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83285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论地名工作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9-25 阅读:877 次


薛 光

 

地名工作在我国是一项年轻而又古老的事业。提起地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提起实现全国地名标准化和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可能很多人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主要是人们对这项工作比较生疏和缺乏了解,不知地名工作是干什么的,甚至不知地名混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全国正式开展地名工作已经十年,实践证明地名工作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部署、民政保障、新闻出版、资源开发、城乡建设、邮电通讯、交通运输、测绘制图、公安户籍、编史修志、文教科研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本文试就地名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以及如何做好我省的地名工作做一些研究、探讨。

    一、地名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地名工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地名,顾名思义是地点的名称。它较完整的含义,是人们赋予地表某一地理实体的一种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人们普遍认为,地名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刻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地名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历史角度看,地名是古老的,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早就作了大量的地名学研究,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地名文献资料,堪称卷帙繁浩,汉牛冲栋。如出于战国人士之手的《禹贡》,可说是首开我国地名学研究之先河。《禹贡》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却涉及到一百五十个左右的地名。在二十四史中,就有十六部《地理志》为载有地名的专论,这些地理志实际就是全国规模的地名志。如《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四千五百余处地名,并对其中四十几处地名的来历作了解释。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对地名渊源加以解释的竟达两千四百余处,成为一部不朽的地名专著,以至目前我们对地名命名规律的探索以及地名渊源的解释等方面,都还没有超过一千多年前《水经注》的水平。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清代的《嘉庆一统志》等都是有关地名的著述。

    我国历代王朝对地名管理也是有传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就提出了“水南为阴,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并为后世所一直沿用。特别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名从主人”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秦始皇统治六国后,下令统一了三十六郡名称,这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地名管理工作。唐代曾较系统的对郡县名称做过规定,从而减少了郡县名中的重名和同音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当今的地名标准化处理。到清朝,凡县一级的命名更名,都必须呈报朝庭朱批。上述事例表明,地名工作有长远的历史,反映先辈们对地名工作的重视和在这方面建立的丰功伟绩,同时说明地名管理还在历代王朝的行政管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其辉煌的历史,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名星罗棋布,浩如烟海,我们祖先又在地名研究和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工作。由此可见,认真对待地名工作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地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理应发扬光大。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地名工作及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很重视地名工作,连续多次制定和印发关于整顿地名的指示、文件。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等文件。六十年代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更改山脉、河流、海湾、海峡、岛屿名称报批权限的通知》等文件。“文革”动乱期间,地名工作处于低潮。粉碎“四人帮”后,地名工作才有转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对全国地名工作的领导,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及所属地区、市、县也都相继组建了地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1986年国务院首次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地名法规性质的文件《地名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总结了建国后三十多年地名工作的经验,为大规模地开展地名工作提供了法令依据,使地名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从而使地名标准化成为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全国范围内的地名工作从初创到现在已整整十年。十年来,地名战线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是:在全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地名普查,获得了大量的地名普查表、卡、图、文、照片等成果和原始资料,查清了数百万条主要地名的历来、含义、沿革及其特征,进行了正音正字的地名标准化处理,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财富;在地名普查后期,建立健全了千余个地名档案室、馆和上百万卷的地名档案,开展了地名咨询和服务利用工作;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国外地名汉字译写规则;各级地名机构编纂出版了地名录、图、志、典,成立了国家、省、市级地名学研究会,开展了地名学理论研究、探讨,发表了若干很有见地学术论文。不少省、市编辑发行了理论性、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地名报纸、刊物,还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名知识》、《地名丛刊》等地名专业性杂志;各级地名机构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地名干部队伍;有的大学还开设了地名专业课程,培养出新一代地名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我国地名专家多次出席了联合国地名会议,在国际讲坛上开展学术交流,受到外国地名同行的注目和赞誉,并和一些国家建立了地名工作联系和友好往来。十年辉煌成就,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地名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说明搞好地名工作确实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达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

    二、地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地名,人人皆知皆用。山、河、湖、海、城乡、街道、居民区、游览地、保护区、名胜古迹、人工建筑物等都各有其名。没有地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委实不可思议。可谓地名虽小,为用甚大。怎样才能理解地名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呢?这就要从地名工作本身所起的作用谈起。

