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积极推进地名管理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7-15 阅读:608 次
来源:地名世界
宣城市宣州区积极推进
地名管理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宣州,始称“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2000年,撤市设区,更称宣州区。自古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等美誉,吴楚文化、徽文化、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于此,李白等人文荟萃于宣州,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依托丰厚的传统文化,宣城市宣州区始终把地名管理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融合发展,让老百姓在地名文化里“见山见水,留住乡愁和记忆”。
高位推进传达中央深化改革会议精神和宣传地名管理条例。今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会议要求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此前,新的《地名管理条例》于5月1日正式实施。宣州区民政局通过“宣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转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的指示精神和解读地名管理条例,将宣传贯彻《地名管理条例》作为年度普法重点任务,将5月份作为强化宣传贯彻突击月,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推进条例的宣传贯彻,横向做到社会全覆盖、纵向做到居民全参与。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水阳镇民政所所长刘峰林对学习贯彻工作深有感触:“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以及地名文化传承得到中央如此重视,在我工作经历中还是第一次,我们作为最基层民政干部没有理由不做好地名管理的执行人和地名文化的传承人。”
组织专题讲座全面宣传地名管理重要意义。区民政局先后组织两场专题讲座,讲座图文并茂、案例详实,对中央会议精神和地名管理条例进行全方位解读,全体机关干部和基层民政工作者共60人参加。宣州民政微信公众号转载条例全文、民政部门和主流媒体关于条例出台背景、条例解读的文章共6篇。转载并发起全体民政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地名知识有奖问答,提高宣传贯彻工作的趣味性、实效性。
出版发行《宣州区标准地名录》。今年4月,《宣州区标准地名录》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标准化、规范化地名工具书,是宣州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宣州区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等十一大类的地名信息,共收录 7396 条地名,其中现地名6517 条,历史地名 879条。为了更好地推广条例宣传,区民政局向乡镇街道、有关单位以及地名文化爱好者赠书100余本,把乡愁融入进地名管理、定格在地名录里,切实提升全社会对于地名管理和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水平。
强化地名数据库核查整改工作。今年3月,区民政局根据民政部要求,组织26个乡镇街道历时2个月对全国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工作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信息收集难等不利因素,积极强化调度、细化工作责任,对5100条地名信息逐条核对,核对信息总量排全市第1位,核查质量位居前列。
征集文化作品推广红色地名文化。宣州区民政局积极向宣州区资深历史文化爱好者、地名故事讲述人约稿,在公众号开辟红色地名文化专栏,共收集到《陈毅元帅与千年诗山的不解之缘》等地名文化作品9篇(幅),其中摄影作品3幅,文学作品6篇,海报3幅,均为原创、首发作品。宣城市在省民政厅红色地名文化展播的15篇(幅)作品中,宣州区共8篇(幅)。
来源:中安在线,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保护传承好地名文化这块“活化石”
近期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地名与特定的人文或自然地理直接关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其不仅发挥着管理、服务、军事等功能,还有着历史纪念、文化传承等价值。早在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便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地名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地名规范性、法治化建设的规章,对地名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地名文化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地名遭到破坏,一些含有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消失;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地名被舍弃;在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后,一些古老县名被更改;有些地名中的生僻字被不合理替换等。
我国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多次提及“中华优秀文化”“中华历史文脉”,并特别强调“地名文化保护”。条例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同时,还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在地名文化保护中的责任。条例将地名文化保护置于紧跟时代、更加严密、易于落实的法治框架中,有利于消除地名命名中的随意起“洋名”、起怪名乱象,更好保护地名文化。
当前,我国地名管理及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地名文化已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和领域,地名文化在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文化旅游和国际交流交往等的同时,将不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繁荣。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