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3903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到底谁才是蓬莱仙岛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8-23 阅读:3177 次



王建富 


蓬莱仙岛,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为了这个名称,山东蓬莱和浙江岱山打了几千年的口水仗,各不相让,莫衷一是。
到底谁是蓬莱仙山?
蓬莱等“三神山”或“五神山”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化学冶炼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神仙说和丹药文化兴起,各种神异之说广泛流传。

为了美化自己的炼丹术,聪明的方士们把文章做在了神秘的大海之中。他们杜撰了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或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神山的故事。经过民众口口相传,渐成“事实”,影响了当时的王侯和著名思想家、理论家。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都曾做出过派人入海求取仙药的决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带领船队和数千童男女、数百名精通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携带五谷种子,两次入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于是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时,亲自到山东琅琊督阵,并亲自带队去猎杀鲛鱼。然而,徐福第二次出海后一去不返,再无音讯。始皇帝无可奈何,一直等待了三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病逝于途中。
关于徐福的航线,学界有“北路”与“江南路”之说。“北路”说认为,徐福率船队从琅琊出发后,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南下,经济州岛穿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江南路”说则认为徐福船队从山东南下到浙江的宁波,再从宁波出发经舟山群岛渡海到日本九州有明海(别称筑紫潟、前海)。
虽然,从地图上看,从我国北部沿海到日本距离较为捷近,但古代航海使用的是木帆船,主要依赖风力、海流和人力航行。从风向上看,我国沿海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不利于船只自西向东航行。从海流上看,我国沿海海流深受黑潮支流的影响,无论春夏秋冬,黄渤海沿岸的海流都是自北向南漂流,这股海流到了长江口和舟山群岛附近以后,自西向东沿舟山群岛流动,并在舟山群岛以东海域汇入黑潮,沿东北方向流向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循环往复,日夜不休。

1997年6月15日和2003年3月23日中韩竹筏漂流探险和中韩日竹筏漂流探险在舟山群岛朱家尖岛相继开漂,漂流探险的成功实践,也直接验证了在无动力条件下走“江南路”航线的可靠性。
徐福东渡以后,关于蓬莱仙山的位置,遂成为山东和浙江争论的焦点。
山东人认为,秦始皇曾到蓬莱监督徐福求仙,汉武帝东巡时筑蓬莱城,宋代又建筑了蓬莱阁,故尔认为蓬莱市就是正宗的蓬莱。
然而,有两点是山东人无法回避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是,传说中的蓬莱,是海上神山,是海岛。山东岛屿稀少,蓬莱市岸外的长岛县,仅32个海岛,主岛面积仅12.8平方公里(相当于普陀山的大小)。海拔只有156米,没有普陀山高,也很少有云雾缭绕的景观,且与蓬莱市岸距不足7公里,一眼可以望尽,形不成仙岛的神秘感。二是,秦始皇到山东的目的,是督促徐福的寻仙行动,而没有到过真正的蓬莱。如果他能够亲临到达,又何尝会被徐福所欺骗?因此,秦始皇能做的,仅仅是在海边眺望大海,希望能望见蓬莱,但最终没能得偿所愿,郁郁而还。

浙江人则认为,徐福是安期生的老乡和晚辈。徐福入海,与安期生在舟山群岛炼丹有关,
“蓬莱”是古人对神秘的舟山群岛的美化。因此,公元738年,舟山群岛第一次设县时,即下设富都、安期、蓬莱3乡。其中,蓬莱乡包括了现岱山县和嵊泗县境全域,主要指岱山岛和衢山岛一带。
舟山群岛历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老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药,尝至此。”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山》也记载:“岱山,在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名始于此。”从景观上看,岱山和衢山都是从海面升起的二三百米的高山,经常云遮雾绕,具备成为“仙山”的自然条件。与此同时,在浙东北一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了大量关于徐福东渡传说。这些传说,也非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山东的蓬莱,仅仅是“望蓬莱”,并不是真正的蓬莱仙山。岱山、衢山一带,虽然也未必是传说中的真正“蓬莱”,但也许是徐福到达时,机缘巧合,偶遇奇景,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岱舆、蓬莱等神山,因此造就了蓬莱之名。

到底谁才是蓬莱仙岛

蓬莱仙岛,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为了这个名称,山东蓬莱和浙江岱山打了几千年的口水仗,各不相让,莫衷一是。
到底谁是蓬莱仙山?
蓬莱等“三神山”或“五神山”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化学冶炼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神仙说和丹药文化兴起,各种神异之说广泛流传。

