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60644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地名词的结构与成分的省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8-04 阅读:1110 次


——以扬州的地名为例

 

黄继林

 

关键词:地名 结构 省略

提  要:地名是专有名词。本文以扬州的地名为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探讨地名的结构形式、构成地名的语言单位以及省略变化的规律。地名词“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出现不迟于西周;专名和通名都可以是语素,也可以是词或词组,简单的地名是合成词,复杂的地名是固定词组或短句。语言的省略,是为了简洁明了、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地名往往省略一些“不言自明”、“人所熟知”的成分,但又不失指位清晰、定类准确的两个基本要素。

 


地名是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位置和特征;通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从含义上来说必须能明确地表示某种地理实体的类别,从结构来说可以和专名分开来、换成不同的专名构成同类的地名。专名和通名在地名中的作用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专名用来为地定位,通名用来为地定类。

一、“专名+通名”结构形式的出现不迟于西周

地名最初口耳相传,是音、义的结合体;文字出现以后,地名就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文字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汉字又有表意的功能,地名就成了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也就是一个音节、一个词,古地名通常也就是一个字。有的汉字就包含了地名“专名+通名”结构形式。

1、文字和偏旁

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不可分析的叫做“文”;合体可以分析的。中国最早的字典名为《说文解字》,就是因为“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说文解字·序》)。人类开始创造文字时,大都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文”和“文”合在一起,出现了“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偏旁的叫做“字”,没有偏旁的称为“文”。古代偏旁也是有区别的,“左为偏,右为旁”,但汉字并不都是左右结构。现在统称为“偏旁”。偏旁有的是“文”,也有的是“字”;有的变了形(如“人”变成了“”),有的没变形(如“山”);有的死亡了,有的变形作了偏旁,原来的“文”还在使用。有的偏旁本身是“字”的,在(变形)分衍出偏旁的同时,本字依然单独使用。偏旁有的表意,有的表声、有的既表意也表声。

有些古地名的用字,偏旁为意符,为地名定类;专名为声符,为地名定位,二者组合成一个形声字来表示一个地名。“邗”便是其中一例。《说文解字·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段玉裁注:《左传》哀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云: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也。按:左传吴城邗为句,沟通江淮为句。曰城邗则知邗地名)。从邑干声(段玉裁注:胡安切)。一曰邗本属吴。”《辞海》注“邗”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扬州市东北,也作干,春秋时为吴所灭,成为吴邑。” 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筑。”把“邗”为地名说得很清楚。

2、有些右耳旁的字是最早的“专名+通名”的地名词

“邗”是个形声字,“邗”由“干”和“ ”组成,“干”在左,“ ”在右。在右的“”由“邑”演化而来(俗称“右耳旁”)。《说文解字·邑部》说“邑,国也,从囗(段注:音韦,封域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邑是个会意字,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有围栏的地方;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表示在围栏中生活的人,有人居住的围栏便是“邑”。后来字义引申,有了都邑、城市的意思。“邑”分衍出偏旁“ 阝”,用在形声字里,成为表意的形旁,“凡邑之属,皆从邑”,所以这个字的字义与地域、聚落有关。

关于“干”的含义和来历,目前学界的意见尚未完统一,有说是山东半岛的干部落南迁后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在一起,迁入的居民多于当地土著,沿用原居地的“干”;有说“干”像捕鱼之器,这里“皆海疆业鱼之民”所居。还有说“干”建在在蜀冈上,当年蜀冈下是滔滔的江海,“干”有水边、崖岸的意思,所以“干”就是水边之国;不管那一说,对“干”是个大的部落群,表示了地理实体的特征和位置没有异议;“ ”成为形声字的意符,“干邑”就成为“邗”,“ ”所表示的类别也显而易见。《说文解字》中,这类的地名用字有150多个,如邶、邘、邗、邢、邛、邳、邾、酆、邠、邯郸等。

