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3042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拥有最多纪念性冠名的孙中山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2-10 阅读:1326 次

来源: 地名笔谈

商伟凡


地名既出自人类的社会活动需要,用已熟悉事物命名包括地理实体在内的新鲜事物便习惯成自然,其中不乏值得所在人群永久纪念的历史人物。而在自古并不崇尚“以人物冠名事物”的华夏大地,近代却出现一位跨越时代、跨越信仰、跨越地域的伟人,所拥有的纪念性冠名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冰消雪融

图片


举世而论,从身边实在的“人”到天国虚幻的“神”,从显赫一时的君主、贵族到光耀久远的科学家、探险家,“以人物冠名事物”者数不胜数,仅置身地名的近现代国家领导人就有越南胡志明,蒙古乔巴山,柬埔寨西哈努克,印度尼西亚苏加诺,埃及纳赛尔,法国戴高乐,美国华盛顿,前苏联列宁、斯大林,前南斯拉夫铁托……论数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维多利亚当名列前茅,缘于英伦三岛曾经殖民地众多、号称“日不落帝国”。而在封建社会漫长的中国古代,“以人物冠名事物”的土壤匮乏,见于县名更是凤毛麟角。例如河南太康,系隋开皇七年(587年)由阳夏县改称,名出亡命于此的夏代君主太康,今存“太康墓(陵)”及所在“王陵”村。何以至此?主因当为始于汉代的“避讳”——历代帝王一经登基,举国与其名同“字”同“音”的称谓均须更改:隋初,山西“杨”县更名为洪洞县,因当朝皇帝姓“杨”;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岁末代皇帝溥仪即位,遂将河南兰“仪”县改作兰封县。同理,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与皇帝胤“禛”一字同音,河北“真”定、江苏仪“真”两县分别改称正定、仪征。试想,天子代代“率先垂范”,还有什么人物能够冠名事物呢?时至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大举入侵,大清帝国历经对内戊戌变法、对外武力抗争失败,终被1911年10月武昌首义为发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一朝覆灭,代之以视听一新的共和政体——中华民国,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之风也随之袭来……此时,在英占香港、葡占澳门,在沿海、沿江城市的外国租界,“以人物冠名事物”已比比皆是,例如香港因英国女王得名的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城、维多利亚公园及维园(维多利亚公园)道。那么,中国千百年来“以人物冠名事物”的禁区何时开启?国家又是因谁而开创风气之先呢?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旨在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再组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纲的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在南方反清武装起义屡败屡战直至武昌首义成功后,1912年元旦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复于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领导“护国”与“护法”运动,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推进国民革命。1925年3月12日,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在直系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应邀从其“大本营”广州北上共商国是,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南北哀悼之际,3月21日在广州,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9次会议通过议案:“改香山县为中山县”;4月17日,广东省政府批准香山县更名。与此同时,孙中山于1922年6月反击陈炯明兵变时乘坐的海军“永丰舰”改称“中山舰”。也在这一年,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办培养中国革命者的“中国劳动者中山大学”。“孙中山”之称,源于孙文早年旅居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化名“中山樵”,后成为远近追随者对他的尊称与习称,并为当时国内社会广为人知、万众景仰;而他的本名“孙文”,则用于公文、题词、印章等正式场合。也是从1925年4月起,以“中山县”(1983年改设地级“中山市”)、“中山舰”为开端,中国封闭两千多年的“以人物冠名事物”之门豁然打开,尽管7月问世的(广州)国民政府政令所达仅限于两广之域。从1926年5月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到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名义上全国“统一告成”之后,“以人物冠名事物”方式纪念孙中山风靡一时:20年里,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央直辖市与省会等建制“市”无一例外;用于地理实体的名号,“中山”占绝大多数,也有“孙文”“逸仙”乃至家乡“翠亨(村)”,还有出自其“三民主义”主张或“自由、平等、博爱”理念;被国民党尊称为“国父”、将党首“总理”之谓永留于他(后任者改称“总裁”),“国父”“总理”也可冠名纪念性场所。及至当代,孙中山依然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历史伟人,将其名号赋予人文地理实体的做法络绎不绝。例如南京,又有“中山大厦”“中山书院”,以及六合、大厂的“中山科技园”。在海外,多由当地华侨筹资兴建,美国有芝加哥“中山纪念公园”“中山纪念馆”,圣荷西“中山纪念堂”,旧金山的沙加缅度“中山纪念馆”,纽约“孙逸仙初中”;加拿大的温哥华、蒙特利尔,各有“中山公园”。更具世界影响的,当推1988年11月在南极大陆边缘“中山湾”建成的中国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