    1.地名工作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有力武器。地名最早是谁命名的,含义是什么,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关系怎样,是确认领土归属的重要依据。如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南海三百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的总称,汉、唐时称“石塘”、“象石”、“礁石山”等。这些地名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和含义,成为我国领土的历史见证。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得到举世公认,越南在1974年以前发表的政府声明、正式照会和公开出版的地图中, 均一直承认这个事实,从未提出过异议。但是,19744月越南悍然派兵侵占南海诸岛部分岛屿,还在国内外大肆鼓噪,混淆视听,厚颜无耻的叫嚣南沙群岛是“越南的领土”,并篡改地图,把南沙群岛改成“长沙群岛”,把西沙群岛改成“黄沙群岛”,公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又如黑龙江中的珍宝岛历来由中国管辖,可苏联当时的当权者却野心十足,妄图霸占该岛,除将珍宝岛改名为“达曼斯基岛”外,还一度挑起武装流血冲突。上述事例清楚说明,领土争端往往是从地名归属开始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不会坐视不动。

    地名工作还关系到民族尊严。如中尼边境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郎玛峰”,是我国清朝以来的称谓,在1719年绘制的《满汉合壁府一统舆地密图》上就有记载。藏语“珠穆郎玛”就是“圣母之水”的意思。西藏人民早就知道这座高峰,一直当作神圣的山脉来崇拜。印度测量局妄称是他们发现的,并用改局长乔治·埃佛勒斯的姓“埃佛勒斯”注记“珠穆郎玛峰”,我们理所当然要加以反对。从1952年至197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更改边境地区八十多个外来语地名,更换了上海、天津等城市中的以外国人名命名的道路名称,在地名领域中捍卫了民族尊严。

    2.地名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地名工作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仅对建设部门来说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城乡建设速度很快,尤其是民房住宅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新建的道路、桥梁、广场、游览地及重点建设项目纷纷涌现,这些大型工程都离不开命名工作,都需要地名标准化。如南京市近几年随着城市改造的迅猛发展,利用地名档案资料命名的地名就有三百余处。在新命名的道路、桥梁中,有虎踞路、龙蟠路、凤台路、北安门街、御河桥、五马桥、中央门立交桥等,体现出了南京“龙蟠虎踞”的雄姿和文化古都特色。新命名的小区有,瑞金新村、南湖新村、锁金村、平顶山村、共青团村、绒庄新村和龙江新村等,每个居民区都是楼房林立,住有千家万户,反映了现代化城市广大居民美好幸福的生活。该市还在新建的居民区、路街等地设置了美观醒目的地名标志牌,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既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又为创建文明城市增添了光彩。

    地名工作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军事人员都知道,部队在行军、训练、指挥和制定战略战术时都离不开军事地图,若图上地名不标准、位置不准确,往往会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地名称能否和图上保持一致至关重要。如西藏某部队有次接到命令,要求速歼蹿到我“查加乌”一带的特务,但打开地图后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后经查询才知道。“查加乌”在地图上标注的名称竟是“昆木加”。由于名实不副而贻误了宝贵的战机,当部队赶到“昆木加”时敌特分子已收集完情报逃之夭夭了。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前线军队借助地图和地名资料,使战争赢得了主动权,但也发现地名方面有问题。如在报道越南一条地名时,新华社译为“巴刹”,图上标为“巴沙”,总参测绘局称之“坝洒”,《解放军报》写成“坝西”,将同一地名译成四种,造成一名多写,不仅会引起误会,而起影响不好。

    3.地名工作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自国家产生以来,任何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国家的政权建设,将自己的疆土划分成若干个行政区域。为了强化政权管理,统治者总是不断对行政区域及其名称进行调整和更动,以更好的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我国现行的每个行政区域(指乡镇以上的行政区划)不论范围大小都有自己的名称,成为与外界各方面发生交往、取得联系、借以识别的标志。但是每当一个行政区域命名或更名时,都要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地名资料。如新建一个市,就要写清为什么建立这个市?新建市的名称有什么含义和特色?它的方位和地形怎样?面积和人口多少?自然条件经和济状况如何?管辖哪些乡镇?以及民族、特产等,这样才便于上级审核和批准。我省近两年新兴出现的张家港等九个县级市,就是经过省地名委员会、民政厅联合审查、会签后,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更名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史表明,行政区域调整及其名称的变化,都和各朝各代的政权建设息息相关。显而易见,地名工作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名工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职能作用,从以上“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地名工作”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它确实是加强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这里不再赘述。

