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地名看济南城市的起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9-21 阅读:2561 次
■ 文: 张华松
济南位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北麓,泰山是济南最重要的地理坐标,所以唐代大文豪、北海太守李邕曾有诗歌咏济南:“泰山雄地理,巨壑渺云庄。”可是在地名文化上,济南与泰山的关系并不密切。唯一发生在1913年,这一年民国政府将地方政区确定为省、道、县三级,山东省将原清代的山东三道改划为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济南等各府遂撤销。岱北道治历城。岱北即泰山北。1914年,岱北道改为济南道。
济南古城所在的历城,本名“历下”。历下者,历山之下也。历山在城南,是一座小山,属于泰山北麓的余脉。这座小山是济南的历史文化名山,上古圣王大舜就曾耕稼于此,故又名“舜耕山”。历山北麓有“泉源竞发”的舜井泉群,舜井也叫舜泉,原是一泓很大很深的涌泉,直到明代中叶都是如此,宋代列名济南名泉之冠。古史传说这眼井泉曾得到大舜的疏浚,故名“舜井”。又因为在历山脚下,所以古代又名“历井”。舜井泉群为历水的源头,历水向北流去,今曲水亭街上的河流,便是古代历水的孑遗。历水在百花洲南侧折向西流去,进入了历水陂。在大明湖西南隅,大明湖正是在古历水陂的基础上形成的。
历水陂除了接纳历水,还接纳了从正南方向流来的发源于趵突泉泉群的娥英水。历水与娥英水在历水陂汇合,继续向北流去,经过中古时期的鹊山湖,最后在泺口注入济水。
如此,我们看,最早的历下城,东有历水,西有娥英水,北有历水陂,它是依托着历水、娥英水这两条泉溪建立起来的,这两条泉溪就是济南古城——历下的母亲河。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在当时就已经是历水源头有舜祠,娥英水源头有娥英祠了。娥英,尧女舜妻的娥皇女英。可见,舜帝夫妻就是济南古城——历下的保护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唐代诗人将济南郡城——历下称作“舜子郡”了。所谓舜子郡,即舜子郡城,也就是“舜城”。
虞舜所处的时代,正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其最初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就在济南古城以东五六十里的龙山镇城子崖。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十余年前在舜井西南侧的贵和商场一带曾发现龙山文化遗存,联系到舜耕历山、淘井修仓的古史传说,我们应该说,距今四千多年前,在舜井西侧,也就是历水西侧,已经出现了泉水聚落,这应该是济南古城——历下城的滥觞或前身。
从传世古籍看,历下一名最早出现于春秋,具体说公元前555年,齐晋曾交战于此。然而我们从传世的西周三件青铜器铭文来看,西周时不仅有历下城,而且历下城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它就坐落在“历汭”。“汭”,河流与河流交汇处,或者河流拐弯处。上古文明往往就发生成长于这种称作“汭”的地方,因为取水方便。西周时期,齐鲁两国之间,小邦国林立,这些小邦国又往往是殷商旧国。如此说来,历国极有可能在殷商时就已存在。济南古城西侧三四里地的刘家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过数件高规格的殷商青铜器,出土地应该是一座高规格的殷商贵族墓,贵族墓在此,贵族的居处必在历下无疑。
所以,济南古城——历下城,起码有三千年的建城史。
关于济南古城的建城史,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称济南建城两千六百年,理由是《春秋》经、传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
这一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相会。泺之具体所指,西晋杜预注:“泺水在济南历城县西北,入济。”指的是泺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指的是泺水的源头,即趵突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认为泺是指泺水入济的泺口(今写作洛口)。以上三说,我认为应以杨伯峻泺口说为是。
然而当年有学者采纳郦道元的观点,坚持说齐鲁相会的泺,就在趵突泉。又说:两国君主相会,证明趵突泉边已有城邑,这个城邑只能叫作“泺邑”。显然,这是没有多少依据的臆测之说,竟然能够以讹传讹,流行开来,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了。乃至包括官方的济南历史介绍材料也开始认同建城史2600多年、济南城最初名“泺邑”的观点。
其实,历是历,泺是泺,历在南,泺在北,原本就是两座城的。历下扼守南面的陆路交通线,泺邑扼守北面的水路交通线。
上引西晋杜预“泺水在济南历城县西北,入济”。 杜预并没有说泺水在历城县西。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泺水并非是指发源于趵突泉泉群、流经历城县城西侧的娥英水。另外,从《水经注》来看,历水仅是泺水(娥英水)的支流,可是历水的流量并不小于泺水(娥英水),历水陂以上的历水的流程又远长于泺水(娥英水),可见泺水应该别有所指。否则就无法解释何以二水相会的历水陂不叫泺水陂,何以二水夹处之城叫历城,而不是泺城?因此,我们推测上古时娥英水与泺水并不是一条河流。泺水别有所指可以肯定。