图片

一生三地

图片
国内外以冠名纪念孙中山的事物,不外乎分为两类:在他生前曾经活动之地,冠名具有实际纪念意义,呈多种类型系列分布;在他毕生不曾到达之地,冠名只有一般象征意义,种类单一、数量也少。——生长之地。1866年11月12日,他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少年时曾在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读书数年,此外多在家乡附近活动: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1887入学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倡言革命;1892年毕业后在家乡及澳门、广州行医。于是,这些地方留有不少与他早期活动相关的纪念性设施。在广东紫金县,其入粤始祖孙氏宗祠设“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中学”;檀香山有“孙中山公园”和库拉“孙中山纪念公园”;由广东大学改称的广州“中山大学”,所属“中山医学院”前身之一即孙中山就学的博济医院,今附设“孙逸仙纪念医院”;香港有“中山纪念公园 ”、九龙“中山街”;澳门有“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先生市政纪念公园”“孙逸仙大马路”及氹仔岛“孙逸仙博士大马路”。其故乡“中山市”境内,唐家環辟为“中山港”,有“孙文(东、中、西)路”“孙中山纪念堂”“孙文纪念公园”“中山公园”“逸仙湖公园”“逸仙水库”;有分述三民主义的“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有秉承其精神的“博爱路”“博爱医院”;有当代兴建的“中山路”“逸仙公路”“中山影视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翠亨村则有“孙中山故居”“中山故居公园”“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纪念图书馆原址”“孙中山听故事遗址”……——创业之地。他从青年时代起,“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而不遗余力,足迹从国内远及欧美、日本、东南亚,其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有四处:初创兴中会、提出革命纲领的“檀香山”;先后组建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的“日本”;创始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发动新军与黄花岗两次起义、三组南方革命政权的“广州”。国内的“中山路”不胜枚举,还有潮州黄冈起义处“黄冈中山公园”;惠州三洲田、七女湖起义处“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及三洲田“庚子革命首义中山纪念学校”;其逆境退居上海的“孙中山故居(行馆、寓所)”“中山公园”;桂林誓师北伐的“中山故居”“王城孙中山驻节处遗址”“阳朔孙中山下榻处”;北伐大本营韶关的“中山公园”……日本的东京、横滨今存“孙中山寓所遗址”,神户有“孙文纪念馆”,熊本有“大牟田中山纪念堂”;新加坡有“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泰国曼谷有(孙文)“演说街”。在中华民国先后之都,南京今存“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起居室)旧址”,1936年设“孙中山纪念馆”;他1917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1921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3年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今有“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中山纪念堂”“中山大道”“中山(一至八)路”,有黄埔军校旧址“孙总理纪念室”、1927年始创“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1929年始创“孙中山文献馆”。——安息之地。早在民国初年,他便有身后归葬南京紫金山之愿,弥留时又表达此意:安葬于南京,不忘辛亥革命。他在北京辞世后,灵柩暂厝香山碧云寺,待南京“中山陵”历经3年告竣;1929年5月26日移灵,6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故其长眠之地,先后为北京、南京。北京:他1894年初次进京所住香山会馆改称“中山会馆”,辞世前居住的铁狮子胡同5号改作“孙中山逝世纪念室”(又名“孙中山行馆”),供其停灵的中央公园(明、清社稷坛)及其拜殿更名为“中山公园”“中山堂”,暂厝灵柩的香山碧云寺普明妙觉殿成为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堂”,移灵后在金刚宝座塔下另设“孙中山衣冠冢”。1928年6月北伐军占领北京,江苏省政府曾提议:改北京城为“中山城”,“以示革故鼎新及纪念总理在城逝世之意”。南京:1929年5月28日,其灵柩自浦口南渡长江,南京市区的途经之地更名纪念:登岸处的下关码头改称“中山码头”,自挹江门入城于惠民河复兴桥原址兴建“中山桥”,所经街道名曰“迎榇大道”(后定名“中山路”),路旁有“中山前街”“逸仙桥”“逸仙村”。公祭3天后,6月1日移灵出城东门——明代朝阳门改建的“中山门”,经全长3546米的“陵园路”(又称“中山陵园大道”),邻倚山面湖的“中山植物园”,直至“中山陵”。图片

