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2774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炎帝故里之我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7-07 阅读:3124 次

来源: 相城文史微信公众号

曹大根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由来已久。炎黄二帝生活的原始社会,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知道的这段历史几乎没有,有的也是后世有关传说。长期以来,史学界把炎帝和黄帝多作为传说看待,也有的把他们看作为真实的人物,有的把他们作为一个族看待,或认为他们是一个族的领袖。我以为都是很正确的,在上古没有文字记载,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秦汉以来许多史书记载的炎帝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例如《帝王世纪》说:“炎帝传为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说炎帝活了五百多岁,可能吗?

我以为炎帝和黄帝最大可能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族(或部落),都是一个族的领袖人物,可以作为具体人来看待,但不是一代人,而是若干代人。炎帝和黄帝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关于炎帝、黄帝和蚩尤事迹更多偏向于传说,文献记述的往往互相矛盾,混乱不堪。下面就炎帝故里及相关问题,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方家。

一、炎帝称谓

炎帝“本起烈山,称烈山氏。一日连山氏、伊耆氏、大庭氏、魁隗氏。都鲁,以火纪官。”⑴

“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伊耆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亦曰人皇。”⑵

《国语•卷四•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礼以为稷。”(韦注:烈山氏、炎帝之号)

《吕氏春秋·孟夏纪》说:“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

《淮南子·时则训》又称炎帝为赤帝。高诱解释说:“炎帝,南方火德之帝也。”

《帝王世纪》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在其他古籍里也有“以火德王,号曰炎帝”的说法。

关于炎帝的称谓很多,这也注定了声称炎帝故里的地方也很多,造成史学界争论不断。

二、神农非炎帝

  神农是教人农耕的农皇,生活在母系氏族。《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我们注意到有的书把炎帝与神农氏混为一谈,最早把炎帝与神农组合在一起的是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谱牒《世本》,可是在先秦典籍中并无这“炎帝神农氏”的称谓。史学权威著作《史记》在谈炎帝和神农时是分开讲的。《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明确告诉我们:神农与炎帝为两人,东汉末高诱注《吕氏春秋•执一》即云:“神农,炎帝,三皇之一也。”到了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今存辑本),就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皇甫谧是以造伪史而著称于世的,他的话怎能信?
    在先秦传说史料里,神农氏为一远古帝王或氏族名,或某一时代名称,像《逸周书》《易•系辞传》《管子》《吕氏春秋》等书,已确认神农与原始农业有密切关系,甚至明言其为农业的发明人。“神农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⑶“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⑷神农氏应为远古氏族或氏族领袖。我以为,神农是一个氏族的首领,最早发明农业的人,或者说开创了从事原始农业的时代。

神农氏应该比炎帝早,比神农氏还早的是“燧人氏”。从最初用自然火到学会控制火,又到学会“钻燧取火”。传说火的发明者为“燧人氏”。战国时的著作《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喙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以小枝钻火,号燧人氏。”“燧人氏”是属于旧石器时代,即蒙昧时期的中期。当时的原始先民还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农耕还未出现,因此,火的使用范围是很狭小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曦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除燧人氏、神农氏外,还有有巢氏和伏曦氏等,他们都是某个方面杰出代表。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炎帝(不与神农氏合并)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历史传说人物,炎帝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大致在距今8000~5000年之间。

三、黄帝、炎帝非兄弟

战国以来,许多古书把黄帝、炎帝看成同胞兄弟。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新书·益壤》也说:“黄帝者,炎帝之兄也。”这是不对的。王献唐五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兄弟。我以为炎帝和黄帝都不是一个具体人的名字,而应该是部落首领的称谓。从一些古籍来看,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不是同时产生的,炎帝比黄帝稍早。炎帝和黄帝是后人分别给于姜姓和姬姓两个强大部落首领的神圣称号,而且是世袭称号,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当于我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约距今八千至六干年前。