周灭商以后,分封了一批诸侯国,诸侯在自己领地原名称的右边加上“ ”,一些没有被封的邦国仿其例,也在自己的领地名称右边加上“ ”,所以学界称之为“西周后的通例。”这些国的居民多以国为氏。《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国风》中有采集于邶国大地的《邶风》十九篇。邶是周武王所封纣王之子武庚的诸侯国,号邶国。位置在今汤阴县城邶城村。《说文解字·邑部》:“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从邑北声。”由此可证,地名“专名+通名”结构形式的出现不会迟于西周。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相互吞并,小国、弱国被大国、强国兼并,他们的聚落、城邑不存在了。这些聚落、城邑名称的用字有的至今还在用于地名,成为地名专用字,有的同时作为姓氏,沿用到现在。“邗”被江南崛起的吴国灭了,但“邗”作为地名用字至今还在使用,“邗”也曾作为姓氏,在汉代以后才消失。

3、有些左耳旁的字表示地类

不过,“ ”在左(俗称“左耳旁”)就不一样了,它由“阜”衍化而来。也就是说“左耳朵”和“右耳朵”的来源不一样,本义自然也不一样。《说文解字》说“阜,大陆也,(段玉裁注: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山无石,象形(段玉裁注:象可拾级而上)。凡阜之属皆从阜。”意思是“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状,所以用以代表山。由“阜”衍化成的“左耳旁”与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只为地名定类,也即作通名,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名。如 “广陵”、“海陵”之“陵”。广陵于周慎靓王二年、楚怀王十年(前319),因此处是一片东西走向的丘陵(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东西为广,南北曰袤”)。海陵原称“海阳”,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置县时,因境内丘阜近海而名。“陵”这里作通名,表示地类。

二、地名词的构成成分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字逐步发展,地名用字与文字的发展同步。语言文字发展到现代,地名“专名+通名”结构形式已经是十分清晰了。

1、地名词的一般结构

专名和通名都可以是语素,也可以是词或词组。简单的地名是合成词,例如青山、白塔、砚池、南苑、铁牌店等;复杂的地名是固定词组或短句。例如地官第、钓鱼台、八里铺、十二圩、汪氏小苑、寄啸山庄、七河八岛、文昌西路、荷花池公园、国庆路大麒麟阁茶食店。

“铁牌”和“麒麟”都是双音节(两个汉字)的语素。“铁牌”是音译双音节词。民国《甘泉县续志· 地理考》中注“铁牌店古名挞扒店,土人呼为铁牌系一音之转。”《宏简录》称“挞扒”为“元人名”。“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是个双音节词。专名中的“青、砚、南”是单音节(一个字)语素;通名中的“冈、池、苑、店、第、台、铺、圩”等都是单音节(一个字)的语素。山庄、公园是两个语素构成的词、七河八岛是词组、国庆路大麒麟阁茶食店是短句。

专名要区分地理实体个体特征和位置,可以是名词(如地官第之地官)、方位词(南苑之南)、数量词(如八里铺之八里、十二圩之十二)、形容词(如青山之青,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青山“山色常青,因名。”白塔之白)、动词(钓鱼台之钓鱼)或是具有这几类词性的语素;通名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所以它是表示地理实体类别的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结合起来构成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

扬州有条巷子叫“吃吃看巷”。此巷原无名,巷口的饺面店,店面小,顾客也少。店主就在门口立牌书“吃吃看,吃吃看,吃得不好把锅惯”13字,路人好奇,进门“吃吃看”。顾客感觉不错,生意渐渐兴隆。这家饺面店便被称为“吃吃看饺面店”,巷因此而名。店主对自己饺面的味道是清楚的,顾客不一定明白或相信,因此店主要顾客实践一下。从意义上来说,“吃吃看”中的“看”已经不同于动词“看”,意义已经虚化,只表示一种试探语气,表示试作的语法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看’用在动词(重叠或带动量、时量后面)表示尝试,是助词。”饺面店店名的专名和巷名的专名是“重叠动词 + 助词”结构。

