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486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还真的有善人!南京“大士茶亭”来历有了新版本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6-19 阅读:275 次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杨民仆


“大士茶亭”位于南京莫愁湖西南,是建邺区重要的地标。


附近有公交站台叫“大士茶亭”,周边有茶亭村、茶亭社区、茶南等小区,有茶亭西街、茶亭东街等道路,可见其影响颇大。但这一地名的来历扑朔迷离,来源有几种说法,但找不到证据。在今年最近一期的《南京史志》上,南京市地方志学会会员刘荣喜提出了新的观点。


图片


在《南京地名大全》上,记者并没有找到“大士茶亭”的条目,在“茶亭东街”的条目里找到了注释:“街巷。位于水西门外,东起西街头,西至江东桥。明代,建有观音大士庙,后有人搭凉棚卖茶,称大士茶亭。民国《南京市街道详图》载有街巷名大士亭东和大士亭西。1958年,改称茶亭东街、茶亭西街。1992年,两街合称茶亭东街。1997年,街东段并入水西门大街,西段仍名茶亭东街。”虽然讲了由来,但并没有文献的证据。


图片


刘荣喜告诉记者,翻遍历代《江宁县志》《上江两县志》《江宁府志》《应天府志》等,都没有见到“大士茶亭”“观音大士庙”的记载。在1984年南京市公安局编印的《南京市街巷名册》和同年出版的《南京市地名录》中,“茶亭东街”条载:“明朝建有观音大士庙,后有人盖凉棚卖茶,故称大士茶亭。1958年,分东、西茶亭。”这里的记录也没有书证,只是根据民间人士的记忆和口述。


根据《南京地名录》记述,上个世纪,南京水西门外的江东门公社有茶亭大队。境内曾有明代皇家堆放木材的“皇木厂”、郑和下西洋建造大船的“龙江宝船厂”和唐代诗人李白笔下“二水中分”的白鹭洲。明清时期,这里位于秦淮河下游,河水入长江的交汇处,是婺源木业、茶叶等及南北货商人聚集地,曾经农田密布,沟渠纵横,水塘众多,水产丰富,是南京“水八鲜”(藕、菱、茭儿菜、茭瓜、芋、水芹菜、慈姑、荸荠)的主要产地,当地农民将收获的水产和粮食,肩挑车推,进城出售。由于路途较远,有人在“大士茶亭”这个地方,建亭供茶,让他们歇脚纳凉,喝茶解乏。


南京民间传说,本地曾有一位名叫“大士”的和尚,怜悯口干舌燥的农民,化缘集资建此亭。一说是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显灵所建。有文章称:“大士茶亭为四角凉亭,亭内有石桌石凳,桌上还置有瓦罐和碗,罐内有凉茶,供歇脚的农民们饮用。凉亭柱子上有一副风趣的对联:吃一盏何分尔我,坐片刻各自东西。”


描述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今人“小说家言”的想象罢了。


“最近,江西婺源学者王鸿平提供的一本记录上新河木商、慈善家、诗人俞焕编著的《志愿亭诗集》和一篇珍稀文献——《诰授奉政大夫焕章俞君新修金陵上新河茶亭记》(以下简称《新修茶亭记》),为我们解开了‘大士茶亭’的重重迷雾。”刘荣喜说。


首先,“大士”是什么意思?


“大士”,古代除了是观音菩萨的通称外,还指德行高尚的人。《韩子外传》卷九记载,孔子与子贡、颜渊等游戎山,弟子们各言其志,颜渊说欲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孔子赞曰:“大士哉!”古人也称崇佛行善之人为大士,因此,“大士茶亭”的“大士”极有可能是对某位慈善人士的尊称。


其次,这里是不是出过善人?如果有,那又是指谁?


《新修茶亭记》的作者为王曜南,清代婺源人。此记写于道光丁未(1847),明确写了两位善人,分别是俞焕和俞焕章,前者在上新河建了茶亭,后者维修了此茶亭。而如今的大士茶亭等地区以前正属于上新河。


原文开篇介绍了上新河的亭子是谁建的:“亭在上新河里首,故朝议俞晓园先生建也。”


俞晓园指婺源木商俞焕(1703—1778)。据光绪《婺源县志》记载,俞焕字文光,号晓园,江西婺源长滩人。自少风流倜傥,以木业发家,资产雄踞吴、楚间,即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人慈善,积而能散,曾在饶州(今属江西上饶市鄱阳县)、苏州、金陵出资建会馆。他客居金陵最久,乾隆丙子(1756)江南发生大饥荒,他布施棺木,购地设置义冢;癸未(1763)又捐巨资修城,多次受到朝廷嘉奖,后加赠官阶至盐运司加二级,授中议大夫。当时“称义举者,必以俞焕为首屈一指”。


图片诰授奉政大夫焕章俞君新修金陵上新河茶亭记。


他为什么建亭?文中记载:“其地空旷邻江,无山岩之幽,无林木之荫,往来行旅络绎。春之雨,夏之暑,秋冬之风雪,劳无所憇,渴无所饮,盖甚苦之。先生悯焉,始建是亭。”

图片袁枚《俞氏义冢碑记》文。


俞焕在上新河一带捐资购地,创建义塚和修建茶亭的事迹,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称颂,江南才子袁枚欣然为之作《俞氏义冢碑记》。俞焕将众多作者的诗文收集编撰为《志愿亭诗集》刊行。书中附有《志愿亭图》,不仅为我们了解俞氏善举,更为我们探究上新河地理和茶亭情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图片余爱堂藏板《志愿亭诗集》封面。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志愿亭”实际上是一座“茶亭”。结合王曜南《新修茶亭记》和《志愿亭诗集》其他诗文可知,俞焕在上新河义举众多,除了购地百余亩建义塚“乐得邙”外,同时,他在附近建有“望佛楼”“安仁庵”“志愿亭”“栖幽所”“如来柱”“泗州庙”,以及茅舍等,供行人歇脚饮茶、躲避风雨。“志愿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中“望佛楼”中建有观音大士像,文人施用中为之赋诗“楼名望佛奉观音”。


刘荣喜认为,俞焕所建的茶亭和望佛楼中供奉有“观音大士像”,应该就是《南京市街巷名册》和《南京市地名录》书中所说的明朝“观音大士庙”和后人所盖凉棚卖茶的“大士茶亭”,只是由于记忆的误差,时间应为“清代”而非“明代”。


上新河茶亭实名“志愿亭”,是俞焕的本意,但是乡人感激的是“大士”的盛举,熟悉的是饮茶之所,识字不多的农人渔民们,心中念念的是大士的盛德,口中传颂的就只有通俗易记的“大士茶亭”了。


茶亭自乾隆时期建成之后,到道光中后期,时间过去了近百年,建筑多有毁损。道光二十五年(1845),俞焕的族人茶叶商人俞焕章晚年游历金陵,见茶亭即将毁坏,“慨然兴起,有捐金修理之议”,历时三年,耗资三千余金,“亭更巍然焕然”,比当年俞焕初建景象更加宏伟壮观。俞焕的孙子看到工程完成,感慨道:“吾祖之志,先生续之;吾祖之绩,先生复之;吾祖创其始,先生永其终。人始以祀吾祖,吾今当更以祀先生。”因此,大士茶亭的建设者中,又多了一位兴废重建的“大士”俞焕章。


风雨侵蚀,世事变迁,茶亭虽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踪迹绝无,但是“大士茶亭”这一古老的地名,仍然传承在人们的口中。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