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2785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淮北地名文化探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11-29 阅读:830 次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吴峰 

【摘要】地名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淮北地名记录和承载着淮北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和风情民俗。通过对淮北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淮北地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淮北;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发掘和继承地名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淮北市古称相,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2741平方千米,有汉族、满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四千多年前相土建城,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因煤而建。淮北地名承载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一、反映古行政区划变迁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商汤十一世祖)东拓途中,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春秋时期,淮北属宋,《水经注·雎水》有载,“相县故城,宋共公之所都也”。秦时在相城和临涣镇分设相县、铚县,同属泗水郡,相城为郡治所在地。汉改名沛郡,三国魏改属谯郡。两晋、南北朝复为沛国、沛郡,隋属彭城郡。唐至清均为徐、宿二州地。民国时期,本地分属安徽省宿县和江苏省萧县。1960年,设濉溪市。1971年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沿用至今。

杜集区石台镇的梧桐村曾是楚汉睢水之战发生地,西汉初年设梧县,曾为郡治;濉溪县临涣镇,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曾在此设铚邑,秦置铚县,后南梁在此地设临涣郡;相山区渠沟镇古称曲阳,后因地势低洼,沟渠纵横改名为“渠沟”。


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


淮北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淮北的一些地名与“山”“水”等地貌特征关系密切。

淮北市辖三区一县,有两个区都以山为名,分别是相山区和烈山区。全市276个村庄中,以山为名的村庄比比皆是,有北山村、南山村、白顶山村、太山村、谷山村、刁山村、谢岭村等。同时,一些道路也因靠山、面山或沿山麓而建得名。市区内的几条主干道,如相山路、北山路、鹰山路、孟山路、环山路等都缘此得名。

淮北的另一些地名则与辖区内流经的河流、湖泊关系密切。临涣镇,于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在此设郡,因南临涣水(今浍河),故名临涣。濉溪镇,俗称徐口子、口子集,因建在濉水河口上,故称为“口子”。寇湾子,因当地居民大多姓寇,且濉河在此地有个湾,因此得名。类似的以水为名的村庄还有双河村、姚湖村、黄湾村、河滩村等。


三、反映社会经济活动


淮北是著名的能源之都、运河故里、中国酒乡。所有这些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名上都有所反映。淮北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分布广泛。唐元和三年(808年),相地筑城时即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煤炭)。北宋时,已有发现和利用煤炭的文献记载。此后,历经明、清、民国,淮北地区一直进行煤炭的挖掘和利用。1957年,淮北矿区大规模开发拉开序幕。本地的一些地名较鲜明地反映出了这一特色。如矿山集,原为杜集区杜集乡,因辖区内有张庄矿、朱庄矿两大煤矿,煤矿及相关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故改名为矿山集。再如石炭路和煤城路,石炭路因靠近石台煤矿主产区干道,因此得名。煤城路,虽距离很短,但道路两侧设有矿务局物资总公司、公安处、旅游事业处等矿业集团机关单位和矿业矿史展览馆,可见得名缘由。

隋唐至宋期间,淮北地区因大运河通济渠的开通出现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发达。流经淮北市辖区的通济渠沿岸分布了柳孜、铁佛、百善、三铺、四铺、五铺6个较大规模的集镇,至今,百善、铁佛、四铺仍是镇(乡)政府所在地。在我国农村中,“凡是带墟、店、集、市、铺等的,都与市场里的集市、店铺密切相关”。柳孜集,古称柳江口,从现有的史料看,柳孜应是当时因通济渠而新兴或是扩建的,而且规模接近当时的县级治所。1999年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的唐代沉船和精美瓷器,不仅明确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路线,而且也证明了柳孜当年的繁荣。《宋史·蒋之奇传》提及的“横斜三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淮北在宋时的繁荣。沟,本义为田间水道,也泛指一切通水道。在通济渠两岸淮北市的辖区内,目前尚有高粮沟、白龙沟、孟沟、杨柳沟、雁鸣沟、五沟等10多个以沟命名的村镇。可见,那时通济渠沿岸不仅商贸繁荣,农田水利也相当发达。