四、炎帝世系及儿女

炎帝娶奔(莽)水氏的女儿听(谈)为妻,娶尊卢氏女为妃。其后裔为八代十三子。八代:炎帝—炎帝临·炎帝柱(又称烈山氏)—炎帝承·帝庆甲—炎帝魁—炎帝明—炎帝直—炎帝厘(来)—炎帝居(又名“帝哀”)·炎帝克·炎帝戏·炎帝榆罔·炎帝嚣。他们皆承袭炎帝称号,担任炎帝族部落首领,传七世(有说十七世或七十世)500余年。十三子传说有名字的为炎居、堇、权、不浩、耑、邛、柱、起我,其余五子名字失传。此外,炎帝还生有四个女儿:帝女桑、瑶姬、女娃(精卫)、炎帝少女。其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竹书纪年》是先秦的编年史,卷十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此书说明,炎帝是部落首领的封号,祝融和共工是炎帝后裔。

五、炎帝族的图腾

1,娇虫(蜂):《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娇是一种虫。

2.羊图腾:炎帝姜姓,姜字头上是个羊字,下边是个女字,可能炎帝族是以羊为图腾的。

3、牛图腾:《帝王世纪》说: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4、龙图腾:《帝王世纪》说:“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5、蛇图腾,据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而共工的图腾是蛇。

6、鱼图腾:《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

这些图腾,肯定不是一代炎帝使用的,而是几代炎帝用的图腾,再次证明炎帝是部落首领的封号。

六、黄帝、炎帝和蚩尤活动区域

在研究炎帝时,一定要讲蚩尤。黄帝、炎帝和蚩尤是紧密联系的三个人物。王献唐认为黄帝元妃嫘祖,次妃方累、彤雷皆出炎帝族。根据皇甫谧的说法:黄帝族、炎帝族居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一带,蚩尤为“九黎之君”。九黎居住于苏、鲁、豫、皖交界地方。炎帝与蚩尤战、黄帝与蚩尤战和黄帝与炎帝战都是争夺黄河流域下游的肥沃土地,其战场应为苏、鲁、豫、皖交界地方,黄帝的都邑也应在这里。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活动区域在淮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中下游之间。

1、黄帝

黄帝的出生地史学界有不同说法:《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一语认为黄帝生于河南新郑。据《历代帝都》一书所载:“黄帝生于新郑寿丘,即有熊。”皇甫谧主张山东寿丘说,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宋刘恕《通鉴外记》、罗谧《路史》《轩辕黄帝传》《晋书》,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等都随之附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五帝本纪》认为黄帝生的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即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据旧《曲阜县志》记载,山东曲阜除皇甫谧说“寿丘”外,还有“圣祖轩辕”降生的“延恩殿”和宋、金两次改废的“仙源县”等。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

伏羲和女娲,大家都很熟悉,如女娲补天、伏羲推演八卦等。他们的母亲叫华胥,则不太熟悉。《帝王世纪》载“庖羲氏母曰华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经·内经·郭璞注》也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他们所在的华胥氏之国,就在今山东泗水县大黄沟乡。

王子襄著《泗志钩沉》载:“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注:即汉泰山郡之华县,徐州牧陶谦使张闿送曹嵩家属赴泰山郡被害于华、费之间,即指此华县)。按古《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亦名服(伏)泽;北有伏山,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有浮来,亦曰包来;近于其地掘得汉河平二年麃里碑。西南有陪尾,即负尾山,又南首有负首山。盖扶、伏、鲁、负、麃、抛、包、来与里字互通,借音微转,歧似异而实同伏羲之伏。”由此可见,华胥氏应在今泗水县治东北。

这些记载至少说明黄帝部落在河南、山东活动过。

2、蚩尤

据《史记》所载,蚩尤部落的形成,最初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今河南省地带,后又东扩到山东地界并在曲阜建都。孙作云所著《蚩尤考》中云:“早发迹与河南鲁山的滍水一带”。又据《勉周书·尝麦篇》述:“蚩尤举族东迁到山东,攻少昊而建都曲阜”。蚩尤是黄河中下游一个较强大的部落集团,他是与炎、黄二帝同期的华夏几大民族中的一个首领,称之为九黎族。