随处可见

图片
1925-1949年在国民党统治区,“以人物冠名事物”纪念孙中山之风绵延不断,明显呈现两个高峰期:其一,1926年发动北伐战争后,国民革命军向北、向东势如破竹,国民政府控制的省区不断增加,这种纪念方式随之普及;其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沦陷区原有的纪念性冠名纷纷恢复,清除日伪遗迹时又增设一些,光复的台湾省更是全面清理与重新命名。在前一高峰期,纪念孙中山的冠名遍布其影响深远的南方省份;而在响应国民革命较晚的北方,一向尊崇孙中山的冯玉祥堪称典范:1927年初,倡议所驻西安城开辟“中山门”,5月1日率西北国民军由此出城东征;6月主政河南省后,以“自由、平等、博爱、民权”冠名新设四县,将省会开封的中州大学改称“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城垣南门称作“中山门”,午朝门至南门的街道定名“中山大街”,龙亭公园改称“中山公园”,相国寺辟为“中山市场”,鼓楼设立“中山图书馆”,铁塔附近种植“中山纪念林”。在后一高峰期,新设中央直辖市大连有“中山区”(黑嘴子区更名)“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辽宁省会沈阳有“中山路”“中山公园”;吉林省会长春改“大同大街”(伪满洲国命名)北段为“中山大街”;安徽省会蚌埠设市,有“中山区”。台湾省恢复后,台北、基隆设“中山区”,台北有“国父纪念馆”“国父史迹纪念馆”“孙逸仙治癌中心医院”(今和信医院)、“中山中(小)学”“新中山桥”,高雄有“中山大学”;“中山公园”不仅在台北等七八个市县,宜兰县罗东镇、南投县草屯镇和高雄县旗山镇、冈山镇也有。在孙中山家乡及其革命根据地广东省,此类冠名在不少地方呈系列分布:肇庆的“孙中山纪念堂”、鼎湖山“孙中山游泳处”;湛江的“中山路”“逸仙路”;深圳的“中山公园”“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高州的“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纪念堂”;汕头的“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总理纪念碑”“中山(中、东)路”及冠名“民族、民生、民权、博爱、共和”的道路;珠海“中山纪念亭”建于1912年,堪称最早者之一。乡镇间,有东莞长安镇“中山大道”,大埔三河镇“中山纪念堂”,梅县松口镇 “中山公园”……早期响应辛亥革命之地紧随其后:江苏有江阴“中山公园”“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常州“逸仙中学”(今“中山路小学”)、“中山纪念堂”;浙江有杭州“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宁波“中山路”“中山广场”“孙中山宁波演讲处”;福建有福州“中山纪念堂”,厦门、漳州、龙岩、漳平“中山公园”;江西有南昌“中山路”“中山堂”“中山桥”,赣州“中山路”;广西有南宁“中山路”,昭平“逸仙坛”;湖北有“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中山路”“中山公园”;湖南长沙、安徽芜湖、云南个旧、四川涪陵(今属重庆市)都有“中山路”……在北方各地,此类纪念性冠名数量不多而分布很广:除前述北京、大连、沈阳、长春外,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哈尔滨、济南、青岛、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有“中山路”,银川有“中山街”;天津、济南、青岛、银川有“中山公园”;天津、西安有“中山门”;太原有“孙中山纪念馆”,济南有分别冠名“民族、民权、民生”的大街;兰州有 “中山纪念堂”“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西宁有“中山堂”。一些中小城市,如黑龙江佳木斯、吉林德惠、陕西宝鸡、青海格尔木也有“中山路(街)”……从市、区、乡、镇到村、里、街(路)、桥,从学校、医院、公园、楼宇到纪念堂、纪念馆、纪念亭,国内外纪念孙中山的冠名究竟有多少?一时很难完全说清楚。其中属于地方行政建制者,现有冠名“中山”的地级市1个、市辖区3个(含台湾2个)、乡镇13个(分在9个省级政区);在台湾,市设“中山里”、县设“中山村”屡见不鲜,高雄县三民乡仅辖3个村且分称“民族”“民生”“民权”。报载,全球75个“中山公园”中,中国占70个(大陆51个、台湾16个、香港2个、澳门1个),外国有5个(美国2个、加拿大2个、日本1个);国内此类街道据说有326条,其中“中山路”187条。


人,留名于地;地,铭记其人。纪念孙中山的冠名如此之多,相信举世无与伦比。值此辛亥革命110年之际,虽然其主角孙中山已离去90余载,但他的业绩与信念却随同众多纪念性冠名融入山川沃土,连同他生前创制与推崇的“中山装”(1929年4月曾明定为公务人员制服)一道,长存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当中。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