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新开发地名文化建设项目 锐意奋进突现地名公共服务品质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2-20 阅读:1347 次
薛 光
去年六月,民政部向全国印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并提出了充分认识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要求。俨然,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推进地名事业向纵深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重心和切入点。现在很多基层地名干部对此忧心忡忡、愁肠百结,原因是不知如何下手,倾述道:以往我们曾做过不少地名文化产品,如地名标志、地名图录典志、地名热线电话、地名门户网站、地名数据库、地名触摸屏、地名工作QQ群等,就已经不很错啦,还要怎么搞啊?有完没完啊?本人作为一名工龄40年,却在地名战线上奋斗了30年且仍在发挥余热的“老地名”,根据从业经验、实践体会及时代期冀,对于开发新型地名文化产品,促进地名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感到地名工作还是大有可为并前途无量的,仍应继续敞开思路,大胆研发,开辟地名文化建设新途径,展现地名文化多元化,传递社会进步正能量。笔者试述以下具体10个既有传统也有时尚的设想,作为引玉之砖、一得之见,并与在职的地名同仁们共勉。
一、编印地名邮品
众所周知,邮票的方寸空间,通常体现了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具体包括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专用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等(含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等品种,这让邮票除了邮资和流通价值之外,还具有了一定的收藏和增值价值。因此,将当地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名及其图景投影印制在邮票上,即是对地名文化的一种广泛而有效传播途径,也是提高本埠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地如能专门定制个性化的地名邮票或专题地名邮册,它就能使外界迅速呈现并直接了解本地区的秀山丽水、名胜史迹、园林寺观、老街古巷、桥梁广场、公园绿地、高楼大厦等新老地名负载的地理实体,不但可以品味情趣盎然和享受精神食粮的地名文化“名片”,还可作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向友好单位馈赠的宣传礼品,既体面大方、光彩荣耀,又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可谓:高端气派上档次,美轮美奂时尚品,达到投资和心理的双重收获与满足。地名邮品一定会成为地名文化建设大潮中一个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二、编撰地名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地名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亦称为地名集对,也就是字相对应。请看:上联“荷花塘、菊花台、雨花路、红花地,百花齐放”;下联“马家街、张家园、管家桥、韩家巷,百家争鸣”。这副地名对联就包含有南京的八条地名。地名学是探究地名起源、演变的学问;而对联学则要有研究词语对仗、声律方面的知识。因此,地名对联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做好并做得十分巧妙并非易事。因为,制作地名对联,既要对本地区数量庞大、灿若繁星的众多地名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还要有楹联学的高才博学,才可如鱼得水、水到渠成。地名对联分为“单名对”(如:“五百户”对“四牌楼”),“地名直接串组对”(如:“新街口、新廊、千亩地”对“古钵营、古巷、十间房”),地名加字串组对(如:“静海寺前狮子山边大马路”对“挹江门外秦淮河畔小桃园”),等等。把地名和对联有机结合起来,只要对仗工稳,平仄协调,或长或短,都能观之赏心悦目,读之铿锵悦耳,领略一座城市路街巷里、桥梁广场、名胜古迹等地名文化之美妙神韵。
三、编写地名诗文
这一文学作品形式由来已久、种类繁多,千百年来各地留下了无数天子君主、文人墨客等写下的游览山水、吟咏叹诵的不朽佳作,如古代有唐代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乌衣巷》、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明帝朱元璋的《阅江楼赋》等可谓车载斗量、不胜枚举。史载,清乾隆帝活了88岁,写下诗歌十万余首,其中不乏地名诗赋。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念奴娇《井冈山》、念奴娇《昆仑》、忆秦娥《娄山关》等充满革命感情的韵调辞采。还有,散文家余秋雨的《钟山赋》等地名辞赋。这些诗词歌赋描绘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或含蓄隽永、或雄浑豪放,神来之笔,意蕴深远,成为古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历史名篇。当下我们就应组织撰写一批具有现代风韵的本地地名诗作,寄情抒怀家乡故土的壮美河山,展露现今地名文化绚丽多姿的神采。
四、编集地名故事