人们在树立黄帝伟大形象时,必然要丑化蚩尤,因此,在古代文献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乱贼,是相当丑恶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说尤,同由尤,腹中之虫,很不雅观。《尚书·吕刑》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为此类观点的代表:“刵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剥开历史的伪装,蚩尤是一个伟大战神,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秦始皇、汉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为战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战事。《史记》“封禅公”:“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其礼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史记·高祖本纪》:“(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攀哈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 在这里,刘邦是把黄帝与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史记·封禅书》则说:“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这里只提“祠蚩尤”,而且保佑汉王打了胜仗。待“天下已定”统一中国以后,汉高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汉高祖刘邦对蚩尤是非常尊敬的。后世尊蚩尤为战神,应该名副其实。

3炎帝

传说,炎帝父亲(父族)是少典氏,母亲叫任姒,为有娇氏的女儿,又名女登、安登,是少典氏的妃子。传说有一天,女登在“华阳”游玩,忽然看见天上出现一条巨龙的头,女登深受震动,感而有孕(可能是与一魁梧的男子“野合”致孕),生下炎帝,“牛头人身”、“人面龙颜”,且生三天便能说话,五日就能行走,七天就长出满口牙齿,三岁就能耕种务农,成人后是“身长八尺七寸,弘身而牛颐”。炎帝部落因为崇拜火,善于利用火(可能是因为“刀耕火种”的缘故),所以,炎帝以“火纪而火名”,以“火德”称于天下,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帝王世纪》云:“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傀氏,连山氏、列山氏,……。”

《英贤传》云:“大庭氏,古天子号”。《左传疏》云:“先儒旧说,皆于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左传》云:“鲁有大庭氏之库。”《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大庭氏库条;“一作大庭库。在今山东曲阜县城内”。炎帝曾都陈,又徙鲁,女登在“华阳”游玩,说明其活动区域在河南、山东地方。与黄帝、蚩尤活动区域相近,唯有相近,才会发生摩擦、冲突,直至战争。

炎帝部落活动区域在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

4炎帝、黄帝、蚩尤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大量资料记载,炎帝最先,其次黄帝,最后蚩尤。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阪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里“代神农氏”应是炎帝。有的资料说蚩尤是黄帝的大臣,汉代古籍《越绝书》曰:“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这里说蚩尤仕于黄帝,为主管金属冶炼官,辅佐少昊。少昊之地,在今山东曲阜之带,与九黎活动地区一致,此说有一定道理。齐国著名的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无独有偶,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记载。汉高祖之所以把蚩尤与黄帝一起祭祀,也不是偶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战争中的敌对关系之外,还有臣属关系。

轩辕黄帝出生于河南新郑,登帝位后灭了最后一位炎帝榆罔,华夏集团形成,后又大败两昊集团的军事首领蚩尤,开始了华夏集团对两昊集团的兼并与融合。

5涿鹿之战

据《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费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赤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區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段记载了两次大战,黄帝战胜炎帝阪泉之战,黄帝战胜蚩尤涿鹿之战,可以看出炎帝与蚩尤不是一个人物,但其记述亦有交叉之处。说明阪泉与涿鹿相距不远。

涿鹿是蚩尤族的地方。涿鹿之战在何地?史学界有多种说法,大概有今涿鹿、怀来、运城等地。李永先在《黄帝建都彭城考》一文认为:涿鹿在彭城。《史记·五帝纪·正义》引《舆地志》说:“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彭城,今徐州铜山县,春秋时为宋邑,秦置彭城县,为古大彭氏国。《后汉书·郡国志》注引《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路史·黄帝纪》记载:“黄帝都彭城。”《汉书·刑法志》注引郑氏曰:“涿鹿在彭城南。”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三皇五帝考》中也说:“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⑸
    彭城在彭祖以前称涿鹿,涿鹿亦作浊鹿、独鹿,皆为邾娄音转,也即为蚩尤音转,邾娄族为炎帝族系。涿鹿是蚩尤族的地名。黄帝打败蚩尤族以后,以涿鹿为都邑,仍用原来的名称。彭祖与蚩尤族为同一族系,彭祖也可能就是蚩尤族的后裔。黄帝族打败蚩尤族,部分蚩尤族便和黄帝族融合了。王献唐认为黄帝元妃嫘祖,次妃方累、彤雷皆出炎帝族。根据皇甫谧的说法:黄帝族、炎帝族居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一带,蚩尤为"九黎之君"。九黎居住于苏、鲁、豫交界地方。炎帝与蚩尤战、黄帝与蚩尤战和黄帝与炎帝战都是争夺黄河流域下游的肥沃土地,其战场应为苏、鲁、豫、皖交界地方,黄帝的都邑也应在这里。
  涿鹿之战发生在今河北涿鹿是最多说法,这是不可能的,在炎黄时代,那里是蛮荒之地。根据《拾遗记》记载:黄帝征服蚩尤族以后,把听话的安排在今山东邹县一带,把不服管教的迁到今河北涿鹿县一带。流放到北寒之地的蚩尤族,是最忠于蚩尤的,他们把原居留地的名称也带了去。为了纪念蚩尤,便设立了许多遗迹。这里不是九黎族的地域,黄帝怎能与蚩尤在此决战呢?这么个人稀地薄的地方,黄帝怎能在这里建都呢?⑹

