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7576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刘君德先生在首届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全文)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11 阅读:574 次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尊敬的孙副校长,润成校长:

各位老师、同行,朋友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新冠疫情尚未过去,年终来临,各位工作繁忙之际,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今天举办今年第二场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更贴近国家需要,时代特点。我看了会议议程和发言内容和学术报告人,与7月份的学术会议比较,参会单位更广,人员更多,层次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特别是陆大道院士将为大家作报告,许多人文-经济地理学的中青年精英和年轻的研究生,积极关注、投入研究,参与研讨,我十分高兴!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原兰州大学校长崔乃夫任民政部部长的时候起,地理界开始介入行政区划问题的研究。1989年12月5日,由民政部主持,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的首届“中国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是重要标志。此前,中国行政区划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学术界的一个禁区。


昆山会议后不久,民政部批准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是“单打独斗”,一两个人,带领研究生、博士生竭尽全力,开展中国行政区划的战略及各类现实问题的调查论证,潜心研究,咨询服务,同时努力开拓这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提出了“行政区经济”理论,开设了相关课程,出版了一批著作,培养了一批行政区划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政区地理学学科基础。可以这样说,当代行政区划的研究起始和发展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在民政部指导下的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贡献。这使我非常欣慰。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伴随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参与行政区划研究的单位和学科和科研人员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多,行政区划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的阶段。研究的成果增多,水平提升,今天的盛会就是例证。“行政区划是资源”,是“生产力”,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广泛的共识。


新阶段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将行政区划纳入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框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划理论与实践问题,多学科共同谋划未来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大方向。这正是本次会议,也是区划中心,乃至于全国有志于行政区划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界长期研究的命题。


我对这个主题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要深刻认识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行政区划的改革如何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加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以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理论思想为指导,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理论体系,为区划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完善政区地理学理论,推进新学科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2)科学评估现有的区划体制模式。要从完善和构建未来国家空间治理体系角度,对现有行政区划体制、模式做全面科学的评估,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


(3)城市型区划依然是改革的重点。区划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中国的县制从秦始皇算起已经经过2000多年历史的检验,它是最为稳定、科学的制度,不应该轻易变更;省制也有几百年历史,短时期难以轻易打破。现实城市制度、模式、体制,空间规模等存在的问题与争议较多,诸如新近出现的“省会独大”、一些城市片面追求“撤市(县)设区扩容”,地与县两级市制的尴尬关系,市制通名等,仍然是当代中国行政区划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4)关注跨界空间治理问题。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大江大河等跨界、跨省市区的大区域空间治理和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越来越多,“准行政区”体制问题将是行政区划研究的重要内容。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针对问题,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探求多样化的区域管理模式;要积极推广“河长制”的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大区域发展空间的协调治理。


(5)以地理学为根基,开展多学科的合作,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行政区划方向的高层次人才。行政区划是权力空间的投影,是“五位一体”空间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功底是区划研究的重要基础;当然还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要加强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培养跨学科的行政区划高层次人才。


同志们,行政区划要探讨的问题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讲很多,但我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区划调整变更涉及地方政治权力空间的调整变更,涉及地方左邻右舍的经济利益关系,文化渊源,十分复杂,仍然是一个敏感研究领域,区划改革既要积极,更要慎重。总体看,中国的区划改革任重道远。


让我们群策群力,共同为繁荣中国的行政区划科学事业,为实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下的行政区划优化做出新的贡献。


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


谢谢!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