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81790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郑州地名特色漫谈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9-21 阅读:5211 次

■ 文: 秦培丰

 

  九州之中,豫州居中,所以又称中州。五岳之中,嵩山居中,因之称为中岳。中州之地谓中原、中土。中原之国谓中国。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第一次提到“中国”。这里所说的“中国”即指周公测天量地寻找的地中——“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已申遗成功)的嵩山地区。 战国时秦国大臣范睢在为秦王谋划兼并天下之策时曾说:“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者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中国”是一个范围逐步扩大的地理概念,从最初的一片区域,扩大为整个华夏,乃至一统王朝及多民族国家。

  地理上的郑州。郑州为“天地之中”,历史上素有“西控虎牢,东蔽大梁”、“北通幽燕,南达湖广”、“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心地带——华夏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乡。

  历史上的郑州。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最久远的古都;为最早的城市;有最古老的聚落;中国的“三商之源”(商人、商业、商品)在郑州……郑州有3600年的历史。

  现今的郑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首个国家战略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等六个国家战略叠加区域。

  未来的郑州。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商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

  以上诸多因素,造就了郑州绚烂多彩、人文气息浓厚的地名。

  一、郑州城区道路名称特色

  郑州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说古老她有3600年的历史,说现代她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地名作为“活化石”,她以鲜明的区片地名特色真真切切地记下了郑州的苍桑巨变、丰功伟业。

  ()“经”天“纬”地的郑州

  以经X路、纬X路和政X街命名的区片道路,集中在行政区——即省委、省政府所在区域。以“经”、“纬”、“政”字为引领的道路名称,一是指位 ()性很强,即东西为纬,南北为经;二是含有新中国诞生,改朝换代,扭转乾坤,人民当家执()政,开创伟业,经天纬地,开创历史新纪元之意义。所以,一提起经X路、纬X路、政X街人们会马上意识到所在的区域。这种命名方法是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使命、特定的城市功能区,在郑州地名规划中,将政治含义、指位功能、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 “三商之源”的郑州

  郑州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商业和商人经商的商,来源于在郑州建亳都的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之后,商代人失去了土地,周称无土地而做生意的人为商人。商汤的宰相伊尹是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家,他十分重视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他是第一个以华丽的丝织品换取夏人粮食的商朝人。他还十分重视商品流通,认识到“重则至,轻则去”的商品流通规律,促进了经济发展。周代的贝币流通是在商代的基础上进行的。郑州地区的商业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达到了高峰。当时国家对商人的政策十分宽松,郑桓公与商人订立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①这是我国第一个见诸文字的商业政策。

  隋、唐两代,是郑州商业史上又一繁荣时期。北宋时期,汴京繁荣的商业贸易曾对郑州有所影响。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就有山东泰安商人到郑州做买卖的描述,但终未形成气候。元至明代,兵乱、天灾不断,郑州的商业始终未得到发展。到19世纪末,一度繁荣兴旺的古城郑州已经衰落成一座商业凋敝的小县城。20世纪初,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郑州的商业贸易又渐趋繁荣。

  郑州商城,是一座比安阳殷墟更古老的商代王都。

  郑州谓之商城。据国家断代史工程研究成果佐证,历史上郑州曾为商之亳都;也就是商之都城;青铜重器——商鼎——河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就出土在郑州中心城区。商朝、商都、商鼎——商之文化源泉。近代史上的郑州,中国的商会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郑州商会成立,1910年改称商务总会。190811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开放郑州商埠。1922年,北京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开郑州为商埠。郑州曾一度称为“华北大都市”。这种“商”文化从古延续到今。改革开放之初,郑州上演了闻名全国销烟弥漫的商战。这犹如强劲沙尘暴的商战,确立了新时期郑州在全国商界的标杆地位,推动了全国“商”文化的全面发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在证明郑州是华夏民族“商”文化之源、之中心。表现在地名上,“商”也是浓笔重彩的亮点之一。据统计,郑州城区有20多条含有“商”的道路名称。如商城路、商都路、商鼎路、兴商路、通商巷、德化商业步行街、商务外环路、商务内环路、商务东一至东五街、商务西一到西八街、商贸路(已更名英协路)……等。除此,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街也有20多条:如:德化街(以德立街、以德教化之意)、大同路、磨盘街、银行街、盐店后街、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福寿街、正兴街、兴隆街、德成街(因德成胰皂而名)、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乔家门、操场街、太康路、南顺城街、北顺城街、万顺街(因巨商刘万顺而名)等。这些散发着古色古香、蕴含着浓厚“商”文化内涵的地名,赋予了这座古城悠久苍桑的厚重感。这些名字,聆听起来大气磅礴,咀嚼起来唇齿生香,品尝起来味道纯正,铿锵音韵余音绕梁,追溯历史穿越时空,忆及往事血脉贲张。

