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1059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鄱阳老街寻踪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23 阅读:807 次

来源:江湖一萍

近年的微信朋友圈里,也主要发布有关古建筑保护的内容,其中就有新华社不久前转发的习近平《<福州古厝>序》,文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老何对此深表共鸣。
老两口每日生活在废墟与荒草的包围中,不仅进出不便、寂寞孤零,更为保住这栋老屋操尽心思。他们一再强调这是元明古宅,并已为这事将县政府告到上饶市中院、江西省高院,均因超出上诉期限、理由不足被驳回。夫妻俩一再陈述的老屋历史与多方面价值,至今拿不出过硬证据,而官方认可资质的鉴定专家评估的年份,又与他俩坚持认为的700年差距甚大,此屋的前景显然非常危急。无奈中的老何,仍在向有关方面进一步呼吁求助……

在江湖过客一萍看来,无论老何夫妇最终能否保住这栋古宅,何梦林、吴小霞的名字都该被写进鄱阳老街的历史。因为他俩是将自家古宅视作鄱阳最重要老街——解放街的最后一面旗帜来极力护卫。在已然很少古韵的鄱阳古县,老两口一再声明的“不要跟我谈钱!我只要就地保护!”,这种一根“保护筋”的特殊“钉子户”,在全国也不多。
老两口以为我中途离开那一阵是出去吃饭,我其实是抓紧去张王庙拍摄,没工夫填肚子。摸黑艰难找回他们家,又在黑灯瞎中接着拍摄、问询。老人讲述的一些信息,也较复杂,很晚才打住。

何先生送我穿过草莽到马路边时,已是夜里十点半,酒店远在几公里外。那晚乌云密布,雨却下在县城另一面。雨后风凉,路长灯暗,反复滴滴打车,无司机愿接单。饿得慌,所幸远处有家路边饼屋,竟有新烤的小月饼……没有月色的鄱阳老城区之夜,这小月饼虽比不上婺源酥月,却着实成了我老屋眼福后的一顿口福。
 
鄱阳的新民街,靠着解放街的西头,也是典型解放初的街名。如今的新民街,俨然不折不扣的“老民”街。那一带,是鄱阳城目前尚存部分老屋的地段。
一萍在新民街边游走,才感受到千年老城居民的市井气息。感谢那些住户,他们都让我拍了个够。街边的一把老竹椅,包浆已成古铜色,我小时候在婺源城乡都常见,顿感亲切。小巷子里的圆口古井,里面却是棱柱形制,这倒令我新奇。从该地块绝大多数人家的屋内配设,可断定普遍也是草根阶层。印象深刻的,还有水泥街面上众多明显的裂痕,不事修补,估计离拆迁也不远了。

我在新民街拍下两家小孩在大人陪护下做作业的场景,至少比他们自己拍的好,何况我也该感谢他们准许我拍,乃主动表示可以发给他们,将来孩子大了必成宝贵纪念。不意他们都没兴趣,无动于衷。这令我联想到苏东坡的《黄州寒食二首》中那句“那(哪)知是寒食”,潦倒落魄中的苏轼将寒食节都忘记了——为生存操心的人们,对节日、纪念照之类,多半是麻木的。草根民众对照片的认识,也在乎要有比平常考究的穿戴,还要正式端坐或摆出姿势,似乎那样的照片才值得看重,实在是偏误了。
各地老街巷生长的子弟,目睹着长辈谋生的辛苦,难以获得父母的科学调教,也较少能有经济条件参加各类才艺培训班,想出人头地更难。通常中学阶段就要为前途忧心,不绝望者,都会用功读书。其心性、趣味也与高楼新区成长者有别。这些邻里间往来频繁,对人间凡俗知道得更多,小孩每天一起玩乐,对智力发展不无有益,将来的记忆也必然更丰富些。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