    4.地名工作是增强民族团结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纽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开发祖国大地的过程中,在地方的称呼上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记。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名中还存在一些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要更好的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必须对历史上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性质的地名进行认真的清理,不然弄得不好,就会造成民族纠纷,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发布命令,更改了一批含义不妥而伤害民族感情的地名。如新疆的“迪化市” 更名为维吾尔语地名“乌鲁木齐市”;内蒙古的“归绥市”更名为蒙语地名“呼和浩特市”;广西的“镇边县”,更名为“那坡县”;云南的“平彝县”更名为“富源县”;四川的“靖化县”更名为“金川县”等,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另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庸俗地名也进行了整顿,如杀人沟、王八沟、狗爬洞等都改了新名,净化了的地名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地名工作与社会交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可在中国历史上地名管理出现最令人痛心的一叶莫过于文化大革命了。 这期间, 在林彪、四人帮“砸烂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煽动下,全国各地“大革文化命”,把大量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惯用的地名,纷纷冠以所谓革命词藻的名称,大搞地名“红海洋”。我省境内当时以“红”字作地名的就有“东方红”、“红旗”、“红卫”、“红光”、“红星”、“红日”、“永红”、“志红”、“育红”等二十几种,几百余处,把许多有传统特色、历史风格的地名改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其后果是,乡镇村、路街巷等是新名,而群众使用的仍是老名、原名,因而造成邮件误投、死信激增、电讯讹传、公文旅行、寻亲访友者疲于奔命甚至问遍无着。地名重名还导致公安人员不能及时破案,消防人员不能及时扑火,医务人员不能及时抢救危重病人,港澳同胞不能及时返回故里,甚至外出搭错车船、旅游跑错地方的现象也屡屡发生,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和损失,广大群众对社会上滥改地名的反映十分强烈,多次要求有关部门改变这种混乱局面。过去,我省靖江市有个自然镇——伴今,竟有搬经、伴泾、搬今、搬泾等几种不同写法,没有一个标准名称,群众称呼起来莫衷一是,时常以讹传讹。后来经过地名标准化处理,现在名称统一了,群众有口皆碑。可见,地名工作要有为群众服务的观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地名工作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外事工作做出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如果在国内仍然沿用历史上遗留下的具有大国沙文主义性质的地名,就会影响我国同他国的友好关系。如与邻邦朝鲜一江之隔的丹东市,过去封建统治阶级为炫耀武力,取名安东。这是明显带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地名。1965年在周总理亲自过问下,将这一不友好的地名进行了更改,从地名工作中体现了我国的对外路线和政策。在国际交往和外事工作中,使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我国地名是关系到国家尊严的重要事情。但过去在外交中见到的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是外国人搞的“威妥玛”式。威妥玛是1841年英军入侵我国的一名外交官,他为了帮助外国人学汉语拟订了一套罗马字母拼写的方式,即“威妥玛”式。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语音系统不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律,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经过我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终于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提案,从而彻底摈弃了旧社会遗留的有辱国格的“威妥玛”式拼写法。这是我国在世界地名标准化中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是我国外事工作的一个重大胜利。

    大量事实表明,地名工作之所以列入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是因为当今的地名工作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因为地名工作已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到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关系到民族团结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国际交往和外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两个文明建设好坏的象征,成为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必不可少的工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名工作必须先行,必须紧紧跟上,不然就会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腿。那种认为地名工作“没有搞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只有地球存在一天,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一天不会停止。

    三、对我省地名工作的探索和设想

    综上所述,地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地名管理,根除地名命名更名中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清除地名中的各种混乱现象,采取有效手段,大力推广标准地名,为推进全国地名标准化和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而奋斗。所谓标准化,即每条地名的读音和书写符合正字正音规定,含义健康,命名更名履行法定审批手续。所谓规范化,即外国地名和少数民族语地名用中文书写时,要符合各种语音的译音规则。当前。改革开放浪潮汹涌澎湃,两个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社交日益频繁,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这就对地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名工作要发挥应有作用,实现根本任务,用什么来做保证?针对我省地名工作的实际,个人有几点想法,作为一种探索求教于大方。