  ()崇“文”尚“德”的郑州

  “文”与“德”尤如一对孪生姊妹。古与今,不少人的名字就叫“文德”呢!

  先说“文”。这类崇“文”的地名集中在龙子湖高校园区(即大学城)及其辐射的周边区域。该区域为教学、科研(即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为时下称之为“文化人”的集聚区——号称文化高地。在编制地名规划过程中,如何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恰如其分,拿捏准一个度,确实费了一番心思。冥思苦想中我们想到了从高校校训中采词。众所周知,高校校训是高等学府中经文人千锤百炼的结晶,用校训作为采词是再恰当不过了。果然,在专家评审论证中,采词方案一次就通过了。并且,专家意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道路网络规划对地名规划的制约是很大的。明理路、博学路、崇德路、尚贤路、鸿学路都在此区域内。我们根据明理路的道路形态,以及与周边河流、快速路的相对区位关系,设计出了倒U形垂钓式系列化复合型地名规划方案。此种方案得到规划委托方和评审论证专家的认可。

  文化高地,科研重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场所,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在老城区早就有文化路、文昌路、大学路、文博东路、文博西路等20余条“文”字头道路。

  再说“德”。“德”在华夏民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汉民族自古至今有一个深入骨髓的理念: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万品德为先。世俗人眼中:无商不奸。但是,郑州的一条享有盛名的繁华商业街——德化街,却是来郑州经商的一个外地老板起的名。“小人趋于利”的古训在这里被颠覆了。可见,崇德、尚德、德尚在古代就成为商人自觉的律条。

  现今的德化街、敦睦路这些古老地名仍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包括明清时期的敏德街(即现今的东大街)亦是如此。有时在想,这从古延续至今的繁华是否受到古商人荫德的庇护呢?又想,又何止于此,是所有有德之人共同庇护的结果。不是吗?!

  现今城区道路名称中嵌入“德”字的有德化街、德济路、德成街、明德路、明德里、庸德里、三德里、德风街、德厚街、民德街、地德街、明德街、德善街、德化胡同、德化东街、南德化里、北德化里等。地名规划中待批的有崇德路、尚德路、德尚路等。

  师从古人,发扬传统,崇尚美德。郑州在地名上做到了一些。但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重拾诚信,重德修身。这是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的!既然地名属于文化,那么她就有改良民风、教化育人之功能。地名应该怎么做?地名应该这样做!这是我们在长期的地名工作中得到的启示。

  ()“山”高“水”长的郑州

  “三山五岳”名闻遐迩。家喻户晓《我的中国心》中的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大中国》歌词中写到: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祖国的名川大山在每个公民心中,是神圣的,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我们常把黄河比作母亲河,比着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地、黄河是与蓝色文明相对应的黄色文明的代表。以山川名称命名的区片道路,集中在中原和二七区,并以中原区为主。按照我国地形地貌特点,以山脉命名的道路都是南北走向,以河流命名的道路都是东西走向。为合理利用地名资源,以名川大山命名的道路,主要是跨行政区的主干道。以体现地名资源与道路规模相称的命名原则。如: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为嵩山路、桐柏路、秦岭路、峨嵋路、紫荆山路等,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为黄河路、长江路、淮河路等。同时,我们还尽量用本省、本市山川河流名称,按照自然地理中相对方位与道路之间相对位置大致对应的原则命名道路。以期达到宣传家乡、热爱家乡之目的。

