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15205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铅(qiān)是如何取代铅(yán)的——也说江西铅山地名读音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1-27 阅读:745 次

来源: 江西地名研究

徐 敏


编者按:2018年6月9日,肖华忠老师在江西地名研究微信群提议关注江西的铅山和系马桩两地名读音问题,宋世钞遂把自己所思付诸笔端,以《试论江西地名读音问题二则》为题,于6月10日在公号发表“宋世钞”上。江西地名研究小组迅即转载于微信群供大家继续讨论,本文作者读后发问:铅字读qian最早见于何书?字书韵书一路下来记载的都是音“沿”,为什么现代它的主流读音是qian?带着这两个疑问,作者遂再次思考铅山读音,并于6月11日草成此文。为便于了解讨论背景,我们也把宋世钞之文一同发布。微信公众号创办以来,我们先后组建了江西地名研究微信交流群和江西地名研究QQ交流群,鉴于精力有限,其中精彩讨论多未及整理,此次刊布两篇成文的内容,一是想通过平台把初步记录下的认知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讨论,同时也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讨论和具体的地名研究中来。本次发布的两篇铅山地名读音的稿子,若读者朋友有任何想法和意见,欢迎后台留言或来稿继续讨论。


江西铅山常被误读成qiān山,每当这时,江西本地人常担负起纠错的重担:这个地名读“沿山”,不读“千山”!受教的人回家翻查常用字典,一看铅字果然有两个注音,一个是qiān,表示一种金属矿产;一个是yán,表示铅山的地名专读音。通行字典的权威解释确实能解决大众的疑惑,而对于喜欢寻根究底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简略。为了深入了解铅山地名读音的缘由,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铅”字读音变迁的始末。

《说文·金部》:铅,青金也。与专切。大徐本《说文》中的反切是依唐代孙愐《唐韵》标注的,反映的是中古时期的读音体系。按照中古汉语与现代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与专切切出来的读音当为yuán。《玉篇》中铅字的反切是“役川切”,《广韵》沿用了《说文》的反切,《集韵》“余专切”,三者相应的读音都是yuán。《中原音韵》中“铅”与元、圆、员、袁等是一组同音字;直到《康熙字典》总结了铅字的历代读音:“《唐韵》与专切,《集韵》、《韵会》余专切,并音沿。”历代主流字书、韵书虽然反切上下字不尽相同,但代表的读音是一样的,它们采用的读音,自唐至清,相沿无改。这其中只有一个小问题,就是读yuán与读yán的分别。《康熙字典》中的两个反切对应的读音都是yuán,而直音却说“音沿”,这是为什么呢?yuán与yán两个读音,声母和主韵母完全相同,只差在一个u介音,实际上是同一个读音的开合口两种形式。而同一读音的开合口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它既可以读yuán也可以读yán,两者都是对的。这一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罕见。比如谁字,既可以读作shuí(这是一种缩略的写法,本当写作shuéi)又可以读作shéi,就是同一读音的开合口两种形式。


通过梳理历代字书、韵书,可以确定“铅”字在历史上的读音是十分明确且稳定的。铅山的地名读音也是承袭了这一读音。那么,qiān的读音是何时开始广泛使用并后来居上,成为今日通行的读音,占据了主流位置呢?

据平山久雄研究,“铅”有qian(或kan)音较早见于《韵学大成》(刊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刊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音韵正讹》(刊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这几部韵书反映了一些地区的方言读音。在上述三部韵书中,铅字不但著录了主流读音yán,也著录了方言读音qian(或kan)。铅的这种方言读音分布于许多地区,如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南昌等地。不过,平山久雄并未追究铅(qiān)是如何取代铅(yán)的。

据笔者所知,到民国时期,1920年出版的《学生字典》中对“铅”字的注音已经收纳了qiān音,原文为“铅,音沿,亦读如谦,并平声。”此处释音说明,铅在当时主流读音仍然是“沿”,读“谦”也不算错,谦音可与沿音并行不悖。而在1928年出版发行的《新式学生字典》,对“铅”的注音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该字典直接在“铅”字右侧用标音符号标音为ㄑㄧㄢ,转化为相应的拼音就是qiān。仅仅在释义末尾加上一句“本读沿”。这种注释说明,此时铅字被社会认可的主流读音已经是qiān,这一读音被当作规范读音向全国的学生传布。如果是语言的自然变迁,短短八年间,qiān这一读音断不可能突变为举国民众口吻中占绝对优势的主流读音;而1936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对“铅”字的注音仍为“余专切,音沿,先韵”,沿袭了古代字典的读音。这也说明彼时“铅”读qiān不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而是人为规定的结果。


1920年1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国音标准音,1921年陆衣言编辑的《中华国音字典》正式发行。该字典对“铅”字的标音为“ㄑㄧㄢ阴平”,对应的汉语拼音正是qiān。因此,才出现了1928年出版的《新式学生字典》中直接将“铅”音标注为ㄑㄧㄢ的现象,因为该字典的凡例第一条便指出“注音用最新颁布之国语注音字母”。但编者终究觉得一笔抹杀其承续一千多年的读音不够妥当,故而在释义之末添注一笔“本读沿”。


中华国音新字典附录另外,方言读音不止一个,标准国音为何选中了qiān?这涉及到国音定音的重要规则,中华民国教育部令第五七八号指出“读音统一会审定字音以普通音为根据,普通音即旧日所谓官音。”“北京音中所含官音比较最多。北京音在国音中适占极重要之地位。国音字典所注之音什九以上与北京音不期而暗合者以此故。”标准国音基本以北京音为依据,而北京方言读“铅”正读作“qiān”,故而“qiān”就被官方认定为“铅”字的标准读音。新中国建立之后,承之未改,直到今日。

随着普通话推行日广,以及“铅”字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广泛的使用(每一个学龄孩子都要用铅笔,体育考试有铅球),铅之 “qiān”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国民,也影响着各地方言铅字的发音。甚至造成了大家只认识“铅(qiān)”而不认得“铅(yán)”了。

Qiān就这样由附庸蔚然变为大国,由一度不见经传,到与yán平分秋色,最终鸠占鹊巢,占据着今日通行字典释音的首席。而yán音幸赖江西铅山这一地名得以保存,与古音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终究没有在铅字的读音变迁史上销声匿迹,它还有声有色地活在我们唇吻间,暗示着延续千年的光辉历史。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