本人坚信,每座城市、每个地区都有较高文化传承价值的地名故事,在大量的古老和现今地名中,一定会蕴藏流传着许多著名典故、奇异神话和民间传说。这些地名轶事传闻,有的幽默风趣,令人会心微笑;有的哀婉忧怨,令人希嘘不已;有的气势磅礴,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优美动人,令人浮想联翩。然而,随著时光的消逝,一些地名故事已渐被人们逐渐遗忘。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悠久的地名文脉,引导地名文化健康发展,地名工作者可在原有编纂《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地名工具书的基础上,实地采风、撰写编辑和出版发行《××地名故事》,旨在深入挖掘各地深厚的地名文化资源,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传承古老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使广大民众的久远记忆得到一次美好再现,既能增长历史知识,又能起到熟悉家乡、热爱故土的作用,令人饶有兴致、趣味无穷。如能将地名故事拍摄成影视节目,想必更会受到观众们的青睐和追捧。
五、编谱地名歌曲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美动听的歌曲,能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达到心灵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契合。如唱起“沂蒙山小调”,年长者就会想起山东沂水、蒙山为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的“红嫂”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感人事迹,至今让人肃然起敬难以忘怀,这就是一首令人深刻铭记的地名歌曲;还有如“大中国”、“浏阳河”、“我们新疆好地方”、“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欢迎您”、“太阳岛上”、“大连好”、“夜上海”、“”、“阿里山的姑娘”、“呼伦贝尔大草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都有着广泛意义上的地名要素。每当我放歌“南京我爱你”时,脑海即可浮出“巍巍钟山”、“浩浩长江”、“灯影秦淮”、“虎据龙蟠”、“明朝城墙”“南朝石刻”、“中山伟陵”、“玄武烟柳”、“莫愁烟雨”、“燕矶夕照”等情景,歌为心声,爱由心生,真的想呼喊:“南京南京我爱你,为你骄傲为你喝彩,我们携起手共创未来!”地名歌曲一定会成为各地地名文化异军突起的生力军。
六、编制地名展板
地名展板是传播地名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们如同商场、企业、医院、学校、小区等地摆放的引人注目的宣传展板性质一样,可以起到沟通纽带、服务公众和精神阵地的作用。这些展板上有展示本管辖区域地名工作的计划、地名数量的统计、地名知识的普及、主要地名的介绍等文字和表格,有地名景观、地名标志、地名地图、检查指导等照片和符号,还有色彩鲜艳的图案,创意十足的编排,以此用来传达地名文化的视觉表现。这些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公益性的地名展板,既可固定置放在社区展览室供人参观浏览,也可移至户外参加群众性的广场巡展活动,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开拓人们对本区域各类地名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有所收获。因此,地名展板既是繁荣社区文化的综合缩影,也是社区工作发展的催化剂。由于地名展板有着易于不断充实更新的特点,这样就可不断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起到宣传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公众们使用规范地名的认知度和展现本地区地名文化的风采,达到窗口功能、引导功能的最佳宣传效果。
七、编辑地名动漫
所谓“动漫”,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电视或电脑网络中会活动的现代卡通漫画影像,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动画片有着本质的区别。用它来制作一名一集的地名典故,一定显得趣味十足,又寓教于乐。因为它是“卡通和动感”的视频地名,配上绚丽色彩、精致图案、生动人物和背景音乐,即使是少儿孩童、大妈大叔、老头老太等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也会感到新奇惊讶而百看不厌,在哈哈一笑中体会到一种不可言传的欢畅愉悦。如能采用本地方言对白讲述某条地名,加上剧情丝丝入扣,那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谐趣横生而心驰神往,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发出慨叹:原来我们家乡还有如此动人神秘的地名境况啊。当然,地名动漫影视片并不是地名管理部门就能自行完成的,但可以编撰相应的动漫故事情节脚本或提供相关的资料,由电脑专业人士进行形象设计、人物配音、音乐制作等。可以预测,地名动漫将成为地名文化中的新生力量。
八、组织地名评选