为了美化自己的炼丹术,聪明的方士们把文章做在了神秘的大海之中。他们杜撰了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或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神山的故事。经过民众口口相传,渐成“事实”,影响了当时的王侯和著名思想家、理论家。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都曾做出过派人入海求取仙药的决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带领船队和数千童男女、数百名精通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携带五谷种子,两次入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于是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时,亲自到山东琅琊督阵,并亲自带队去猎杀鲛鱼。然而,徐福第二次出海后一去不返,再无音讯。始皇帝无可奈何,一直等待了三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病逝于途中。
关于徐福的航线,学界有“北路”与“江南路”之说。“北路”说认为,徐福率船队从琅琊出发后,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南下,经济州岛穿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江南路”说则认为徐福船队从山东南下到浙江的宁波,再从宁波出发经舟山群岛渡海到日本九州有明海(别称筑紫潟、前海)。
虽然,从地图上看,从我国北部沿海到日本距离较为捷近,但古代航海使用的是木帆船,主要依赖风力、海流和人力航行。从风向上看,我国沿海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不利于船只自西向东航行。从海流上看,我国沿海海流深受黑潮支流的影响,无论春夏秋冬,黄渤海沿岸的海流都是自北向南漂流,这股海流到了长江口和舟山群岛附近以后,自西向东沿舟山群岛流动,并在舟山群岛以东海域汇入黑潮,沿东北方向流向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循环往复,日夜不休。

1997年6月15日和2003年3月23日中韩竹筏漂流探险和中韩日竹筏漂流探险在舟山群岛朱家尖岛相继开漂,漂流探险的成功实践,也直接验证了在无动力条件下走“江南路”航线的可靠性。
徐福东渡以后,关于蓬莱仙山的位置,遂成为山东和浙江争论的焦点。
山东人认为,秦始皇曾到蓬莱监督徐福求仙,汉武帝东巡时筑蓬莱城,宋代又建筑了蓬莱阁,故尔认为蓬莱市就是正宗的蓬莱。
然而,有两点是山东人无法回避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是,传说中的蓬莱,是海上神山,是海岛。山东岛屿稀少,蓬莱市岸外的长岛县,仅32个海岛,主岛面积仅12.8平方公里(相当于普陀山的大小)。海拔只有156米,没有普陀山高,也很少有云雾缭绕的景观,且与蓬莱市岸距不足7公里,一眼可以望尽,形不成仙岛的神秘感。二是,秦始皇到山东的目的,是督促徐福的寻仙行动,而没有到过真正的蓬莱。如果他能够亲临到达,又何尝会被徐福所欺骗?因此,秦始皇能做的,仅仅是在海边眺望大海,希望能望见蓬莱,但最终没能得偿所愿,郁郁而还。


浙江人则认为,徐福是安期生的老乡和晚辈。徐福入海,与安期生在舟山群岛炼丹有关,
“蓬莱”是古人对神秘的舟山群岛的美化。因此,公元738年,舟山群岛第一次设县时,即下设富都、安期、蓬莱3乡。其中,蓬莱乡包括了现岱山县和嵊泗县境全域,主要指岱山岛和衢山岛一带。
舟山群岛历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老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药,尝至此。”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山》也记载:“岱山,在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名始于此。”从景观上看,岱山和衢山都是从海面升起的二三百米的高山,经常云遮雾绕,具备成为“仙山”的自然条件。与此同时,在浙东北一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了大量关于徐福东渡传说。这些传说,也非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山东的蓬莱,仅仅是“望蓬莱”,并不是真正的蓬莱仙山。岱山、衢山一带,虽然也未必是传说中的真正“蓬莱”,但也许是徐福到达时,机缘巧合,偶遇奇景,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岱舆、蓬莱等神山,因此造就了蓬莱之名。

如此仙岛幻境  此生岂敢错失

舟山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潮湿多雾的气候,春夏的海面云生高处,雾起平流,远山近岛浮现于云雾之上,恍若仙境,云蒸霞蔚之际,更偶有海市蜃楼显现。远古时期,有些勇敢的探索者,伐木结槎,驾舟勇闯神秘的海岛,通过海飘认识了海岛,以生命为代价获得了巨大的海上贸易利润。与此同时,通过海飘者的口述,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口口相传,代代相授,不断神化,形成了关于海上仙山的传说。
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御寇就在其著作《列子》中明白无误地写道:“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日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以坚持史实而著名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也记载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等关于仙迹的内容。
受这些传说的吸引,安期生、徐福、葛玄、梅福等方士陆续上岛采药炼丹,留下了他们高超的医术和悬壶济世的医德,被善于感恩的岛民所铭记,由此分别产生了蓬莱山(现岱山)、东霍山(现东福山)、桃花山(现桃花岛)、梅岑山(现普陀山)、翁山(现舟山岛)和蓬莱乡(现岱山、嵊泗两县)、安期乡(现普陀区)等地名。