6、介山炼铜作兵

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属武器,在战争中大显神威。蚩尤炼铜造武器,古籍多有记载,《尸子》:“造治者,蚩尤也。”(御览833引)《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铜,《管子·地数》《山海经》均说蚩尤铸金为“剑铠矛戟”等“利器”。蚩尤发明了冶铜技术,并最早以青铜造刀、戟应用于战争,以英勇善战而著称。《管子·地数篇》说:“蚩尤在葛卢山和雍狐山发现了铜矿,而制为剑铠矛戟”,两年内兼并了21个小的部落,后扩大到81个部落。

安徽省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立柱先生曾给我讲过,蚩尤在介山炼铜作兵,介山就在萧县和烈山区交界的地方。为此,我一直在思考介山在什么地方?在读《春秋左传·鲁僖公三十年》时,“介人侵萧”四个字使我眼睛一亮。这个介国与介山有什么联系?据说,侵略萧国的介国,位于今青岛地区。据考证,介国的都城位于今胶州西南部的赵家城献村西南一带。1981年经考古勘察验证,介国故城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是一个东夷人建立的很小的国家。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说明:“介,东夷国也,在城阳黔陬县。”

介国国都方圆不过一公里,比萧国要小,根本不可能战胜萧国,《春秋究疑》就提出:“郳与介国尤小,非邾赋六百乘者比。”介国的实力太小,还不如邾国,六百乘都没有,介国为什么要侵略萧国呢?介国在今青岛地区,距离萧县足有千里之远,劳师远征,兵家大忌,大国也不敢随便千里奔袭,更何况一个小国家,要知道介国想打萧国,中间还隔着邾国、鲁国等一些国家。因此,介国攻打萧国不仅没有实力,根本没有战争动机。我在思考,史书记载的“介人侵萧”的介国,不在千里之外的青岛地区,而就在萧国附近。这样介人侵萧就好理解了。陈立柱先生说的介山,可能就在萧县、彭城和烈山区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有可能在烈山区的塔山,我发现这里有许多铜矿石,有开挖的大沟痕迹。蚩尤族的涿鹿在彭城,介,可能是蚩尤族的分支。涿鹿之战蚩尤败于黄帝,介部落迁移到今青岛地区,以后建立介国,这也是一种可能。

七、炎帝故里在烈山

关于炎帝的出生地,存在很多争议。先后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县,湖南株洲炎陵县、河南华阳,山西高平,湖南会同、山东曲阜等说法。淮北市文史学者田恩科、武时良和傅洁华等撰文,认为炎帝的故里在烈山,这种新说法也得到一些知名人士的支持。淮北烈山说,作为炎帝故里的一种说法,参与到这一全国性的论争中,是一件好事,丰富了炎帝文化的内容。在诸说里,近年来以湖北随县呼声最高,主因文献记载较多,但不是源头,则是肯定的。考察炎帝部落迁徙的轨迹,似乎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比较符合史实。

