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946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马阿宁:辽河流域铁岭段上的西边墙与鸳鸯湖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0-19 阅读:794 次

来源: 方舆论坛


马阿宁


明代,辽东镇所辖辽河流域铁岭段西边墙(明长城)线上,有一处实体地理水系湖泊名“鸳鸯湖”。别称“鸳湖”。地名产生年代很早,六百年前的明初就已在使用。首次见诸文字记录,是在明天顺二年(1458)“夺门之变”中被杖责一百,戍边铁岭的大学士陈循的诗句里。

一、鸳湖岸畔卫所城

鸳鸯湖位于辽河流域西边墙铁岭县段的中南部。周边军事设施呈网状分布。主要有:铁岭卫(军城)、凡河千户所(屯兵城);杨威楼、增迟堡,宋家泊墩、中控台等。民间习惯把这些交叉设置,关联紧密的城、堡、楼、台构成的军事网络体系统称为“西边墙”。


铁岭卫城,今古均名银州。是位于铁岭西边墙中南端的重要军事卫城。

辽代928年前后,铁岭始成城邑,时名银州。“铁岭卫”属明代迁移地名。用于今地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地名来自朝鲜江原道一带的原铁岭卫。明太祖朱元璋曾两度下旨,将元代设置在朝鲜江原道(今朝鲜境内)南部的原铁岭卫内迁。一迁奉集堡,二迁古银州,沿用原名“铁岭卫”,寓意为险固的关隘。



明代迁至银州古城的铁岭卫,地处辽东镇辽河流域明长城、辽东东部明长城合成的U字形边墙以内,鸳鸯湖的东北岸。南距鸳湖中心水域约二十五里。属辽河流域西边墙内相对富庶的农耕文明区。辽河西部,即契丹、突厥、蒙古等游牧部落的生活区。每逢冬季,辽河封冻后,常有边外游牧部落的骑兵结队入境劫掠财物,伤人性命。因此,明朝廷统治的二百多年间,不惜投入大量金钱、人力、物力,连续百余年坚持增修整固卫、所、长城线。以防御辽河西部游牧民族的骑兵入境,维护明廷政权北部边疆的相对安全。

铁岭卫城以外,沿辽河流域向西南、西北延伸的西边墙段,交叉布控大量附属军事建筑。主要有:屯兵所城凡河千户所;堡城五座,镇西堡、殷家庄巢堡、曾迟堡、宋家泊堡、丁字泊堡;敌楼两处:康显楼、杨威楼;急递铺五座:城西铺、新兴堡、芦野铺、泥沟铺、山头铺(堡);另有沿边墩台、腹里墩台数十。

清康熙三年(1664年)废铁岭卫置铁岭县。今铁岭县人口约30万,驻地凡河镇。

凡河千户所城 位于铁岭西边墙的中南部,鸳鸯湖东南岸。旧名泛河、范河、汎河等,因所城中部有凡(范)河由东向西流经,且河水经常泛洪而得名。今名凡河镇。是明代辽东镇北路铁岭卫城的中左千户所城,拱卫沈阳中卫北门第一关。鸳鸯湖在凡河、辽河交汇的河套地带。

明万历年间,汎河千户所城下辖城堡二:西南有宋家泊堡,东南有白家冲堡;沿边墩台16座;腹里墩台22座。城中屯兵最多时约两千人。是抵御辽河流域西部蒙古兀良哈、东部建州女真骑兵进犯的要冲城。


辽河是中国第七大河流,辽河铁岭段属辽河干流的一部分。境内河长百余公里。主河道宽200~300米。深约2.5~4.5米。河流由北而来,经银州区、铁岭县阿吉镇陈平堡后向南流入沈阳市境。中长铁路建成前曾“是水上运输黄金通道”。著名古渡口马蓬沟,是少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求学铁岭时下船登岸的地方。

很久以前,辽河铁岭县段主河道在东部今国道G102线一带。因东有山脉丘陵,地势较高,河道逐渐向西部低处滚动。今已规固在铁岭县汎河千户所城以西约五里处。该河段古为辽东镇辽河流域西边墙(明长城线)上护卫铁岭卫、汎河千户所城,防御西部蒙古兀良哈部骑兵入境劫掠的天然屏障。南可拱卫沈阳中卫,东、北可护卫汎河所城、铁岭卫、开原城等。但是,每到寒冬封冻季,以鸳鸯湖滩涂湿地为重心的辽河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虏骑易陵”。常有边外骑兵入境劫掠。因此,往往在辽河封冻季节,西边墙上各卫城、所城、楼、堡、墩、控及驻守将士,才有更多机会发挥并验证其防御外敌的军事威力。

二、三河滩地话古今

鸳鸯湖地处辽河(东)、凡河(北)、柴河(南)三河交汇区,属浅水型人工库塘、河流、滩涂组成的复合式湿地湖泊。东部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关隘窄仄”,古道贯通南北。南有凡河、如意湖、天水河;北有辽河湾、柴河;西部接辽河套。总面积约四十平方千米。以鸳鸯湖为核心的天然水域面积4226公顷。栖息地主要野生动物种类68种。其中,东北滩涂地的鸳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湖泊亦因其而得名“鸳鸯湖”。寓意祥瑞与美好希冀。

