆。于是决定重新开发舟山群岛。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康熙皇帝在舟山镇总兵黄大来提出的在舟山群岛设立县治的奏章中批示:“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遂取“海波永定”之义,诏改“舟山”为“定海山”,颁赐宸翰,题赐“定海山”匾额。


康熙二十七年,清朝廷批准在舟山群岛设立定海县治。与此同时,为避免重名,也强行将原设在宁波的定海县改名为镇海县。


图片

(图:清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亲题的“定海山”三个字,后来被地方官供奉在“御书楼”中。不过,由于御书楼毁于特殊年代,现在的御书楼,是原与御书楼相邻的定海县学宫奎光阁,“定海山”匾是复制品。也许正因为御书楼与地名的这段渊源,舟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曾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御书楼为办公之地。


图片


想不到我们熟悉的这些地名
竟与不同朝代的帝王们相关!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留下了珍贵的海岛古村印记,看着这些“地名”仿佛能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