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9101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语言舆情视角下人名地名规划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7-04 阅读:259 次

来源: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人名地名牵涉民生利益,容易受到公众关注,吸引媒体报道,形成事件舆情,引发社会效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各种言论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载体和渠道迅速传播,最终影响到规划与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因此,全面梳理热点舆情,了解舆情中人名地名事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名地名规划提出若干建议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舆情;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人名;地名


一、引言


语言舆情是通过媒体反映出来的社会关于语言现象、语言问题、语言政策的舆论状况和公众的行为倾向,是社会语言意识的反映。《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和引导,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全方位整合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短视频等舆情信息,多角度分析广大民众关于语言生活的情感态度、立场观点、意见反馈,有利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


人名地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中使用最普遍、最频繁的工具之一,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户籍管理、城市规划、教育等方方面面,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对人名地名进行用字读音审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地名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人名作为一个家族宗亲血脉的传承,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词,他们所承载的是历史事实、文化回忆、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人名地名规划作为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全面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复杂,引起的论争激烈。用舆情视角观测人名地名规划,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准确提取舆情信息,科学引领舆情走向,对于人名地名规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名地名舆情

(一)热点舆情事件梳理图片

1

读音之辩

图片

奥运冠军的姓——谌。2021年7月27日,在东京奥运会举重比赛中,谌利军以一公斤的优势逆转取胜,为中国队赢得了第六枚金牌。祝贺之余,大家对他的姓氏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因是比赛时电子屏幕上写的是Chén,而央视解说却念的是shèn,这就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后发现,谌字作为姓氏时有两个读音,可读作chén,亦可读作shèn。但谌利军本人强调,在老家谌读作shèn,而且在中国举重队内,大家也都喜欢称自己为“shèn 利军”,取谐音“胜利”。这不禁让人想到另一位拥有同样姓氏的奥运冠军——谌龙,不同的是,新闻媒体以及他本人念的却是“chén龙”。据谌龙所述,小时候家人也都唤他为“shèn龙”,但去厦门训练后,其教练查字典后发现谌的读音在当时只有chén一个音,渐渐地被大家叫得多了,也就习惯自称为chén龙。


争议不断——六安。因5月爆发了几例新冠疫情,六安市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然而在关注疫情防控之余,六安市的读音却冲上了热搜。安徽省内电视台,基本上都读作“lù ān”。省外包括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在进行播报时却将六安读作“liù ān”。读作“lù”。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随后,北京晚报、封面新闻、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掀起了一场关于六安读音问题的讨论热潮。


2

生僻字形


姓名中带有㑳、訢、讌、䝼、鶄、磾等生僻汉字的,每年都会因为身份验证、学籍认证、金融消费等问题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2020年4月,有媒体报道青岛市民王㞧huì在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家运营商都办不了手机号。在电信营业厅识别身份证后,他名字的第二个字㞧变成了问号,无法正常显示。8月15日极目新闻报道男子姓名因含生僻字頔,微信、支付宝不能实名认证,无法网购火车票,就连学信网上的名字也是使用dí代替,想改名字却接连碰壁。2021年多名网友在各地政府网站中留言咨询姓名中含有生僻字,无法正常申请使用健康码,导致出行受到限制的问题。


3

更名风波


近年来,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地名变化的文章,文中痛陈将兰陵改为枣庄、汝南改名驻马店等决定。更有甚者将当地政府告上了法院。2015年5月21日郑州市政府发布通告,决定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但部分市民认为祭城路作为地名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故不认同政府的更名行为。9月,当地市民朱广义等四人将郑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改回原祭城路路名。2016年2月2日,这起案件在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法院认为,郑州市政府的更名过程符合相关规定且并未对四人设定新的权利和义务,遂驳回了其诉讼请求。对于一审裁定,朱广义等人不服,提起上诉。2017年4月6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然而,诉讼请求再次被驳回,维持一审裁定。上诉被驳回后,四人继续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018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最终裁定,依法驳回四人的诉讼请求,但也建议为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行政决策设置一个犹豫期,呼唤地名管理更加法治化。