建国后,随着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热点的变化,“鸳鸯湖”所在水系湖泊的整体通名亦多有变化。如:“得胜台水库(因库塘性质、兴修水利、所在地得胜台村而名);中朝友谊水库(因国际关系,中朝友谊而名);莲花湖(今国家4A级湿地公园,因旅游业发展需要,以民间传说七仙女下湖沐浴,抛落胭脂盒化作五彩莲花而名)。“鸳鸯壁合”,鸳鸯湖故地,今莲花湖公园核心水域及东、北岸景区。新地名将原名中的核心元素“鸳鸯”融入其中。但是,无论其水域统名如何变化,原始地名“鸳鸯湖”仍继续在民间留存使用。

明代鸳鸯湖的西、北、南三岸是辽东镇的重要卫戍区。明边墙(长城)沿辽河岸蜿蜒南北。卫所城、楼堡、墩台林立,雄视西部边外。三河以内,以鸳鸯湖为重心的滩涂湿地是辽北著名景区。湖泊众多,湖湖相扣,景色宜人。清代文人有诗记其为“七十二湖”。旧志载有湖泊地名十数个。如:鸳鸯湖、罗斯湖、苇子湖、鸭子湖、黑牛湖、莲花湖,等等。

清顺治六年(1649)年,山东莱阳人、明廷吏部高官、“天下文章之大家”左懋泰“携家百口共流离”,被谪戍铁岭。他曾携子侄十余人游历凡河古城,泛舟鸳鸯湖。他的两个儿子左暐生、左昕生(文名甚著,曾捐修银冈书院)有诗作《铁岭鸳鸯湖》、《泛舟鸳鸯湖》存世:


鸳鸯湖

左暐生

蓼红一望野田开,想象青娥载酒来。

七十二湖齐泛棹,不知何处采菱回。


泛舟鸳鸯湖

左昕生

青春葳蕤碧草芳,冰开湖面泛鸳鸯。

……

洪涛出没巨流通,扁舟明灭夕阳东。

……

傍舟大鱼有时出,惊波跳声舟沸滭。

……

空余鸥鹭对沉浮,湖上鸳鸯终不见。

诗句记述了铁岭鸳鸯湖一带的湖泊之多,水域之辽阔,水生动植物种类之丰富。

沧海桑田,岁月更替,几多变幻。经历N多次泛洪、枯沣后,人们不断的兴修水利。在三河岸畔围堤、筑路、架桥、植被……原本遇洪则如恶龙般肆虐滚动的三河河道逐渐规固。旧有的百余较大湖泊已聚敛缩减到十数计。东北部鸳鸯湖、西南部莲花湖双环紧扣是为水域核心。春夏两季,降水丰沛,鸳湖烟波浩渺。莲叶映日,彩荷斑斓。画舫轻舟在茂盛的芦苇荡中穿行。天水之间,随处可见绿树纵横,稻田浅泊,道路阡陌。游人隔空闻声。鸳鸯、鸥鹭、锦鸡等候鸟分别随着节令变化到此栖息繁衍;秋风吹起,人们采莲、挖藕、捕鱼紧张而忙碌;瑞雪纷飞的冬季,原本空阔平静的湖面一马平川。洁白的冰封世界“凝声舒素,天香乍来,琼林散彩,玉树生花”(清代古人咏银州雪语)。湿地公园成为辽北诗文画友、摄影家们首选的最佳打卡地。

明廷设置在西边墙上的那些卫所、楼堡、墩台,如今怎样呢?

早已远离战火硝烟,繁衍成一座座千百人聚居的社会主义新农庄。

当年守边兵士的后代,在他们父祖挥洒热血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勤劳耕作。

明代的许多军事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大多已成为村庄的地名专名。如“扬威楼”,位于鸳鸯湖西南岸。今名“杨威楼村”。已有村民约4千人。是铁岭县凡河镇下辖的较大村落之一;“新建康显楼”,位于辽河湾以南,鸳鸯湖西北岸。经讹音演化、简化后今名“康西楼、康熙楼”村。已有村民约2000人;“养马堡”,位于辽河套鸳鸯湖西北部。今名“养马堡村”。已有村民约2500人;“增盛堡”,位于辽河西北岸。曾名曾迟堡、增十堡。今为“增盛堡村”。已有村民约1200人。“得胜台”,位于鸳鸯湖东南岸。今为“得胜台村”。已成为两千多村民聚居的较大聚落。相传,因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在此打过大胜仗而得名。


三、名留古寺丰碑上

地名“鸳(鸯)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应感谢六百年前那位古人,官至一品的第一状元陈循。他戍边铁岭期间,踏山水,巡关隘,览景赋诗,记录了辽北形胜的许多地名。“鸳(鸯)湖”就是其中之一。