  () “万紫千红”的郑州

  走进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象走进了郑州地名的百花园。因为是花海,又象是蜜蜂的乐园。嗅觉上,闻到的不仅有沁人心脾的桂花浓香,亦有心旷神怡的玉兰清香;你的味觉、味蕾会忙得不亦乐乎、应接不暇。视觉上,不仅有傲霜斗艳的金菊,亦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如此,你生一双复眼恐怕不一定够用呢!听觉上,不仅有梧桐树上的凤凰和鸣,亦有翠竹的拔节声响;那是一首律韵悦耳的生命交响曲。当你踟蹰在这凝碧叠翠、香溢四海的环境中,尘世间的一切喧嚣和烦恼早已烟消云散了。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主体为中原区的沟赵乡、石佛镇。该区是地名“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其地名设计理念为: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以植物名称作为道路专名,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在科学技术领域要重新找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必定使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又因,开发区要发展,就要大力开展“三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工作,就要做好 “三引进”的基础性工作。栽了梧桐树,不愁凤凰来。这就是当时地名规划的思路。

  该区范围内道路专名几乎全为植物名称。如月季(郑州市花)街、牡丹路、腊梅路、金菊路、玉兰街、迎春街、莲花街、海棠街、桂花街、樱花街等,又如梧桐街、桃李路、翠竹街、雪松路、红松路、紫竹路、木棉路、洋槐街等。并且南北向道路通名为“路”,东西向道路通名为“街”。形成“街路垂直”的区片地名格局,极大地增强了指向()功能和区片地名特色。

  为提高城市绿化、美化的品位,达到名实相符的效果,我们曾建议政府在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时,多多种植与道路名称相对应的植物。

  ()“四季分明”的郑州

  郑州地处中原,全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河南号称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且人口密度大。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里适宜人类繁衍生息。能否将这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气象征候以地名的方式予以呈现?我们便自然想到了代表中国历法精华的二十四节气。但是,由于汉民族的习俗,不是所有的节气名称都适用于地名规划的。况且,节气名称的数量也非常有限。为弥补采词方面的不足,我们采用与季节有关的景象、植物等作为补充,以期全方位展现不同季节的气象征候。理清了思路,我们便在编制《郑州二七新区道路名称规划》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该规划依据城市规划中道路网络、水系形态规划和地形地貌、区位等要素,结合《易经》八卦中的方位,遵循春夏秋冬循环交替、日月运行轮回往复规律,将华夏民族独创的农历与农耕文明完美结合。具体设计理念为,将四个相邻、相对独立的区片分为春、夏、秋、冬。在这四个区片各以对应的节气名称、气候、景色、植物为采词。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小区片,又共同组成春夏秋冬一个大的整体地名区片。该规划于2014年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顺利通过审批。

  我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发明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可喜和巧合的是,2016年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将《郑州二七新区道路名称规划》作为大礼,以庆祝申遗成功之大喜。

  ()“秩序井然”的郑州

  序列化特色地名区片分布在城区不同的区域。

  民国初年,火车站地区有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分为东三马路和西三马路)。一马路离火车站最近,就在当时的售票房后面,所以又称票房后街。1913年,由商户集资拓宽路面并取直。1915年竣工后,票房后街改称一马路。另一条路在火车站北侧,因当时在道路两侧临时建起的货栈、仓库较多,二马路俗称货栈一条街。1931年,随着商埠规模日益扩大,一马路南段向东延伸的街道被称为三马路。

  除此,亦有一、二、三、四、五道胡同等。

  以上均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老地名中的序列化名称。

  郑州人通常所说的行政区,即上世纪五十年代省委、省政府由开封迁郑以后的所在区域。该区域有经一至经八路、纬一至纬六路、政一至政七街。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郑州成为省会城市后命名的道路名称。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面积158.7平方公里。该区南北方向的道路由西向东排列,为第一至第二十二大街;以航海路(东西方向)为对称轴,两侧东西向道路,又分别命名为经南一至十路,经北一至六路。体现了“东西为路(),南北为街()”指位特点。郑东新区南北向的如意河两侧,则命名为如意河东一至十街、如意河西一至十街;在龙湖区域,以龙源路为对称轴,以东为龙源东一至九街,以西为龙源西一至九街;亦有商务东一至五街,商务西一至八街;商务内环路、商务外环路。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道路名称。

