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86333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带“堡”字地名折射出的历史信息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6-09 阅读:334 次

来源: 江西地名研究


周琦  姜维公


摘要:辽金及明清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众多州县,贯以“××堡”的地名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带“堡”的地名多半与军事有关,应从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找出地名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堡;辽金遗址;女真人



一、问题的提出


地名,即地理实体名称,是人类长期活动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类社会的活动。但是人类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悠久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居民迁徙以及朝代更替等因素的改变,地名也会随之发生变动,或产生新的名称,或被舍弃,还有些名称至今仍在使用。而这些地名的变化都有其历史意义。在阅读东北地方史相关资料时,会看到一个现象:有很多叫“××窝棚”“××窝铺”“××窝堡”的地名,还有的叫“××堡”。究竟是应写“窝棚”或“窝铺”,还是“窝堡”?“窝棚”或“窝铺”以及“窝堡”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仅从字面上解释,笔者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发现,“窝棚”,解释为矮小简陋的屋子;“窝铺”,解释为供睡觉的窝棚,而没有“窝堡”这个词条。这就说明,“窝堡”这种写法为《现代汉语词典》所不承认。

葛剑雄讲:“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我们以几处带“堡”字的地名为线索,通过研究其由来及其演变过程,来审视这些地名折射出的历史信息。



二、“堡”字地名多半与军事有关


“堡”字的原始意义,就是作为军事用途的小城。“堡”作为一种军事设施,与城、关、台、边等设施一样,必然人群凑集,留下地名。如山海关、雁门关、兴隆台、威远堡,等等。

明朝以后,统治者在东北多处创建卫所,同时恢复使用驿站、加强修建边墙,以巩固对当地的统治。为了保障辽东都司的安全,同时为防御西边兀良哈以及东边女真人的侵扰,明朝统治者在15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开始修筑边墙。为守卫边墙,又修筑了大量的堡、台、关、墩。“堡”这种设施在建筑形制规模、地理位置上都具有便于人口聚集的优势,而遗留下来的边墙遗址,就有大量带有“堡”字的地名。辽西边墙重要的堡有:铁场堡、背阴障堡等36堡;辽河套边墙重要的堡有:镇安堡、镇远堡等31堡;辽东边墙重要的堡有:威远堡、靖安堡等23堡,再加上万历四年(1576)增建的宽甸六堡,与三段边墙有关的堡总计有96个。这些地名如今多数都存在,有的还是重要集镇。吉林省德惠市达家沟镇内相距不远有三处带“堡”字的地名:杏山堡、邹家堡子、朝阳堡。“堡”字是个多音字,当地人读作“pǔ”。这三处地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辽金遗址,《德惠县文物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杏山堡古城址,位于达家沟镇政府驻地北4华里的杏山村后一个圆顶形小山的顶峰上,此山距地面150米,在附近多个丘陵中属海拔最高者。城的北面是南北走向连绵起伏的漫岗,西南面则是辽阔的平原,城上风景壮阔,可见百里景象。在城东1华里处有一辽金时期的遗址,被当地称为“大洼地”。根据城址形状、地理位置以及采集的标本来看,此古城可能为辽金时期的一处军事城堡,而“大洼地”可能是与其有联系的居住址。“堡”是小城。杏山堡古城呈方形,每边长均为50米,称其为“堡”更合适。

邹家堡子遗址,处于丘陵与平原的衔接地带。与杏山堡距离约3千米。中长铁路(今哈大铁路)从该遗址的西部南北穿过,而西南300米左右就是达家沟火车站。专家经鉴定得出,这是一处辽金时期的居住址。

獾子洞遗址(实际应叫朝阳堡遗址,因为所在的村叫獾子洞村,遗址距朝阳堡屯更近一些),这处遗址处于饮马河东岸,是平原地区,地表暴露物非常丰富,曾出土过成罐的铜钱。经专家鉴别,确定该地是一处较大的辽金遗址。《金史》记载,金朝初期,自己并不铸造货币,商品流通要依靠辽、宋铜钱。这也是辽金遗址出土的宋代铜钱较多的原因。村民孙增益家中,珍藏着他从遗址中捡到的宋代(崇宁)铜钱。

辽金时期是德惠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建立起众多城镇,人口也随之增多。时至今日,在德惠发现的辽金古城址就有26处之多,遗址146处,几乎遍布全县。


三、在地理环境中审视“堡”字地名


地理位置与地名密切相关。威远堡是在明代的边墙上战略地位极高的一座边堡,地处辽东都司通往奴儿干都司大路要冲。明代长城由此经过,它是明军镇抚海西女真叶赫国的重要城堡。清代修筑柳条边又以威远堡为中心,新、旧柳条边从威远堡出发,结成一条呈“人”字形的边墙。威远堡边门是柳条边上名气最大的边门,被赞誉为“六边统要无双地,三省通衢第一门”。