2地名词的特殊结构

地名还有一种构成方式,有人称为“无通名地名”,也有人称为“成语地名”。主要是景区、景点的专有名称。如扬州24景的“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蒲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杭州西湖10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高邮8景:“神山爽气、西湖雪浪、露筋晓月、耿庙神灯、玉女丹泉、甓社珠光、邗沟烟柳、文台古迹”;真州8景:“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胥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等。

其中,“冶春诗社、竹楼小市、玉女丹泉、花屿双泉” 4景点名,具有“专名+通名”结构特征。“花屿双泉”的结构与“七河八岛”一样,是个并列词组。“卷石洞天、碧玉交流、三过留踪、万松叠翠、绿稻香来、水云胜概、柳浪闻莺”等7个景点名描述了景点状况,不具有地名的特征,但它又是实实在在指一块地域。还有39个景点名是在一个完整的地名后面附着了景点状况或人在景点活动(如虹桥揽胜、花港观鱼、天池玩月等)。从结构上来讲是固定词组,从来源上来说多出自文人雅士的诗文,逐渐为世人所接受,约定俗成。这些景点名称中多已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地名,少数不包含完整的地名的,也与包含完整的地名的一样,有成语“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的特点,这类地名称为“成语地名”似乎更为贴切。

三、地名词成分的省略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说话、写文章时常常省略一些不说自明的成分,使语言简洁、表达更加清晰。地名成分的省略,要让人明白所说地名的指位和类别,不然不能省略。

1、通名的省略

通名省略最常见的是行政区划名和居民点的通名。大的政区为数不多,除吉林省与所辖吉林市专名相同外,其它各省专名都具有唯一性,省略了通名位、类依然清晰。

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行政区一般来说都是由一个聚落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这个聚落点就是这个行政区的中心。行政区划通常都是以这个聚落点(城、镇)名称来命名,聚落点名称成为行政区的专名,行政区名为通名,各行政区的下辖都有各自的名称。经过多次区划调整,市辖的县(市、区),已经没有与市同名的;县(市、区)辖的乡、镇也没有与县(市、区)同名的。聚落点(城、镇)地名和行政区划地名所指的地理空间不一样,“扬州”是指的是扬州城区,“扬州市”的所指不仅是城区,还包括所辖县(市、区)乡(镇)。尽管如此,在实际使用中,人们根据前后文,省略了政区通名后,所指仅是扬州城区还是包括了所辖县(市、区)乡(镇)同样不会引起误解。天气预报中常说:“扬州气象台最新发布”,这里的“扬州”显然是“扬州市”。“江苏新闻广播”网站公众号2022年7月8日11:40发布一则消息,标题是“江苏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具体内容是:“江苏省气象台2022年07月08日09时24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7月8日—10日盐城南部、泰州南部、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5°C以上。”标题中省略了“江苏省”的“省”,具体内容中所提及的市,通名“市”都省略了,但并不会引起误解。

自然实体和人工建筑的通名因为类别繁多,系列复杂,可以与其他类别的通名共用一个专名,省去通名会混同的,不省略。如“桃花岭、桃花冈、桃花泉、桃花坞、桃花渡”等;再如“甘泉山、甘泉路、甘泉大道、甘泉山庄、甘泉饭店”等都不省略。

通名省略与地名的音节数相关,扬州的地名一般不超过三个音节。一般来说,街巷、建筑地名,专名是两个音节以下的不省略,如“缸巷、羊巷、罗甸巷、常府巷、县学街、湾子街”等。三个音节以上的往往会省略,现在的“南河下、中河下、北河下”原本就是一条“河下街”,分成“南、北、中”三段后,就省去了“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载:“钞关东沿内城脚至东关,为河下街。自钞关至徐宁门为南河下;徐宁门至缺口门为中河下;缺口门至东关为北河下。”)“馆驿前街、馆驿后街”,在实际使用中就称为“馆驿前、馆驿后”;“柳巷”分为南北两段后,“南柳巷、北柳巷”一直沿用至今。再如“炭墼作、砂锅井、二郎庙、毛牌楼、流水桥、永宁宫”等以地理标志命名的巷名,都省去了通名“巷”,在实际使用中不会混淆。

