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2941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温州方言地名词的语源及历史层次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02 阅读:761 次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盛爱萍 


摘要:不同来源的语言,根据时间的先后,沉淀在地名中,构成了地名词的历史层次。探讨地名的语源和层次,可以印证方言的形成和民族迁徙的历史。文章以温州地名为例,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方言词;地名;语源;层次


地名词是专有名词中的一部分,方言地名词是方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比较这些地名材料,可以明确这些方言地名的语源;根据时间推算,可以明了沉积在地名上的历史层次;有助于了解方言的形成,民族迁徙的历史。我们以温州地名为例,展开讨论。


一、温州地名词的来源



温州地名中有些词很难找到相应的汉字。如果我们把它们与壮侗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词可以在壮侗语族中找到语音相近、语义相当的词。如:


井:凹地,温州话音,与壮语布依语、傣语音近。温州地名中有“山井、山井田、石井、水井”等。样:温州话音,指大片的田地。傣语平野说,与温州话音近。此类地名温州很多,仅永嘉一县,就有“外样、西洋、朱烊、官坑烊、样山”等40多个。


盖:温州话音,与傣语的、水语的、仫佬语音近。温州地名中有“钱盖礁、井盖堰、蒸盖蜂、盖潭、正盖尖”等。


栏:温州话音,温州话把关猪、牛、羊的地方分别叫“猪栏、牛栏、羊栏”。布依语叫,傣语叫,泰语也叫。李方桂《台语比较手册》有的基本词,义注为“围栏”或“鸡舍”,与温州话“栏"音近义相关。温州有“牛栏坑、牛栏塘仙牛栏、羊栏坳、猪栏囤、栏巷"等地名。


以上地名词,我们称为“底层词”,这些词可能是古越族居民遗留下来的词语。我们知道,温州古称“东瓯”,其居民是越族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当时越人所操的语言应是古越语,但越语已消失,古越语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了解。然而我们知道,西晋之后,大量的中原人进人东瓯,原来居住在东瓯的部分古越人开始南迁,进人福建、广东以至越南的北部及附近岛屿,成了闽越、南越、骆越等,称之为“百越”。而古百越民族的语言发展到现代,就是壮侗语族各语言。这是温州地名词的来源之一。 


在温州地名中也有一部分词保留了古汉语词义。如:


塘:在闽语、粤语、湘语中指的是池塘,永嘉“围塘、水牛塘”等地名中的“塘”就是这个意义。但温州地名“南塘、四塘、塘沽脚、塘烊、光塘洋、内塘、塘沽外”中的“塘”是“堤岸”的意思。《广韵》:塘“徒郎切,平唐,定”,指堤岸、堤防。《庄子.达生》:“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成玄英疏:“塘,岸也。既安于水,故散发而行歌,自得逍遥,遨游岸下。”可见“塘”表“堤岸”义是古义的保存。


厂:《广韵》“昌两切,上养,昌”。犹棚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架北墙为厂。”唐.韩倔《南安寓止》诗:“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温州地名有“内厂、瓦厂坪、瓦厂、涂厂、靛厂、门前厂、下厂、大文厂、田厂、柴厂”等。


箬:竹名,即箬竹。竹叶及箨似芦荻。《宋书.朱百年传》:“百年少有高情,亲亡服阕,携妻孔氏人会稽南山,以伐樵采箬为业。”温州有“大箬大箬溪、箬笠礁”等地名。


浦:<《说文》:"濒也。”《说文》:“濒:水厘。”是水边或河流人海的地方。温州有“浦口路、浦边路、株浦路”等地名。


渎:《广韵》“徒谷切,人屋,定”。沟渠。《论语.宪问》:“[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温州地名有“沙渎、官渎、夹渎、横渎、黄渎”等地名。 


西晋之后,大量的中原人进人东瓯,一部分从福建辗转来到温州。他们在带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语言-中原汉语,成为强势语言,对温州方言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温州地名的第二大来源。


温州地名中还有不少闽语词汇。如:


岐:闽语指弯曲的岩岸。据福建省55县市地名资料统计,带岐的地名有413处,温州有“岑岐、蒲岐、坛岐”等。


埭:堵水的土坝。《通雅>:“江左呼缇为埭。”《晋书●谢安传》:“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温州地名有“河埭桥、宋家埭、埭上、埭下、埭头、夏埭、河口埭”等。有时“埭”写成“岱”,如“岱头”“河岱”。


厝::闽语,指房子。温州有“萧厝温厝、大厝基、外新厝、朱厝、朝西厝、老厝、陈厝、温州厝”等地名。


闽语和吴语,历史上都是从古江东方言发展过来的。只是吴语后来受北方官话影响,而闽语却受相邻赣、客、粤语的影响,它们都保留了古江东方言成分。由于温州地处吴语区最南部,北方话的影响是从北到南的,作为南部吴语的温州话总比北部吴语保留更多的古老特点,从而使闽语和温州话在深层有许多相同的特色。此外,跟移民也有关系,下文将谈到。这是温州地名的第三个来源。


