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4701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南通港闸地名拾趣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0-28 阅读:531 次

来源:人民网


秦灶的得名

南通有很多地名带灶字,带场字,都是跟烧盐有关,就是盐灶和盐场。这当中,秦灶是南通最西边的一个盐灶。相传,唐末有一秦姓盐商在今日秦灶街道所在地垒灶煮盐,是南通本地最古老的“盐灶”之一,时人称为“秦家灶”,也称秦灶,流传甚广,该地因此得名。据说,时至今日,该秦姓盐商的后人仍生活在秦灶街道境内一处叫胡家园地的地方,附近有方圆八里之大的庙——八里庙,是传说古“通州五怪”之一。

到宋朝初期,秦灶的盐业已经相当发达,大小盐场盐灶遍布海边,产量也相当可观。当时,官府为控制盐的生产,就管住煮盐的工具——盘铁。盘铁就是大大小小的铁板,平时分开存放,专人保管。通过(浸过海水的)草料,然后制成卤水,把它过滤之后就变成盐卤,每个盐民分得一块盘铁,到煎盐的时候把它拼成直径超过一丈的劳盆(大盘子)下边砌灶燃薪,上面浇上盐卤,通过水分的蒸发留下咸咸的海盐。

盐业发达了,运输要跟上,古时候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很多地方开挖河流运盐,后来都叫运盐河。通扬运河也是一条运盐河。同样,流经秦灶的通刘河也是一条运盐河。秦灶因为靠河,交通便捷,明朝初期设立码头,成为进出南通城的重要中转基地。在秦灶桥下头形成了南北长300米、东西长150米的十字街,聚集了大量的商铺。解放后,当时的秦南乡政府设在秦灶老街,老街的交通条件也进一步改善,有汽车客运,还有内河水运,每天有三班客轮。这客轮是从南通过来的,往北到丁江店,再往东就到横港、到西亭、到金沙。到1957年以后,公社机关和单位陆续迁到盐河桥,秦灶老街的地位迅速弱化,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消失。

过去的秦灶街道已华丽跻身为“南通乡镇街道第一方阵”——多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街道前列,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秦灶街道充分发挥“一城汇三区、一轴分两翼、一水绕八里”城市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坚持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以项目化推动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产城融合,功能提升”步伐,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富民强企新举措,创建基层党建新模式,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开启全面发展新篇章。

 
(责编:张妍、张鑫)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