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99379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掀起尧化门“英文名”的盖头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1-30 阅读:835 次


 

最近,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南京准备重建“外郭十八门”的报道,而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经过数天的辛勤奔波和实地勘查,已基本摸清了“外十八”城门的大致遗址,着实是一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情,他们的执着精神可圈可点,献身之旅可敬可佩。假若哪天这十八座城门重返于世、傲然矗立,那古都南京主城区的外围,届时又将是怎样的一道蔚为景观的风景线啊!

确实,“外十八”城郭中的尧化门,在明朝时称门“姚坊门”,据说是因修筑该城门时,以邻靠附近的姚坊山而得名,该城门的来历含义值得信任,毋庸置疑,坊间和史学界、地理界一直对此并无争议。这种采用“就地打滚”式的命名方法,在地名业界称之为派生地名。但姚坊门又为何改称尧化门呢?报道说,“到了清末,英国人来此修建京沪铁路,拆掉了姚坊门,他们把此地名发成了‘尧化门’的音”。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又是怎样的情况而导致的谜团呢?很多市民会发出质疑的声音。

本人在一边敲打键盘的同时一边在追溯思考, 28年前的一件往事不由在脑海中浮出生成。那是在1983年江苏进行海域地名普查时,发现我省海域虽历史久远,但海域地名却记载空略,直至清朝道光年间(1826)前后,两江总督陶澍、布政使贺长龄开漕粮海运,为探明海中水道时,开展过沿海、岛、礁、沙、水道等地名的调查,史料称“每遇熟悉海洋之人,便详加询问,证以记载,得其径道”。调查结束之后,“绘图贴说”编成《海运图》,较详实系统地记述了江苏各类海域地名。19世纪40年代后,英国等外国舰船在江苏海域进行了点位实测调查,之后英国海军出版的《中国海指南》和海图中,理所当然的使用英文拼写中文发音的地名,这种拼写方法被称为威妥玛式拼音。资料显示,威妥玛(18181895),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188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授,讲授汉语,直至1895年逝世。威妥玛在华任职期间,使用他根据北京读音制订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式拼音。威妥玛式拼音,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它的最大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汉语的语音特点,拘泥于国际习惯,沿袭了前人使用送气符号来表示声母的办法。在实际应用中,送气符号常常被省略,因而造成很大的混乱。晚清时,国人翻译出版的英国海军海图局图书,将威妥玛式译名还原为中文地名时,因不了解原名的释义,许多岛、礁、沙等海域地名而被错误译写,发生形近讹误现象。这是因为将英文地名反转倒译为中文时,采用的仍是音译的方法,却导致不少中文原地名音变字换。从此事件中,基本可以了解其实有很多中国地名都是从英文地名反译而成的,经历的是这样一道流程:中文地名—英文地名(中译英)—中文地名(英译中),故而造成了原中国地名用字读音的失真和错乱现象。

如同香港的英文名称为“Hong Kong”(中译英)一样,如果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极有可能根据发音冒然翻译为“红孔”(英译中),那就大错特错、贻笑大方了。由此看来,“姚坊门”之所以演变成后来的“尧化门”与此有必然的关系,说“尧化门”是“英文名”确有一定道理,只不过好多人不了解其中的过程和原委罢了。自从1958年我国实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要求中国的人名、地名一律采用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实现国际上公认的地名单一罗马化的规范,从而在语言文字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本人思忖,只要社会各界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今后应当再也不会出现地名反译而导致的差错现象了。

其实,南京一些本土地名早就因为读音问题加之历史沧桑的变化而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的。如:卖糕桥演变成迈皋桥、胥家大塘演变成西家大塘、府后岗演变成傅厚岗、怨声巷演变成渊声巷、皮市街演变成评事街、龙膊子演变成龙脖子、大教场演变成大校场、三省(XING)里演变成三省(SHENG)里、蒋蓬营演变成酱棚营,等等。其中,龙脖子、大校场、三省(SHENG)里、蒋蓬营等只是在近代才被人们误读错用的,理应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其余的地名因以假乱真年代遥远,无法还原其“庐山真面目”,也只能无奈的看作是民约官认、只好继续沿用下去罢了。在地名主管部门日益强化管理、全社会逐步提高标准地名意识的今天,但愿这种乱像不再重演。

 

2010910

 

备注:本文发表于2010年第4期《南京行政区划与地名》。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