亲,看了以后是否产生了对舟山认识不足的感慨呢?现在正是梅雨季节,云雾升腾之时,只要用心搜寻,一定能找到你心中的那片仙境。

舟山早期的大岛地名多与名医有关

舟山群岛早期的大岛地名多与名医有关,你知道吗?今天,就来和大家继续讲讲舟山地名的故事。
舟山人大多知道,舟山群岛古称“甬东”或“海中洲”,这其实是当时对舟山群岛整个区域的泛称。“甬东”因地处甬江之东而得名,“海中洲”则是对海岛的一种统称,古人说:“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较之略小,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则称岛。而在民间,则认为岛是鸟物所居之地。舟山先民认为,舟山群岛的大小岛屿都是与大陆山丘景观相同的大小山头。因此称大岛为山,小岛为屿(方言音qi)。再小些,光溜溜的,没有树木的海中独立岩石就称为礁。


关于舟山海岛地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晋著名的道教神仙理论专著《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岛的古名:“翁洲”。记载舟山群岛具体岛名的第二和第三本书是北宋日僧成寻所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和宋朝使者徐兢所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了梅岑、蓬莱山、海驴礁、半洋礁4个岛礁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港口——沈家门。
历史上比较详细记载舟山群岛地名的第一本地方志是宋《乾道四明图经》,该书记载了梅岑山、蓬莱山、东霍山、桃花山、翁山、石弄山、西朐山、东朐山等120多个海岛名称。在这些海岛地名中,有详细位置和历史典故介绍的有8个。其中介绍最详细的有5个,分别是梅岑山、蓬莱山、东霍山、桃花山、翁山。这五个岛屿都是因古代著名医生的活动而得名。
梅岑山,就是现在的普陀山,因东汉时期的方士梅福曾在岛上采药炼丹,救济百姓得名。
蓬莱山,就是现在的岱山岛,名称源于秦代著名的徐福东渡的故事。相传,出生于齐地琅玡的著名方士徐福在采药炼丹的过程中,发现了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蓬莱山,于是设计诱骗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说岛上金银铺地,有长生不老之药。然后,又带着秦始皇赐予的庞大船队和三千童男女、各类工匠、能人,从山东入海,顺海流经杭州湾和舟山群岛,在岱山暂停后东渡日本,成为日本的文明始祖。
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日本人认为,徐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尊其为神武天皇。1994年4月,新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中国到日本的徐福的一个随员的后代,在他的老家还有“秦阳馆”。
东霍山,就是现在被少男少女们热捧的东福山岛,也因为徐福东渡时曾上岛暂留而得名。岛上留有石棋盘。
桃花山,现称桃花岛。因徐福的同乡,号称“千岁翁”,被道教奉为“北极真人”的著名药农、方士——安期生曾在岛上炼丹,醉墨洒桃花而得名。古代文献记载,安期生在桃花和舟山其他海岛,有人亲见其食枣大如瓜。


翁山,古作翁洲,就是现在的舟山岛,也指舟山岛上的黄杨尖等山峰。因葛洪的从祖父葛玄曾在山上采药炼丹,以医术救助百姓而得名。民间传说,舟山人俗称为“葛公”的覆盆子和蓬蘽,就是因为葛玄曾用它治愈当地百姓的水肿病而得名。
与此同时,宋代以舟山群岛设立的昌国县,分富都、安期、金塘、蓬莱4个乡。其中安期乡和蓬莱乡,同样因安期生采药炼丹和徐福东渡的故事得名。


众所周知,位于舟山群岛东南海域的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公认的观音菩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和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不仅如此,普陀山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唯一海岛和唯一来源于梵语的地名。
那么普陀山是何时成为观音道场,又是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呢?
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为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


有资料可考的普陀山最早记载,出自于北宋宣和年间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梅岑:二十六日戊寅,西北风劲甚。使者率三节人,以小舟登岸入梅岑。旧云:‘梅子真栖隐之地’,故得此名。有履迹瓢痕,在石桥上。”
始以道教人物命名地名的舟山普陀山,与观音菩萨结缘的历史,源于日本僧人慧锷参五台山的经历。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经历了远渡重洋的磨难之后,到五台山参禅学佛,并请得一尊观音像欲带回日本。当时,慧锷奉请观音像从五台山来到宁波开元寺,拟搭乘商人的船队经舟山海域回日本。


经过漫长的打听和等待之后,慧锷终于搭上高丽商人张友信的船队。当船只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水域时,海上忽起风浪,船触新罗礁受阻。于是,慧锷以为是观音菩萨不愿东行,遂于潮音洞登岸休整。当夜,慧锷夜梦一胡僧,说:“汝但安吾至此山,必令便风相送。”于是,慧锷留佛像于民宅之中,郁郁自行东归。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当地居民在岛上建不肯去观音院,开始正式供奉慧锷留下的观音像,普陀山自此开山。也就是说,日僧慧锷参与的中日、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直接带来了佛教名山普陀山的开山、诵经、释典,是普陀山确立观音道场的肇始。


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逐渐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是一种良好的慰藉,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与此同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过程中,面对大自然的威力,商人和船工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急切地寻找着海上的“保护神”。不肯去观音院和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出现,在人们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自此成为公认的“海上保护神”。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自后海舶往来,必诣祈福,无不感应。”