  其它亦有东三街、万顺街、三益街、三兴里、三多里、三德里、三北街、三同里、三峡路、东一至四街、峨嵋一至三路等。

  序列化命名方法,因为井然有序,次第相依,体现了地名好找易记、指位功能强的特点。

  ()“东南西北中”的郑州

  嵌入“东南西北中”的道路名称,不但忠实地记载了郑州这座古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强化了对道路的认知和可识别性。这种古城面貌复原式地名,引领我们走进时光隧道,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不同历史时期古城的面纱,显现出郑州古城一路走来的真容。如:城南路、城北路、城东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北下街、南下街;南关街、南关大街、北关大街;北顺城街、南顺城街;西里路、东里路;东关北里、东关南里、东关东里;西太康路、东太康路;京广南路、京广北路;陇海东路、陇海中路、陇海西路;中原东路、中原中路、中原西路;优胜南路、优胜北路;棉纺东路、棉纺西路;东三环路、西三环路、南三环路、北三环路;东四环路、西四环路、南四环路;中山前街、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中州大道、中秋路、西中和路、中州路、中周路、北二七路、南学街等,这些现势地名和历史地名共同忠实地记下了不同历史时期,郑州之城发展演变的痕迹。

  从以上道路名称中嵌入的方位词来看,其位置是不固定的。有的在前,如西太康路、东太康路等;有的在后,如棉纺东路、棉纺西路、河东街、河南路、站北街等;有的嵌入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方位词,从表面上看为复合型的,如西中和路、东关东里,东关北里、北三环东路、西中和路南街、西中和路前街等;有的虽有方位词,却不具指向()性,如东明路、东沙路、东升路、中秋路等;有的为方位词加序数词,如东二环路、南三环东路等;有的为人物名加方位词,如李纯吾东街、李纯吾西街等;有的没有通名,如煤场北拐、南门西拐等。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区道路名称中含有“东南西北中”方位词的道路有200多条。

  ()古典经学中的郑州

  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列五经之首,她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她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和形成。然而,经典文学中的《郑风》所咏歌、所记叙的风土民情等,就发生在郑州。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名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文化,是地名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在编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地名总体规划》时,以《诗经·郑风》为主要采词对象,选取了文辞优雅的词语作为道路名称中的专名。如秉蕳、婉如、清扬、雁行、舜英、舜华、荷华、乔松、琼琚等等。这些读来令人口齿生香的词语,给人以无尽美感的同时,也给郑州人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采词的思路和理念,在十多次港区党政联席会议和多次专家评审论证会上,均获得绝对多数的赞同。

  由于古典文学中多为文言文,词语的本义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转移,个别词语有可能佶屈聱牙、生涩难懂、读音不准。对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在道路两侧的适当位置,设置解说牌。内容包括名称由来、含义、出处、生僻字及次生僻字注音、道路长宽、建设时间、改扩建简况、两侧主要人文和自然地理要素、与周边主干道路关系等。

  ()祈福美好的郑州

  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概莫能外。具有8000多年文明历史勤劳智慧的郑州人,一直在追求和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和魂牵梦萦的向往,在地名上既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又韵味无穷,体现着精深的文化内涵。如德化街、敦睦路、和睦路、和顺街、兴隆街、福寿街、正兴街、兴商街、祈福路、健康路、兴盛路、永安路、民乐路、民主路、富民路、祥盛街、国泰路、福华街、同乐路、同安里、同庆里、兴华街、吉祥路等。有的还形成了系列化的道路名称,如团结路()、友爱路、互助路、协作路等。有的是以词组的形式命名的道路,如政通路、人和路;团结路、友爱路;移风路、易俗路等。

  以德化街为例,来谈谈地名的文化内涵和演变。

  清朝末年,德化街一带还是西关外的一片荒野,蓬蒿丛生,经常有飞禽走兽、孤兔出没,被称为“野鸡岗”。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郑州车站建成。1905年,陇海铁路通车。郑州辟为商埠之后,这里开始形成街道雏形。初名“天中里”,北段“惠仁街”。 当时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因为邻近火车站,惠仁街逐渐成为各方商旅的中转地和附近各县货物的集散地。 因“惠仁”与 “毁人” 谐音,遭商人忌讳,清末举人刘邦骥与众商合议,以“德化育人”之意,改“惠仁街”为“德化街”。

