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1614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南昌老地名的文化探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0-14 阅读:819 次


[摘要]南昌老地名涉及当地地理、语言、民俗、信仰等文化因素,对于追寻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老地名或消失,或异变,地域文化的历史延续性面临挑战。从文化的角度追溯与探析南昌老地名的历史由来,进而思考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展示南昌古城的独特魅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关键词]老地名;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




引言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修筑南昌城,为此,南昌自建城以来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数不胜数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浓缩了南昌的文化与发展史。然而,随着新世纪南昌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兴起,老地名急剧消失,带走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具有历史传承作用的老地名,就是保护城市的过去,保护城市的文化和传统。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南昌老地名的通名与专名特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与历史故事,再现南昌名城的古老风姿,增强人们对老地名的保护意识。


一、南昌老地名的地理文化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一般由通名和专名构成。南昌素有“七门九洲十八坡”之称,含有较多以“门”“洲”“坡”为通名的地名,比如望仙门、宫步门、寺步门、桥步门、井步门、章江门、打揽洲、百花洲、凤凰坡、煤炭坡等。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南昌古地名除上述三种通名外,还包括以下常见类型:

(一)路桥街巷:南昌城内道路纵横,巷陌交错,以路桥街巷为通名的地名最为常见,比如国货路、爱国路、孟母桥、彭家桥、翘步街、右营街、豆芽巷等。

(二)河湖沟渠:城内水系密集,湖泊众多,除赣江、抚河穿城而过外,城内还分布着塘子河、豫章沟、贤士湖、青山湖、艾溪湖等。

(三)山岗丘陵:西北部丘陵起伏,因此不乏以“山”“岗”“丘”“墩”等命名的地名,如老福山、京家山、齐城岗、麻丘、殷家墩等。

(四)寺庙宫祠:古城内寺庙、道观较多,有应天寺、普贤寺、龙王庙、萧公庙、万寿宫、天后宫、张家祠、万子祠等。

(五)府院厂屋:一些区域以坐落于此的官方机构或私人住宅命名,比如中协府、贡院、养济院、裘家厂、包家大屋等。

(六)塔台楼阁:古代建筑物类型也构成通名的划分方式,比如绳金塔、小金台、钟鼓楼、滕王阁等。

除了上述主要类型外,还有一些无明显通名,仅含上下前后等方位的地名,比如塘塍上、天灯下、港下、港前等。另外还有一些无通名的特殊地名,比如系马桩、洗马池、瓦子角、沙窝、荆波宛在等。总体而言,南昌老地名多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实体以及道路交通、政府机构、人工建筑等作为通名的划分方式,主要体现当地的地形地貌、地位方位的地理文化。


二、南昌老地名的社会历史文化


与通名相比较而言,专名则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南昌老地名的专名部分涉及历史遗迹、传统习俗、文化生活、商业形态、军事活动等诸多因素,承载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人口迁徙的历史信息,对于人们了解南昌古城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历史名人

南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一些街巷以历史名人命名,表达人们对其敬仰与怀念之情,同时展现了古城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中,有子固路、中山路、永叔路、阳明路、船山路、榕门路、象山路等多条名人路,此外,还有澹台墓、徐孺子墓等名人安息之地。

(二)宗教信仰

南昌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为主,城内坐落着一些由官方出资或者民间集资建成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应天寺、普贤寺、地藏庵、南海行宫、建德观、妙济观、万寿宫、三皇宫、土地庙等。到了近代,随着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我国,南昌出现了一些带有西方宗教烙印的地名,如耶苏堂、育婴堂等。

(三)神话传说

一些地名蕴含着美丽而古老的传说故事,因而被赋予了一层神秘色彩。南昌古城流传着许多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力,成为当地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因神话传说而得名的地名也深入人心,比如棕帽巷、佳山庙、萧公庙、龙王庙、白马庙、洗马池、惜字炉巷等。

(四)宗族姓氏

中国是一个宗族观念很强的社会,同姓宗亲往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个以姓氏冠名的聚居地,南昌也同样广泛分布着此类地名,比如戴家巷、汤家园、裘家厂、付家坡、樊家陇、谢家村、张家山、赵家庄、熊家地、罗家湾、彭家头等,它们反映了千百年来南昌人口迁徙、屯田垦荒、家族兴衰的历史。

(五)官僚科举

科举制度是旧时统治者选拔治国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寒门学子入仕途的主要通道,因此,南昌城内设有一些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官僚机构,而这些机构周边的街巷便以此命名,比如老贡院、书院街、府学前等,同时民间还衍生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和地名,比如高升巷、状元桥、为国求贤街等。

(六)军事活动

军事防御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对于历朝历代统治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每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古代军事活动的印记,南昌城也不例外。城内设有各种军事机构,而机构所在地便以此作为专名,比如右营街、上营坊、射步亭巷、校厂东,校厂西,校厂北、沐英城、瞭望巷等。