随着观音菩萨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到佛教经典中查找依据。结果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 ,名‘观自在’”。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流传之初,高僧们对梵语Potalaka的译法各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送冯判官之昌国》 “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 诗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三字摩崖石刻,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山”。

元代以后,国人开始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难以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或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
“普陀山”地名的简化名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家杨景贤的《西游记》,其中出现了“南海普陀”的记述。到了明代,“普陀山”之名已经被普遍使用。永乐年间的《郑和航海图》和嘉靖年间的《筹海图编》已将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

据已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教授考证,佛经所记载的普陀山“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是意译作小白华,因为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舟山普陀山曾有过的景观。在此笔者提醒大家,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对此必须注意鉴别。
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梵语Potalaka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和布达拉山,以及福建厦门的南普陀山、云南洱海小普陀、宁波东钱湖小普陀、上海市普陀区、浦东小普陀、台湾台中南普陀、辽宁锦州北普陀、北京大兴北普陀等等,数不胜数,但唯有舟山普陀山最出名,是东亚、东南亚等地公认的观音菩萨正道场。

你一定不知道舟山海面上竟有这么多的“衣衫鞋帽”

由于海上定位的需要,舟山群岛的大部分岛礁名称都以形象命名,即看着像什么,就取什么名字。当然,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群有不同的眼光,对同一岛礁的认知也不同。为便于记忆,也为了让地名能够在相同教育背景下的人群之间流传,以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用品取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衣衫鞋帽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自然也成为取名的参照物了。
据统计,舟山群岛海岛地名中以衣衫鞋帽等穿着用品命名的主要有“衣”、“帽”、“鞋”和衣衫中必不可少的“钮”等用字。下面就带亲们一起随着图片游览一番。
衣:舟山群岛以“衣”字命名的岛礁地名有7个,这个“衣”,都是旧时雨天必用,现已基本淘汰的蓑衣。这些地名都集中在岱山,分别是岱西蓑衣山岛、蓑衣礁、蓑衣北一礁、蓑衣北二礁、蓑衣北三礁、蓑衣北四礁和衢山大蓑衣屿。普陀六横也有带“衣”字的岛名,但说的是蚊虫衣丝,算不上衣衫哦。

看来,以现代人的眼光是很难想像出的。这大概也是古今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吧!

帽:舟山群岛以“帽”字命名的岛礁地名有12个。这个“帽”,有笠帽(凉帽)、蒲帽,还有纱帽。另有个别岛名原也以“帽”字命名,但后来因为谐音误写,从此变了味。如,朱家尖的大远松毛屿,本名是大雨蓑帽,因为写了错别字,才变成现名的。对此,只能感慨一声:没文化真可怕!


鞋:舟山群岛以“鞋”字命名的岛礁地名有4个,分别是菜园草鞋耙礁、草鞋盘礁、草鞋头礁和鞋楦头礁。哈,倒蛮齐全的。草鞋虽然不常见,但出去旅游时常常可以看到。可除了鞋厂工人外,鞋楦头却很少有人能见到了。

当然,衣衫少不了钮襻,舟山群岛以“钮”字命名的海岛也是有的,就是嵊泗县洋山镇大白山岛附近的钮子山屿。

舟山海上的“灯”“烛”“轿”“鼓”

灯、烛、轿、鼓是传统中式婚礼的必备道具,这些道具营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大海中磨炼出来的舟山人,以岛为基,依海为生,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哪里有舟山人,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哪里就有美好生活!
舟山人的婚礼充满着“海风”、“海味”。舟山群岛的万顷碧波就是舟山人婚礼的大殿堂。
下面我就带领大家去看看海上的“灯”、“烛”、“轿”、“鼓”。
“灯”。舟山群岛中以“灯”字命名的岛礁有8个。有灯光礁、灯心礁、灯盏礁、灯城礁,也有点灯山屿,等等。可以说是“万灯俱备”、“灯火通明”。如此明亮的殿堂,婚礼能不喜庆么?
 
啊,不像?那就换个角度看看。灯盏礁周围的岛礁都是“灯盏”放射出的“光芒”。古人是不是特别有想象力?真不知道在没有飞机,没有卫星的古代,他们是怎么跑到天上看的?牛吧!


