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3140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昆山“驸马塘”:一个以“驸马”命名的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2-24 阅读:2920 次


 

诸家瑜

 

西汉建元时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驸马”。《辞海》云:“驸马:汉武帝时置驸(副)马都尉,谓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之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后即用称帝婿。清代称‘额驸’。”自从“驸马”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后,我国的地名专名里也随之多了一个新词——“驸马”。早在唐、宋时期,苏州下辖的昆山县(今昆山市)境内就出现了一个以“驸马”命名的地名。

一、以“驸马”命名的古河流“驸马塘”

唐、宋时期,昆山县西北部的朱塘乡(明代改名诸塘乡)境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无名河流,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地名专名是“驸马”,地名通名是“塘”,全称“驸马塘”。这个地名在宋《淳祐玉峰志》卷上“水”里有记载,明《弘治昆山志》卷一“山川”、《嘉靖昆山县志》第三卷“水”、《万历重修昆山县志》第一卷“山川”,清《康熙昆山县志稿》卷一“水”、《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二“水”等志书里亦有载。

早期的驸马塘,其东是傀儡湖、鳗鲤湖(又名鳗鲡湖,现俗称东阳澄湖)。明正德、嘉靖间,“鳗鲡湖,与雉城湖俱成田”(明《嘉靖昆山县志》第三卷“水”)。后来,在鳗鲤湖逐渐由农田恢复到原貌的过程中,驸马塘被渐渐“长”大的湖泊“斩断”,于是整条河流一分为二,形成了同乡而不同保的格局:南段在朱塘乡第四保境内,取名“驸马塘”;北段在朱塘乡第三保境内,取名“北驸马塘”。

民国时期,驸马塘、北驸马塘“分居”在两个区,中间隔着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鳗鲤湖。就在这个阶段,不知是啥原因,驸马塘、北驸马塘这2个地名被改动了:

驸马塘(即驸马塘南段),地名专名改为了“驸马堂”,这里的“堂”取原来的“塘”之谐音;再在后面添加了一个通用名“港”,全称“驸马堂港”。

北驸马塘(即驸马塘北段),在地名专名上删除了一个“北”字,全称改为“驸马塘”。

新中国成立初期,驸马堂港在正仪区境内,驸马塘在巴城区境内。1956年3月,昆山划并行政区域,将正仪、巴城2区合并重组为环城区,这2条有着“血缘”关系的河流重归于一个区内。时隔半年,昆山撤区并乡,驸马堂港“回到”了正仪乡(后乡改镇)境内,驸马塘“回到”了巴城乡(后乡改镇)境内。现如今,驸马堂港这条河早已不复存在了,地名也成了历史;而驸马塘这条河仍在巴城镇境内,南起鳗鲤湖,北至环湖路。

二、以河流“驸马塘”命名的古村落“驸马堂村”

驸马堂村,原名驸马塘,村以古河流“驸马塘”命名。

驸马塘这个村名,最初见于清陈至言《信义志》(乾隆十七年冬稿本)卷一“土地上•村庄”,地处傀儡湖之西,隶属新阳县朱塘乡(五都)收区(三保)廿二图。其附近村庄有:石泥潭、丁家巷(后改名丁家港、丁港)、绰墩,“俱在(至和)塘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绰墩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区域。

清咸丰末同治初,昆山、新阳两县人口增多,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原先朱塘乡收区内的村庄也发生了些许变化。据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乡都圩图村镇”记载,当时驸马塘村在收区廿二图,石泥潭村已无名,而丁家港村、绰墩村则划入收区廿一图。光绪年间,朱塘乡收区内的村庄再度发生变迁。据清赵诒翼《信义志稿》(宣统三年抄本)卷一“志地•村庄”记载,当时的驸马塘村跨2个图,北岸在收区的廿二图,南岸在收区的卅一图。石泥潭村重“登”收区廿二图版图。绰墩村仍在收区廿一图,而丁港村则划入收区卅一图。