石兴邦先生说:“炎帝是以粟作农业为主的部落,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他们的足迹超不出粟作农业分布的范围。虽然在黄淮流域交错地区粟稻种植有交错……但那是很有限一个小的区域,可以肯定炎帝部落迁移的足迹没有跨过长江,达到今天对炎黄崇拜炽热的两湖地区……所以,两湖地区的炎帝崇拜,是后起的社会观念形态所形成的。不可能是炎帝在北方转了一个大圈后南下两湖,死于斯而葬于此的。”⑺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说:“赖国起源于神农氏炎帝之后的一支烈山氏,居于山西价休之烈山,商周时立国于今河南鹿邑之赖乡,后被周所伐,遂南迁到(河南)商城赖乡。春秋时赖国服属于楚,后被强迁至湖北随州之厉乡,因楚灵王所迫,再行迁至(湖北)宜城之鄢地”。何光岳先生进一步说:“神农氏只能在一个地方诞生,而另一个地方的诞生地则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后裔,也袭称为神农氏。在随县历乡的神农氏诞生地,当系榆罔南迁之后的一个后裔。”⑻何光岳先生讲的神农氏实际上是指炎帝。

著名楚史专家徐少华认为:从较早的文献材料来看,古厉山氏当非神农氏,也不一定与炎帝部族为一体,至少不当属炎帝之本国。古姜水、姜氏城都在今陕西岐山县境内,故炎帝部落的早期活动地当在陕西西部地带,而不在江汉地区随枣走廊内。⑼

石兴邦和何光岳两先生研究已告诉我们,湖北随州的烈山氏是后迁徙过来的。现在的问题是迁徙到湖北随州的烈山氏,是从西部陕西的宝鸡,还是东部的安徽淮北烈山迁来的。

炎帝,最有名的一称谓是“烈山氏”,文献记载也多。晋皇甫溢《帝王世纪》说:“神农……本起烈山,或时称之”。宋朝罗泌作《路史》,则更进一步断言:“炎帝柱,神农子也。”二位一体终于变成了炎帝、神农、烈山氏三位一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春秋末年晋国太史蔡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柱(即农)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国语·鲁语》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把“其子曰柱”改为“其子曰农”。

以上文献记载表明,在排除湖北随县烈山以后,古籍记载的“烈山”,就只能是淮北烈山了,这毋庸置疑。与烈山隔濉河相望的新石器中晚期遗址———石山孜,被安徽省考古队疑为“炎帝部落群居遗址”。石山孜文化类型是淮北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一,距今7000多年。这与炎帝部落生活的时代相当。石山孜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平山乡赵楼村,1984年濉溪县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1988年秋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土了很多陶器、石器、角椎、角叉、蚌刀、骨质靴形器等。

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许多人会问证据呢?确实,为了让人们相信,必须要有证据,下面举证一些,以求教方家。

1、烈山有火

炎帝最有名的称谓是“烈山氏”,《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

关于炎帝与火的关系的记载,也多见之于各种古籍中。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⑽

“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⑾

“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⑿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⒀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⒁

“(炎帝)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利国用,因时变焊,以抑时疾,以炮以焊,以为醴酪。”⒂

淮北烈山是我国煤炭开采比较早的地方之一,明代就大规模开采。建国后,淮北第一座煤矿就诞生在这里,名声在外,烈山也是淮北市唯一列入《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的地方,“烈山,也称历山,在濉溪东七八里,产煤。”

烈山顶上原碧霞真君泰山神行宫庙遗址,有一块关于炎帝烈山氏记载的古碑,碑文曰:“有客问,烈山之名义之何,或以烈山圆而锐于首,象五行中火,遂以古烈山氏称之与”。此刻文大意为外地人来烈山问:为什么叫烈山?含义是什么?答曰:烈山形状底圆上尖,像五行火(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行火为易经八卦术语,火分:霹历火、天上火、山头火、山下火、炉中火、覆灯火),遂于古时烈山氏(炎帝名)称之与。

淮北烈山上有裂隙,地下的煤瓦斯由此上升,与雷电相接触,便形成熊熊烈火,火焰冲天,远看就像一座火山,与石碑刻文“烈山圆而锐于首像五行火”相符合。淮北市文史学者王淮生对此有考证,他说:由近百年来的地质勘探和采煤实践可知,烈山地区下面的煤藏非常丰富,自地表浅层至地下700米以下皆有煤层。在淮北地区,埋藏越深的煤层,其蕴含的煤层气就越多(这是淮北拥有大批高瓦斯矿井的基本原因)。这些煤层气被巨大的地压压缩在煤层里,一旦压力降低,就立即向外释放,甚至以爆发的形式冲破煤层和岩石的禁锢,造成“瓦斯突出”之类的事故甚至矿井灾难。可以设想,如果烈山突然裂开一个宽几米至十几米,深几百米,长达上千米的口子(断层),那么由于压力降低和地壳振动,地层深处的煤层气必然会大量释放,并汇集于地表裂口处喷涌而出,被某个火种点燃(雷电、地电流、静电放电、岩石碰撞摩擦产生火花等),霎时间蓝紫色的高温火焰便冲天而起,进而点燃山上山下的植被,烈山变成了火焰山。(远古时代徐淮地区的气候应接近于亚热带,淮北市有“象”化石出土,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商王室打猎“获象”的记载可以佐证。)