每座城市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发端、丰富的文化积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几乎每一条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渊源、一个传闻,其中有的浅显通俗,有的诗意十足,有的离奇古怪,有的甚至不可思议。因地名工作的对象不是人群,而是语言文字符号,加之地名管理宣传和普及手段不多、力度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很多人对所在辖区内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迫切希望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各类地名的情况,而采取“十佳”地名评选(含“十佳消失老地名”、“十佳现存老地名”、“十佳道路新地名”、“十佳居民区新地名”、“十佳桥梁新地名”、“十佳游园绿地新地名”等)的方法,不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为老地名中积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印记和精髓,如此,便能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地名的挖掘、复活和传承,并将其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单和申遗目录;而新地名则凸显了时代特征、现代意识、前卫思想和新潮味道,让语言词汇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空间,也给建设开发单位在设计各类案名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宝贵的借鉴。新地名的评选,最好两年定期举办一次,不要时隔太久。
九、拍摄地名实体
老照片是距今较久远史实的瞬间定格,是人类了解社会发展进程的忠实记录,研究或欣赏经过岁月沉淀的老照片、老影片已发展为一种颇富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对于见证历史、考订正误、体现价值及满足观赏等具有多重作用。正是由于他们是对过往历史的留存和不可磨灭的记忆,老照片、老影像、老图片等越来越成为后人认知历史的宝贵资源,同时兼具了地方文献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人们若能搜集到当地在新中国诞生前后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街巷、古建筑等久远相片资料,往往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缘于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的场景和风貌,能够保留至今故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怀旧回味也是有力量的。故而眼下各个城市的地名管理部门应在旧城改造之前,抓紧拍摄那些濒危且行将消失的老街区、老房屋、老路牌、老门牌等有地名意义实物的影像资料,让历史告诉未来这里曾有的繁华与喧闹,留住昔日的遥忆和怀想。拍摄后还应及时按照地名档案整理要求,一一标注说明,立卷归档,以防止丢失或相互混淆。
十、设立地名碑碣
这里提及的地名碑碣是指永久性的石碑式地名标志,而不是一般那种金属材料、长余辉、反光膜、灯箱式等质地的地名标牌,因为前述材质的地名标志的年限大多不会超过十年就要更换,而碑碣式地名标志的寿命可愈百年,甚至超越千年,就像泰山上的各种题刻铭文一样,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的侵袭而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可谓一劳永逸、一了百当。对于一座城市的经典地名来说,就应设置这样的地名标识,将地名的来历演变、史料记载、人物事件等言简意赅的镌刻其上,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以让市民、游客浏览端详。还可中英文对照,便于外国宾客了解和熟悉这座城市的地名历史变迁情况。此外,还应刻上该地名的位置及相关地物的线划简图,显示其地理位置及周边路况,利于人们辨识、寻找。这种地名标石,关键是要把位置选好,邀请并会同市容、城管、规划等部门一起参加选址,选择不易被拆迁、挪动的街头绿地为最佳,这样不仅不会给市容市貌添乱,反而会给城市增添一抹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其实,上述见解只是对地名文化建设认识的片鳞半爪,还有地名申遗、地名绘画、地名谜语、地名明信片、地名诗画墙、地名影视片、举办地名文化活动、开展地名文化理论探索等项目和产品都可为地名文化建设制造声势、推波助澜。但要做到完美无暇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从长计议编制好地名文化规划,申请并落实好地名文化建设项目的专项经费,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密切联系和长期合作,主动、自觉的分阶段分批次专注去一项一项实施。地名文化虽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小小分支,但标准地名的这种规范意识、知识普及、教育意义和熏陶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孜孜以求,开创奋进,坚持以老幼皆娱、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发扬光大地名文化,从一个侧面来提升城乡建设发展软环境,不断提高地名文化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就可让地名文化这朵小小的奇葩在中国文化的大花园里变得花团锦簇、更加引人注目,并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华。
2013年7月31日
备注:本文发表于2013年《南京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