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6453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城镇地名管理|以南京为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1-16 阅读:487 次

来源:地名笔谈





摘要



城镇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它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交换等的中心,是区域新文化的策源地,具有领先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条件,是一个经济、社会、物质空间的大系统。城镇地名管理实属城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成为地名管理的核心。
城镇地名,除具有地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密度大,使用频率高;层次性和序列性强;类别多,人文因素多于自然因素;辐射力强,知名度高;变化频率大等特点。同时,城镇地名体系亦存在线状地名的层次化和序列化、居民区名称、模糊性区片名称、关联性地名、地名通名用字、地名的社会使用和门牌的编制等方面的诸多混乱。针对城镇地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城镇地名管理工作应该首先抓总体规划,包括街巷、居民区、门牌号码的总体规划;其次,城镇地名的命名必须与规划同步,超前完成;第三,充分利用地名标志一统标准名称的社会作用;第四,加强对标准地名使用的检查与监督,从而使城镇地名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前言



城镇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交换中心,是区域新文化的策源地,具有领先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条件,是一个经济、社会、物质空间大系统。城镇地名管理是城镇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镇是社会建设的核心,无疑使城镇地名管理成为地名管理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旧街巷的改造,新居民区的崛起,新工程的建设等使城镇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成为当前地名管理工作的主体。南京在1985年至1990年间,新命名的道路名81条、居民区名83条、广场名7条、桥梁名21条、隧道名1条;更名的道路名9条、居民区名11条、桥梁名4条、公园名1条;5年间,命名更名多达218条。城镇又是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区域,城镇地名管理得好,则可方便生产和人民生活,为社会各界准确地提供信息,扩大交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城镇地名管理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一、城镇地名特点


城镇地名作为地名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所有地名共有的普遍特点;但是,鉴于它又是处于城镇这个特殊环境下,因而必具有其特殊性。要管理好城镇地名,首先要掌握城镇地名的特点。


第一,城镇地名密集、使用频率大。


地名是人类为方便使用和交往而给予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和文字代号;而城镇是以较小的面积居住众多的人口,使城镇地名成为所有地名群落中最为集中,也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就南京市来讲,据1990年统计,共有地名20827条,其中城区有地名近5000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地名65.5条,显得非常密集。城镇人口密集,人口的流动最也大,地名的使用频率必然很高。城镇地名密集、使用频率大的这一特点是城镇地名最根本的特点,城镇地名的其它特点均源于这一根本特点。


第二,城镇地名具有突出的层次性和序列性。


对一个城镇来说为了方便人们的交往,便于旅游、通讯、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等工作,这就必然要求城镇地名中的居民区、街、巷、门牌等地名有一个显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南京的路下辖街、街下巷,门牌号码按序排列。


第三,城镇地名类别多,其中人文地名多于自然地名。


城镇不是单纯的工业区位,更不是只以非生产人员为主体的消费中心;而是产业结构复合化,城镇功能多样化的区域性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这种功能的多样化必然产生地名类别的多样化,一般有表示自然实体的山、河、湖等名称,有表示人文的行政区划、街巷、居民区、区片、名胜古迹等名称的诸种类型。在这类别众多的地名中,大多数是人文因素的,在南京市2万多条地名中,自然因素的地名只有60多条,且大部分在市郊农村,这主要是人的地位和作用在城镇中最为突出的缘故。

第四,城镇地名辐射力强、知名度高。

城镇根本的特点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地位。城镇的人、财、物,以及工、商、贸的相应集中,使之产生一种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这种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影响日益扩大,致使城镇中的地名亦同样具有此种特点。辐射力和吸引力的作用促使了地名知名度的提高,况且城镇里人口和产出物质的流动量大,波及的范围广,使得城镇里的一些地名必然流传得既快又远,有的竟蜚声海内外。


第五,城镇地名变化频率大。


在城镇地名中,因人文因素地名多,人文因素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加上现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城镇地名的变化快。如上所述,南京5年中命名更名的地名多达218条,约占4.36%,即每年变更约1%,这样大的变化频率是农村地名无法比拟的。
二、城镇地名体系存在的问题
 鉴于城镇地名密集、使用频率高、种类多、变化大等特点,在失之管理的情况下,引起的混乱程度较为严重,从而跟不上生产和经济建设步伐,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

