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2623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山东省阳信县探索地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3-27 阅读:1036 次

来源:滨州市民政局网

东省阳信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阳信县在山东省民政厅精心指导下,以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在“管好”“用活”“做实”乡村地名上下功夫,打造“1+3+5”地名管理服务机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地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阳信路径。

 

一条主线统领

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

 

阳信县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促进乡村地名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主线,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制发《深化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全方位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地名信息服务试点方案》和《关于深化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理顺乡村地名管理部门协作工作机制。

阳信县民政局作为地名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健全乡村地名申报、论证、审批、公告等制度,健全完善了命名更名、信息采集、数据共享、规范使用、深化应用等5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吸收社会各界11名地名专家,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面向全县召集知名专家、学者、单位以及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地名工作;各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工作专班,为地名试点工作提供了遵循、储备了人才。今年以来,全县共有854名村级网格员参与乡村地名设标和乡村地名采集工作。联合手拉手爱心志愿者协会、朝阳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长跑协会等社会组织,成立由57名志愿者组成的地名志愿服务队,让广大志愿者成为地名工作的调查员、宣传员、普及员。

 

建设三个阵地

打造特色乡村地名文化品牌

 

阳信县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地名工作有四张亮丽名片,分别是中国“第一牛县”、中国鸭梨之乡、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过整合传统地名文化资源,阳信县从建设阵地、打造平台入手,不断丰富地名文化内涵,提升地名特色品牌价值。

打造民俗文化阵地。依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刘古良莳光村、洋湖乡鼓子秧歌等民俗文化阵地,使民俗文化与地名文化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古旧家具产业优势及东方朔曲艺文化,投资2.6亿元,集中精力打造刘古良莳光村特色旅游景点,弘扬发展“洋湖乡鼓子秧歌”,留住乡村历史记忆,传承并弘扬历史文化,拓展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打造红色文化阵地。解放战争时期,阳信县是渤海革命老区腹地,在筹措军粮、动员参军、支援前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依托红色文化,阳信县打造了张家集土改纪念室、老观王渤海教导旅旧址、流坡坞阻击战遗址等红色地名文化示范基地。通过传承地名红色记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拓展地名服务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打造地名标志产品阵地。阳信有梨园6万亩,“阳信鸭梨”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以皮薄肉细、香甜脆嫩闻名,享有独特的地名品牌价值。阳信县也是中国优良畜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的主产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全县标准化肉牛屠宰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列全国第一位。依托特色地名产品,打造中国鸭梨之乡、中国“第一牛县”等地名品牌,丰富农产品地名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产品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拓展地名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五项工程

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地名文化赋能工程。地名天然就是一种文化事物和文化载体,每处地名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阳信县组织地名专家到132个村开展地名故事寻访活动,通过考察村史馆,查阅历史档案,走访村中老人,推动大量地名故事被挖掘,汇编出版《阳信地名故事》;成立“老霍说地名工作室”,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讲述地名故事,获得了大量关注,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同时,探索“地名文化+第一书记”工作模式,引导村第一书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村级“乡村地名馆”、村名故事石碑,将地名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截至目前,共打造“乡村地名文化馆”22处,使乡村地名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让乡村“有形有魂”。组织开展十余次“黄河大集”春节季暨地名文化春联进乡村活动,激发了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兴趣。

地名产品赋能工程。阳信县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农业品牌的过程中,借助地名文化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赋予优质农产品文化内涵,以“三化”实现了乡村地名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机制化。建立中国鸭梨之乡“阳信鸭梨”、中国“第一牛县”阳信肉牛产业与电商品牌建设相结合的机制,建立与国家“品牌强农”活动及国家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机制。数字化。借助5G技术,利用智慧养殖与大数据平台打造阳信“牛智谷”。“大美葡乡”商店葡萄、“鲁北蔬菜之乡”翟王蔬菜花卉产业紧密地融入数字农业之中。平台化。主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搭建乡村地名品牌大平台,聚焦形成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搭建起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洋湖假发生产基地、温店镇牛肉精深加工储藏基地、劳店千亩彩色林带、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区、金阳万亩梨园风景区等乡村地名助力产业振兴大平台

地名标志赋能工程。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居民点、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现状及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解决“有地无名”和“有名无标”问题,织密乡村地名密度,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通过仔细排查,10个乡镇(街道)共排查“有地无名”道路56条,“有名无标”道路78条,“有名无标”居民点67个。针对“有名无标”的道路及居民点进行整改设标,更换一批地名标志共200余处。将采集的乡村道路、居民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助农点在高德、百度地图上传,真正做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数字地名赋能工程。加强国家地名信息库管理,及时对信息库数据进行完善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在阳信民政公众号开设地名专栏,将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地名查询、电子地图、地名文化等及时在公众号公开。与县大数据中心对接,共享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地名信息资源,积极为政务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数字乡村建设、快递电商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数字化地名信息服务。围绕乡村地名、旅游地、特色农副产品和产地、民俗文化,向高德、百度地图上传地名信息1576条,形成百度百科词条322条,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资源、名优土特产品。

新地名命名赋能工程。通过乡村道路街巷排查“有地无名”道路56条,各乡镇(街道)对无名道路迅速拟命名上报。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阳信县由原来的854个行政村调整为320个行政村和9个城市社区,产生240个新地名。通过对新乡村地名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使新生地名突显阳信的历史文化特征、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彰显时代价值、促进民族团结,诞生出了“阳和新村、康和新村、连心村、幸福新村”等一大批新地名,使地名“名片”遍布乡村大地,用乡村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