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康熙皇帝“乾坤大挪移”来的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11-26 阅读:2118 次
来源:溪流之海洋人生
王建富
2021年2月27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了其王牌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六期。其间,在城市版图环节出了一道关于舟山古称的题目:“请问,以下哪一个古县曾由王安石提议命名?”并给出了“昌国县”“龙游县”“定海县”“江山县”4个选项。
然而,这道看似简单的地名文化题却难倒了一干学富五车,行遍九州的地名达人:在第二现场观战的守擂团成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哈尔滨邵旭涛马上旁白说:“保证是C(定海),因为这题出的是舟山。”在台上答题的选手,后来过五关斩六将,勇夺第二季总冠军的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固镇齐创业更是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说:“定海”。
哈哈哈!两位学霸终于掉进了幕后专家精心设计的一个大坑。
面对两位地名达人的一脸懵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老师是这样解读的:“康熙的时候才设的定海。”那么,清朝康熙年间之前是否有“定海县”,有的话,那个古“定海县”又是在哪儿呢?
说起古“定海县”的由来,还得追溯到公元809年(一说是771年)。当时,朝廷在甬江口设立了一个叫望海镇的军事机构,以此来保卫进出甬江的航行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元907年,私盐贩子出身的临安人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开启了加速发展海外贸易以加强国力的马达。909年,钱镠改望海镇为静海镇,并马上又改置为望海县。
不久之后,也许因看到由贸易赚来的白花花银两而心花怒放,也许因刚加封为后梁太保的吴越王钱镠有了更大的宏伟计划,“静海”“望海”都不足以满足他的野心。于是,这个钱王取“海波永定”之义,旋即又改望海县为定海县。这就是“定海”地名的由来。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宁波古称明州。设州于738年,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为试图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而升鄮县设立,以其地有四明山得名。为此,好事的地方官员和当地贤达后来还在明州城内整了一个日湖,整了一个月湖,两湖合为一个“明”字。
明州设立以后,社会地位得到的提升,由江海联运带动的海上贸易也达到了空前兴盛。这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因海上贸易而得名为鄮县的古老土地,终于坐实了海上贸易枢纽港的地位。市舶司、来远局、安远驿、波斯馆(波斯巷)、高丽使行馆、来安门、来远亭等逐渐一应俱全。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好玩!当日历翻到1194年,宋朝出了一个患精神病的皇帝——光宗赵惇。面对一个疯子皇帝,朝野上下一片慌乱,南宋朝廷陷入了极大的政治危机。忽然间,还没来得及被立为太子的皇子赵扩被天上掉下的皇冠所砸中,一不小心仓促即位,成为南宋第四个皇帝——宋宁宗。
惊喜之余,这个曾经遥领明州观察使的赵扩,马上改年号为庆元。何为“庆元”?元者,新的开始,新的起点!这是对太上皇宋孝宗驾崩时,光宗拒绝主大丧这一世所罕见人伦闹剧的终结,更是对此前全天下奉疯子为主的朝野乱象的终结!
按照宋朝惯例,潜龙在天,其封地也可以沾光由州升格为府。但是,宁宗皇帝的潜邸有3处,先升哪一个呢?“咣”地一声,第一个馅饼砸在了明州——宁宗皇帝因此升明州为庆元府,原来的“日月并升”之地,从此与宁宗皇帝年号同名。
元代,在马背上起家的蒙元朝廷只讲究实力,而不太讲究传统的避讳习俗,他们觉得“庆元”“庆元”,不就是庆祝我大元朝统一中国吗?挺好啊!于是,“庆元”这个地名也就一路沿用了一下来。只是按元朝的体制,改称为庆元宣慰司和庆元路总管府。庆元府作为江海联运老大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的牢固。
戏剧性的一幕随新的朝代更叠而出现。1367年,以明教发家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消灭了元军的主力。此时,踌躇满志的朱元璋最鄙视就是“庆元”二字。于是,他在明军占领庆元府后,马上复活了已经废止了173年的“明州”地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然而,事情还没完!1381年,还沉浸在改“庆元府”为“明州府”而沾沾自喜的朱元璋,被好事的鄞县文人单仲友一封上访信给迎面泼了一大盆冷水。单夫子在信中说:我们的国号是大明,按照祖宗的例法,“明”乃文字的至尊,全国上下都应当避国号“明”字讳,陛下改“庆元府”为“明州府”实在太没文化了。于是,尴尬至极,最怕别人说他“没文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官员商议改名之事。几番争论之后,聪明的文人们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明州府地处海壖,其下辖有定海县,我们明军历来不擅海战,那就祈求上苍保佑我大明海疆安宁吧。于是,取“海定波宁”之义改明州府为宁波府。
就这样,“定海”地名因此成为“宁波”地名之源头!