第一、线性地名层次性、序列化混乱。


在城镇,路、街、巷等均为线状地物,遍布于城镇的各个部位,构成了城镇地域的框架;其名称即为城镇地名的主体,并构成城镇地名层次的主系统,为尽快寻到位于两侧的企事业单位或民宅提供了参照之便。线状地理实体按其宽度,质地等诸因素,分成等级,构成系统、区分出层次,依层次定通名,进行系统地命名。在南京城区,路作为第一级,为最高层次,以下依次分别为街和巷。但是,由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大型建筑物不断涌现,改变了街巷的原貌,一些新的道路名未能适时问世,造成将“路”名谓之街或巷、“街”名谓之路或巷、“巷”名谓之路或街等等混乱状况,例如有一些以前为“路”的实体,现今已不成为其路了,但仍沿用路名这一旧称;水西门大街,实为路名,却称之为“街”;碑亭巷、科巷、公共路、燕江路等,实为“街”名;昆仑路、大山路、太平东街、长江西街等;实为“巷”名,这样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此外,还有街巷无名的现象,这在郊区卫星城镇尤为严重。


第二,居民区名混乱。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近年来新建居民区大量涌现,与原有居民区相混杂。纵观南京居民区名的通名,有“小区”“新村”“村”“街”“巷”等;特别是“新村”通名的大量滥用,带来很大混乱,事实上,新与旧是相对的概念,时间长了,新的也就变为旧的了,如南京的工人新村是个老居民区,现在已相当陈旧,与刚建的“北苑新村”等居民区无法相比,北苑新村过若干年后亦会落到陈旧的境地;“村”亦随着建设的发展,与其它居民区连成一片,形成犬牙交错局部包容的状态,如南秀村与陶谷新村就难以区分,在实际生活中给各部门带来了很大困难。再则居民区的地名通名无层次性,大居民区内楼幢不清,杂乱无序,找到了一个居民区,仍找不到具体楼幢的情况较普遍。

第三,模糊性地名引起的混乱。


在城镇里,模糊性地名通常指区片名。这类地名所标志的地域范围本身比较模糊,如新街口、鼓楼、大行宫等,它们的四至地点在哪里,各方说法不一,很难统一。区片名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般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一个模糊的区域,区片的中心地带一般为交通要冲,其指位明确,区片的范围因人因事而异,因而区片名一般不作地址用,但事实上存在着区片名作住宅区名的状况,使人很难找到确切的位置。


第四,关联性地名引起的混乱。


关联性地名主要指地名专名一致或相关,即派生地名。这样的地名往往成对或成群出现,如“北京东路”与“北京西路”、“南湖路”与“南湖新村”“南湖南路”等。但是,若不遵循派生规律,随意命名,造成假相关,结果以假乱真,酿成混乱,例如“解放路”与“解放门”,虽均为1949年解放时命名的,但两地地理实体位置毫不相干,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解放门”就在“解放路”上呢。企事业单位中很多均是以其所在地命名的,但是亦有些单位因取美名,其专名部分却有与别处的其它地物名称相一致的情况,如“和平电影院”却不处在“和平门”附近,“永安商场”并非地处“永安村”,至于一些私营小企业、小餐馆等更是无视与其驻地相符的原则,完全是随心所欲地乱起名字,如中山门外有一居民区名“苜蓿园”,但城内却有一咖啡厅起名苜蓿园。


第五,地名通名用字引起的混乱。


地名的通名用字一般反映地名的类别,故应与类别一致;但在一个城镇中,特别是像南京这样的古都,存在着很多古老地名,这些古老地名所标志的地理实体,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古为今用”,致使有些地名与类别不符,给人以误解,引起混乱。在南京,街巷名称所用的通名中有称门、庄、园、村、新村、营、市、桥、塘、寺、庵、庙、坊、楼、廊、山、坡、关、仓、湾、圩、套、苑等等,如中华东门、中华西门、高楼门、兰家庄、兰园、一枝园、梅园新村、香铺营、网巾市、塘坊桥、小粉桥、东八府塘、西八府塘、风游寺、龙池塘庵、将军庙、豆腐坊、双门楼、估衣廊、明瓦廊、童家山等等,这些与街巷这类地名性质毫不相关的地名通名用字,往往是沿用旧地、旧手工作坊、旧自然集市、旧建筑物或旧自然地理实体之名,而这些旧地理实体现今已消失了。这些地名作为街巷名称后,由于没有缀上街巷通名,使一些不知情的人听到上述地名,想不到是街巷名。这种现象在其他类型地名中也存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诸多不便。


