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67138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王胜三:借地名之力 让文化自信走进千家万户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6-15 阅读:784 次

来源:中国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地名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地方认知和理解,延续地方文脉,留住“乡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民政部联合策划的中国地名大会好评不断,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感情共振,也唤醒了人们对地名文化的重视。节目以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为宗旨,将枯燥难懂的地名知识以深入浅出、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盘活了地名文化资源,延伸了群众展示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增添了文化自信,唤醒了文化自觉。

一、以全新的文化创意,对接多元文化诉求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交流范围扩大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名的优劣得失,并对地名承载的历史见证、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从不同角度呈现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以及非遗、民俗、名人等等,满足了新时代差异化的精神文化诉求,是地名文化宣传的创新之举。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所说,中国地名大会用一个全新的切口,激发了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

文化是一种共有、共享、共建的内容和过程,有效的、持续的需求是打开文化传递大门的关键。为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社会各界对地名服务的新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地名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突出地名文化的公益属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地名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地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响应群众呼声,使地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才能使文化自信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以精良的专业内容,展现地名文化底蕴

地名文化不仅表现在地名语词的用字、读音、由来含义等几个方面,还存在于地名所指地理实体或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之中。丰富多彩的地名,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空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察、认知、愿望和期盼,与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认同、文化记忆分不开,是地方文化遗产和文脉保护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展现地名丰富的文化内涵,节目策划伊始,就吸纳地名、历史、地理、语言学等多领域资深专家组成出题团队,对节目内容严格把关,确保了相关知识点的准确性,引导观众在真切感悟地名文化精髓、中国地名魅力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文化陶冶与精神洗礼。

我国地名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我们在对地名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时,尤其要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关系。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地名背后难免有若干不健康的糟粕。因此,对于地名的附加信息不能一揽子全收,而应进行严格鉴别与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契合社会主流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彰显文化自信。

三、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地名文化形态

除了高质量的内容保障,全媒体时代,宣扬地名文化精髓必须借力多种传播渠道,形成传统与新兴、平面与立体、网上与网下的传播矩阵。现如今,传统媒体时代的接受者观念已经向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和“参众”概念转型,互动性的增强和需求已经使得文化传播的主体边界变得模糊,尤其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极大地便利了文化的深入和广泛传播。中国地名大会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根据不同媒体渠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策划了多个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节目关注度,达到了全民参与和良性互动的效果。

讲好地名文化故事,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积极创新地名文化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讲透彻、讲明白。一方面要运用GIS、VR等高科技、虚拟化手段,实现地名文化的场景化展示与科技体验。同时,还应注重教育性和娱乐性,提供4D影像、动漫、微电影、时空穿越等互动性、趣味性的体验产品,打通以文教化、直击人心的传播渠道。

四、以更宽阔的视角,再上层楼出新意

中国地名大会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向公众进行地名文化传播的有益探索,收获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大会的作用。

一是向两个方向拓展纵深,做到“窄者更窄,宽者更宽”。所谓窄者,就是要进一步注重地名自身的文化信息,发掘好地名这个文化宝藏,反映中国特有的命名理念、哲学审美和体现出的我国传统文化和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思维习惯。比如,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地形地貌有了深刻认识,并形成了山、阜、丘、原、陵、阿、冈通名,现在还在使用的曲阜、章丘、太原、东阿等正是这些地名文化的生动注解。所谓宽者,就是要进一步通过地名来展示丰富的地域文化,在更高层次和更宽的视野中做到探索地名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种纵深的结合,是基于地名不仅仅拥有自身的地名文化,还是打开地域文化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和实际。地名不仅是历史进步的活化石,还是地域文化的酵母。研究地名文化是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的切入点,地名文化的发展亦可助推地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立足地名管理职能,推进地名工作融合发展。从大会内容、传播手段、宣传平台等多个角度想办法,以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为出发点和目标,借地名大会的东风,进一步增强地名的社会知晓度、关注度,增强公众关注标准地名、使用标准地名的自觉,为地名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地名工作战线不断深化地名管理是手段、公共服务是目的、地名文化是动力和引领的工作理念,推进新时代地名工作融合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更好的地名公共服务。(作者系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中国地名学会会长 王胜三)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网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相关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中国网《智观地名》栏目简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地名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同记忆。时下,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尤为必要,地名文化应成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智观地名》栏目聚焦地名、传承地名、传播地名,用理性的声音回望传统,用智慧的建言展望未来。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