说到这里,读者不禁奇怪:既然古“定海县”在甬江口,那又是怎么跑到舟山群岛上的呢?
莫急莫急,地名是不会长腿的!这一切都归结于清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金口玉言。
舟山群岛,悬居大海。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的眼中,这是一片常年云遮雾绕,可望而不可的及土地。爱冒险的航海家和喜欢故弄玄虚的炼丹师们把它称为金银遍地,长满长生不老之药的蓬莱、瀛洲等海上神山,但沿海普通的老百姓却觉得那地方地广人稀,可怜到连个名字也没有。于是,当时的普罗大众更多的则蔑称之为“甬东”,意思是说:哦,就是甬江东面的那个地方。
大唐皇朝建立以后,万国来朝。在此背景下,甬江上的外贸商船通过浙东运河和大运河源源不断地中转到中原各地,中原各地的内河船也通过运河齐聚于此开展交易,古鄮县遂形成“东南际海,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大海港,并因此升格为明州。于是乎,舟山群岛因其拱卫甬江口,控扼贸易航线的地理之利,在公元738年搭上了鄮县升格的“便船”,得到了设置翁山县的机会。
然而,历史的大风总是那么喜欢调戏“年轻的政权”。安史之乱之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唐帝国逐渐没落,新生的翁山县不小心被沿海的农民起义撞了一下“腰”,仅存33年即被撤销,舟山群岛发展的脚步受到迟滞。
五代时期,野心勃勃的钱镠虽然又重设了翁山县,但因吴越国实在太小,曾经因“六国港口”而风光一小阵的翁山县最终还是同吴越国一起被宋太祖赵匡胤所收编。
然而,丰饶之地总有闪光之时。孤寂的舟山群岛再次因宋代海上丝路的繁盛而复兴,成为关乎国家兴盛的“昌国”之地。北宋熙宁年间,经过范仲淹主张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洗礼之后,宋朝廷实行更加空前的开放政策。当时,强大的贸易船队与东洋的高丽、日本和南洋诸国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影响直达西亚和非洲。舟山群岛的第一个馅饼来自于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1073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到了一个深水期。这时,曾任鄞县县令,看惯了百舸争流的王安石将实施改革的最重筹码压到了加快海上贸易之上。他先是奏请宋神宗赵顼准许在舟山群岛设尉以剿灭影响航路安全的海上盗匪,继而又马上加了一把火:于两月后在故翁山县地重建县治,并弃用旧“翁山”之名,赐新县名为“昌国”。
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的舟山群岛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还不足千户,何以被冠上“昌国”这么大的一顶帽子呢?