温州地名中还有不少客家话和畲语词汇。如:


坪:客家话指小平地。温州带坪的地名很多,如:“上坪、上坪、下坪、大坪、马坪、驮坪坦、坪头、上坪庵、乌宿坪、东坪、天坪、徐坪、坪岩、枫树坪”等。


镬:客家话指饭锅。温州有“吕岙镬、镬潭、镬灶、破镬礁、大镬寺、镬炉、底镬、外镬、仰天镬”等地名。


饭甑、甑:客家指蒸米饭等的用具。温州有“饭甑山、玉甑峰、饭井岩、仰天饭井、饭蒸屿、饭蒸尖(饭井、饭蒸、饭甑方言同音同义)”等地名。


仔、崽:畲语既指儿子、幼子,也指“小”。温州带仔地名也表示“小”或“少”的意思。如山头仔村,地处小山坡上,住户稀少。此外还有“半岭仔、岭头仔、毛岩仔”等。


寮:畲语指房子。汉字虽有此词义,但出现很晚。宋金才借“寮”表僧舍、小屋义。“寮”可能是汉语借的畲语词。温州带“寮”的地名很多。如“九头寮、寮后、寮山、寮下、外寮、底寮、茶寮弯、上寮峰、茶寮、三寮、寮坑村、朱寮、旁寮”等。


据史料记载,客家先民原是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从唐末宋初开始大量辗转南迁。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客、土文化的交融,这一群体的语言与中原汉语沿着不同方向发展。既继承了古汉语的一部分,又吸收了具有百越语底层的粤、闽、吴等汉语方言成分,形成了客家话。起初,大批客家先民进入畲族居住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与当地畲民杂居,从而使客家话中融入畲语成分,畲语里有客家话成分。另外,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温州有畲族人口5万余。他们使用的是有客家话特色的畲语——畲客语。这样,客家话和畲语就成了温州地名的又一大来源。


二、温州地名词的历史层次



方言地名有不同的来源,这些不同来源的词语,根据时间的先后,沉淀在地名中,构成了地名词的历史层次。方言地名的历史层次可以印证方言的形成和民族的迁徙。


名的历史层次可以印证方言的形成和民族的迁徙。《汉书·两粤传》记载,汉惠帝三年:“里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后因害怕闽越侵袭,举国迁徙到江淮之间。东瓯既已内迁,其地逐渐为闽越所占。建元六年,闽越王反汉兵败,之后,汉武帝虚其地以属会稽郡。大批越族居民避居山中,称“山越”。虽然秦征服江南后,越族逐渐从这个地区流散,但以越语命名的地名仍还存在,成为温州地名的一大特色。从时间上推算,越语地名应是温州地名的底层,是第一层次。


吴安其先生认为:“最初的温州方言大致形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大量的汉族居民从北方迁来不久,它的音系和当时中原汉语音系差别不大。比《切韵》音系要早四、五百年。”我们可以推断,最初的温州方言带有很大的中原汉语成分。地名具有稳固性,地名词里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古汉语。古汉语地名应是温州地名的第二个层次。


据史料记载,闽人大批迁徙来温有两次,一次是五代时候,闽国动乱不靖,大批闽人合族迁到楠溪江流域避难。第二次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温州洪水之后,人口骤减,大批福建人奉命迁温。郑张尚芳先生认为温州方言在这一时期形成。他认为:“温州方言形成的下限至少还可推到五代。”“温州方言至迟当在南宋早已形成了。”不管温州方言形成的下限是在五代还是南宋,闽人在这时期的两次大规模迁徙来温,势必对温州方言的形成造成很大冲击,在温州地名里留下闽语痕迹。闽语地名是温州地名的第三个层次。


平阳《钟氏宗谱》记载,早在宋代瑞安已有畲族。明清之际,畲民大量迁入温州,居住在山区,从事“刀耕火种”。他们使用的是带有客家话特点的畲语。而从五代开始,就有大批的中原人,经过江西、福建等地辗转进入温州。他们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命名地名。畲语地名和客家地名组成温州地名的第四个层次。


第五个层次是现代汉语地名。如“解放路”“数码城”“中山公园”等。


综上所述,温州地名词的来源十分复杂,根据进入温州的时间推算,我们可以把地名词分为五个层次。但这种划分是相对的。语言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作为南方方言的闽语和畲语都有古越语成分,同时又受到古汉语的影响;客家话保存了许多古汉语成分,同时又与畲语接触、融合,使客家话中有畲语,畲语中有客家话。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此外,有时几种不同来源的词语同时作用于某一地名。如:“草寮厝”中的“寮”是畲语成分,表“房子”义。但“厝”是闽语,也表“房子”。“草寮厝”是闽语受到畲语的影响而形成的“架床叠屋”的造词法。“埭塘头”也是如此。这一类地名反映了语言的碰撞和融合。


总之,方言词地名有不同的语源和层次,考察它们可以印证方言的形成和民族迁徙的历史。正如L·R·Palmer在《ModernLinguistics》中所说的那样:“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话。”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