王淮生认为,古代的“烈”“列”“裂”字:“”“”“”,既保留了分裂的山形,又传承了山头的烈火,还可以特指淮北的“烈山”。炎帝时代的烈山一直燃烧着熊熊大火。有没有遗迹呢?为此,王淮生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看到:残余山体在靠大裂的一侧(东侧)的外廓几乎完全由石灰的残余物构成,外廓向里,则有石灰、土壤和碎石凝结成的坚硬土块,其强度不亚于今天的混凝土。继续向西检查,到了横断面的中部,有几块乱叠在一起的巨石,石间有空隙,空隙中有许多混凝土渣状的填充物,敲下来一块看看,是石灰和泥沙的混凝物,十分坚硬。显然,这是当年大火之后,西侧山体高处的石灰浆沿岩石缝隙渗流下来形成的。到了残余山体横断面的西侧,石灰残余物逐渐减少,其最外廓是普通的山土和植被,几乎找不到石灰残余物了。⒃

烈山当年确实发生了大火,把大裂两边相当数量的山岩烧成了石灰。最初的大裂西侧山体比现在确实要高出很多。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证明烈山确实燃烧过大火,他问一位地方煤矿的负责人,为什么总在烈山西边的平原下采煤,而不向东到烈山底下去采,那里应该是有煤的。这位负责人说,烈山底下是有煤,但都是毫无开采价值的“过火煤”。什么叫“过火煤”,就是虽然埋在地下,但是已经燃烧过的煤。这种煤形同炉渣,几乎无燃烧热值可言。

《述异记》卷上云:“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灭,火灭之后草木皆生枝条,至火生,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也。”古时,山东、河南南部,安徽北部都属于南方。《列国志》记载:“大禹治水,烈山焚泽”。这是目前在文献里发现的最早的“烈山”之名,佐证了烈山古时候有火。炎帝称“烈山氏”,故为“火师”,淮北烈山正好符合这一点,湖北随州的烈山则没有火。

2、在东夷境内、在华阳附近

田恩科、武时良在《炎帝故乡在淮北烈山》一文中认为:炎帝的故乡具有四要素,其中两个因素是在东夷境内、在华阳附近。何光岳先生认为“炎黄均为太昊伏羲的后代”,炎帝毫无疑问也是东夷人。女登游华阳怀孕生炎帝,可见其故乡距华阳不远。所以炎帝时代的华阳,只能是华胥国之阳,即今山东与苏皖两省的交界地带。

3、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衛,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灭,火灭之后草木皆生枝条,至火生,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也。”

傅洁华在《炎帝故里在烈山新探》一文认为:女娃是炎帝的女儿,淹死的地方在东海,从而也证明了炎帝的故乡是东海沿。陕西的宝鸡、湖北的随州、山东的曲阜等地,前几个地方均不临东海,山东曲阜虽临东海,但它无烈山之地名。谭其骧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标明在先秦时期东海沿为江苏射阳(淮安东老射阳),两千多年后,东海沿退至盐城东约30公里,相当于淮北至盐城东三分之一的距离,(总计200多公里)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七、八千年前淮北地区正是东海沿。淮北在相山、烈山大山头水泥厂发现古溶岩洞,濉溪县发掘的五万年前大象牙化石,都佐证了淮北远古时期就是东海沿湿地。

