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1138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永州地名源流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7-25 阅读:937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彭雪开


永州之域,古为零陵之地。零陵得名,源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1)《零陵地名源流考》一文认为:战国中晚之交,楚国实行“吴起变法”(前386-前381),于零陵主域置苍梧郡,治今湖南宁远县九疑山一带。楚人、越人称源于九疑山之水为泠水,泠水之旁葬有舜帝陵庙。泠、零古通。泠,在金文中有雨徐下之意,转意为泪水涕零,因传舜归葬于此,当地父老乡民多崇之哭祭,故名零陵。含义双重,不可不察。

今永州之域,上古属三苗之城。夏属荆州(非行政区划地名)方国之地;殷商属荆蛮、苗蛮之地,西周属荆楚;春秋属南蛮之域。春秋中期后,先秦古文献,地下出土文物皆证实:为楚势力范围,其湘、资、沅、澧交通要津,多为军邑;战国中晚之交属楚苍梧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零陵县,县、郡同治今广西自治区全州县咸水乡,以古零陵地名为名;先属苍梧郡,后属零陵郡。

西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西汉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封长沙王刘发子刘贤为泉陵侯;又置零陵郡、零陵县,侯国与郡治同治于零陵县治,即今永州市零陵区泉陵街一带;皆属零陵郡。西汉居摄六年(前6),王莽改零陵郡为九疑郡,(1)7以《史记·五帝本纪》中古“九疑”(九疑)地名为名,隶属荆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南,郡治原址。

东汉建武元年(25),撤九疑郡复零陵郡,撤泉陵侯国为泉陵县,迁零陵郡治于泉陵县治。泉陵县、零陵县,皆属零陵郡,郡治泉陵街。三国吴分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今祁阳、祁东县地);晋又分泉陵县置应阳县(今东安县)。隋初废泉陵、祁阳、永昌、应阳置零陵县。其时,零陵县辖境相当今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东安、祁阳、祁东3县及双牌县部分地。

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属荆州。废今广西全州之零陵、洮阳、观阳3县置湘源县,并泉陵县为零陵县,并将永昌、祁阳、应阳3县并入零陵县,零陵郡、零陵县同城而治于今永州市零陵区老城区(泉陵街一带)。隋大业三年(607),永州总管府复为零陵郡;零陵县仍属零陵郡。

唐初属永州零陵郡,唐武德后,辖境渐小。(2)后属江南道永州。宋首属江南西道永州零陵郡,后属荆湖南路永州零陵郡。元属永州路。明初属永州路,后属永州府。

隋唐之交,导致政区地名频改,必有深因。我在《宜春地名源流考》一文中引华林甫教授观点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一是因避讳而改;二是因前朝政区设置过多过滥而改;三是因避同名而改;四是因政区地名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而改;五是附会风雅而改;六是以武则天推行以文治国的国策而改。

唐初至民国之后,零陵郡域部分,州、郡、县,交替无常规;其郡、县名称不一。境域归辖常改,名称多更。有州、府、路、道、专区、地区、公署之属,不能细述。直至1995年11月,撤零陵地区设置地级永州市,(1)7-8市治冷水滩区逸云路;辖祁阳、东安、零陵(区)、冷水滩(区)、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11个县、区。

永州。何以得名?源于永山永水。

永,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如人潜行水中之状。古今文中有近10种释义,其本义为:水势长流。后引申为长远、永久之意。《六书故·地理三》:“永,潜行水中谓之永。”《诗·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永思。”永,别作泳。《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高鸿缙《中国字例》:“按:此‘永’字,即潜行水中之‘泳’字之初文……后人借用为长永,久而借意所专,乃加水旁作‘泳’,以还其原。”

山,古今文中多指:由土石构成的高隆部分。《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永山,即长久之隆丘。

永水。水,古今文多释为“无色透明可饮用的液体”。永水,即长久之水流。

永山永水之得名,当与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山水密切相关。

共和国《双牌县志·水系》载:永江,发源于瑶山界北麓永江乡六盘村胡家磥,东北流经永江乡、泷泊镇,至上双牌入潇水。河长33.4公里,流域面积154.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11.4‰,主要支流有岚江。(3)永江亦名永水。永水,众溪汇而归一。流域内叠嶂重峦,大山青黛,延绵无际。紫金山为其主峰,海拔1020米;山势昂立沿永水而盘曲。山水秀丽,民乐其间。明代陈三绩《游永山永水》:“豪梁渔乐处,对酒数峰明;奇石翳苔藓,飞泉溅古藤。山空花有色,莺老树无声;野叟茶香署,闲情步步生。”

永山永水,得名于秦汉时期。

清康熙《零陵县志》谓:“山容迢递,万木争荣,有崖有谷有怪石;有峭壁,有悬崖,亦有深穴。白沙青泥相间于道,黄柚苍松恒产其地,民居之,田无旱涝之患。山之得,与民以乐利者,为功甚大。水入潇,由此而复回,由南而复绕,水之势与山之景有同一体。古人云有山有水为乐土,吾于永山得之焉。山秀如斯……故民清慧而文,郡之得名,则山之能毓秀于永,人可知矣。”历为名山名水,民间有“永山永水出永州”之说。

永山庙由来已久,位于今双牌县城南5公里处,坐落于永山之麓永水之滨,距207国道仅150米,重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重修于明万历七年(1549),系当地张姓为祭祀汉代常山赵王张耳所建。据双牌县文物部门考证:庙分上下两殿,系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上殿系歇山顶,三重檐。下殿为歇山顶,二重檐。正面有高大马头形山墙,形似牌楼。山墙下有山门,门上方刻“永山庙”三字。祠庙四周砌有高达3米左右的青砖围墙。庙内皆木头结构,圆形屋柱直径约50厘米;横梁、穿枋、牵枋皆粗壮,多呈立体三角结构,牢固结实。穿枋、横梁上多雕刻简易花纹,几何图案及宗教图腾等。有些上色彩,有些为纯裸雕,工艺较为粗糙。20世纪末,庙内尚有神龛、香案、香炉、贡桌、拜台、罗汉等。后无人管理而尽损毁、遗失。后被一场山火,毁焚无迹。

