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守住广西人记忆的“乡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2-09 阅读:752 次
来源:地名世界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守住广西人记忆的“乡愁”
复活使用“烟斗巷”“沙坡街”“独树根”等老地名,规划命名彩珠路、海丝大道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道路……今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正式施行,广西各地认真贯彻新《条例》精神,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守住广西人记忆的“乡愁”。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名中,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着当地生产生活的印记,或记录着某种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的宜兴北巷起于鱼寮东街南侧,止于中山路西侧,长305米,宽2.5米,始建于清代。清代咸丰年间,坭兴艺人胡老六在此巷制陶,他首创使用烧制后打磨的工艺制作精陶坭兴烟斗,工艺精美,钦州坭兴陶烟斗因此畅销国内外。一百多年来,这条小巷见证了钦州坭兴工艺传承发展的沧桑历史。为延续钦州坭兴陶历史文化脉络,挖掘钦州历史文化,让城市发展有“根”有“魂”,增强文化自信,有钦州市政协委员提议将宜兴北巷更名为烟斗巷,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在经历了相关程序后,前段时间,宜兴北巷被正式更名为烟斗巷,这让许多居民高兴不已,有人说“恢复烟斗巷这一传统称呼,既传承了坭兴陶发展文化脉络,也为打造坭兴陶产业发展提供新名片”。“中华民族的乡愁,刻在一个个地名之中。”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负责人说,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它们,创新地发展它们,是向世界展示壮乡民族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提升国人认同感、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当他们在心中默念起家乡熟悉的名字,都会涌起深情的思念。新《条例》突出了地名文化保护,不仅在第一条就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条例》制定的目的之一,而且专设“地名文化保护”章节,其他各章中还有多条涉及地名文化,彰显了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也为地名文化保护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法治保障。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印记,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去年以来,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坚持传承历史文化,结合城市特征和时代精神,注重在保护好现有地名的同时,选取有鲜明的老地名进行“复活”,规划命名了楚越大道、彩珠路、海丝大道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道路,也恢复使用古里、武刀、调埠、川江、烟斗巷、占鳌巷等一批老地名,让城市在更新发展中焕发更浓厚的历史韵味。
来源:广西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7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出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今年4月,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全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2022年全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经逐级推荐、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研究确定和社会公示等程序,近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这也是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名单发布后,各地将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等工作,通过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立地名文化遗产碑牌、拍摄微视频、开设网站新媒体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不断提升地名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切实发挥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江苏网;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8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