“烛”。舟山群岛中以“烛”字命名的岛礁有一对,分别是花烛龙屿和花烛凤屿。这名字多好听,充满浪漫色彩,龙凤呈祥,嵊泗人民好有才啊。



“轿”。舟山群岛的“大花轿”有四顶,分别是花轿礁、轿屿、上杠轿礁和小轿礁。



如此奢华的花轿是不是很土豪,新娘们去拍个婚纱照一定会很炫!
“鼓”。舟山群岛以“鼓”命名的岛也有4个,分别是花鼓山屿、西鼓柱礁、东鼓柱礁和破锣鼓大礁。挺有幽默感的啊,不仅有花鼓,还要带上个破锣鼓。

你知道舟山展复最晚的海岛是哪个

衢山岛是舟山群岛著名的岛屿之一。位于舟山群岛中北部,陆域面积59.8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为13.8平方千米,为岱山县第二大岛屿,舟山群岛第四大岛屿。每当提及衢山,当地往往都会自豪地说,我们曾经设过大衢县。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衢山岛及附近的小衢山、黄泽岛、鼠浪湖等,曾是舟山群岛展复最晚的海岛。
说起衢山的开发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孙家山和蛤蟆山遗址考证,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衢山岛繁衍生息,是舟山群岛有史可考的最早住人岛之一,同舟山岛的开发历史一样久远。衢山岛的出土文物不仅有孙家山和蛤蟆山遗址,有石器、陶器,还有难得的唐双凤镜 、唐程夫人墓志铭和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庆元路总管府铜权(也就是秤砣)。
衢山岛古称朐山,分东朐山和西朐山。在宋代日僧成寻的《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中,记载为大均山和小均山。明代开始出现大衢山、衢山、小衢山和礁潭岙等记载。在元代至明代,东朐山和西朐山因淤积而相连,在此过程中,枕头山、横勒山、老鼠山等小岛也与之相连。清代以后,由于涂地淤积,通过筑堤围涂,潮间带不断纳入岛内。清代以来,通过围涂造地,陆地面积增加17平方千米 ,其中1958~2008年,围垦24处,面积17 017亩(1201.0公顷),陆地面积因此增加12.01平方千米,泥螺山、中泥螺山、外泥螺山等小岛在围垦中与衢山岛相连。

早期居住的人口数量不详。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设蓬莱乡朐山村。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明洪武二十年(1389年)。当时,明朝廷废昌国县,实行“清野之事而墟其地”,衢山岛居民尽遣徙入内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沿海渔民陆续登岛定居。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舟山不可守为由遣岛民入内陆,衢山以地处险远为禁地。清康熙年间后,舟山群岛大部解禁,衢山岛仍属禁地。期间,也有沿海居民冲破禁令,违规登岛定居,但都偷偷而为之。清光绪元年(1875年)浙江巡抚杨昌浚在奏请开垦衢山疏中称,当时衢山“内外沿海居民房屋约计5千余户,男女大小丁口3万有余,垦成良田约1万2千亩,地荡山约1万8千余亩”。直到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才根据海岛区域发展的实际,正式允许展复衢山岛。光绪六年(1880年),设定海直隶厅蓬莱乡朐山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编查户口时,有3395户,13888人。民国7年(1918年)有4185户,17812人。1950年,则已有居民6456户,32284人。


衢山岛上的现有居民多于清代陆续从宁波镇海、余姚、慈溪、鄞县、绍兴、定海等地迁入,少数迁自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主要姓氏有王、张、毛、顾、陈、刘、金、夏、李等。其中王姓一支于清道光年间,自宁波镇海大碶迁入岛斗岙落户;一支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自镇海澥浦迁入鹤冠;一支于清咸丰年间从定海小沙移居樟木山。张姓一支于清光绪年间镇海澥浦迁入,散居在太平、三弄、枕头山等地;一支自鄞县姜山迁居西长沙。徐姓于光绪年间,从宁波小港、大碶迁入枕头山、打水村。夏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定海烟墩、老碶迁至岱山岛冷坑,于第9代转迁至枕头山、岛渤、冷水潭、皇坟基、四平、沙龙、万良、乍门等地。林姓一支于道光年间自镇海小港迁入岛斗树镇,后分居岛扎。李姓一支于道光年间从镇海大碶迁入,散居三弄、打水等地。岛上的观音山、广济寺、双龙沙滩、凉峙东海风情渔村、桂花东岳宫 、宋朝宫、法华庵、大龙潭天后宫等都是著名的景点和古迹。 

岱山岛上有支巨大的神秘石笔

神笔马良,本是我国经典神话传说人物,他那支如椽神笔,画什么变什么,曾经是无数少年儿童心中的梦想。
以大地为纸,以山水为墨,以巨石为笔,集天地之精华,尽情挥洒,快意春秋,这也是武侠小说中虚构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关联。

可是,当我们来到岱山的蓬山书院,面对巨大的石笔之时,不得不感叹潇洒浪漫的海岛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他们充满激情,富于想象,以崇尚文化的虔诚之心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赞,聚民众之智慧,采海岛之精石,运民间之神技,楞是给浪漫装上了文化的翅膀,把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蓬山书院的文笔塔就是岱山人的灵气才气加技艺的结晶。
蓬山书院坐落于东沙镇书院村仙坛岙山麓中。据史料记载,蓬山书院创办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系在劝善仙观的基础上建造而成。劝善仙观,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严州遂安县(今淳安县)贡生洪自含来此避难时与当地乡先贤邬兆权、方炳泰、王敬所等共同创建,且以劝善为宗旨兼授艺文。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当地乡绅共同集资将劝善仙观改建为蓬山书院。
蓬山书院创建以后,为进一步激励学子的求学精神,当地乡贤费宗惠于光绪三年(1876年)捐资在书院右前侧的山巅建造了被称为“文笔峰”的巨大石笔塔,塔基高九尺四寸,笔高一丈六尺六寸。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士绅顾炯和汤浚等又募捐开凿了砚池。此池长六丈八尺,宽五丈六尺,周长二十四丈八尺,深一丈二尺,池中养鱼。蓬山书院从此成为岱山最有文化品味的清雅之地。

