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29788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地名工作要情系地震灾区 为重建美好家园建言献计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2-11 阅读:1200 次


薛 光

 

今年512日是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强烈大地震,给四川省以汶川县为地震中心的10万平方公里地区(灾域面积相当于整个江苏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到处山崩地裂,且余震不断,大量山体滑坡、河道堰塞、道路断裂、房屋倒闭、桥梁垮塌、水电通讯中断、人员伤亡惨重,不少曾经繁华热闹的城镇、居民点一片残垣断壁,顷刻成为人间炼狱,其情其景极为惨烈、目不忍睹,举世震惊、全国哀恸。在这紧急危难时刻,举国上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无私奉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面气壮山河、感天动地,争分夺秒进行的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抢险救灾工作基本进入尾声,对口支援、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规划选址等项工作已被列入国家和相关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对口帮助四川省受灾的相关市、县,使之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是援建的省份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克难兴邦理当义不容辞、和衷共济。各个部门都会从本部门的专业特长拿出对口援建方案,比如民政、财政、城建、规划、交通、公安、电力、水利、卫生、教育、科技、测绘等部门一定会制定十分具体的措施和步骤,为灾区重建美好家园、使灾民安居乐业而建言献策、尽责尽力。虽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在自己的网站上,对遇难同胞致以了深切哀悼,对灾区人民表示了亲切慰问,但是作为一名地名工作者,我在哀痛悲伤之余,感到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并一直在想:我们地名管理部门应该为灾区重建家园直接作些什么、能够作些什么?经过多天的思考,为此谈三点看法,希冀引起国家地名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及时组织全国的有关地名工作人员开展援建灾区的地名工作。

一、要协助灾区组织进行地名普查工作

有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省曾经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幽美的旅游胜地,如今地震灾区满目疮痍、伤痕累累,有的县城、乡镇、村庄已不复存在,新建的安置点正在相继落成,新辟的公路正在开挖,以唐家山为典型的30多处堰塞湖由于山体滑坡已经现身。一些地理实体的原有名称随着地震而消失,但一些新的安置点名称、道路名称又在陆续产生,许许多多的地名信息和内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需要对灾前震后区域的所有地名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地名普查,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地震灾区范围内的地名以及相关的属性信息进行全面调查、补充、更新、完善,并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处理,从而全面掌握当前灾区地名构成的基本情况,为建立健全地名数据库提供全面、现势、准确、有效的地名信息数据,推动四川灾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促进灾区的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

灾区地名普查的类别应包括市、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村委会、居委会、居民区、自然村镇、路街巷、桥梁、隧道、广场、车站、港口、码头、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铁路、飞机场、矿区、林区、工业区、开发区、游览地、纪念地、名胜古迹、水电站、闸坝、地热井、山地、山坡、山脉、山口、丘陵、关隘、洞穴、峡谷(河谷)、盆地、江河、水渠、湖泊(堰塞湖)、瀑布、泉(温泉)、沼泽、森林以及有地名意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名称,特别要对那些受到地震破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内容和信息加要以充实和添加,以真实反映这次地震灾害性程度,作为实时资料永久性保存,将来就是一份珍贵的地名历史档案。有条件的话,还应当适时对上述地名进行拍照、摄像,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地名图象资料。在以后适当时机,还可将灾区地名普查的相关资料和照片,编入当地的地方志中去,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地震情况提供有力佐证。

二、要帮助灾区开展编制地名规划工作

这次强烈地震使汶川、北川、青川等县城遭到毁灭性打击,几乎所有的房屋夷为废墟,目不忍睹。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后的规划和重设工作极为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已经着手选择新址、异地重建的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时不远就可出台。作为地名管理部门,面对这场浩劫显然不能袖手旁观,应当仁不让及时介入其中,帮助编制灾区新址的地名规划。地名规划工作,不仅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专项的系统工程,特别要对新址的各类地名进行超前命名工作。

