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普查深化管理效能 提升成果转化服务创新 ——南京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研讨会侧记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0-18 阅读:1103 次
金海翔
为持续深化《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工作,9月28日下午,南京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与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联合组织召开全市普查成果转化工作专业研讨会。所辖11个区划地名工作各业务科长、骨干、城市地名专家组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充分酝酿,热烈讨论,积极献计献策,为下一步工作理清了思路,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广泛共鸣。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市各区地名办自2015年4月以来,认真落实《规划》总体要求,依托地名普查成果基础,在完成普查数据库建设、完善地名管理、拓展地名信息服务、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加强工作组织领导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各区代表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认真的原因分析,主动查找不足。会上,江宁区地名办科长吕凡着重介绍了江宁区3年以来在二普工作中的经验做法,除顺利完成《国典》《国志》编撰;第一、二批《江宁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编制等规定动作以外,还下大气力深入挖掘江宁深厚的“千秋乡愁”底蕴。将本区极具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的老地名中遴选出10个“南京市千年古镇”代表,并设立标识加以保护;积极参与国普办“美丽中国·地名寻梦”视频征集活动,拍摄电视短片《寻梦·杨柳村》,一举入围了全国优秀作品联展;同时,为更好地唤起人民群众对地名保护的意识,加大了运用网络直播、手机APP的投入,分步骤推广老地名保护的信息化建设;鼓楼区地名办负责人王爱民重点讨论了当前本区范围内老地名和非遗老地名设立保护标识中的重难点问题,特别是多部门多重管辖的非遗保护标识 “落地生根” 难的现象及初步设想。秦淮区地名办干部尹晓雯结合打造非遗老地名“朝天宫” 特色文化示范街区,重点介绍了市、区、街道分级保护和突出历史与现代融合式发展的创新探索,并对年内即将召开的全市特色文化示范街区现场会提出了相关建议。市区划地名处副处长谭晓林就落实《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把握地名工作创新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地名保护、地名知识普及与全媒体应用等方面的结合是二普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各区应结合自身特点,主动作为,紧密围绕《规划》要求,将普查成果与有效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将深入保护与继续挖潜结合起来;将对非遗老地名 “花朵”的培育与南京老地名 “叶脉”的展示结合起来。加快转化节奏,精心工作布局,拓宽信息渠道,创新服务思维。同时,通过任务牵引,着力锻造出一批从事和热爱地名工作的后继优秀人才队伍,切实将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