以正人心、开教化为宗旨的蓬山书院的建设,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和褒奖。同治四年(1865年),时任舟山群岛最高行政长官的定海厅同知史致驯为之作《记》说:“从来维世道者在正人心,正人心者先端士习,士习端而学校隆……我朝启运,培植人才,故于学校而外复建书院,便士子观摩集益,俾得陶淑身心,造就品诣,而后著于文章者,发之为经济,坐言起行,胥在是焉……”并说书院田产只有50余亩,不足以维持书院支出,希望当地殷商、慷慨捐助。同治九年(1870年),主管全省教育的浙江学政徐树铭也作《记》说:“……海隅学子抗心往昔,志先生之志,言先生之言,近先生之居,谋所以仰止先生者,乃建复旧宇,仍名之曰蓬山书院,中堂三楹,奉栗主焉。衣冠来学,肃肃阶庭,俎豆莘莘,罔不规矩……”
蓬山书院的历任山长(即校长)多为名宦大儒,其中有湖州举人周官锦,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吴庆坻,户部主事张联骏,翰林院编修、常州知府陆懋熏等,也有宣统已酉科拔贡、曾任江西直隶州州判、编纂了岱山历史上第一本地方志——《岱山镇志》的东沙才子汤浚。光绪十一年(1885年)督办岱盐委员翟国栋又用盐务经费捐资在蓬山书院右侧创办了同文塾,并在各村岙分设义塾十处,延请教师为贫穷子弟上课。那时候,仙坛岙及岱山各地书声朗朗,对岱山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岱山历史上少藏书。民国9年(1920年)五属公廒经理方敬舆为蓬山书院购置了《四部丛刊》和《二十四史》各一套。蓬山书院的藏书楼也因此成为岱山旧时最大的图书馆。
蓬山书院不仅为岱山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是中国革命时期岱山革命斗争的重要活动地点。中共东海工委书记詹步行、中共岱衢区工委书记余力行、中共地下党员王家恒、姜立纲、汤德锬等人,经常在这里活动,商议舟山与岱山的革命斗争。
1947年9月28日晚,浙东工委组织部长王起来岱山指导革命斗争,选址蓬山书院召开秘密会议,詹步行、余力行、王家恒、王博平、姜立纲和汤德锬参加了会议。王起同志在会上传达了中共浙东工委的决定,要求东海地区的各级党组织,有步骤地把工作的重点由开展隐蔽的政治斗争转移到公开领导武装斗争上来,由此促成了威震东海的“东海游击总队”的诞生。
“蓬山书院会议”是浙东地区革命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一个由隐蔽政治斗争转向公开武装斗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舟山武装革命斗争的全面展开。为纪念革命历史,蓬山书院被确定为舟山市革命遗址。
其实,舟山群岛的文笔塔并不止岱山一处。在定海城内的鳌山附近,旧时还有更古老的文笔塔、奎光阁、砚池、墨井和纸田,是定海城东的重要景观,也是昔时学子赴考祭拜孔子的场所。遗憾的是,与岱山的文笔塔一样,定海的文笔塔、奎光阁,都在“十年动乱”中被毁,至今尚未恢复,成为定海的文化之殇。


这可能是舟山最长的一首本土歌

衢山岛地处舟山群岛中北部的万顷碧波和浩淼烟波之间,景象壮美,富有神奇色彩,虽然是舟山群岛中最后一个展复的海岛,却有丰富的人文积淀。据说,清末展复之后,出生于衢山岛田厂广达禅师创建了洪因寺。广达禅师学识渊博,文采极佳。由于他对衢山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各个山岙的地名非常熟悉,为方便当地和外地人的找路,促进衢山的开发,根据地形编写了衢山的路引歌。成为当地地名文化中的一绝。《衢山路引歌》全文如下:
正月梅花开过年,田涂建造关圣殿。
六条溪来阎王关,东边就是鼠浪山。
二月兰花盆里青,后门相对乍前门。
大小竹管胡琴岙,南门便是高厂墩。
三月桃花色艳红,樟套有一韦陀殿。
鲁氏门宗时运好,卤水之田种好稻。