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立柱教授认为,淮阳——亳州——淮北——徐州一线,为上古的交通要道,是炎帝部落迁徙的重要线路,而淮北地区是该族群的主要活动区。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多有炎帝族、蚩尤族的传闻与足迹,如涿鹿、 介山、苏皖交界处的“九黎族”部落首领。黄帝打败蚩尤后建都涿鹿(今徐州),与炎帝和解共建华夏。这些都为炎帝出生在淮北烈山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4、丹水

田恩科、武时良在《炎帝故乡在淮北烈山》一文中认为:在远古时代,淮北与北辛之间,还有一条蜿蜒两千余里的大河,名曰丹水。它从河南济源县的大山中流来,在今江苏的洪泽县注入淮河。这丹水之名也是因流经炎帝的烈山地区而得名,就是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汴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汴水的注解为:“见《水经注》曰:丹水第六种解释:汴水古亦称丹水,汴水的前身是丹水”因丹水之丹、红陶之红、炎帝之炎、赤帝之赤,都是烈山的炎火之色,是炎帝族的崇尚之色。这正像《淮南子·天文训》所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相一致。

察中国东南一带称烈山者,唯有淮北烈山;有山裂又有煤田者;山上产一种火石可以取火者;在全国也只有淮北烈山。淮北烈山是炎帝故里是可信的。

八、炎帝文化

炎帝是姜炎族一位杰出的首领,随着以“第一代”炎帝为首的姜炎族的繁衍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强大而发达的部族,因而被许多氏族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炎帝分支向周边地区发散,继续以炎帝为称号,所以,在安徽、四川、河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等地也就出现了炎帝的传说。这是非常正常的。声称炎帝故里的地方,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我们应发扬炎帝文化,学习炎帝与恶劣环境斗争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不怕挫折,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我们今天谈论炎帝故里,就是为了挖掘炎帝文化,传承炎帝文化。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这些都是几代炎帝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成就。炎帝发明了“刀耕火种”之农耕技术,“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制作出农耕工具;“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耕而作陶”,“埏埴以为器”,发明了陶器;创立“日中为市”,发明了原始市场,以物易物;发明了五弦琴和蜡祭、傩舞;“相去停居,令人知所避趋”,创建了原始村落;创造了刻画符号,将伏羲创造的“结绳纪事”推进到“符号纪事”等等。

1、中国碳谷·绿金淮北

2016年9月,淮北市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成为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招商引资和创新驱动的指引,这是对“精致淮北”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市遵循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加快转型崛起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绿金淮北?就是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将创意知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产业。2017年淮北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以后,马不停蹄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绿色海绵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是淮北转型崛起的宏伟蓝图,也是烈山区打造炎帝文化园的契机。

2炎帝文化园

发展文化旅游,是淮北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文化产业既是先导产业、富民产业,同时也是窗口产业、清洁产业,对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地旅游业的相继崛起,全国许多地方以炎帝文化研究为契机,纷纷打造炎帝文化旅游风景区,从生态文化、生态宜居到低碳环保、循环经济,投资总额更是突破百亿大关,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现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炎帝文化的研究,建设炎帝文化园等方面,淮北落后了,只要我们努力,奋起直追,我市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

3、未来展望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⒄我们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与黄帝、蚩尤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就是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还要关注如华胥氏、伏羲、女娲、神农、太昊、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内容。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将炎帝文化作为研究方向,专门从事炎帝文化研究的人员并不多,还没有引起高校从事历史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能参与到炎帝文化研究中来,就是炎帝文化研究红红火火的时候。当下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此,建立研究队伍,尤其是吸引年轻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炎帝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注释

⑴[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⑵ [宋]郑樵《通志》

⑶《淮南子·修务训》

⑷《白虎通义》

⑸《古史辨》第七册

⑹李永先:《黄帝建都彭城考》,《江海学刊》1990年

第5期

⑺《有关炎帝文化的几个问题》,载《姜炎文化论》,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⑻《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⑼徐少华《古厉国历史地理考异》《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⑽《左传·昭公十七年》

⑾《左传·哀公九年》

⑿《管子·轻重戊》

⒀《淮南子·兵略训》

⒁《论衡·祭意》

⒂《路史·后纪三》

⒃王淮生,《烈字探源》,《知行论丛》2012-2期

⒄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版,1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曹大根:正高级职称,安徽省史学会会员,安徽省考古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两部历史专著,两部文学作品集。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