扬州有两条老巷子,一条以巷内有家名叫“螺丝结顶”的浴池,巷子遂以浴池名而名;还有一条巷子最初只有一户人家,大门向东,在门上方嵌“紫气东来”的石额,这条巷子便被称为“紫气东来”(紫气东来随时成语,但在这里不属于成语地名)。这两条巷子从命名的一开始就省略了“巷”这个通名,沿用了数百年。之所以还保持4个音节因为是无法再分割。

三个音节以上的地名,通名也有不省略的,如“李官人巷、雅官人巷、黑婆婆巷、石将军巷”。

以自然地理实体为通名的,三个音节以上一般也常常省略。“小秦淮河”,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省去“河”,称“小秦淮”。《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小秦淮之名,不载志乘。按王文简《虹桥游记》云:‘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为虹桥。’则小秦淮当在虹桥之上。《平山堂图志》云:‘小秦淮为小东门内夹河。’又以小东门夹河为小秦淮。今皆依《图志》所称,而旧名遂无知者。胡善麐,徽州祁门县人,有《小秦淮赋》云:‘扬州城西而北,有虹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盖与金陵相较而逊焉者也。名之旧矣,而知者尚少。’”

多音节专名后的政区通名经常省略,如仪征(市)、高邮(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宝应(县);而专名为单音节的,通名不省略。如仪征的“岔镇”。泰州的姜堰(区),曾名泰县。称泰县时,通名“县”不省略;撤县设市后,改称姜堰市;又改市为区,为姜堰区,这时“市、区”都省略了。

完整的地名转化为专名的地名,若原来的通名和新的通名是同类的,通常也省略,不一定必须是三个音节。如“七里港河、横沟河”,“港、沟”与“河”同类,就称为“七里港、横沟”。前面提到的“炭墼作、砂锅井、二郎庙、毛牌楼、流水桥、永宁宫”等都省去了通名“巷”,“作、井、庙、楼、桥、宫”等与“巷”不同类,就省略了。

通名的省略与语体有着一定的关系。正式语体的文件、通知等书面语不省略;非正式语体和口语交际中则常常省略。书面语体、新闻报道等一般不省略,有时也省略。如前面例举的“天气预报”。

一般来说,地名的指位功能比指类功能更为重要,有时候人们在知道了“类”的情况下,只需要知道“位”,这盖是通名常被省略的原因之一。有些城镇名就是省略表类的通名,以指位的专名为简称。“扬州”简称为“扬”,扬州是“专名+通名”结构完整的地名。“扬”所表示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史籍多有记载,具有专名定位的性质。“州”是汉代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之一行政区通名,是先秦九州之说的进一步发展。“扬州”之名沿用了千年之久,后来出现了“路、府”的建制,“扬州路、府”中的“扬州”成为专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有了扬州专区、扬州地区、扬州市的建制,通名有所变化,“扬州”专名的地位进一步固定。所以这种简称通常出现在语体较文的书面语、报道中。口语反而一般不用,如“会议于某月某日在扬召开”;“某某于某日抵扬”,这里只需要指位。这种情况甚多,非扬州一地。

2、专名的省略

专名省略的情况不多见,但不是绝对没有。通常有一定范围局限、以特定的地理标志而约定俗成所指的区域。也就是使用者都已经清楚专名所指的位置。或者是通名所定的类在某个区域有唯一性,实际上已经兼具有指位的功能。

扬州所说的“城外”指瘦西湖风景区,省去了专名“扬州北门”;、这不仅是口语,书面文字也有记载,称“北郊”、“湖上”。卢桂平、赵昌智主编的《扬州瘦西湖文化》中说道:“瘦西湖,通常指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亦即李斗《扬州画舫录》的地方文献所称的北郊、湖上。”(《江苏文化名片丛书》 丛书编委会主任王燕文 丛书主编刘德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第1版),省略了相应的专名。江都运盐河(即通扬运河,一般不使用通扬运河这个名称,即便使用也省去“运”,称通扬河)流域所指的“河南、河北”省去了专名“运盐”,杜明甫《江都乡镇史话》在谈及“仙女庙”中说:“‘仙女庙’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因此庙名代替了地名,蔡家庄就成了仙女庙。仙女庙庙址在河北,今江都米厂内,舟楫往来必经其门前……。”(江都市诗词协会编印 1996年8月)这类专名省略后,通常在通名前后加上表方位的语素或词。数十年前,“仙女庙”的发音通常是“宣里庙”,现在还有一些老年发这样的音,这是汉语中极为罕见的介音易位现象。