四月清明雨纷纷,南山相对乍浦门。
坐北朝南东岳宫,中间大门正朱红。
青春佛殿法华庵,出家修行两姐妹。
人人称其方八鬓,摇头晃脑踱官步。
乍门商店不算大,夏同顺算第一家。
小小凉帽山亦顶,长长弄堂乌阴阴。
龙王宫来五大殿,风调雨顺太平年。
龙潭相传通龙宫,天旱至此求龙神。
大小龙潭靠海边,向东就是黄泥坎。
马足山头高又奇,山腰建立一宫殿。
青松绿草空气新,眺望大海畅心情。
五月石榴如火红,涨网沙头算衢东。
生意希盼年年好,狗颈翻过涨网套。

石子门来黄沙岙,翻过就是沙岭峧。
沙岭峧中一条龙,潜戏海底善修真。
大风雨浪获警报,长鸣之声早早到。
观音菩萨观音殿,小小东岙在对面。
潮水落去山岩边,深黑大洞不见底。
相传大蛇勤修炼,修炼成龙飞上天。
日出东方渐渐高,太阳照着大东岙。
大东岙与鸡冠礁,两地紧连路不遥。
鸡冠礁有三圣殿,刘关张聚三结义。
演戏规定执法严,男女观众分两边。
六月荷花水上浮,九龙抢珠四平头。
四平头有太平官,执司风调雨也顺。
一路景色地田园,过岗就是渔耕碗。
圣女娘娘天后宫,南北两向皆顺风。
四个碾子八口井,茶园岗上小凉亭。

七月凤仙已秋凉,茶园对面大泥场。
塘外盐场塘里地,家家户户都晒盐。
长长高岗石柱湾,里外高涂隔秀山。
龙门潮水白悠悠,大塘盘进桂花园。
泰山青府东岳宫,建造雄伟地宽宏。
大门敞开正面过,门外有一八角河。
河水浊清时不定,清言阴犯在此刑。
财力人在足够用,两边建造阁厢房。
楼西塑造十殿王,牛头马面立两旁。
石板明堂青隐隐,年古戏台对中门。
这里有一耶稣堂,圣徒周日往歌唱。
小事不难大事难,蛤蟆欲吞蟑螂山。
本是染坊地一块,佛缘建造福田庵。
八月中秋月鲜明,远看沙塘似龙形。
德大商店货物盛,老板就是陈子亭。
民生乐利勤学贵,十字街路过沼潭。
所经之处洪水过,至尽成为一长河。
二圣殿在中间建,乃系孔子与关帝。
柏树大门造正西,风调雨顺万万年。
九月重阳菊花生,田厂多是陈姓人。
门口长河水源好,大路直行岛斗岙。
几十住家弯又弯,这里就是紫金山。
紫金山头并不高,太阳也遮培荫岙。
东长沙过西长沙,两沙同管一座庙。
西长沙内沙色好,绍兴橹蛋船勤跑。
南来北往驶不停,运往上海建筑用。
此地曾经也风光,上下鸡笼翻过岗。
算来上下四洞礁,另有山嘴火药岙。
洞礁对面两座山,小衢黄泽各一个。
两地人民渔业捞,黄泽收成小衢好。
杨柳轻摇飘过西,洞礁过来皇坟基。
夏家中间太平庙,福庇护佑整个村。
皇坟基是福缘地,名闻之人皆出现。
先有经元唐穆清,后又来位好先生。
谦和亲切待人佳,诚恳热忱与人交。
人溺己溺心一样,乐于助人总不让。
善言规劝息争论,调解语言信服众。
乡人德之皆遵命,人热尊称张先生。
九曲溪水弯又弯,溪水通过横勒山。
横勒山过李家岙,民众勤劳收获好。
十月芙蓉小阳春,白鹤飞来花正浓。

鹤冠之名由此定,张沈李朱许多人。
说来容易做却难,枕头搁在岛渤山。
岛渤有一关帝庙,崇拜许愿信徒人。
人民勤劳无闲暇,日作地田晚归家。
岛渤背后岛扎到,冷水潭干在前梢。
天后宫中学校地,又名草宫奇不奇。
莲花庵在侧对面,祭祀优雅好庵尼。
小岙嘴角小凉亭,提供往来行人停。
海港面对西西北,风大浪急难停泊。
十一月间冬至到,千年猴子偷蟠桃。
枇杷栏来木屐礁,五鹤朝天岛斗岙。
居中建座财神庙,商场中心做生意。
清明节尽是立夏,渔场渔船闹纷纷。
各处渔船都到来,同一目标黄鱼捞。
请问渔获量多少,每船满载难知情。
人文荟萃文化好,毛家禹洲读书高。
留学法国娶娇妻,金发碧眼人称奇。
乡人见识如井蛙,焉知洞外别有天。
几家大店靠路边,德大春记新茂记。
东西南北不必分,岛斗岙过宋朝宫。
圣女娘娘殿前坐,诚求则灵欢乐多。
南大岙曰棺材坑,鱼厂商店算衡泰。
清末秀才乐先生,自是南大第一人。
日出东方圆又红,老鼠窜过刺笆弄。
长长大路畅通行,算有里外两太平。
腊月梅花水成冰,观音山下造闸门。
百个山头百个峰,观音山峰高诸峰。
如真要知哪峰高,天灯山峰称英雄。
南北扫箕岗前后,泥螺山过西丰头。
大平岗来沼潭嘴,里外打水狗头颈。
峙坑外有小碶门,大大塘岙地形平。
塘岙稻田一块块,年年丰收食不匮。
有位先生程觉龙,年高德重受人敬。
人多总是嫌不够,窑厂相对大平头。
小小踏床高高山,对面就是十八弯。
要知山上庵几个,洪福普庆与洪因。