4

命名争议

图片

取名有无自由。不同于“王者荣耀”“黄埔军校”等标新立异的名字,此类名称往往触犯了法律或违背了公序良俗的准则。最为经典的当属已经成为最高法指导案例的“北雁云依”案。2019年11月8日#大一男生名叫春秋战国# 词条登上微博热搜,11月23日,该名男生初中到大学的同学——长弓莫及,再次激起大家的讨论热情。春秋战国因父亲喜欢历史故得名。长弓莫及父亲姓张,为避免同名,其父特意将“张”字拆分反写。记者就网友关心的此举是否犯法询问律师,律师解释,出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此类名字仍可用,但后代不能延续该姓。


(二)舆情特点


1

反复性

图片

人名地名领域话题多元,热点频现,舆情反复发生。如对六安读音的讨论5年内大规模爆发了两次,黄山复名徽州的呼声也从未中断。普通话与方言、繁简字、拼音标注等语言问题并非短时间可以解决,一旦遇上某个社会事件,便能依附其中产生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以典型辐射个案,如六lù安的读音和关公故里解hài州的读音。以个案关联典型,如“春秋战国”“长弓莫及”与“北雁云依”案。


2

大众化


一方面,人名地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平民化、生活化的内容使民众有话可说,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语言舆情具有即时传播、实时互动的特点,使民众对人名地名规划政策的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集中呈现。开放的网络媒体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网民整合到一起, 并且能够实现网民之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信息交互。


3

争议多


关涉的因素众多,涉及公序良俗与法律规定、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商业资本与文化情感之间的多方博弈,因此民众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发声。但语言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多方争议的本质实则为观点与利益之间的较量。虽然争议多,但其深度破坏性有限,总体上可控,通过适当的措施可以平息舆论风波。


4

复杂性


引发机制复杂:媒体报道、知乎发帖、微博热搜、公众号推文、电视台放送等,一条新闻、一则通知、一篇文章就可能引起一连串的社会反响。参与主体复杂:普通市民、专家学者、政府机构、公知群体、不法分子等不同地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人聚在网络空间,就同一问题发表各自意见。但舆情发酵之后,大部分人只是机械地传播观点,很容易就被某个看法牵着走,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语言舆情折射的几个问题


1

1.语言服务缺失

图片


户籍管理、广播影视、交通出行等工作中的语言服务不到位,语言信息技术产品开发落后于时代与人民的需求。六安读音争议说明电视媒体及出版业内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读音标准,对于一些字主张按当地音读,如北京的“大栅栏(dà shí làr)”,而对于另一些字却一律按照字典读。姓名中有生僻字者无法实名认证,线上预约、移动支付、买房办卡等都受阻,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严重脱节。这表明对生僻字的输入输出,全国尚未建立统一标准,有的以拼音代替、有的以同音字代替,加之交通、社保、医院、银行等重要机构和相关行业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导致各类材料证明无法通用、互不承认。


2

执行主体脱节

图片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给六安市注音为“Lu’an Shi”,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六”的词条下仅有liù一个读音。公安部建有人口信息专用字库,收录汉字7万余个,其中收录生僻字5000余个,对少量国家标准未覆盖但在人名中实际使用的冷僻字进行了增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民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办理的业务需求。但教育部门、金融系统、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等相关部门和服务企业,却没有同步使用这套字库,无法共享很多生僻字,这就导致生僻字能上户口,却不能处理民生问题。


3

权威话语失声

图片


同一或相似舆情的再次爆发说明人名地名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官方不理会、不处理、不反馈,回应不及时。专家不发声、不引导、不纠正、辟谣不迅速。如六安舆情发生后,5月15日,有网友在民政部网站留言咨询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字发音问题,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才给予回复。且在此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权威媒体并没有利用自身影响力主动站出来为大家解答,只是被动地附和,不能满足大家急切获取答案的需求。