中国名酒之一的口子酒发源于濉溪。濉溪,俗称“口子”。“口子”意即河流交汇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即为“汴水入濉之口”。韩非子曾来此周游,著作《宋人酤酒》。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从元至清,此地酿酒作坊林立,酒质不断提升,中原名酒的地位逐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口子美酒更是蜚声海内外。如今,口子酒已成为淮北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四、反映古代军事活动


淮北地处江淮平原,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也在地名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渠沟镇,古称曲阳。《春秋·桓公十五年》载:“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据《后汉书·郡国志》和《光绪宿州志》相关史料和2011年在渠沟村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此次会盟之地“袲”即曲阳,现为渠沟村所在地。2008年渠沟镇成立曲阳街道办事处,以唤醒民众记忆。

歇马亭,位于宋疃镇雷山村。相传东周时期,柳下跖(盗跖)曾在此歇马,后人建亭纪念,名曰“歇马亭”。黄营村,属闸河乡。曾为唐时黄巢起义队伍驻扎的营地,因此得名。马场村,属宋疃镇。明初燕王北征时,曾在此扎寨拴马,故名马场。濉溪县岳集子和孙井子,其名得于明朝时期此地岳姓和孙姓族人领头抵御匪患的事迹。

双堆集,位于濉溪东南,因集南300米处有一尖谷堆,西北800处有一平谷堆,两堆成双,集居其间,因此得名。双堆集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烽火台。唐代兴集,名店孜。淮海战役期间,战役总前委进驻附近文昌宫,运筹战事,历经双堆集歼灭战,击败国民党黄维兵团。此役成为淮海战役的转折点,意义深远。


五、反映历史故事


淮北人杰地灵,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与淮北的地名交相呼应。朔里镇,原名马庄台,后得名于东方朔。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因上书反对汉武帝大修上林苑,辞官归隐。后出游来到朔里,受到村民敬重和款待,曾说“此地乃我朔之第二故里”之语。后来,东方朔出游不知所踪,村民为了纪念他,便把“马庄台”改名为“朔里”。

“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淮北的“好人精神”自古已有。蔡里村,因汉朝时的孝子蔡顺而得名。《龙文鞭影》记载蔡顺采拾桑葚,“黑者奉母,赤者自食”。此事即为“二十四孝”之一“拾葚异器”。此村因是蔡顺的故里而得名“蔡里”。百善镇,位于濉溪县中部,东魏曾设白椫县。当地流传有华秋卧冰求鱼侍奉母亲的故事。传说隋炀帝听说此事之后,将“白椫”更名为“百善”,并免全镇三年赋税。此事虽无明确史料证实,但百善得名与当地百姓的向善之心和善行义举不无关系。


六、反映人民美好愿望


地名不仅是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反映,同时也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饶镇,原名火集孜(传说因火神为惩罚此地奸商放火将集市烧成焦土而得名)。后明代五城兵马司赵钦元南平叛后回到故乡,筹资立祠并提议将火集孜改名为古饶集,寓意古老而又富饶。此后“古饶”一名便沿用至今。青谷村,属烈山镇。该村山场面积大于耕地面积,为过上富足生活,百姓寄希望于庄稼丰收,故名青谷。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今天的淮北人赋予了地名更美好的愿望。幸福社区、安康社区、祥和社区无不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永安巷、长乐巷、育才巷则分别寄托了人们希望平安、幸福和少年成才的美好愿望。淮北的一些道路亦是如此。如桃李路,此路位于淮北师范大学旁,取其桃李满天下之意。再如康复路,此路是出入矿工总医院的必经之路,医者仁心,故得此名。

通过对淮北地名的整理研究,发现淮北的地名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规范,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多地一名”和“不当改名”。淮北市辖区内重名的村子较多,有20多个王庄、20多个刘庄和40多个张庄。同时,有些地方因为拆迁、改建等原因,改掉了原先的地名换上了新的“时尚”的地名,导致许多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逐步消失。这些现象不仅使得市民在与他人交流时发生了误会,也是地方文化保护的重大缺憾。因此,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