达家沟镇处于吉林省德惠市东北部,在饮马河东岸。该地域一部分是饮马河与松花江所夹的平原,一部分是起伏不平的丘陵。隔着菜园子镇与农安县的辽金遗址靠山镇广元店古城(辽宾州)相望。杏山堡距广元店古城直线距离约40华里,距饮马河边的朝阳堡约10华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从军事角度看,杏山堡与广元店古城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朝阳堡遗址与饮马河对岸的边岗乡揽头窝堡遗址直线距离4.3千米,形成了大河锁钥之势。揽头窝堡遗址位于边岗乡丹城子村,地处饮马河与伊通河之间的一道狭长的漫岗上。北边可达3华里之外的双城子古城之下,南边与4华里远的丹城子(原名单城子)相连,东西跨度1千多米。1998—199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实施了抢救性发掘。专家们认为,揽头窝堡遗址是东北地区目前所发掘出的遗址中金代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它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发展、军事变化和居民生活状况,以至考证两座古城的年代地理名称,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揽头窝堡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古代交通》一书中说:“辽代通往五国部的道路,为后来金、元、明通往黑龙江下游的道路所沿用。成为东北腹地的辽河和松花江中游(包括伊通河、饮马河)通向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下游滨海地的重要水、陆城站的基础”。从揽头窝堡所在地出发,通过饮马河航行,可直达伊通河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广元店古城,由此直接进入上述水路大通道。广元店古城(辽宾州)是控扼松花江下游一带的咽喉要地。

邹家堡子不仅是辽金时期的遗址,高句丽长城遗址也从此村旁经过。这里距高句丽长城起点松花江左岸的松花江镇老边岗屯约10华里。长城遗址往西过饮马河,河对岸就是边岗乡。沿线还有很多叫“边岗”的地名,均是高句丽长城遗址留下的。

如果把这几处带有“堡”字的地名与周边的重要城池广元店城、揽头窝堡联系起来看,有如军事地图上人为布局的据点。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达家沟这几处带有“堡”字的地名,留有那个时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印记。达家沟镇、菜园子镇一带,在东清铁路(中长铁路)未修之前,都以农安县靠山屯(广元店古城所在地)为政治、经济中心,清代靠山屯设立照磨厅管辖这片区域。解放战争时期,设立德农县,以靠山屯为县政府所在地。至今,老百姓还有到靠山屯赶集的习俗,这些都与地理环境有关。


四、在历史岁月里审视“堡”字地名


据史书记载,德惠之地在辽代隶属东京道龙州黄龙府(府治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城),在黄龙府周边有一些古城,而辽金时期的这些古城,在城址形制、遗物方面十分相近,难以区分,概以辽金古城统称。明确为辽代的,则注明辽用名,辽代以后,有些到金时还在沿用,如万金塔古城(辽祥州)、广元店古城(辽宾州)、小城子古城(辽益州)。

女真人阿骨打举兵反辽,几场关键性的战争就发生在黄龙府一带。而宾州作为拱卫黄龙府的东北门户,在辽金战争中地位得到凸显,成为契丹族和女真族争夺的焦点。这里无论是商旅还是交通,都很发达,既有陆路,又有水路贸易,是黄龙府沟通松花江下游的交通要道。阿骨打决定先断绝黄龙府与周边城镇的联系,再去攻打黄龙府。自辽天庆四年(1114)九月阿骨打“来流水誓师”后,势如破竹,相继攻下宁江州与出河店,接着夺取宾州、祥州、威州等城。女真军基本上摧垮了辽朝在与生女真交界地区所设置的军事部署。在辽天庆五年(1115)正月,阿骨打即皇帝位,定国号“大金”,改元“收国”。⑤在女真与辽的对抗中,当时的朝阳堡、杏山堡卷入与战争有关的活动是极有可能的。

辽宁省本溪市兰河峪乡新城村所在地,原是明代辽东东路边墙的重要边堡之一——孤山新堡。这里有一块石碑,碑文《创筑孤山新堡记》中提到了“旧孤山堡”,它是为防御女真人而修筑的。但由于距离偏远,仍无法避免建州女真的入掠侵扰。万历初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献议,移筑孤山堡于“旧堡”沿河东北“以扼虏冲”。《创筑孤山新堡记》对移筑新堡做了详细的记载,但这只是李成梁移筑的六堡之一。十三年后,此地与辽东地区均成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辖区。

