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1680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趣谈

说说那些“张冠李戴”的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1-29 阅读:610 次

来源:地名世界

我国幅员辽阔,地名丰富多彩,有的来源于古名,历史悠久,有的几经变换,内涵丰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县(区、市)名与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重合,但又“名不副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先看一下北方地区
见到“陇”字,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甘肃的简称。那么,对于陇县,外省人就会想当然地以为在甘肃,实际上它却在邻省陕西,属宝鸡市管辖,与甘肃毗邻。那么,为何陇县要以甘肃的简称为名?它跟甘肃有什么关系?原来甘肃的“陇”来自于陕西与甘肃交界的陇山。最早以“陇”为名的是先秦时期建立的陇西郡,后来“陇”渐渐成为甘肃的代名词,而陇县位于陇山的东面,与庆阳、平凉同属陇东,是甘肃的东大门。历史上,甘肃东部与陕西西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在文化习俗方面仍很接近,比如天水人和宝鸡人的口音就相差不大。
提起“陕”字,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陕西了,这个字似乎除了用做地名还真没什么地方会用到,但是“陕”并非陕西独有。以前的陕县,现在的陕州区,它就不归陕西管,而是归离陕西不远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管。也就是说,“陕”是指陕西,但“陕县”则是归河南,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弄清楚“陕”字的来源。“陕”源于周代地名,西周叫“陕塬”,东周叫“陕邑”,就是如今的陕州区。西周初年,为便于统治和管理,国君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分陕而治”,将周王朝的国土一分为二:“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左传·隐公五年》至今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里现还存有一柱形界石,叫作“分陕石柱”,也叫“周召分界石”。
与陕西隔黄河相望的山西简称为“晋”,有时也称为“三晋大地”,省内有个“晋城”。但您注意,“晋县”却不在山西,而在东邻河北,属于石家庄代管,现已更名为晋州市。这是由于春秋时此地是晋国的地盘,元朝设晋州,民国改晋县,州、县皆因晋国而得名。
位于东北的辽宁省简称“辽”,得名于省内最大河流辽河。唐末契丹兴起,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辽国。辽宁简称辽,但辽县可不在辽宁,而在与辽宁不搭界的山西。1942年,为纪念在此殉国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该县易名为左权县。左权县属晋中市管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再把目光转向南方
贵州有两个简称:一个黔,一个贵,正式简称还是贵。然而,贵县却不在贵州,而在邻省广西。广西东南有个贵港市,位于西江的支流郁江之畔。贵港的前身就是贵县。贵县实际上比贵州省更早称为“贵州”。唐贞观九年(635),唐太宗将南尹州更名为贵州,及至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时,贵县还称为贵州。之后降州为县,始称贵县。在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在今贵州区域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官署名,简称“都司”,属于“行省三司”之一),自此,贵县便再无改回“贵州”的可能,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直到1988年设立贵港市。这个地方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这里却走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
近些年,安徽网民一直呼吁将黄山市改回本名徽州。网友认为,因为现用名造成了该地厚重的人文历史被湮没。要知道安徽省的“徽”指的就是徽州,徽商、徽菜、徽派建筑哪个不声名远播?有趣的是,安徽虽然有个徽州,可徽县却不在安徽,而在数千里之外的甘肃。甘肃东南有个陇南市,徽县隶属于陇南,因当地的徽山而得县名。徽县自古是连接甘、陕、川的交通要道,位置关键,历来有争秦蜀者必先占此地之说。巧的是,徽县历史上也叫徽州,设于元朝,明朝沿用。更有意思的是,在明朝时,隶属于陕西的徽州(徽县)和隶属于南直隶的徽州府同时存在,只是行政级别不同。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天津简称为津,湖南常德有一个县级的津市,全称是津市市;宁夏简称宁,而宁县却在甘肃庆阳,与宁夏相距不算特别远;青县不在简称为“青”的青海,而在河北沧州;新县不在简称“新”的新疆,而在河南信阳;黔江县(今黔江区)不在简称为“黔”的贵州,而在重庆;桂阳县不在简称为“桂”的广西,而在湖南郴州。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些是行政区划的历史变更,但更多的则纯属巧合。对于这些带有“误导性”的地名,不详察者往往望字而错判。
来源:中国地名作者:钱伟

2020年第04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