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0334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历史沧桑记忆 文化传承镜像 ——由地名解读古城赣州的中原传统文化影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12-01 阅读:777 次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梁 艳


摘要: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显示的功能,尤其是古地名,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虽然朝代更迭、历史兴衰,但由地名所承载的文化因子却较好的保存了下来。本文以地名为视角,从爱国敬忠、注重本源和崇文兴教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原传统文化对赣州古城的影响。

关键词:地名;中原传统文化;传承

地名源于文化现象,但它同时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该地沧桑变化的见证。一个个的地名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讲述了百姓中的轶闻趣事,彰显出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古城赣州是赣江的源头,是古代中国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从唐代和唐代以后,随着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由内陆往返中亚西亚、东南亚仍至欧洲、非洲的交通,只能改走水上“丝绸之路”——就是经运河,转长江,由江西湖口,进入鄱阳湖,逆赣江而上;到赣州城下后,往章江,在今江西大余(古南安)的东山码头登岸,越过梅岭(又名大庾岭),走八十里旱路,到广东南雄,再从浈水,转北江、珠江,最后通往世界各地。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代文人墨客、名士、官员无论行旅南赣,或是谪贬岭南,或者出使海外,都要经过古城赣州(古南安、虔州均为今赣州市管辖),由此带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因子甚是深厚,尤其是客家移民的辗转、迁徙,为赣州古城营造了浓郁的中原文化氛围。通过地名归纳、挖掘古城赣州的中原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古城赣州的城市文化保护、传承和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名与古城赣州爱国敬忠民风


爱国敬忠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是构成中原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城赣州的一些地名背后包含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故事,它们反映出了古城赣州爱国敬忠的淳朴民风。例如:杨公路,位于市区西南部章江东岸,因靠近古迹杨廷麟墓,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杨廷麟而得名。杨廷麟,江西清江人,生于公元1596年,字伯祥,是明末清初时南明的著名将领,自号兼山。据《清赣州府志》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围赣州,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清江县人杨廷麟领兵固守赣州孤城。十月四日破城,杨廷麟投城西清水塘殉节。”杨廷麟一介书生,做过编修,善于诗文,当外敌入侵时毅然自任、“招集散亡”、“更番战守”,以至百姓“人自为战”,在他的感召下,就连赣州城的妇孺磨槊制挺赴斗,出现了许多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惨烈场景。正是在这样保家卫国、誓死抗清的精神影响下,赣州城坚守了半年之久,成为明王朝被清军最后攻破的一座重镇。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人们在赣州城内立忠义祠并塑像祭祀之,还在清水塘边其殉难处立碑纪念。
图片
忠君卫国,热爱家乡,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铭记和践行的中原传统文化精华。在地名所蕴含的故事里,有着一些爱恤乡里、敢于担当的精神至今代代称颂流传。
古城赣州中山路到建春门口一段,古地名为太平街(现已并入中山路)。元朝末年,赣州城由陈友谅手下熊天瑞镇守。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顺势派大将常遇春攻打赣州城。然而古赣州城三面环水,章贡两江像天然的护城河环绕赣州城,熊天瑞凭借坚固的古城墙和护城河打退了常遇春一次次的进攻。常气极败坏的扬言:攻下赣州城后,一定要屠城百万以解心头恨。可是,常遇春很快接到朱元璋的命令:为了归顺民心,进城后不能随意杀戮。熊天瑞最终因坚守孤城没有援军和粮食,而不得不开城投降。得知常遇春领兵将入城,赣州城的百姓都吓得不敢出门。只有一名叫黄百万的百姓,头顶香盘,来到建春门口迎接大军。常遇春见后问他:“你是何人?”答:“小人黄百万!”常遇春心想自己曾发下屠城百万的誓言,便喊道:“杀的正是百万!”接着常遇春下令,所有将士入城后,不得扰民,滥杀无辜。后来百姓们认为是黄百万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全城百姓的太平,所以在建春门口立了块碑专门纪念他,并将建春门口至中山路口那一段街区取名叫太平街。由此,“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的故事在民间口碑相传开来了。此外,在赣州古城地名中还有北平路、南京路、东北路等地名,它们产生于民国时期,是人们在那段国破家亡的特殊时期用以怀念祖国沦陷的大批疆土,它们正是赣州百姓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侧面体现。