那么,上古时的泺水,究竟发源哪里呢?答案是:济南西北郊外的药山。
药山在《山海经》中写作“岳山”,岳山,其实就是“乐”山。药、岳、月,三字古音相同。“乐”字,甲骨文的形状是桑树枝上缠绕着蚕丝,而《山海经》中的岳山正是“山上多桑,山下多樗”的。
乐山下有泉,泉水东流,是谓泺水,泺水流进一片大泽,便是中古时期的鹊山湖。鹊山湖最初便叫“泺泽”。古代山东地区的湖泊多以“泺”相称,比如梁山泺、平地泺、遥墙泺、浒山泺等,皆因“泺”由济南北郊的一个湖泊的专名,后世变成了湖泊的泛称(与此同理,湖泊的泊,原本也是一个专称,便是今天山东北四湖之一的马踏湖,在济南东面不远的高青和桓台之间。商周时期,此湖的水面较今日不知大了多少倍,那时此湖周边为东夷族中的白夷的聚居地,所以此湖原本就唤作“泊”,后世才变成湖泊的泛称)。泺泽之水向北流进了济水,入济处就是泺口。商朝末年,商王东征夷方(东夷),往返都曾暂住于此。泺口作为济水上的一个口岸城市,起码在商代就存在,直到近代仍然是一座繁华的城镇。
总之,泺水上古时发源于今济南西北郊的药山。民国年间《续修历城县志》也是这么认为的。可能由于后来药山下的泉水变小了,泺水河道湮没,人们才把泺水的源头确定在趵突泉。于是,到了郦道元的时候,娥英水就称作泺水了。
历下,秦汉时叫历城,是历城县的县城。西汉初年,设济南郡,历城是济南郡的属县。济南郡的郡治在城子崖东侧的东平陵城。西晋末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西迁历城,从此,历城成为整个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济南郡治西迁历城的背景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有两方面最重要。
我们知道,三国以前的上古时代,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更多呈现一种东西向的地缘关系,可是进入中古时期,南北对峙、交争局面形成,南北向的地缘关系开始凸现。在这一背景下,扼守东西交通线的东平陵,其地缘政治优势和战略地位愈发不能同地处东西、南北交通孔道的历城相比。济南郡治西迁历城的另一个背景和原因,可能在于东平陵生态环境退化,尤其水资源不足以继续维持工农业用水和众多人口的生活所需。于是,郡治西迁水资源丰富的“泉城”历城,更是一种必然。
元嘉九年(432),南朝刘宋政权在济南郡侨置冀州,历城又升格为冀州的州治。皇兴三年(469),北魏政权改侨置冀州为齐州,齐州辖济南郡(治历城)等六郡。
历城虽然占尽山水形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是作为一座县城,由于夹处在历水、泺水之间,城区原是很小的,东西和南北距离大约仅有500米左右。这样一座小城作为县城已经显得空间逼仄,不敷所用,又怎能作为郡城和州城呢?于是,人们就在历水东岸新建一座大城。这座大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中古时期的济南东西二城并峙,是以双子城的格局呈现于世的。
从西晋末年开始的济南城的这轮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断续进行了二百年余年,这期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正是审美进入自觉的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相继出现,园林艺术发轫,造园运动蔚然而起。于是,伴随城建的展开,济南作为一座山水园林之城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以上主要说“历下”与“历水”,以下主要说“济南”与“济水”。
济南郡的设置,时间在高帝六年(前201)至高后元年(前187)之间。因郡治东平陵在济水之南(今章丘龙山镇阎家村北),故名济南郡。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济南有时为济南郡,有时为济南国。汉末,曹操就曾任济南国的国相。
济南得名于济水,而济水在上古是与河、淮、江并称“四渎”的历史文化名川,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所谓伟大,并非是指流程和流量,而是指历史和文化)。“四渎”概念形成于大禹治水之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四渎”的语言学释义,“渎”者“独”也,四渎是四条独立发源、直流入海的首尾完整的大河。来自各方面的研究证实,距今4600年至4000多年之间的黄河,是从苏北平原入海的,那时的济水确是一条首尾完整的入海的河流。然而,在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河道北徙,改从河北平原入海。于是,济水在今河南荥阳附近被黄河拦腰截成两段,黄河以北的济水成了黄河的支流,黄河以南的济水成了黄河的分流。黄河以南的济水从黄河中分流出来以后,经荥泽,向东流经今豫东平原的原武、封丘、兰考,从定陶进入山东境内,又向东北穿过巨野泽,至东平,接纳东来的汶水,继续向东北流去,过东阿以及济南市属的平阴、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经邹平、高青、博兴诸县市而入海。济水下游大致以今天济南历城为界,以西至东阿的黄河、以东至渤海的小清河便是它的故道。