  提起郑州的百年老街道,德化街自然数一数二。按老辈人的说法,德化街繁荣时“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如今的百年老街——德化街,繁华依然。上世纪80年代,在此上演了闻名全国、硝烟弥漫的二七商战。当时的商业巨头——亚细亚是国内首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商家。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轰动全国,撩得商界热血沸腾,也引得郑州人趋之若鹜。当时对广告词改编后的时尚歇后语是:双休日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打一电视连续剧名称)——《虾球传》(与瞎毬转谐音) 非常流行。尽管是调侃戏谑之语,其知名度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闪耀着中山思想光芒的郑州

  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是划时代的。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在他的领导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努力走向宪政和共和。代表着中山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以及其继续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中山先生的先进思想和进步精神,在郑州的地名上也深深地打上不可磨灭的、鲜明的印记。

  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政郑州,为纪念北伐战争和缅怀孙中山先生,初称“洋街”,后称马路大街,京汉铁路通车后曾名为大通路的一条路,取孙中山提出的“世界大同”之意,更名为大同路。先后曾名为道学胡同、卢医庙前街,更名为平等街。将市政府周边的道路按方位分别命名为中山前街(原为衙前街)、中山东街(原为敏德街)、中山西街(原为里仁街)、中山南街(原为咸宁街)、中山北街(原为清平街)。“大十字口”也因此称之为“中山大十字”,鼎新街(原为火神庙后街)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思想得到发扬光大。表现在地名上,宣传中山思想的系列化地名大量出现。如大同路(此前又更名,此复名)、博爱街、共和胡同、共和新街、五权路、平等街、自由路、和平路(街、坊)、复兴里、民生路、民主路、民治街、民有街、民享街、民强巷、团结路()、友爱路、民爱街、建华街、兴华街、富民路、民乐路、民诚街、民丰街、民信街、民德街、民安路、爱民路()等等。

  彰显中山思想形式不仅体现在道路名称上,村镇名称上也有体现。如巩义市的新中镇和隶属于大峪沟镇的民权村;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办事处的五龙口村曾改为五权村,大孟寨曾改为三民村;金水区的原庙李镇的庙李村曾改为中山村。这些村直到解放才恢复原名。

  我们认为,系列化地名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隐性系列化地名,从字面上乍一看不像是系列化地名。但仔细研究它的内容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如前所讲的中山思想系列化地名。而显性系列化地名,则直接从名称嵌入的字及字所处位置看,就可一目了然。

  系列化地名不限于以上所讲。中原区的南北为山,东西为水,均是系列化地名;二七区的连云路、碧云路、青云里、洁云路、祥云路等,亦是系列化地名;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植物名称为特色的区片地名,也是系列化地名。总之,这种系列化地名,在郑州城区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十二)五大行业中的郑州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在郑州的地名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先说“工”。有工人路、工农路、工人南路、工业路、工业东路、工一至四街等。

  再说“农”。有农业路、农科路、农业路东、农业东路(东西向)、农业南路等。

  三说“商”。有通商东巷、通商西巷、南仓街、南仓西路、南仓西里、煤仓街、煤仓北街、煤仓北拐、菜市街、菜市西里、市场街、市场路、药厂街、商务东一至六街、商务西一至八街、商务东一至五街、商务外环路、商务内环路、市场东一至二街、市场西一至二街等。

  四说“学”。有大学路、郑大市场南街、育才路、勤工街()、俭学街、学院路、学前街、沿学街、南学街、书院街、学理街、博学路、文学街、文秀街、文赋街、文化路等;古有贡院街等。

  五说“兵”。信息学院 (军事院校,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 路。

   (十三)有着浓郁“乡思”、“乡情”、“乡愁”的郑州

  郑州这座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诞生、理政,华夏民族的第一个邦国在这里建立,华夏民族的第一个都城也在这里……苑陵故城、郑韩故城、汉霸二王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河文化、唐庄遗址、西山遗址、楚河汉界、鸿沟遗址、观星台、天地之中的古建筑群……嵩阳书院及李白、杜甫、白居易、列子、韩非子……少林寺佛教祖庭与十八唐僧救唐王……8000年前,世界还处于蛮荒之时,嵩岳东麓与亚细亚新月形地带已成为两颗照耀东半球的文明之珠……。