女真人在其氏族部落推行猛安谋克制。《金史·金国语解》谓:“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也。”随着女真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应运而生,各氏族部落之间因家族间仇恨和资源争夺而产生的矛盾也随之增加。每到出征时,他们便会使用围猎方式编制队伍,大约一千人称一猛安,一百人左右称一谋克。“缓则射猎,急则出战”,当有战事发生的时候,便准备好武器、粮饷出征上阵,战争结束后就从事畜牧农耕。这样猛安、谋克就由过去单一的生产组织,逐渐转变成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同时他们的住处也随之带有军事性质。这种军政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决定了金代的军事设施“堡”的分布在民间,这与明代沿着边墙设置有所不同。吉林省境内辽金时期的军事遗址“城”或“堡”都是分散在普通的村落之中。但是这种分布并非无规律可循,如同达家沟三处带“堡”字的地名,都处于黄龙府的前沿阵地。而纯粹的农业区就少有带“堡”字的地名。《大金国志校证》一书对这种情况写道:“所居止处不在州县,筑寨处村落间,千户、百户虽设官府,亦在其内。”金灭辽后,将黄龙府改属上京路,随后又改称过隆州和济州,而德惠之地则为其辖地。不仅如此,金朝统治者还在此地建立了众多堡垒,以作为猛安、谋克组织的屯驻之地。据史料记载可知,今德惠市饮马河一带属于上京路移里闵斡鲁浑河猛安,今农安县广元店古城一带则属于隆州路和团猛安烈里没世袭谋克。1982年9月在大房身镇梨树园子出土的“拽挞懒河猛安之印”和“灰烈可乌主谋克之印”皆可表明德惠之地确实有猛安、谋克的存在。



五、“窝铺”“窝棚”“窝堡”释义


刘晶、陈文名在《论明代辽东“铺”与“堡”的混同》文中运用相关史料,对明代辽东“堡”“铺”二字的混同做出了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解释。并指出这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局限在辽东地区。但是,“铺”与“堡”的混同,是有历史原因和语言学原因的,其历史原因前文已有阐述。根据《汉语大词典》中的记载,分别用“堡1”“堡2”“堡3”表示。其读音和意义分别是:

堡1(bǎo):土石筑的小城;堡垒。

堡2(bǔ):堡子,有围墙的村镇;可用于地名。

堡3(pù):用于地名;有的地区也写作“铺”。

明朝时,在全国各地大量设置卫所,实行屯田制度,而边地的卫所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更是要筑堡屯田,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亦需建立屯堡。出于军情的考虑,交通情况也要随之进行改变,因此驿站铺递在此十分普及。据初步考察,山西、甘肃等建有屯堡之地,也有这种混同现象。根据这一发现可说明,在明朝,二字混称与当时推行的卫所制度有关。虽到后期时,这两个字使用频率降低,但也作为地名留存下来,“堡”与“铺”的通用也由此成为一种广泛的地名现象。

地名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过程,既与不同的语言有关,又带有历史的印记。杏山堡、朝阳堡、邹家堡子,这几处地名中的“堡”,都与辽金时期的军事有关。至于“杏山”“朝阳”“邹家”是辽金时代命名的,还是后人加上的,不能轻易下结论。然而,当时这里的居民主体是契丹族和女真族,这是历史事实。女真人初无文字,但金朝的历史是女真人与汉人融合发展的过程,如地名广元店,据说早年曾有一高姓在此开设可容纳数百人的大店铺而得名,显然这是汉语名。辽代所称的宾州,也是汉语名,到金时则将其称为乌古舍寨,可能为女真语言,但此地也曾叫过新城窝堡,这或许是在清代垦荒时期而得名。这些地方经历了几个朝代兴衰更替的演变。在清初,众多满族人进入关内,东北成为人烟稀少的地方。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当时奉天府尹张尚贤疏奏奉天省境内形势时说:“合河东河西(指辽河)之边海以观之,一望荒凉······以内而言,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合河东河西腹里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待,此内忧之甚者也。”随后清廷实行了封禁政策,后来又将封禁政策解除。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流民,来这里开垦荒地,又有了新的居民。按照一般规律,驿站、旧城堡成为人们的聚集地,容易形成村落。人们搭建“窝棚”“马架”作为其居住地。长此以往,就以“窝棚”“马架”作为地名,“窝棚”作为地名比较普遍,无论“张家窝棚”,还是“李家窝棚”,都是垦荒的产物。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窝棚”写成了“窝铺”或者“窝堡”。“揽头窝堡”就是清嘉庆年间,一位姓张的揽头在原来辽金遗址的丹城子、双城子附近通过揽地放荒,建立的屯落。这一时期的人们修建屯落的全部目的即为开荒种地,并无军事作用。从中可看出,“堡”是辽金时代或者明代军事的印记,而“棚”是清代垦荒的印记,同时也以此证明“窝堡”与“窝棚”在原始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地名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对阅读和研究当地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其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地名,长沙马王堆汉墓标有地名的《长沙国南部图》等帛书,为考古工作者解读当时的历史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样,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也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勤于搜集,广泛调查相关资料,对解读地方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