二、地名与古城赣州注重本源观念


中原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体现在人们寻根思源的情怀上,聪明的赣州百姓们为了让子孙后代能牢牢记住自己的本源,充分利用地名发展中稳定的延续性,用先祖原居地或是祖先姓氏等方式来命名地名。首先,开基祖先命名的地名。喻岭上(位于岭头上东南2.2公里,因喻氏由湖南茶陵县于此黄土坡上开基,遂名村喻岭上)、彭陂(位于岗上村东偏北3公里,因彭氏于此开基,并筑水陂,故名)、王坑口(位于麻芫岭南1.3公里,因王氏于此小山坑坑口开基,遂名村王坑口)等。其次,以祖先相关的遗存或祖先名字、别称命名的地名。窑下村(市区南偏东部,章江东北岸,因祖先原以烧砖瓦为业,建有砖瓦窑,故名)、欧潭店下(位于蟠龙圩东偏北1.3公里,因欧阳氏定居于章江深潭旁,并设茶摊、店铺,故名)、“万锡(据《民国廿二年赣邑吉埠坝上李氏族谱》记载:李粹第五代孙李万锡由老屋下分迁于此)”、“契下(王氏祖先原是继父养大,称养子为契子,因此得名契子)”。第三,以先祖原先居住地来命名地名,如石坑(位于沙石埠南偏东19公里,由李朝德由邻村石角迁此,故名)崆峒山(现名峰山,为赣州全市最高峰,据《清同治赣县志》载,相传晋崆峒僧阡驻锡于此,故名)、贺兰山(俗称田螺岭,相传为客家移民沿用北方贺兰山的名称)。还有在地名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与宗族祠堂相关的地名,如“老祠堂下、新祠堂下、祠堂下、祠堂背、祠堂口”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赣州百姓强烈的宗族意识。在古代宗法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聚族而居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由此造成的单姓宗族式居住方式在赣州古地名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如罗家巷(位于市区东部,赣江街道办事处境内。略呈“Z”字形,分为两段,现正在进行街巷改造,《清同治赣州府志》、《民国三十五年赣县新志稿》均载有罗家巷名。建有罗家祠堂,居民多罗姓,巷以此得名)、练屋(以姓氏得名,位于沙石埠东南7.5公里,据《道光乙酉岁维新堂重修练氏族谱》记载,练荣玉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武平县象洞洋背下营迁此)、张边(以姓氏得名,位于蟠龙圩南0.2公里章江北岸平坝上,张广德于明嘉靖年间由兴国县迁此)、俞屋(以姓氏得名,位于岗上村东北1.8公里,俞自炳原籍广东梅县,清初由赣县东坑俞屋徙此)、黄老坪(以姓氏得名,位于岭头上东南3公里,黄明怀由龙南县迁此,村处一大坪,黄氏居此故名)、李屋坳(以姓氏得名,位于麻芫岭东偏南6公里,由李永桕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龙岩县迁此定居,故名)等。

三、地名与古城赣州崇文兴教传统


崇文兴教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儒家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主流。赣南人民“士知向学”,保持了中原文化崇文兴教的传统。在古代建立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学校,例如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等。这些崇文兴教的风气在赣州历代的地名中也同样得到体现,如《清同治十一年赣县志》载,有府学前街(府学正前面的横街)、青云坊(府学正对面的牌坊)、青云街(府学正对面垂直街道)、攀高铺(因东近涌金门码头,西近府学,科举时代来赣州应试考生多居于此,故美称)。值得一说的是,从明嘉靖赣州府志里赣州府图中的儒学、濂溪祠到《清同治十一年赣县志》中府城街市全图里的阳明书院、爱莲书院、濂溪书院,再到《民国三十五年赣县新志稿》中记载的濂溪路、阳明路、文清路等,这些地名都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理学对赣州这块土地的影响。周敦颐,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至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在虔州(今赣州)任通判,他的那首描绘君子节操并影响后世900多年的《爱莲说》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周敦颐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具有卓越贡献的教育家。周敦颐在虔州、南安等地结庐讲学,传授儒家思想,他提出虚静为人生最高原则,将儒学发展推至新的阶段,即理学萌芽,因此周也被尊为理学创始人。他的学生程颢、程颐后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创立了理学中的二程洛学流派以及影响后世深远的朱程理学。为感谢周敦颐为赣文化做出的辉煌贡献,乃至今日赣州仍有“濂溪书院”、“濂溪路”等地名。曾几,字吉甫,谥号文清,赣县(今赣州)人。曾几经历了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孝宗四个朝代,他当过淮南东路、荆湖北路茶盐公事,福建路、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广南西路、湖南路转运副使等职务,主要负责理财和治刑狱。他为官清廉,治狱严明,但真正让他名垂史册的却是他的文学创作。“为文纯正雅健,诗尤工”这是《宋史》曾几传中的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九个字,但却对曾几的诗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曾几是倾向程学的,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潮流精神,令其弟子陆游钦佩、推崇备至。曾几的人格力量和文学遗产为家乡人民所崇敬和珍重,时至今日赣州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文清路,正是为了纪念他的。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家乡阳明洞中结庐讲学,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一生中的最重要活动几乎都与赣州有关: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平定“宸濠叛乱”、传授“致良知等”心学理论。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所到之处他都要讲学、办书院,正是在他的不断努力和言传身教下,在明代赣州理学呈现出繁荣局面。王阳明的名气和书院的新风,吸引了许多前来听讲的学生,阳明书院、通天岩的阳明小洞天、观心岩都是他在赣州古城讲学时留下的古迹。为了纪念王阳明,表彰他为赣州教育所做的业绩,时至今日赣州仍保留有阳明路。

四、结语


地名文化,是赣州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是文化交流的典范。先贤过化之地的历史地位,推动了赣州古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呈现出文化交流的典范的特点,同时使赣州古城文化具备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学研究的价值;理学家们在赣州的活动对赣州的影响成为赣州古城文化的特色内容。我们通过地名视角,透视出中原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影响,是对赣州古城文化的具体描述,它将让赣州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赣州古城文化,进而把握赣州古城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赣州古城文化,达到推动这一文化科学发展的目的。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