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5207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南京市江宁区 活化地名资源 赋能和美乡村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5-25 阅读:195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谭晓林   吕   凡


江宁之名始于西晋,已传1700多年,寓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2022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以来,紧紧围绕南京市新时代和美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现代江宁、和美乡村”的发展理念,以乡村地名资源活化利用为突破口,强机制、聚服务、求深化、树品牌,推动乡村地名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健全制度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协调机制。江宁区健全完善了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职责分工,压实各级主体责任。依托区地名委员会加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的领导,建立联络员制度,形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的工作合力。

建立专家团队。江宁区结合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地名专家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补充乡村老党员、乡村老教师以及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地名专家团队成员,为乡村地名命名更名论证、乡村地名文化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特色地名标志设置、乡村特色资源推广和信息化利用等进行把脉,并发挥智囊作用。

健全制度规范。江宁区结合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从乡村地名命名规范化、乡村地名使用标准化、乡村地名管理信息化以及乡村地名文化建设多元化等方面,明确了乡村地名管理的法治化要求、制度化规范和数字化服务,并对乡村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乡村地名信息动态更新等进行制度规范。

强化业务培训。江宁区召开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组织各街道、村居地名志愿者,通过学习民政部、江苏省民政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及各类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熟练掌握地名采集上图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方法。

聚焦目标任务,提升服务水平

拾遗补缺,命名设标。试点期间,江宁区对乡村地名全面排查、梳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区民政局及时办理命名更名报批程序,指导开展地名标志设置;联合区交通运输局对交通体系设置的“路名牌”开展整治;与区文旅局沟通,完善相关旅游标识标牌设置;全区各街道开展命名更名方案的制订和申报,补充设置了一批缺失村名牌、路名牌,并对损坏的村名牌、路名牌予以更换。目前,全区共命名乡村道路34条,新设和更换村名牌25块、路名牌167块。

信息比对,高效上图。江宁区民政局借助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开发乡村地名模块,将采集到的地名数据分类入库,将标准地名数据和高德地图叠加对比、分析,逐个核查使用是否准确,其空间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有缺失遗漏,并填写《乡村地名信息核对表》,核准无误后予以上图。经信息比对,调整标注各类地名信息共583条。

挖掘资源,广泛推广。江宁区通过征集、采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角度,拍摄展示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打卡地、特色美景美食等微视频,有效宣传了江宁本土特色“土桥大米”“横溪西瓜”“湖熟板鸭”等农副产品,提高了乡村知名度,使地名工作成为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厚实民生福祉、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信息服务,共建共享。结合试点工作,江宁区民政局对“南京市江宁区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开发了乡村地名申报、地名设标、乡村特色资源采集、地图信息比对、数据库更新等模块,实现乡村地名从规划到制订命名方案、从命名申报到审批、从路名牌设置到标准地名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传承地名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复活使用传承老地名。江宁区全面调查乡村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及其名称情况,对符合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名称,按规定程序申请批准命名;对有地无名的村居道路、公益设施、自然实体等,发挥专家团队的智慧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有传承价值的老地名进行命名;对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的,充分考虑历史、背景、时间、影响等因素,结合当地群众意见,经过部门会商、研究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后妥善处理。

加强乡村地名标牌设置。江宁区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在原址适当位置,以碑、牌、亭等多种形式设置了“湖熟”“秣陵”等千年古镇地名保护标识9个,设置乡村历史地名保护标识40个,通过二维码和释文介绍地名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内容。另外,还设置各种地名特色碑牌200多个。截至目前,全区920个农村居民点均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村名碑,有效促进和便利了乡村旅游和发展。

深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江宁区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历史文脉的老地名列入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江宁区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公布,统一设计制作“非遗地名保护牌”,实施地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

打造乡村地名保护品牌。江宁区通过访老问贤,进一步深挖乡村历史和地名文化,丰富完善历史地名保护名录,邀请资深文史学者,归纳整理地名故事、典故、名人、记忆,形成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基础资料,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了湖熟、东山地名文化特色街区、地名文化公园、地名文化转角,设置了佘村、杨柳村、龙尚村、钱家渡等一批地名文化特色村碑,有效放大了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地名文化源泉。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