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4718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诸葛亮、南唐后主、扫叶僧、龚贤……共同把鼓楼这座小山坡推到了南京文化之巅!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3-09 阅读:567 次

来源:微信公众号鼓楼微讯

在南京有这么一座小山——他没有泰山的巍峨,没有黄山的秀丽、没有华山的险峻。甚至在南京,与紫金山、幕府山、方山、老山等相比都有些不那么起眼。然而……


诸葛亮在此点兵!


扫叶僧在此避世!


南唐后主李煜在此纳凉!


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于此安老!


陈独秀夫人也于此长眠!


这儿是南京文化的真正制高点————清凉山!!!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位于南京市广州路西端。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才渐渐成为一处文化圣地。


现在一提到南京文化,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秦淮河。这在真正研究历史的人看来,真的是咄咄怪事。实际上,秦淮文化根本无法完全代表南京。很多人都知道,南京有两个著名的别称,一是“金陵”,二是“石头城”。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别称都和南京的清凉山有关,清凉山文化才是南京文化的制高点。


清凉山·金陵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设置金陵邑,并在江边的石头山上筑城。而这座石头山就是如今的清凉山。这个金陵邑,是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南京的别称金陵就由此而来。



清凉山·石头城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金陵邑改为秣陵县。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定都秣陵,并改称建业。定都建业的第二年,孙权在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石头城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军事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无论是金陵还是石头城,都建在石头山上,而这个石头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凉山。



清凉山·诸葛亮·虎踞龙盘


清凉山最早的遗址就是“驻马坡”了。关于“虎踞龙盘”最早的说法最早来自于诸葛亮。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的千里船队把卖草鞋出身的刘备逼的走投无路,多亏诸葛亮及时出使江东,游说孙权,才使兵力稍逊的孙、刘得以结成联盟,并胜拒曹操,演义了精彩绝伦的赤壁之战。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一次经过秣陵(今南京),曾经骑马仔细的考察了当时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钟山(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盘附于东南,以石头山(清凉山)为终点的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长江之滨,这样的天然风光气质使他不禁感叹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于是回去力谏孙权,孙权于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清凉山因此称之为“石头山”。史料记载;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大门内,此处以立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所写的“驻马坡”刻石。


东大门外的“武候驻马浮雕”长约70米,高4米,近300平方米。画面用麦芽绿青石雕刻而成。再现了诸葛亮和孙权于驻马坡观察金陵山川形式的历史典故。



清凉山·扫叶僧之谜


龚贤


现在主流的观点都认为“扫叶”就是龚贤。

《南京地名源》:“(龚贤)他曾自写小照,着僧服,持帚作扫叶状,挂于(扫叶)楼上,以示自己与清朝格格不入。人们遂称此楼为‘扫叶楼’。”

《鼓楼区志》:“(龚贤)曾自写小照作‘扫叶僧’状,因名所居为扫叶楼。”

《南京人物志》:“(龚贤)曾自写小照作扫叶僧,因名所居为扫叶楼。”

乃至考据甚严的清代学者顾云(1845~1906),在其专著《山志》中也说:“龚先生贤,字半千,上元人。能诗画。当明社之屋,貌己像为浮屠持帚,作扫叶状,因自号扫叶僧,且名所居之楼,其志可见矣。”


但有人提出了质疑:

清凉山扫叶僧

疑点一:首先,据龚贤同时代、同居金陵的挚友方文(1612一1669年)之诗可以证实。方文于康熙四年(1665年)有诗《同龚半千访扫叶上人》,若龚贤(龚半千)与扫叶同为一人,又何能自己访自己呢?

同时,方文还写有《寒食日宿扫公房》诗云:“城西有古寺,……所以名清凉。……左右两小阜,高楼出尘寰。老僧莲乘者,白首栖禅关。厥徒字扫叶,诗律夙所娴。世事了不闻,意态长萧闲。……花下一杯茗,顿觉开襟颜。先是文与龚(原注:及先半千),坐久寻复还。我老怯行步,借榻依草菅。灯下阅君诗,警句谁能删。”

此诗,除写与龚贤同访扫叶僧人外,诗作还告诉我们,扫叶是老僧莲乘的徒弟,精于诗律,颇多警句,为人则不闻世事,意态萧闲。


疑点二:再据《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引《重刊江宁府志》“扫叶者”条云:“扫叶者,不知何许人。苦志修行,自建楼于清凉山颠(即巅),楼以名传。与杜茶村友善,茶村赠以诗云:尘中方蹙蹙,回首前幽涯;山色张寒锦,川光倚断霞。寻僧逢扫叶,绕树当看花;好记清凉路,明朝来出家。”也说明“扫叶”并非龚贤。


可见扫叶为“世事了不闻,意态长萧闲”的高僧,与世人接触不多,只与几位诗人友善,其诗也未见印行,这恐怕是有关资料不多的原因,而留有“不知何许人”的遗恨。


除了扫叶僧还有一位扫叶山人!

清凉寺僧扫叶能诗,但未闻能作画。曾有人发现一幅“山崖墨兰”古画。画题:幽贞介石。署名:扫叶山人。此扫叶山人又为何许人也?

