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26258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文化基因视角下南京地名保护创新实践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1-19 阅读:522 次


蒋蕴翔

 

地名有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最接地气的文化。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重要指示,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美丽古都,创新名城”实践中,创新方式传承使用老地名,保护宣传地名文化,既留住了乡愁记忆,靓丽了城市街区,又提升了城市品质,助力了城市街区文化繁荣。

一、深化研究,多层次挖掘城市街区地名文化资源

采取查找资料、走访调研、有奖征集、专家研究等多种方式,收集、统计、研究、释义街区范围内的老地名,为建设地名文化街区筑牢基础。

一是建立城市街区地名名录。指导协调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组织退休老师、地名爱好者、社区社工等对其街区范围内优秀传统地名进行梳理,统计建立街道范围内街区老地名保护名录资源库。

二是发动居民群众提供地名资源。通过街道干部、社区社工、网格员发布老地名征集公告,对征集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并适度给予信息奖励费。

三是组织地名专家进行深度研究。协调组织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对街道梳理的街区保护名录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老地名保护名录资源。

四是因地制宜研究设计推广方案。

市区街道三级联合共同对名录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对每条街巷需要宣传推广的老地名进行分配设计,分别采取挂牌、上墙、立碑等方式组织实施,力争实现“一街一品一特色”的地名文化街区建设目标。

二、试点引领,多视角打造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街区

结合环境整治、街巷出新、老旧小区综合治理,选择位于南京主城中心老城区的秦淮区朝天宫街道进行试点,打造“一街一品一特色”的地名文化街区。

第一,地名徽标牌,宣承金陵文脉。从有步骤安装形式各异的徽地名牌入手,记载宣传地名中大量的正能量人文故事,同时注重艺术性。发动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结对认领微地名牌,负责日常管养、维护。目前,朝天宫街道已在室内室外解读地名2000多处。

第二,地名微展馆,铸就共有记忆家园。朝天宫街道发动所属范围内的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建筑闲置空间,逐步打造一批地名微展馆,居民每500米就能邂逅一家主题鲜明、特色鲜明的地名展馆。目前已建成免费开放的微展馆60余处。

第三,地名微街巷,更新城市景观。利用街巷墙壁、地面等公共空间,以街巷承载的地名典故为内容进行设计、分步更新,赋予不同街巷各具特色的地名文化主题。目前,已完成地名微街巷建设百余处。

第四,地名微小区,打造诗意栖居。通过“街道牵头、单位联动、居民参与”的模式,按照“一小区一主题”,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倡议主题并提供资源,发动小区居民特别是退休党员居民和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在老旧小区的外墙壁、车棚、花坛、门禁等公共空间进行主题设计。目前,已打造地名微小区10多个。

第五,多种微媒体,提升老地名的新价值。利用街道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电视台、社区微小报和微媒体联动宣传,把地名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给社区群众。

三、营造氛围,多维度提振街区地名文化社会效应

通过地名文化街区建设,让老地名从档案里、史料中走出来,让人民群众亲见、触摸并近距离的感知和认识,感受到家园文化的可亲可爱,乡愁记忆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深受市民喜爱。从而也放大了地名文化的社会效应。

一是浓郁文化范围,彰显街区特色。遍布街区的地名文化载体,使朝天宫街区城市记忆从凝固历史变为触手可及的城市景观,营造出“城区即景区”的生动文化景象。

二是培根精神认同,凝聚主流价值。乡土情怀是现代人内在具有的情感共性,具有所在区域特色的人文典故是城市居民挥之不去的当代乡愁。通过地名文化街区建设,地名文化的价值润物无声地进入了居民生活空间,成为老人看见的回忆、孩子瞧见的故事、中青年人欣赏的景观,完成艺术与思想的融合、审美与教育的共生,实现对群众入脑入心、滴灌微化,于无声处培育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文化为民服务,赢得群众拥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五微”传承弘扬形式,既解决居民环境诉求,又回应精神期待,多个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被媒体和居民誉为“城市客厅”,得到广大居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赞誉。

2018年,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召开现场会,授予朝天宫街道“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示范街区”,在全市推广朝天宫街道打造地名文化街区的做法。

四、立体筹划,多载实施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多年来,采取建立名录、立碑建标、科普讲座、书画摄影、巡展宣传、复活使用等方式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1.建录立碑。建立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5个,其中120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纳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非遗老地名立碑37块,为其他老地名设置标记、标志牌500多块。

2.复活使用。在地名规划时,抢救使用当地老地名,用于新建、改扩建道路,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如“虎踞路”“龙蟠路”,形成“虎踞龙蟠”形胜之势。“大胜关”“龙江关”的传承使用,体现江河形胜之利。

3.展览推介。利用展馆面向广大民众公开展览地名书画、摄影作品;通过流动地名展板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介绍地名文化、推广地名故事。

4.宣传引领。通过“市民学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小学生业余课堂、地名文化宣传册、地名文化宣传片等,传播地名文化。2019年,南京市民政局组织编撰的《中国南京地名非遗保护》(中英文双语版)在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交流,受到中外专家好评。

(作者系南京市民政局单位书记、局长)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