十八弯上行人众,皆是修行念佛人。
佛光普照渡众生,还得自己有善行。
奉劝世人多积德,今生修因果来生。
小伙伴们,衢山地方很大,歌曲很长。读起来虽然很累,但如果能够与衢山岛地图对照一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得不感叹衢山出人才!

这些舟山方言常用字   你可能都会写错

随着新区建设的加速,新居民学习舟山方言也逐渐升温,一些文化工作者也编写了许多的《舟山方言教材》。但是,有一些舟山方言用字是古汉语或古越语的遗存,绝大多数的老舟山人甚至是舟山语言、文化工作者也常常写错。今斗胆列举几个以作抛砖引玉,看看你能写对几个。
鲍(bào):有鲍鱼和咸鱼等含义,古人所说的鲍肆,就是卖咸鱼的店。多数舟山人都将鲍腌鳗、鲍腌鱼和三鲍鳓鱼等误写作抱(刨)腌鳗、抱(刨)腌鱼,三抱(刨)鳓鱼。
斫(zhuó):意为斩断。舟山人将砍柴称为斫柴,但多数人写作捉柴。
瘃(zhú):,即“冻疮”。舟山人称生冻疮为“生瘃”,却多数不知怎么写。
疰(zhù):舟山人遇夏季身体倦怠、体热、食少等症状时常称为“疰夏”;舟山人也晕船称为疰浪。
笡(qiè):《廣韻》说:笡,斜逆也。舟山人称嘴斜、脖子歪为笡嘴、笡头颈。
欪(chù):意为无知。舟山人说别人无知,或痴傻,常称为“欪子”,但多数人写作“茶子”。
卤昌:《舟山市志》解释为:用咸卤浸。卤昌蟹,卤昌虾,多数舟山人写作呛(炝)蟹,呛(炝)虾。
苶(nié):意为精神不振;疲倦。舟山人说人精神状态不佳,往往会说:人苶。
琅玕(láng gān),即竹竿。舟山人称竹竿为琅玕,也是出自古汉语用词。唐·白居易《浔阳三题·湓浦竹》诗中说“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


高亭真的有亭吗?也许是假的吧!


王建富 

高亭是岱山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岱山县现使用最频繁的地名之一。关于高亭地名的来历,1990年刊印的《岱山县志名志》在“高亭镇概况”中有如下作叙述:“镇北磨心岭,古有亭,下处可望,称为高亭,镇由此名。” 缘于同一来源,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共同组织编纂,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也说“以境内磨心山古有高亭得名。”
然而,高亭之名于宋代即已出现,成书于1227年的宋宝庆《四明志·昌国县志》即已记载了高南亭盐场之名:“高南亭(盐)场(年纳税)额(盐)三千六百袋。”
《释名》说:“亭,停也。人停集也。”为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憩的地方,旧多建于交通要道和花园。陶然亭、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那么在宋代,舟山群岛建昌国县之时,舟山群岛只有不到一千户,数千人,岱山岛人口更是只有寥寥千人以下,在此时或此时之前,岱山岛民还只是以渔盐为业的年代,磨心岭上是否已经建有当时需耗费巨资才能建成的亭子呢?这很值得怀疑!
再细翻历史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亭有亭”的说法源于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引用宋人楼钥的《超果寺记》:“山有僧庐,石晋天福二年(944)建于高亭岭下,号‘资福’。”但是,楼钥《超果寺记》的相关内容,清光绪《定海厅志》引为“……建于高亭下……” 民国《岱山镇志》引为:“……建于高亭……”各种版本,说法不一。即使是“建于高亭岭下”也不能得出“高亭以亭得名”的结论。
《宋史·食货志》记载,“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由此可见,亭在古代也指煮盐的场所。亭场即盐场,亭户即盐户,亭民即盐民。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盐业生产以煎煮法制作,需要搭架、搭篷才能作业,远望如亭,故有亭场之称。这种称呼,宋代或宋前即已出现,直至明代也仍在使用。
综上所述,因岱山自古为盐业主产区,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高南亭(高亭)盐场。“高亭”地名实源于盐业生产,为典型的盐业地名。之所以叫高亭,只是因为盐场依山而建,地势较高而已。“以境内磨心山古有高亭得名。”乃为望文生义的曲解。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