    1.改革领导体制,理顺规则关系。自199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正式成立,先后挂靠在国家测绘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现又划归到民政部。全国各地也都相应组建了队伍,分别由测绘、民政、城建、规划和政府等部门代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多年来全国的地名机构在领导体制上很不统一,因而组织机构不稳定,专职干部不落实,业务经费无保证,这就是在地名工作中叫喊了多年的“老三篇”问题。以我省为例,省市县77个地名机构,就分别挂靠在测绘、民政和城建三个部门。由于领导关系不顺,上下不对口,不仅不便管理,而且工作难以全面推动。以至历年布置的许多任务都不能如期完成。由于地名工作“先天不足”,我省大部分市县地名机构、人员和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始终处在一种“风雨飘摇”、“名存实亡”的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省地名领导机构长期由一个业务部门——省测绘局代管,而无法发挥行政部门所起到的作用。又因为省测绘局在市县没有相应的隶属单位,而我省百分之八十的地名办事机构在民政部门,因此作为省测绘局代管的省地名办公室无力推动民政部门(包括城建部门)所代管的地名工作,这是十年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尽管我省地名工作业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潜在的不利因素很大,而且还在日益增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省南通市地名工作瘫痪了三、四年的事实,就是深刻的教训。还有少数县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机构调整中被撤销,人员被调走,工作放任自流。情况表明,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作保证,工作就无法开展,开展了也无法正常化,即使有了制度、计划和措施也会落空。我省地名工作领导体制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和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198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已划到民政部,在国家行政序列中有了一个合法席位,终于使空喊了多年的“地名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常设机构”的口号变为现实。改革全国地名工作领导体制,理顺工作关系,实现统一归口管理,是地名战线广大工作者多年的宿愿,并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痛苦反思,终于在十年后实现了。这是实践的结果,改革的胜利,人心的向往,历史的必然。现在中央的原则和精神已经有了,至于江苏地名工作领导体制问题如何解决,要看省政府如何下决心了。我以为,省政府应当对当今的地名工作来个再认识,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将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划归到省民政厅去,这样全省上下统一归口,不仅“老三篇”问题迎刃而解,还将使我省地名工作出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局面。当然,作为市县地名机构要改变隶属关系不能一刀切,少数市县感到在城建部门工作较为有利仍可继续保留。这样从总体上看,我省地名机构就会趋于合理、稳定,趋于上下一致对口,基本实现体制健全,关系理顺。这是设想之一。

    2.明确指导思想,服务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灵魂,指导时代前进。因此,地名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我省的省情——即从我省地名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以推广地名标准化为宗旨,运用现有的地名档案和各种成果,为社会广泛提供地名信息,为当前的改革开放服务。在制定长期地名工作规划时,目光要深远,视野要开阔,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和全省地域的空间尺度安排地名工作,计划须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并有相应的措施作保证。这样地名工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新的局面。这是设想之二。

    3.拓宽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近些年来,我省地名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从目前地名学研究的状况看,存在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陈旧,研究角度单调等问题。地名学要发展,要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拘泥于已往传统的研究范围是没有生命力的。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拓宽扩大地名学研究的领域。其实,地名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事物,地名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这就决定了地名学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亟待我们去开发、耕耘。如地名学可分为历史地名学、现行地名学、人文地名学、自然地名学、民族地名学等,其下又可以分出镇区地名学、聚落地名学、山脉地名学、河流地名学、交通地名学、名胜地名学等数十个分支学科。地名学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族、制图等学科交叉可产生出地名地理学、地名历史学、地名语言学、地名文字学、地名民族学、地名制图学等等。因此,地名学研究领域十分广阔,远景十分美好。只要在挖掘地名文献遗产、扬弃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就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加强横向联系,密切部门协作。搞好地名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否则地名工作无法结束各自为政、互相抵消的现象。过去我省这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事实说明,在全社会推广标准地名,光靠地名一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民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工作,城建部门负责居民区、道路的命名更名和建牌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公路命名和建牌工作,公安部门负责门楼牌、街巷牌的设置和维护工作,园林部门负责名胜区、游览地的命名和建牌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集镇、村庄的命名和建牌工作……。因此作为负责全面地名工作的地名部门,有责任主动与上述部门加强联系与协作,提供标准地名资料,共同把推广地名标准化工作做好。总之,有了这种沟通和配合,各方面力量就会握成一个拳头,形成一个整体,地名工作才能卓有成效,获得丰硕成果。这是设想之四。

    5.培训地名干部,提高专业素质。地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培育非常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专业队伍。我省在地名干部培训方面远远落后于辽宁、河南等兄弟省。今后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轮训市县地名干部,使他们在地名的立法与管理、地名的命名与更名、标准地名的使用与监督、地名标志的设置与更新、地名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地名档案的归档与保管、地名学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地名工具书的编纂与出版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术再提高一步。实践表明,地名干部的各项素质越高,其发挥的作用越大。

    总而言之,地名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它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毛泽东同志1962年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说过,“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我们对地名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认识,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但还不能说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这个过程,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认识、深化认识。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地名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将日益显示出来。

 

                                          198867

 

    备注:本论文发表于1988年第2期《江苏测绘》。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