画中有自题诗:“乳芽香劈麝,细叶色分螺。我欲纫为佩,春山风露多。”说明此扫叶山人能画能诗。此诗写春兰初绽,幽香侵袭,诱人纫佩,而未能得,饶有意味。画中山石陡峭,细叶扶疏,幼兰如星。题字,或古拙,或苍劲,随意而见功力。

画上落款:甲戌仲秋,扫叶山人。甲戌年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扫叶山人,为清道光、同治年间人,从时间来看,当与龚贤友人扫叶僧绝非一人。僧为高僧,世人鲜知。此位山人,亦神龙难以见尾,不知深居何所,为何人矣。



清凉山与“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很久。不过,人们很少想到,它出自南京的清凉山。

南唐时期清凉寺有一主持名为文益,文益住持清凉寺时,寺内有个叫泰钦的和尚,其人性情豁达,豪放不羁,且不甘于寺中清规戒律。因此,寺中众僧都瞧不起泰钦,就把一些扫地种菜的粗活派给他干。一次,文益法师坐禅讲经,向下面僧众问道:“谁能把老虎脖子上的铃解下?”众僧面面相觑,无人能答,正好泰钦和尚走过来,应声答曰:“须原将铃系在老虎脖子上的人才能把铃解下。”文益听后,认为泰钦颇能领悟禅宗要义,此后对他器重有加。



清凉山与陈独秀夫人高君曼


据清凉山公园工作人员许耀辰介绍,约摸在6路公交清凉山总站车站值班室的位置,曾经有一座不起眼的浮厝墓,墓向朝西南,近对“湖山具有英雄气,莺花合是美人魂”的莫愁湖,远方,白帆云外可望墓主人的故乡皖江重镇安庆。或许南京人并不知道,这位埋骨城西名胜扫叶楼侧“清标占断石城秋”(乾隆诗)的故人便是陈独秀如夫人高君曼。

1931年春,高君曼被查出患上子宫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君曼让上护士学校的女儿陈子美写信给上海的同乡好友海关监督潘赞化夫妇,告知病情,托以后事。潘赞化接到信后找陈独秀商量,陈却说已离婚即是路人,潘赞化厉声斥责:“曾是枕边人何故太绝情,何况一对儿女尚未成人,靠何人抚养。”陈即悟,点头答应前往探视,可忧虑手中拮据,潘赞化答应一切由他负责。当二人赶到南京时,高君曼已经香消玉殒。面对眼前曾经不顾一切追随爱情的前妻遗体,陈独秀掉下了泪水。


     之后,陈独秀与潘赞化及陈鹤年陈子美,选择将高君曼尸骨暂厝城西清凉山扫叶楼西侧,一块突起高且平的坡地上,面朝故乡的方向。浮厝不挖穴,将棺木安放在平地上,四周用砖块砌成墙,顶部盖上砖块,再用土覆盖,这样便于以后迁坟。据当时在场的小儿子陈鹤年回忆,父亲嘱咐他记住地形,日后如有机会可替母亲迁坟。


     从1931年到1987年,此间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清凉山麓埋葬着一位与陈独秀生命相连的传奇女士。直至1987年,南京6路公交从乌龙潭西延至清凉山,有关部门发布迁坟启事,此消息传到北京,陈鹤年之女,北大历史系教授陈桢祥闻讯赶到南京。通过公安局找到当年的李姓看坟人,经看坟人回忆,当年确有一座暂厝坟。经实地寻找,终于在山坡赵姓人家开的小商店后面发现此坟,当时坟顶封土已被水冲掉,露出棺木上的砖块,所幸棺木还算完整。经过核对墓碑,并对棺中遗骨进行了法医鉴定,鉴定结果:死者骨龄约45岁,死亡病因肺结核或恶性肿瘤。陈桢祥由此确定此墓为祖母高君曼之墓,并遵照父亲陈鹤年的遗嘱,将坟迁往北京安葬,回到祖母少女时代读书求学的地方,同时,也了却祖父陈独秀生前的遗愿。



清凉山·崇正·惜阴


李煜的惆怅浸透了石头城,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但凡来到南京,石头城是必去的怀古之地。晚唐诗人温庭筠、张祜,北宋词人陆游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到了明朝,清凉山上又添了一道风景——崇正书院。所谓“崇正”者,乃推崇正统是也。在这里的进修的焦竑后来就中了状元,而且是明代开国以来,南京人里的第一个状元。焦竑的家就住在离清凉山不远的北门桥,至今,那里还有条焦状元巷。


俞正燮(xiè)(1775—1840)清代学者

清代道光年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为了提供一个让读书人“用经史古文相磨砺”的场所,同样选择了清凉山,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盋山东麓创建了惜阴书舍。“惜阴”者,珍惜光阴是也。惜阴书舍规模很大,师资队伍强大,有学者名流俞正燮、胡培翬、冯桂芬、薛时雨等执教于此。书院管理严格,因而造就很多人才。清咸丰年间,遭兵火之厄,舍毁其半。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光绪初年,始改书舍为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书院,兴学堂,遂改为上元县高等小学。



“扫叶意何为,满地烟尘,高僧妙谛谁参得;


清凉山自在,一楼风月,热客烦襟自洒然。”


这儿的故事还在继续,


清凉山,


一座隐于喧嚣之中的城市山林,


这本普通的小小山坡,


却因为一代代古圣贤人,


因为你我他,


如同穿越了银杏谷的阳光一样,


在南京这座古城中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