本人觉得灾区的规划命名可拟定三条基本原则,以利各地在编制地名规划时遵照执行。一是侨置地名原则。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命名方法。所谓侨置地名,也就是将原灾区县城、乡镇可用的地名全部移植到新址去,它的最大益处就是让离开故土的灾民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温馨感觉,看到那一个个原本十分熟悉的路街巷、居民区、桥梁、广场、绿地等名称又呈现人们的眼帘,一定倍感亲切、感慨万千:我们的故土家园并没有消失,我们还是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而且她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雄起在世人面前。二是就地取材原则。这是地名命名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科教、经济商贸、少数民族风情、古代杰出名人等资源作为采词取名的对象,并且要用足它、用好它。因为,只有这些地名才最能映照当地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是地名因地制宜、因地而异最佳体现。它的优点是地名的排他性强、指位性高,不易造成地名雷同化,人们好找好记好理解,不仅方便社会各界使用,而且使当地群众具有认同感,极易产生亲和力。三是体现时代特征原则。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抢险救灾中,全国各地支援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表现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高尚行为,无数的感人事迹罄竹难书、可歌可泣。眼下,对口援建单位在简易板房、饮用水、电力、通讯、公路、水坝等各个方面加紧施工,尽快让灾区人民生活得到安全保障,可谓天灾虽无情,大爱却无疆。因此,一些安置点的道路已经出现了“苏爱路”(因是江苏援建的建设项目)、“祥云路”(届时奥运圣火正在各地传递,不仅传递激情与梦想,还寓意传递坚强与希望)、“爱民村”、“拥军村”、“幸福家园”“黄丝带小学”、“向阳希望小学”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临时地名。因此,在地名规划编制中,道路、居民区等名称均可反映一些有着强烈时代精神和关爱之心的新地名,使之蕴含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三、要援助灾区进行设置地名标志工作

当下,四川部分灾区已经开始在原址进行废墟的清理和重建工作,原先设置的各类地名标志早已面目全非、毁于一旦;另外一些县城、乡镇随着新址规划编制工作的完成,各项施工项目也将陆续展开。诚然,不管是在原址重建也好,异地新建也罢,其中地名标志的设置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此,灾区应当抓住这次重建家园的有利契机,把原先毁坏的、缺失的地名标志设置齐全,特别是异地再建的县城、乡镇,更要把地名标志的设立工作放到应有位置,千万不可忽视这一问题。因为,地名标志是标准地名的重要载体,是无声的向导,具有十分明确的指位和导向作用,被誉为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路街牌、巷牌、楼栋牌和门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的齐全与否、标准与否、美观与否、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群众日常生活,也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地名管理部门的援建人员应当结合各个专项规划和地名规划,适时编制地名标志设置规划,并做好各类地名标志的设计、制作、布点、数量、资金等筹划工作。

由于,这四类地名标志属于“标准地名标志”的范畴,因此它们的规格、颜色、字体、汉语拼音、材质及牌面布局等的设计思路,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地名标牌  城乡》国家标准(GB17733.11999)的相关规定执行,这样就和全国已设的四类标准地名标志都保持一致起来了,形成全国标准地名标志“一盘棋”的格局。至于地名标志牌面的外延部分,可根据当地的特色、习俗、喜好等要求进行外观设计,使之更有少数民族地区风情韵味,更具个性化特点。相信,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加速推进,一批批美观大方、坚固耐用而又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类地名标志一定会风生水起、横空出世,成为四川各处新家园一道道的亮丽风景。

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献真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定位,只要你守好这个位子,就是对地震灾区作出了贡献。作为一名在地名战线上从事近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因年已花甲、力不从心,前往四川抢险救灾、亲力而为并不现实,反而给人家添乱。但我想为灾区灾后的地名工作提供一点思考,献计献策,总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老骥伏枥不言志,愿将晚霞变朝霞的信念一直在心头涌动并激励着我。我坚信,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加上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四川地震灾区未来的宏图愿景一定会更加灿烂、无限美好!

 

2008616

 

备注:本文发表于《上海地名》2008年第2期。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