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的价值与传承根性文化--以沭阳县老地名文化为视角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08 阅读:1093 次
来源:地名世界
老地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形式多姿多彩,深深地刻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里。沭阳老地名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沭阳地域的兴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描摹着民间的风情,浓缩着社会的苦难。它是地域的标志,是人们内心得以慰藉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今天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新农村的有力证据,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老地名的根性文化记忆
老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老地名不是本身自有的或天然形成,而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以前人们命名的、公认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同时,老地名又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它是人们劳作、生活、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不仅是客观符号,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态所指。老地名蕴含人文韵味、精神图腾,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它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众多的地名中,每一个地名,就是一个美丽的动人的故事,这些典故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各地的地名典故各不相同,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老地名的历史渊源
地名的历史久远,东汉初,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各类地名4000多处,沭阳境内的厚邱、阴平、桑墟等地名早在秦汉之前就有此称谓。后来,在历史沿革中,从三国、南北朝一直到民国期间,都不断出现新的地名,如韩山、吴集、钱家集等老地名,致使一直被沿用。《沭阳县志》载:“西汉武帝时,始置厚丘,隶属东海郡。”这些老地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没有断裂过,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还记录各自的辉煌,在人们传承中,记忆那些商贾贸易、民俗风情等业绩。
古代的先民们不是生活在繁华的城里,而是劳作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村落里,长期居住,繁衍在农村,这里便是他们的根。在这些古老的村落里,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等地域特色。在每一个县域范围内,许多地名都有着深远的历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文化总会成为人类美好的记忆。
老地名记录辉煌
当一个地名产生那天或那个时期,必定有它独特的事件发生或者产生动人传奇,由此而产生地名。如,沭阳城的东关有一条骡马街,那是清代产生和命名的。在这条大街上,每年农历四月十二Et这天,四乡八里的骡、马、驴、牛等牲畜、农具都要在这里交易,商品众多,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市场十分繁荣。而有趣的是,从岳王庙到上寺庙这段路程中,人们举办赛骡、赛马比赛,引来成千上万群众围观,声势浩大,场面宏伟,据说南京、镇江、徐州、海州及山东郯城等地的客商也来做生意赶会。从那时起,骡马赛跑和交易大会就叫骡马会,这条大街叫骡马街。
沭阳沂涛镇的下埠桥,这里古时东临大海,是硕项湖的码头,非常繁华。据传每到海水涨潮时,桥东边怒潮滚滚,而桥西边却没有潮水,农田里庄稼葱茏,形成鲜明的对比。清代,这里是沭阳八景之一,即“下埠春潮”。周集乡的小胡庄在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同志曾化名胡服住在庄上农会会长唐兆林家指挥革命战争,后来这庄子便称为小胡庄。
二、老地名文化是文明建设的丰富资源
有影响的地名因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老地名不单单只看作是某一地某一物的地方名称的符号,还是一种有极其深厚底蕴的根性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研究地名文化,利用地名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老地名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老地名记载着传说。在沭阳县庙头镇有个探驾村,据传为乾隆皇帝南巡时到此,有探驾的故事。颜集镇张愚村有一个大官房,传说是清代宰相张玉书之子入赘到吴家,称此房为大官房。项家宅,相传为项羽客庄,在此和虞姬结婚,后虞姬随项羽出征。潼阳镇扎埠村,传说是薛仁贵东征时,在此安营扎寨,后称为扎埠。总之,记载着传说故事的老地名非常多,这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部分。
三、老地名的传承现状
最近10年,我国失去了90万村落。2001年我国的村落有360万个,到2011年是270万个,村落的消失,一些地名亦将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沭阳县在1982年共有村庄5180余个,到2013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失去。这些失去的村庄,有的因区划调整村落合并;有的因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被拆除而使村落逐渐走向消亡,使群众集居。致使村庄失落,老地名随之在地图上被抹掉。
如今,在快速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古村落及其称谓遭遇的生存危机更让人担忧。以古老村落及其称谓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空间载体和人文基础。因此,守护传统村落及其名称,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人们的“乡愁”,是一项极其庄重任务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目前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节选)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作者:杨鹤高
2016年第01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