(七)工商贸易

南昌城内有一些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因繁极一时而成为固定地名流传下来,比如米市街、嫁妆街、水果街、草鞋巷、冻米巷、猪仔巷、豆豉巷、豆芽巷、棉花市、罗帛市、打揽洲、毛竹架、煤炭坡等。这些地名构成一幅人们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展示了南昌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八)情感意愿

古时人们取名往往看重寓意,有时会将美好的情感和意愿寄托于名字当中,对地名亦是如此。例如太平巷本是一条数十米,宽不足两米的小巷,因房屋密集,火灾频发,人们故以“太平”二字为其命名,有祈福求祥之意。再如,宋代南昌有一座城门称为柴步门,明洪武年间改称为广润门,取“广开门路,多获利润”之意。


三、地名文化信息的模糊与残缺


城市建设的步伐势不可挡,老地名的消失不可避免,即使一些老地名保留下来,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出现多个不同的解说版本,或者从字面上脱离原义,或者因语言的发展变化,变得难以被今人所理解,其最初的文化信息变得模糊,出现残缺,甚至完全流失。

(一)同音讹变的地名

有些地名历经多次变动、修改,加上年代久远,出现同音讹变的现象,导致与本义产生一种历史割裂。比如“萝卜市”,南昌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黎传绪教授考证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出版的《南昌县志》,得出此地实为专门买卖绫罗绸缎以及丝绸制品的“罗帛市”。再比如“清洁堂”中的“清洁”二字,字面意思为“干净整洁”,但其实是指“清节堂”,是由达官豪绅以及民众捐资而建的慈善机构,主要收养夫死而家贫的节妇贞女,又名“贞节堂”。此外,还有一些地名是对原有地名的雅化,虽音同或相近,但与原义相差甚远,比如“慧园”,其实是清末一些乡民用竹篱笆围合起来专门堆放大粪的地方,他们在此附近搭起茅棚,渐渐形成一条小巷,这条小巷被称为“粪园”,后来有人嫌其低俗,改名“慧园”,这样一来,当年乡民与大粪为伴的心酸往事却再也无从追寻了。

(二)历史由来存在多个版本的地名

人们对一些老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因此关于某个老地名的历史由来,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导致多种截然不同的意义,给地名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带来了疑惑。比如“荆波宛在”就有三种说法:一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就把关帝庙附近的地方叫作荆波宛在,意指荆州的山川草木仿佛就在眼前。二是为纪念一个名叫荆波的秀才,因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他死后,人们称其故居为“荆波宛在”,意思是荆波仿佛还活着。三是根据古语“浪子回头金不换”,把一个后来改过自新的浪荡公子所住房屋称为“金不换宅”,与“荆波宛在”谐音。再比如关于“洗马池”的来历,同样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灌婴饮马之地;二是卫玠安息之地;三是七仙女下凡沐浴之地,故又名浴仙池。

(三)包含南昌方言土语的地名

有些老地名是以本地的古老方言命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方言早已过时,有些则逐渐发展演化,对于现代人而言,此类地名往往较难理解。比如“杨家厂”,可能被人误解为杨家人开办的工厂,实际上,“厂”是南昌方言,指南昌古城一些高官富商的豪宅。清朝时期,南昌人也称此类房屋为“大屋”,所以南昌老地名中有“杨家厂”“裘家厂”“张家厂”“干家大屋”“包家大屋”等。再比如“瓦子角”,并不是买卖瓦器的地方,而是一种“百戏杂耍”之地,是宋代在市民阶层中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俗称“瓦肆”或“瓦舍”,南昌人称之为“瓦子”。


四、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老地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挖掘、宣传、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遗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地名管理与宣传工作,协调和组织老地名的普查与研究,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重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共识。

(一)贯彻和执行地名保护政策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逐渐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2004年民政部启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保护试点工作。2013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南昌市地名管理办法》,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老地名作出明确规定:“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使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原则,与地名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结合。”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与地名命名中,应贯彻执行地名法规、条例等,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地名文化的调查、研究与建档

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与协调专家、学者收集和整理仍在沿用的和已经废弃不用的老地名名称、数量、位置等,通过调查走访,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地方方志、档案、碑刻、地图、城乡规划文本以及地名研究学术专著等,了解老地名的产生原因、空间变化、关联事件、知名程度等信息,对老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地名档案和信息系统,作为地名保护的参考和依据。

(三)对内、对外宣传地名文化

政府相关部门应为社会提供地名信息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地名文化,加强民众对地名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比如组织出版地名相关的趣闻轶事书籍,除了纸质版,还可采用电子版,推动地名文化的数字化宣传与管理;除了汉语版本外,还可出版多语种译本,推动南昌地方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南昌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老地名涉及地理、历史、文化、民俗、语言等多种因素,其背后的故事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渐行渐远,其真实性变得难以考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古老地名背后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被城市建设的洪流冲刷殆尽。从文化的角度追溯和解析南昌老地名的历史由来,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南昌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尤其是对于一些存留时间长、用字考究、公众认知度高的老地名,更应该通过考查各种史料和文献以及实地走访调查,进行多方印证,深刻挖掘并合理评估其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加以保护。




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作者:黎志萍编辑:吴泓伶校对:黄海红责任编辑:方梦瑶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