4

真假信息掺杂


在舆情产生发酵过程中不乏一些热衷自我炒作的营销号为赚取流量,带节奏,炒冷饭,真假难辨。2019年2月18日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该文列举了多个例子,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jì)”现读“q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xiá)”现读“xié”。这一消息被广泛转发,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专业媒体,不少人对熟悉的字音改读表示担忧。但记者多方求证得知,文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该修订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三、人名地名规划


(一)规划原则选择:从俗从众还是名从主人


从俗从众指的是语言规范要参考大众的普遍使用情况,也即遵循的是大多数人的习惯用法。如将“荨(qián)麻”和“荨(xún)麻疹”的荨统读成xún。名从主人指的是对于汉语中对一些专名的读音及翻译,要遵照名称拥有者的习惯,也即遵循的是小部分人的习惯用法。如六安只在安徽省内被读作lù,外地人大多读的是liù,甚至在字典上已经取消了lù的读音。人名地名的这种社会性和相对排他性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语言的功能造成的。一方面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人名地名的读音用字应力求准确、简便。另一方面,语言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人名地名规划应尊重名称所有者和所属地的习惯。


为了语言更好地服务大众,语言必须不断规范,使其便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但人名地名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在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地域中经过长时间积淀形成的具有固定读音和用法的语言符号,因此在进行语言规划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部分群体的习惯用法。但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必须要符合法律程序,如六安的读音已获民政部批准得以保留。


(二)伦理体系建设:如何加强大众的情绪引导


公众情绪的表达与宣泄在舆情发酵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很多舆情持续发酵的原因并不在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社会公众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谌氏家族认为姓氏是家族烙印,如果姓氏被读错,将愧对祖宗和良心。在郑州祭城路改名案中法院也认为市民的乡愁情结、灵魂归宿等精神文化权益受到了伤害。语言文字的读法写法通过教育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一旦进行规范,难免会颠覆公众的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心理,产生疑虑、担忧等情绪。一是推出前要多沟通。适时向社会公示规划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二是执行时要多样化。采用形式多元、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语言规划的意义,增加公众的正确认知,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不安情绪。三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实时监测、定向评估、动态调整、有序落实。


(三)联动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协同推进


自上而下,多部门联合发文,层层推进政策规划的落实完善。《通用规范汉字表》推出后,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12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相关单位做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贯彻落实工作。为了帮生僻字统一“通行证”,2016年5月,公安部会同国家民委、教育部、工信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在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中统一姓名采集应用规范的通知》,要求实现对国家标准编码汉字全覆盖的要求,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7月,公安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住建部等部门,推动姓名中含有冷僻字的身份证在各用证部门特别是基层窗口单位全面正常使用。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要求各地依规开展地名整治工作。


从内向外,个人要自觉树立语言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语言素质,努力提供更优质的语言服务。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最终落实取决于办事人员的语言素质,因此个人有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针对人名地名舆情能够迅速分析处理,解答民众疑虑。回应舆情时,切忌使用官话套话,要塑造鲜活富有情感的话语体系,营造亲切有人情味的对话氛围。


四、结语


基于舆情的语言规划是建立在把握语言舆情规律、尊重民意基础上的,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系统、开放观为准则,提高语言规划的有效性和语言政策的传播效果。人名地名规划直接关系到相关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的民生服务,又因其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在一般的语言规划基础上多了一层人文色彩,故而时常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面对源源不断的舆情和滔滔不竭的民意,及时监测汇集,尽早引导处理。采用正确方法,公开政策信息,安抚大众情绪,把舆情分析贯穿于人名地名规划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来源:《古今文创》

2022年第40期

作者:高孟悦

选稿:柄燃

编辑:黄舒馨

校对:计梦菲

审订:宋柄燃

责编:黎淑琪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