第六,地名使用不当造成混乱。



由于城镇地名的使用频率大,再加上管理不善,地名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过正式命名或更名的地名仍沿用旧名或俗名,1998年位于钟山山麓下的“韶山路”更名为“龙蟠路”,但至今仍有人称之为“韶山路”;同样,有人将“虎踞路”仍称之为“城西干道”。(2)不履行命名手续,随意起名。有的单位或个人经过一番筹划,选一个“良辰吉日”进行“剪彩”,随之一个新地名和门牌便问世了,没有履行命名手续,且名字起得也不太好,但木已成舟,只好作罢。(3)标准地名用字不规范。城镇中标准地名用字不规范更为常见,走上街,看到一块块招牌,上面错字、别字,自造字百出,拼音也有用错,更有其者,连地名都用错了,地名办公室同事曾在中山路一条街检查258个单位和商店,书写不规范、乱用自造字屡见不鲜,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率高达80%。


第七,门牌编制混乱。


一般的门牌均依附于街巷,并分单双号分别依序编排,如中山东路x号。但是一些新辟或拓宽的道路,打乱了门牌号的编排顺序,新建楼房编号也不统一;有门无牌无号、门牌号码重复、门牌与所在的街巷名称不符等现象为数不少。以街巷为门牌名的门牌号码一般分为单、双号,但在一个城镇里街巷的哪一侧为单号,哪一侧为双号,无规则可循,很凌乱;另外,单号一侧有双号,双号一侧有单号,亦很乱。

三、城镇地名管理的几点设想
要清除上述城镇地名的种种混乱现象,使地名管理有利于现代化城镇管理和社会频繁交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改革开放大潮的需要,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

第一


鉴于城镇地名使用频率大,变化频率高是导致地名混乱之源,如何将庞杂无序的大街小巷和高楼平房排列得层次分明,秩序井然,这就需要有一个城镇地名体系的总体规划。如南京近几年的大发展,各类新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不断涌现,原有的地名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致使改革现有地名体系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城镇中,道路一般根据其宽窄、方向、作用、商业网点、人口分布等状况,区分为路、街、巷等不同等级和层次;对于某一个城镇来讲,这不能有灵活性,在同一个城镇中,不能一条很繁华的道路通名定为“街”,另一条很小的胡同通名也定为”街”的现象。因此,设想在南京这样的城镇里,凡宽超过10米,且为汽车通行的主干道,通名定为路,小于路的次干道通名定为街,小于街的道路通名定为巷,小于巷的道路通名定为弄,以这的层次进行命名,便于门牌的编制、也便于查找。另外,沿用旧地理实体名称命名的线状地物名称,应以旧地名作专名成分,在其后面缀上相应的通名,以突出线状地物的类别。居民区的名称应有其层次性,目前无层次的不台理现象也较多。“新村”一般是建国后出现的住宅区,作为地名通名,最初多用于职工住宅,后来被广泛使用,现在似乎已被社会“公认”为城镇居民区的一种通名;但正如前文所述,“新村”就历史长河来讲是不可取的通名词,考虑到地名的稳定性,带“新”字的通名不宜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以“小区”作居民区通名的又一股通名“小区热”,如南湖小区等。“小区”是城镇规划部门使用的工程项目名称的术语,它不能反映地理实体的性质和特点,如“黑墨营小区”不及现名北苑新村能说明问题。可以考虑用村、园、里作为区分城镇住宅区层次的通名系列,可将大的居民区划分成几个园、园分几个里。目前又出现了一种“新寓”的居民区通名,如莫愁新寓、茶亭新寓等,这个“新”字固然不可取,但“寓”却颇为贴切,可以采用和推广,形成诸如“莫愁西寓×园×里×幢×号”的居民区名称层次系统,这样极便于查找。现在有些新村,刚建时,是孤立的,后来发展了,与其他居民区连成一片,如果三合一,进行统一编排,既简单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呢?大居民区命名时应尽量与其内部中心、大的地理实体或重要道路名等取得一致,如南湖新村则取名于南湖这个大地理实体或贯穿其中的南湖路。门牌号码的编制也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对南京这个城镇来讲,将街巷一类线状地物按阴为偶教、阳为奇数的原理,使阳侧西与北一律编以单号,阴侧东与南一律编以双号;凡门开在街巷两侧的,门牌号编以主号,凡隶属于主号建筑物的,其门编以支号或附号,按序数排列;一个院落若有两个以上的门,则在正门上编主门牌号;门牌号码的起点,应由街巷封闭的一端向发展的一端按序排列。这样住宅、街坊、门牌、楼号形成编排规范后,能方便社会的使用,大大减少混乱。