民国元年(1912),新阳县并入昆山县,驸马塘村属昆山县真义镇管辖。之后,村名随河流名更改为驸马堂村,先后属第八区正义乡,正义乡绰墩村,第三区炉灶、绰墩2乡(地跨2乡),第七区绰墩乡,张浦区绰墩乡,高墟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先后隶属正仪区高墟乡、正仪区绰墩乡。1956年3月,正仪、巴城2区合并为环城区。同年9月,撤区并乡,正仪改为乡,驸马堂村归其管辖。之后,隶属正仪镇黎明村,系村委会的所在地。1982年,黎明村“取村民委员会所在村驸马堂而名”,下辖驸马堂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四至界址:“东与协心村接壤,南与绰墩山村为邻,西临阳澄湖,北靠车长村。”(《正仪镇志》第一章第四节“镇、村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驸马堂村并入绰墩山村。1993年,驸马堂村拆迁。据《昆山市自然村变迁图志(巴城卷)》介绍:“驸马堂,在镇驻地西南约9千米处,属绰墩山村。村庄建在驸马堂港、丁江港沿岸,呈长方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30米;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90米。耕地面积1750亩。有165983……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作物。1993年因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土地全部被征用,房屋拆迁,村庄消失。驸马堂居民全部迁往芙蓉社区。”流经驸马堂村的驸马堂港、丁江港(古名“丁家港”,又名“丁港”)和石泥潭港,也都纳入到了大上海国际高尔夫球度假村范围里,或被填没,或成了无名河流、湖泊。但倘若上网输入“驸马堂村”这几个字查找,搜狗地图就会立即显示出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Y001附近”。

三、以河流“北驸马塘”命名的古村落“驸马塘村”

驸马塘村,原名北驸马塘,村以地处古河流“驸马塘”北段命名。

北驸马塘这个村名,最初见于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乡都圩图村镇”,地处鳗鲤湖东北,隶属新阳县朱塘乡(四都)暑区(三保)二十九图。

民国元年(1912),新阳县并入昆山县,北驸马塘村属昆山县巴城镇管辖。之后,村名随河流名更改为驸马塘村,先后属第九区巴城镇,第八区巴城镇,第一区巴城镇,巴城区巴城镇,巴城乡。新中国成立初期,驸马塘村属巴城乡毛泾村管辖。19501月,巴城区重设龙潭乡,驸马塘村随毛泾村归其管辖。1956年3月,正仪、巴城2区合并为环城区。同年9月,撤区并乡,巴城改为乡,驸马塘村“回归”属巴城乡毛泾高级社管辖。1958915日后,驸马塘村改建为生产小队,隶属巴城人民公社毛泾生产大队。1983年,毛泾生产大队改为村,辖尤泾村、驸马塘、毛家河三个自然村。198612月,巴城撤乡设镇,驸马塘随村归其管辖。20018月,毛泾、勤丰、加紧3村合并为鳗鲤湖村,驸马塘归其管辖。20033月,巴城湖、鳗鲤湖2村合并为巴城湖村,驸马塘归其管辖,迄今隶属不变。

四、有关“驸马塘”地名的来历

“驸马塘”这个地名的来历,笔者见到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见于1991年出版的《巴城镇志》。在这部镇志的“镇名、自然村名的来历”(见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集镇、村简介”之三)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解释:“驸马塘,相传有皇帝之婿葬于该村河浜附近,故以驸马塘为村名。”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民间传说《驸马塘的来历》。在此将原文摘录于下:

古巴城毛泾村内有条小河,传说因皇帝女婿流落在这河边,故称驸马塘。后唐中叶,巴城出了一个才子李天石,他母亲生他时天空落下一团火珠化成陨石,他父亲叫他天石。李天石家境破落,他从小帮人家放牛放鸭,他用省吃俭用下的钱买书。后拜孔老先生为师,熟背四书五经,入京应试钦点状元。皇上招他为婿,他为皇上剪除恶霸,百姓拍手称快。五六年后,公主不幸病逝,皇上又体弱多病,他又帮皇上铲除地方贪官,因此得罪朝中权贵,他们与皇太子勾结,在皇上面前陷害他。李天石辞官回乡,在原地造几间瓦屋过清淡田园生活。死后,家乡人把他葬在故乡小河旁。从此,这条小河称为驸马塘。

第三种说法,出自《昆山市吴文化地名名录(审核稿)》,这是笔者在参与审稿时见到的。现将条目“驸马塘”的全文内容摘录于下:

驸马塘位于巴城镇区西南约1千米处。该自然村2001年前归属原毛泾村,后又并入饅鲫湖村,2003319日后并入巴城湖村。全村有60户,总人口200人。明《嘉靖昆山县志》就有该村名记载,是历史悠久、远近间名的村落。

传说在后唐的中期,李嗣源当了皇帝,他就是后唐明宗。他在执政期间,革除了许多影响社会进步的弊政,深得百姓的拥护,从而逐步稳定了后唐的政权,他当时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据说,当时江南一隅的巴城尤泾港旁边,有一个小村落,出了一个神童。他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他时,天空出现一片样云和满天的霞光,人们看见一个火球从天而降,落在村落后面,化成陨石。全村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吉样的预兆,是天宫中文曲星下凡,故而他父亲把刚呱呱落地的儿子取名为李天石。天石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世,父亲含辛茹苦,起早摸黑,辛勤租种几亩薄田养家糊口,过着少衣缺食的日子。出于生活的逼迫,孩童时期的天石就给村上的地主家放牛。他天资聪明,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父亲十分疼爱他,虽然家境贫困,但父亲还是让儿子拜孔老先生为师。在孔老先生的教导下,天石通读了四书五经。数年后,李天石已成长为一个才貌双全的青年。他赴京赶考,考中头科状元,后被皇上招为驸马。在京城期间多次上奏皇上为穷苦百姓申诉,同时向皇上奏明地方贪官污吏的罪行,为广大百姓除害,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称赞。当驸马6年后,不幸公主病逝,当时皇帝又体弱多病,无力料理朝政。因他在辅政期间得罪了朝中官员和地方贪官,这些人与皇太子相互勾结,在皇帝面前百般污蔑他。他看透了朝廷中的腐败和黑暗,思前想后,毅然离京,回到家乡,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民生活。李驸马62岁寿终,死后,村上百姓把他埋葬在村旁的小河旁。从此这条河被人们称作驸马塘,村落因小河而得名,被称为驸马塘村。

第一种说法,用了“相传”一词,没有交代在哪个朝代“以驸马塘为村名”的。应该说,写得比较谨慎的,但由于缺乏依据或文献资料的支撑,故不足信。

第二种说法,交代了驸马塘来历的时间(后唐中叶)、地点(古巴城毛泾村)和人物(李天石),增添了主人公出生时“天空落下一团火珠化成陨石”的祥兆。这则民间传说,具备了故事的“三要素”,且将“相传东晋时有星陨”于“信义浦西宅西村”(清赵诒翼《信义志稿》卷三“志地”古迹“落星石”)之说移植于此。可是,此文实乃今人所杜撰,可信度不高!

第三种说法,是以民间传说《驸马塘的来历》为蓝本再度创作的,增加了故事细节描写,增添了诸多新的内容,如皇帝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李天石62岁寿终,等等。另外,条目对驸马塘的出处,说是“明《嘉靖昆山县志》就有该村名记载”。对此,笔者作了核实,仔细查阅了《嘉靖昆山县志》,未见村名“驸马塘”,只见第三卷“水”里有“驸马塘”之名。

巴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上是否曾出过“驸马”?熟悉昆山文史的朋友、现任巴城镇副镇长的李晟回答我:“没有!巴城怎么会出‘驸马’的呢?”

既然巴城历史上没出过“驸马”,怎么会用“驸马”这个词作为地名专名的呢?笔者为一探究竟,查阅了诸多有关苏州地区的历代志书,从中获得了“唐代昆山县曾出过一位驸马”的信息。这位驸马姓姜名辙(一作辄)。据清陈元模《淞南志》(嘉庆十八年刻本)卷之六“人物”载:“姜辙,家淞南之姜里村,唐时选尚公主,拜爵驸马都尉。中宗朝,以功封扶阳郡王,居第在凤凰墩下。后以宅为冢,里人称‘姜王墩’云。”

姜里,古属昆山县全吴乡第五保,与朱塘乡(今巴城镇)境内的河流“驸马塘”相距数十里。昔日,驸马姜辙去过朱塘乡否?现因资料所限已无稽了!为此,昆山历史上用“驸马”这个词作为地名专名的由来,也就成了一个谜。

(作者系苏州市地名咨询专家组成员)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