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2525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金川河的历史变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1-31 阅读:584 次

来源: 下关往事 微信公众号


刘 长 鹏



众所周知,所谓南京城南城北,是由清凉山经鼓楼岗、北极阁、九华山、富贵山这一条山梁作为分界线的。南面的称为秦淮河水系,北面的称为金川河水系。虽然两者并列,可说起金川河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秦淮河,就连金川河名称的使用,也还不足百年。明清前后不是被称为“漕河”、“靖安河”,就是被称为“运粮河”,后因其运粮功能消失,又因入江主河道穿过金川门而被称之为“金川河”。究其原因,则不得不从金川河的形成过程说起。

1、 7000年前 金川河是古秦淮河的入江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南京地质学校校长蒋斯善先生及其同事,受当时南京市有关部门的委托,经过三年的努力,期间搜集了8 10个钻孔资料,作了6条钻孔地质剖面,共测8 条物探剖面,有效观测点139个,发现几乎整个南京市区地下埋藏着一条深达20米(最深处可达40多米)古秦淮河河道,呈藕节状从城南一直纵贯到城北,即由武定门经大行宫冲出北极阁与九华山间300米宽的决口(大约在现在的武庙闸一带)、再经玄武湖菱洲和樱洲, 横穿中央路、福建路,到狮子山东侧注入长江(过了武庙闸一带,与现在的金川河大体吻合)。

蒋先生等人的观点显然已经得到了南京市相关部门的认同,现在南京市区内的所有地铁几乎都建在地下20米处。另外,现武庙闸陈列馆前言中也是如此表述的。

2、 1000年前 金川河是古玄武湖的组成部分

原金陵石化技工学校校长刘宗意先生自称历史玩家,对南京市的史前文化遗存情有独钟,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实地考察史前文化遗址,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他发现那些遗址并不是沿着现秦淮河边分布的。为了追究其原因,他找到带有等高线的地图反复研究,最终找出了答案:7000年前的秦淮河,应该是个山谷型的湖;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近千年左右,位于现南京市区城南的古秦淮湖,一直并存着两个出口,一个向西,一个朝北。双出口到了夏季水量很大,一并流进长江;冬季,水位下降,只有凤台山与冶山间的出口向长江排水。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紫金山南还能看到。东出口只有夏季才可能有水注入余粮东河,而平常紫金山中的水只会通过西出口注入余粮东河了。

此时从清凉山经鼓楼岗、北极阁、九华山、宝贵山到紫金山一线以南逐渐形成古燕雀湖,而以北的水体则逐渐形成古玄武湖。不过此时的古玄武湖基本上还是是江湖一体。

刘宗意先生的这个观点与长期研究南京历史地理30多年了的南师大博导姚亦峰教授的结论不谋而合,姚教授认为5600年前位于鼓楼岗西南的北阴阳营人就是经过鼓楼岗、北极阁、九华山、富贵山进入紫金山打猎采果的,且认为这是南京先人踩出的通往紫金山的第一条道路。试想如果北极阁与九华山间的古秦淮河河道全年都不断流,当时的北阴阳营人该如何跨越宽达300米左右的河面呢?古玄武湖应该会持续到1000年前,只是千年之前,古玄武湖的江湖结合部(基本上与现在的金川河重叠)已经成为湿地了。这是因为1000年前的数千年海潮不停地推着江水带着泥沙,持续地向着古玄武湖倒灌,使得江湖结合部的底部逐步抬高而转变成湿地。进而为北宋开发利用这一湿地创造了充要的条件,当时在这块湿地上开挖的十字沟就成了今天城北城墙内金川河的雏形。最长的南北向红线应该是当年十字沟中的一竖,至于十字沟的一横,从现玄武湖大树根闸向西直到镇江路附近的回龙桥一线的河道估计是其遗迹。


注意:此时尽管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古玄武湖江湖结合部在千年前由湖转变成湿地,进而被改造成农田,其时开挖的人工河叫“十字沟”哦。顺便说一句,现在的玄武湖在历史上应该从未消失过,只是在北宋期间改名为放生罢了。

3、 600年前 因筑城墙,金川河而始有内外之分众所周知,千年前的南唐筑城使城南的东吴人工河青溪而分内、外两部分。城北北宋时期的人工河十字沟到了明代,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她也被明城墙分成内、外两部分,城内现在叫内金川河,城外叫外金川河


正如前文所述,金川河是古玄武湖的一部分,而古玄武湖正对应着现在的金川河水,因此,金川河金川河水系是有区别的,前者仅仅局限于明城墙内城北的内金川河和城墙外的外金川河,而后者还包含现在的玄武湖和南十里长沟(集水范围可达58平方公里)。其实如果把现在的玄武湖和南十里长沟看成是现在的金川河的源头,那金川河金川河水系就能合二为一了。

简而言之,现在的金川河7000年前还是古秦淮河的入江段,随后脱离秦淮河而成为古玄武湖的江湖结合部。到了千年之前,已经变成湿地,再经北宋时期的开发利用开挖十字沟,终于有了今天这个模样的雏形。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