对此,王安石说,其地“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就这样,宋朝大力发展海上贸易的需求让舟山群岛这个弹丸之地搭上了“富国强兵”这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便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逐渐跟上了全国发展的脚步。
南宋末期,蒙元大军在东征西伐中与世界各类文明广为接触,既具有大陆文明所难得的开阔视野,又保持了马背上民族的原始野性,对外实施了和平贸易与武力征讨并举的政策。然而,让一心征服世界的元大帝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曾因武则天开恩而由倭奴国改称来的日本国,在学习了唐宋文化之后,翅膀渐硬。1274年,忽必烈大军扬鞭从朝鲜半岛出发东征日本。但是,习惯于高原西北风的蒙元大军最终被海上自带漩涡的台风戏耍了一下,征东队伍在对马、壹岐海域人仰船翻。
此后,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日本国不仅拒绝了忽必烈的国书,还两次斩杀了使臣。这,令他大为震怒,决心再次出征日本。
元灭宋后,元军招降宋水军和海盗,在东南沿海筹建海军,拟从当时称为庆元路的宁波出发,从海路再次征东。馅饼再次砸到舟山群岛!其间,元朝廷根据筹备征东工作和守护贸易航线的需要,于1278年农历二月,将昌国县升格为昌国州,舟山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类似于地市级的行政建置,并破例授汉人刘思义为宣武将军衔,任命他担任相当于市委书记的州达鲁花赤一职。小小的舟山群岛再次因其地利而风光了一回。
然而,历史的大风总是那么零乱!朱元璋复“庆元”为“明州”,又因文人上访改“明州”为“宁波”的两度更名之举并没有达到他所期待的“海定波宁”之弘愿。不久以后,他就收到倭寇骚扰沿海,以及心腹大臣胡惟庸私通倭等不祥之讯。继而,他的同乡、征南将军信国公汤和所部自福建班师回来途中,在舟山群岛被曾同为起义军的方国珍余部所袭击,损失了数条兵船和二名指挥使。于是,震怒之下的朱元璋于1386年强迁除舟山岛外的舟山群岛46个海岛3万余人回归大陆,并下达了“不许片板入海”的禁海令。在宋元曾风光无限的舟山群岛的发展脚步又被历史的倒车给拉了回去。此后,被寄予“昌壮国势”厚望的昌国县从此成为“昌国故县”,宁波又不得不再次收容舟山这个“小弟弟”,让它成为定海县的一个角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为的“海禁”掩饰不住战略要地的闪亮光芒。在经历了明清朝廷的3次血腥“海禁”之后,历史翻到了清康熙年间。此时的大清帝国平定了台湾,绥靖了海疆,并重新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此时,朝廷上下再一次看到了舟山群岛的重要战略地位,展复舟山的动议正在悄悄地酝酿!
1684年,浙江巡抚赵士麟,会同定海镇总兵孙惟统等撰写了《舟山展复事宜疏》,向康熙提出了复迁原籍舟山各岛百姓回岛,并鼓励内地农民迁至舟山群岛垦荒屯田的建议:“舟山为宁郡藩篱,亟宜展复,设兵防守,请移定海总兵于舟山,统三营驻扎镇守。”沉浸在南巡喜悦中的康熙皇帝马上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清政府颁“展海令”,开始展复舟山,并移由二品大员挂帅的定海镇到舟山岛,改建为舟山镇。舟山群岛渔农盐工等百业渐渐复苏。
1687年农历三月,满怀雄心壮志,并渐被南方花草所迷恋的康熙大帝御临太和门视朝,放言让所有大臣都要毫无保留地议论施政纲领的阙失。于是乎,舟山镇总兵黄大来和浙江巡抚赵士麟等找了个机会拉了拉他的袖子,低声说:陛下是不是能批一下我们去年上奏的关于在舟山群岛重设县治的建议?是年农历五月, 康熙皇帝看着窗外微动的柳枝,不无忧心地对地方官员说: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舟山与宁波相邻,海定才能波宁!于是,大笔一挥,写下“定海山”3个大字赠赐给地方官员。就这样,“舟山”在金口玉言之下改称为“定海山”,在舟山群岛新设的这个县治也因此被称为“定海县”。
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前面所说,在此之前,宁波府辖下已经有了定海县。更要命的是,这个定海县还是舟山群岛的顶头上司!
当然,在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面前,这种看似复杂的问题根本就是不值一提。面对大臣的懵圈,康熙大手一挥说:这好办,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就行!
闪转腾挪之间,舟山群岛在皇帝的威严之下轻松地实现了“定海县”地名的乾坤大挪移,并在后来因鸦片战争的“定海保卫战”而闻名世界,风头远盖隔海相邻的古“定海县”。
然而,令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这轻轻一挪,却在330多年后给在电视机前风光无限的地名达人挖下了一个天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