陈循(1385—1464)字德遵,号芳洲居士,江西泰和人(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第一,授编修。宣德初入直南宫,进侍讲学士;正统年间入文渊阁;景泰年间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明英宗、景宗两位皇帝倚重的近臣、重臣之一;是明朝第一个官至一品的文状元,著名文学家。有《芳洲集》《芳洲年谱》存世。1458年戍边铁岭,是辽北地名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如此声名显赫的明廷重臣、老臣,因何被戍边铁岭,继而与辽北山水关隘结缘?背景故事着实有些令人惊心动魄。

土木堡战役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率兵对明王朝发动进攻。在宦官王振煽动下,年轻皇帝英宗率军亲征大同。陈循等少数老臣被留下守护京城。明军在后来的怀来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英宗皇帝被俘。史称此战为“土木堡战役”。

北京保卫战 是年八月,面对朝中无主,也先挟持英宗即将攻入京城的困境,原留守京师的王公大臣们分作两派争执不休。一派主张另立新君,寻找对策与也先作战,保卫明廷,保卫北京;另一派则主张放弃北京迁往南京另辟新都。陈循“立铮阻也”。与江渊等老臣支持前者。拥景宗朱祁钰登皇位;协助于谦等部署军队,击退也先部。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夺门之变 明景泰八年(1457)景宗病倒。被也先俘虏后放还的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他听信徐有贞、石亨等人的挑唆,下令杀掉为保卫明廷、保卫北京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于谦、王文等六人。陈循、江渊等多位老臣被冠以“知情逆谋党附”罪,各领刑杖一百充军,发铁岭戍边。史称“夺门之变”。

明天顺元年(1458),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战火劫难和皇权更替的陈循被充军戍边铁岭,时年73岁。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感慨道:“青云嚣业我全疏,文占何堪功未图。逢时已自致高位,报国危曾捋虎须”。

戍边铁岭期间,他巡视辽河流域段西边墙军事设置时,在汎河千户所城迆北遇见了鸳鸯湖。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鸳鸯湖的潋滟景致吸引着陈循的目光。使之流连忘返。直至天色渐晚,明月高悬。

东北边疆之地向来以苦寒著称。可是,此时呈现在陈循面前的鸳湖水色,却恰似一幅江南渔歌图令其视觉错位。仿佛回到了江西泰州故土。老人一扫连日踏察边关的疲惫,吟绝句一首:

鸳湖泛月

陈循

湖上横秋烟,鸳鸯时出没。

中有泛舟人,高歌弄明月。

诗句呈现给我们一组动感画面:放眼望去,秋日烟霞横抚湖面。时有鸳鸯划破层层涟漪出没嬉戏。夜色中,小船荡漾处传来渔歌声声。那位泛舟人,似乎想用高亢的歌声邀约那高挂天边的明月!

陪同踏查的守边将士将这首诗记录下来,传颂民间。“鸳(鸯)湖”地名亦随之广为人知,沿用至今。有文人将这首诗与陈循的其他七首巡边游历诗辑齐整理,统名为明代铁岭八景诗。清代,被镌刻石碑,辑入《铁岭县志》。

陈循生命的最后六年是在戍边铁岭中度过。他以诗抒怀言志,不忘皇恩:“老从少壮事皇家,几度春风换岁华。幸得如鳶口素质,白毛红掌照汀沙”“别后秋霜点鬓根,不看秋草自伤魂。春蚕到死丝方尽,争肯潜忘秣饲恩”;古稀之年经历重挫但精气神不减。东汉时率兵出使西域,智勇双全的“老班超”被他视为楷模。老骥伏枥,尽忠报国。身影经常出现在铁岭卫、开原城(三万卫)、昌图镇北关等,东西两段明长城所在的山水关隘间。足迹遍布辽、凡、柴、浑、寇(清河)河的岸畔,以及周边各地的边堡、兵营、屯寨;

足迹所至,他多存诗篇。以文化助力辽北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在铁岭八景诗中记录的铁岭龙首山、帽山、辽水、柴河、红崖咀、鸳鸯湖等山水名胜地,历经数百年,至今仍为著名景区;他应邀为铁岭卫、开原三万卫撰写《铁岭圆通寺碑记》《开原崇寿寺塔碑记》……等等。其作品或被镌碑或被收入方志,堪称传承、考证、研究辽北历史地理、地名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最为真实可信的资料。

清顺治年间,因杵平西王吴三桂而被谪盛京、铁岭的清廷湖广道御史,创建银冈书院“开辽北文化之先河”的教育家郝浴,敬尊陈循为“中华宰相”,赋诗为他按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铁岭城

郝浴

敕放归田八十翁,中华宰相起辽东。

名留古寺丰碑上,事在前朝天顺中。


作者:马阿宁,铁岭市周恩来纪念馆原副馆长,正高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江苏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城市区划与地名》2021年第3期,此处略有改动,作者授权本号发布。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