有学者发文称:民间盛传,西周灭商中,今江西永新有开国大臣张耳,因那地方叫常山,村子叫赵庄,故称为常山赵王。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封张耳为“永”。春秋时“永”被大国吞并,永王族一支后裔,便逃匿于此。魏晋南北朝时,遂建“永王祠,楣题‘永国王祠’”。其实均无考。

不过,秦汉时,汉代常山张耳直属支族,为避搜捕南逃于此,当有可能。《史记·张耳除馀列传》有详载。张耳(?-前202)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为魏公子毋忌宾客,游至外黄得富人资助为外黄令。秦灭大梁时,常与刘邦友善。后加入陈胜起义队伍。秦末,与陈馀从陈胜大将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张耳为丞相。项羽分封诸侯时被封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改立为赵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赵王张耳病死,刘邦立张耳之子敖为赵王,并许配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汉高祖七年(前200),高祖从平城过越,对张敖大骂失礼,引起赵相贯高,赵午等不满,欲杀刘邦,被张数制止。两年后贯高图谋败露,刘邦大怒,“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唯贯高怒骂自招,但不承认赵王参与其事。“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张敖、贯高等下狱数月,刘邦欲以其三族论死。后经吕后周旋并经审实,张敖无罪释放。贯高无罪释放,出狱之日遂自断颈脉而死。(4)

在张敖押捕时,张敖族支得信后,连夜惊逃南方,一路隐姓埋名,过黄河,越长江、洞庭,溯湘水而入潇,隐藏于永山永水一带,意为永远居守这一带山水之人。后命其养育他们的山林河流为永山永水。相传魏晋时,因王族出人才多,族甚众,且富有,便建永山庙,祭供常山赵王张耳;隋唐之前,名传零陵郡城。明代两次重建修葺,名声大震。

由此推知,永州得名,与永山永水,尤其与“永山庙”有历史渊源关系,不可不察。历代国史地志皆认同此说。《元和郡县志》谓:永州“因水而为名。”《方舆胜览》:“永山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山以名。”明洪武《永州府志》:“城南百余里,山名永山,水即永水,郡以是得名焉。永州由此山而得名,永山因永州而始著。”(5)清光绪《湖南通志》谓:永山在零陵“县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州因山得名。”(6)

然而,若无张氏于此纪念先祖汉代常山王赵王张耳,恐难得名。因永山永水,在零陵境内为平常山水,远不如湘、潇二水知名。自建永山庙后,才成为著名自然山水名。隋开皇九年(589),朝廷撤郡置州、县,整顿州、县重名,撤零陵郡为永州,实赖于此。

永州之名,亦源于移借地名。共和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永州》载:北齐以西楚州置永州,治楚城(今河南信阳县北51里长台关西)。隋开皇九年(589)废。隋平陈后,移借州、县地名,多有之。如永宁县,东汉永和三年(138,亦说四年139),析章安县置,治今浙江省温州市,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永嘉县。隋开皇十年(590)改永宁郡置永宁县,治今广东省电白县东北。再如北魏置永安郡,治新城县(今河南光山县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初,改黄州为永安郡,治黄冈县(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北)。唐武德初复为黄州。《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有载。由此推知,北魏于今河南光山县一带置永安郡,隋初撤销后,隋大业初于今湖北黄冈市一带置永安郡,为移借地名。永州之置,亦可能移借北齐“永州”地名。这与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在时间节点上,高度契合。这充分体现隋唐之初,朝廷整顿郡、县地名,并实施以文治国之成效。(7)

隋唐之后,永州郡、州交替。唐为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和郴州(桂阳郡)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设永州府。民国2年(1913),废府为零陵县。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949年设永州专区,1950年改为零陵专区。1952年并入湘南行政区,1954年撤销为衡阳专区和郴州专区。1962年复置零陵专区。1968年为零陵地区。1982年由零陵县城(永州镇)及附近地域析为永州市(县级)。1983年将原衡阳地区祁阳县划入零陵地区。1984年撤销零陵县,恢复冷水滩市。1995年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二区,设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为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为区。1997年8月,市治迁驻冷水滩区。2005年6月,芝山区更名零陵区。(8)

境内地势殊异,气候湿润,河溪众多,资源丰富,交通优良,工业渐兴,农业富有。多古迹名胜,主要有永州朝阳岩石刻、柳子庙、回龙塔、石棚、零陵文庙,宁远九疑山舜庙、文庙,江华阳华岩石刻,祁阳浯溪摩崖碑林,道县月岩石刻,东安舜皇岩等。(9)人才名士,历朝代有,尤以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名扬古今文坛。今市城区渐成永州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聚焦中心,沿湘江一带,大厦林立,道路宽敞,花木扶疏,风光迷丽,旧貌不可复识。(10)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市联合编纂委员会.零陵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8.

(2)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编纂委员会.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443.

(3)双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双牌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94.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99~2002.

(5)(明)虞诚修.胡王连等.永州府志[M].明洪武十六年刻本。

(6)(清)查瀚章、祫禄等编纂.光绪湖南通志[M].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4.

(8)湖南省民政厅编.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第四卷[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5:303.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994.

(10)彭雪开.湖湘地名考察实录·永州[M].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内部文稿,2013:-10-24.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