古代中国凡是较长的河流,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河段,往往各有不同的名称。济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古时,济水的上中下游分别唤作沇水、泲水、济水,它联通泗水的一条分流,原本也叫泲水,讹作沛水。
沇水之得名,缘起允姓之戎。《禹贡》“济河惟兖州”,兖州之兖,其实就是沇水之沇的异体字。
泲乃济之本字。先秦典籍中,凡是济水,最初的版本一般都写作泲水。泲字右旁,为龙蛇盘绕于旗帜或华表上的象形,是姒姓夏族族团的族徽。姒姓夏族发源于嵩山及伊洛地区,后来向东开疆拓土,济水中上游流域逐渐进入他们的控制范围,于是中上游的济水就有了泲水之名。再到后来,夏族随着大禹疏浚济水而大规模东进,“泲”逐渐成为整条河流的通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通名可能仅限于中原民族和政权使用,在济水下游的齐地却是另一种情形。
济水的得名,缘于济水下游的齐国。齐国至迟殷商时就已存在,它与西周建国的齐国一样,也是姜姓。殷墟卜辞和《山海经》都有关于齐国的记载。齐国的得名缘于临淄南郊山下的天齐渊,天齐渊是一个“五泉并出”的涌泉,古人认为它是天地的中央,故称“天齐”——天之腹齐(脐)。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有“八主”之祀,天主祠天齐渊。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早在先周时期,也就是夏商时期,姜姓东迁至此立国,因“天齐渊”而得国号为“齐”,流经境内的一条大河也就有了“齐水”之名。“齐”字加水旁就是“济”。
西周初年,姜子牙受封建立齐国,齐是大国,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对于济水,齐人肯定要写作“济”而非“泲”的。齐国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摇篮,人文荟萃,文化软实力强盛,于是“济水”一词风靡于世,到了西汉时终于取代了“泲水”一词。
济水东通大海和山东半岛,西接黄河,沟通中原,它在上古时代的交通地位并不亚于其它三渎,我们看大舜的有虞氏集团正是沿着济水西进中原的,济水中下游流域是有虞氏政权的“龙兴”之地;大禹治水,姒姓夏族族团以及协助大禹的姜姓集团,顺着济水进入山东半岛;殷商王朝对东夷用兵,济水是主要的运兵通道;西周修筑的通往大东的国防公路——周道,就修筑在济右走廊上;齐桓公为了保护济水交通线和济右走廊路上交通线的安全,将他的四位重臣管仲、鲍叔牙、高傒、宁戚分封在今济南境内的济右走廊;齐国对外贸易,富国强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济水这条黄金通道,济水东通齐都临淄,西接有“地中”之称的中原陶邑,临淄和陶邑是当时整个中国最繁华的工商大都市。
我们再来看济南,济南恰好处在济水交通线的中间位置上,是济水的重要枢纽。济南地区早期的绝大多数的古国古城,都坐落在济水南岸一线,且又大多坐落在济水南岸济水与济水支流的交汇处,即便历下,也有水道与济水相通。殷末十年征夷方,商王乘舟在济水上漂流而下,往返经过许多城邑,如:奠(郑)在清水沟与济水交汇处;异在济水支流宾谷水(今名南大沙河)畔;香在中川水(今名北大沙河)入济处;噩(祝阿)在玉水(今名玉符河)入济处;泺在泺水入济处; 在济水支流支津的听水南岸,商在济水支流的百脉水下游,亳(城子崖)在济水二级支流的武原水上。其他还有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崔邑、卢邑等等。这些城邑无一不是依托着济水或济水支流发展起来的,它们都是济水交通线上的枢纽和港口。
按照《禹贡》的记载,“济、河惟兖州”,兖州出产的漆、桑蚕丝以及丝织品,青州出产的“盐、絺(细葛布)、海物(海产品)、惟错(治玉的磨砺石)”,主要是通过济水贡道输往中原的。“岱畎”——济南南部山区出产的“丝、枲、铅、松、怪石”,则是依靠济水的支流运出山区,然后进入济水而输往中原的。
所以从更大范围上说,整个济南地区的母亲河是济水。
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济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济水地名文化于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许多政区和城邑用济水来冠名。
战国时,济水的地名文化尚主要体现在地理区域的命名上,如济西、济北、济上,仅仅是用来指示一片区域。唯一用济水命名的城邑是魏国的济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五十里堌阳集,城址至今犹存。《济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韩非子》载魏国有济阳君。
秦朝和西汉的二百多年间,济水流域出现了大量的以济水命名的政区和城市,如郡国,有济南(治东平陵)、济北(治长清归德卢城)、济东(东平)、济阴(定陶,王莽改名为“济平”)、济川(济川有二,其一,高后曾以济南为吕国,又改吕国曰济川,不久废。其二,梁地之济川。景帝中六年,分封梁孝王诸子为王,梁分为五,其一为刘明之济川国,治所在济阳)。