第二


城镇地名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城镇建设的发展,故地名命名应进行超前设计,做到与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详细规划同步。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是按规划进行的,地名命名要与城镇规划同步设计,并超前完成,绝不能滞后;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以堵绝自行命名现象。南京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拓建虎踞路,在施工时没有路名,自称“城西干道”,建成后正式命名为“虎踞路”,但仍有人使用“城西干道”这个名称,造成一地多名。即使在建成后由地面部门来命名,也会因过于仓促,而造成缺乏通盘考虑的命名,往往造成被动,后患无穷。所以,城镇的街巷、桥粱、区片及居民区在规划阶段,地名机构就应适时地进行实体名称命名的一系列实际工作。例如,街巷一般多成对出现,命名时就应考虑它的发展趋势,预测道路的方位和顺序,以免出现热河路与热河南路这种不科学的情况;这两条路被中山北路所隔,先有热河路,后出现热河南路,这样指位明确,方位清楚,便于查找。再如桥梁的命名,在规划时,地面机构可根据桥梁所处的位置、桥梁性质等特点命名出既有历史含义,又有新义的桥名。超前命名,可提高命名的灵活性,有备于应付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


设立地名标志。地名标志是地名外表的直观形式,是规模不等,错落有致的街巷和形式各异建筑物的一种有形的语言文字标志,也是人们查找地点的行动指南。地名标志是地名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来,随着地名工作的深入,大多数城镇都设置了地名标志,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在一个城镇,地名标志的颜色和形状各异;很多地名标志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字迹不清,损坏严重等。因此地名机构要与城建、公安、交通等部门合作,设置统一的,有层次性的地名标志。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地名应使用相同颜色、同样大小、质地一致、字体相同的地名标志,以减少混乱。地名标志中,比较复杂的是街巷名标牌和门牌;街巷的地名标志,可根据级别不同,制定不同规格的地名标志,如路和较大的街名,可采取立柱式路牌,其路名牌可取长方形,街名牌取扇形;当然地名标志的书写、内容、规格、式样都应有所讲究,使之做到醒目、简练、美观、实用、经济。地名标志设置后,还应建立管理制度,确定管理维护单位和保护人,要及时汇报、维修、保养、清洗等,并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城镇的新开发区和旧城改造片内地名标志的设置应与城镇建设工程配套进行,切勿滞后。


第四


检查监督标准化地名的使用。针对城镇地名使用中存在的种种混乱,检查监督标准化地名的使用,是消除种种混乱,实现地名标志标准化,加强城镇地名管理的重要措施。所谓正确使用地名,就是地名的汉字、拼音及少数民族文字要按国家确定的规范文字书写,不能用自造字、已简化的繁体字和已淘汰的异体字。南京市地名办公室在1987年纠正了公交公司站台、站牌错误达6处之多。检查监督的重点应放在报刊、电视等新闻部门以及邮局、公园等公共场所,严格把关,对拒不按标准书写地名的单位或个人应予以一定处罚措施,使地名管理真正走上法治化轨道。





结语



城镇地名管理一直是地名工作的重点,管理已初见成效;但要对城镇地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任务十分艰巨;还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一些新的管理措施等待我们去创制,任重道远,需我们地名机构和广大地名工作者百倍努力。 


- THE END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