有些复杂的短句地名也常常省去人所皆知的部分指位成分。如“福运门外东河边、渡江桥南西后街、馆驿前河边口等,缺口北河边”等通常省略“福运门外、渡江桥南、馆驿前、缺口”等,就称作“东河边、西后街、河边口、北河边”,在局部范围内人所皆知。最近,河南郁女士为完成母亲的夙愿,致电《扬州晚报》帮助寻找多年未能联系上的扬州亲人。郁女士提供的线索是母亲的姓名、只会说扬州话和家在“百货兵”,扬州还有郁女士的舅舅和大姨。根据扬州人常省略专名成分的习惯和扬州语音,推测“百货兵”当是位于解放桥至跃进桥之间古运河西岸的“缺口北河边”,今已改造建为河边绿地。结果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在“缺口北河边”的原居民中找到了郁女士在扬州的亲人。郁女士的舅舅和大姨虽皆作古,但表兄妹联系上了,并通过视频见了面。《扬州晚报》、《扬州发布》都作了报道,特别提到确定“百货兵”就是“缺口北河边”的缘由和过程。

扬州以“运河”为通名的有三处:京杭大运河、扬州古运河、杨庄小运河。倘若专名成分全部省略,这三条运河就分不清了,就省略了一部分,分别称“大运河”、“古运河”、“小运河”。

有的地名具有唯一性,往往也省略专名。如“城脚根”,普通话叫“城根”,指“靠近城墙的地方”。看似指位,实为指类。旧时每座城市都有城,都有“城根”,北京就有“皇城根”。这里“城脚根”是哪座城的指位不明。扬州的“城脚根”是扬州旧城的,扬州人所皆知,不言自明,扬州人的口语中专名“扬州旧城”就省略了。旧城废弃后,贫民在旧城东城墙内侧搭棚居住,从南到北一长片。棚前的南北通道也称“城脚根”。后来分成南北两段,为“南城脚根”、“北城脚根”,再省略“脚”字,称为“南城根”、“北城根”,继而又派生出“大东门北城根”、“钞关西城根”。就构词来说,“城根”可以与表方位的“南、北”和定位的“大东门、钞关”结合,构成新地名。南、北城根不是南城、北城的城根,而是废弃了的扬州旧城东城墙的南、北两段。

现代城市建筑,在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建一个街心花园,行车顺着指定的方向绕行,这样的建筑扬州称“大转盘”。“大转盘”在扬州虽不止一处,但单说“大转盘”特指跃进桥东桥堍的街心花园。省略了专名“跃进桥”。跃进桥大转盘不仅是建得最早的,而且几十年来是唯一的。近年来建成区扩大,才有了新的“大转盘”。再就构词来说,“大转盘”可以和其它路口名称构成同类地名。所以“大转盘”是表示地理实体类别的“通名”,在实际口语中省略了“专名”。

专名的省略,还有一种请况是音节的脱落。最常见的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建筑,最初都在姓的后面带上“家(扬州话读ga)”,如“田家庄、杨家庙”;“吴家桥、谢家桥”等,“家”在这里读轻声,轻声的发音又轻又短,逐渐弱化并脱落。就成了“田庄、杨庙”;“吴桥、谢桥”。扬州的“便益门”,“益”也是读轻声,脱落后听起来就是“便门”。“八字桥”就说成“八桥”。这一类的省略往往与前一音节的韵尾和被省略的音节声母有关。如东关街上的“薛家(ga)巷”,“家”这个音节在这个地名中不省略。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