如县,有:济阳,王莽改名为“济前”;有临济,临济有二,一在魏地,一在齐地,齐地临济故城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北。汉代除了这两个临济县,还有一个临邑县。临邑,本名“临济邑”,省称“临邑”。《汉书·地理志上》东郡属县临邑,“有济庙”。故址在东阿县北。南朝宋武帝平定南燕(广固),于汉魏漯阴县、著县地侨置临邑县,侨置临邑县县城在今济阳县城西侧。北宋建隆元年河决城坏,移治孙耿镇。继之又移今临邑县治。
秦汉还有一级基层行政组织叫“亭”,河南东部秦汉平丘县有临济亭、曲济亭。王莽改冤句县曰济平亭,改般阳(故城今淄川县治)曰济南亭。
以上以济水命名政区和城邑的现象,到东汉时期就很少见了。何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东汉济水在今河南境内的河道已经淤塞,济水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早在战国时期,济水就有“清济”之称,以与“浊河”对言。自从4000年前黄河改道从河北平原入海,济水就成为黄河的一个分流,理应一如河水,也以浑浊为特色。可是现实却是浊者自浊,清者自清,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济水从黄河分流之后,直到入海,其间经过了诸多大小湖泊——荥泽、乌巢泽、高粱陂、巨野泽、湄湖、鹊山湖、平州湖等的泥沙沉淀。
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到王莽年间,黄河频频决口泛滥,济水饱受其害,黄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沉淀在济水河道,致使荥泽至巨野泽间的济水,在王莽之世,就通塞不常,迨及东汉以后,尤其是晋代,彻底淤塞。从此以后,济水以巨野泽为其稳定的源头。由于黄河之水不复入济,济水以巨野泽为源头,水色自然愈发清湛。至于巨野泽以北,济水所有重要的支流如汶水等,均发源于植被良好的泰山山区,且大多以山泉为水源,携带泥沙相对较少,由是,下游济水水色清湛更在情理之中。
早在春秋战国,济水就因水色清湛,下游便有以“清”命名之城邑。《水经·济水注》:“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璠云: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按东阿故城在今阳谷县阿城镇,清亭在其东北四十里的鱼山之北,济水西岸。《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齐师伐鲁,及清。此“清”在今长清境内,济水东岸。济水东西两岸之“清”,皆因济水清湛而得名。
两晋以后,河南济水断流,巨野泽以下的济水水色更为清湛,才有“清水”之名。及后来,巨野泽消失,汶水成为济水的主流,则济水连同汶水通得“清水”或“清河”之名。
清河之名取代济水之名,其中可能还有一层缘由,便是刘宋时期于邹平设立侨郡清河郡,清河崔、房等世家大族世代聚居于济南所在的济水下游。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那里有一条清河。清河崔氏、房氏迁居济水下游,便将“清河”一名搬来用以指称“清济”。济水得“清河”之别名,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背景和原因。
迨及北宋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水涌入济水(清河),致使济水(清河)在历城东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在历城以东古济水河道基础上挑挖小清河以通漕运,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占大清河河道,大清河从此消失。
最后,顺带说明一下“长清”的得名。长清县如今为长清区。
隋开皇五年(585),撤掉东太原郡(郡治升城,故址在今归德境内)的建置,在东太原郡原址上改置长清镇。十四年(594),“即长清镇置长清县,此长清县之始”。
有关“长清”一名的缘起,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得很明白:“因清水以为名。”道光《济南府志》卷二《沿革·长清》引《旧志》云:“以迩大清河得名。”这是“长清”地名的正解,原本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道光《济南府志》和《长清县志》俱引述《(山东)通志》:“今按清水去县十里,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齐长城巨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认为“长清”一名是从“长城”、“清水”各摘一字凑成,这显然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自汉代以后,黄河屡屡决堤泛滥,黄水侵及济水(清河),总会严重影响到济水一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才有“长清”一名的出现。“长清”寄予着一种美好的企盼,那便是黄河安澜,清河长清。
(作者:张华松系济南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