  嵩山路,每念及此,总让人想到嵩门待月如诗如画的情景,让人想到挺拔巍峨的中岳;伏牛路,让人想到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革命老区;黄河路,让人想起哺育了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而贡院街、书院街、南学街、裴昌庙街、府前街、布厂街、代书胡同……这些路名,让人想起在郑州这座具有3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内发生的许许多多的过往故事……这些过往故事是我们郑州人心中的“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是赖以寻找精神家园的所在。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老地名,让“情”和“愁”延续下去,并讲好郑州故事。讲好郑州故事是我们当代郑州人的使命和责任。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来中国如果不来河南,等于没来过中国。一部华夏史,半部在河南。有鉴于此,我们郑州人的自豪感、光荣感与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是等量齐观的。

  (十四)出行便捷的郑州

  交通拥堵,成为当前困扰许多城市出行的通病。郑州也不例外。郑州市政府多年来,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地名管理方面来说,无论已命名的道路,还是地名规划中的名称,还是因为城市改造而消失的道路名称,从中能够看出政府和地名管理部门曾经或正在作出的努力。

  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建设工程开始实施,“A”字型高铁已经通车。郑州独有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近年来,市政府提出了15分钟上绕城高速,半小时内出城上高速的目标。总之,郑州交通现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从这些路名中可以窥见之一斑:郑开大道、两都大道、同程大道、开来大道、金龙大道、航天路、航空路、航海路、航达路、民航路、郑航路()、机场路、陇海路、陇海快速路、京广路、京广快速路、货()站街、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交通路、西站路、西站北街、郑上路、新郑路、郑密路、郑平路、郑汴路、郑尉路、站北街、通站路、南三环路、南四环路、西三环路、西四环路、东四环路、北三环路等。

  (十五)展现时代风貌的郑州

  地名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无不打上每个历史时期特有的、鲜明的印记。象文人们代人写状纸而作为职业形成的“代书胡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去不复返了。“代书胡同”也只有在那个诞生这个地名的历史时期,才出现的特有职业——“代书”。时过境迁,“代书”作为部分文人的一种职业现象已风景不再了。但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她却永久地存在华夏文明的典籍之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时空在转移。改革、发展、科学、创新、和谐、与时俱进,是赋予当今时代主观和客观的共同要求。城镇化不可逆转地快速发展,大数据应用的急剧需求,互联网+时代风暴的到来……也给地名管理带来新的考验。创新路、建新街、和谐路、科学大道、金融街、市场街、和盛(寓意和谐盛世)街、启新(寓意开启新生活)里、永和(寓意永久和睦)里……一批新颖时尚的地名大量涌现。同时也有一些较为直白的地名,如研发路、科研街、科技街、林科路等仓促登场。但是,更多的则是符合城市规划、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寓意贴切地名的集中展现。如航空港区形成了突出“航”字系列化区片地名,保持并强化了的“港”字原有地名区片特色。以“九州”、“五湖”、“四海”名称作专名,并隐含“九五之尊”、“重九”之义,规划中原航空新城快速路和贯通规划区域内的主干道名称,彰显首个航空港先行区广覆盖、通四方、海纳百川博大胸襟。以八大古都之古称或别称,规划核心区的快速路和主干道,寓意华夏民族的根祖文化在中原,历史上这里长期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郑东新区在省行政中心——规划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形成了“同德”、“同心”、“同行”、“同向”、“同力”、“同源”、“同和”等序列化和系列化复合型地名区片的组合体。同时我们重点展现了“和”与“同”的规划理念。我们将其称为“系列化与序列化地名区片复合型”地名规划的方法和理念,当作我们在地名规划实践中的又一种尝试和探索。在已经规划、尚未开发的住宅区,我们采用七种颜色的植物名称,来规划道路名称。寓意未来的业主能够过上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十六)彰显“龙”图腾的郑州

  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说郑州为“龙”的故里,是因为汉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这里。汉民族尊崇龙,炎黄子孙崇拜“龙”的图腾。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加强统治,都将自己说成“真龙天子”。民众中关于“龙”的理念也根深蒂固。寓言故事中的《叶公好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正因如此,郑州在郑东新区城市规划中就有了“龙”形之湖,并名之为“龙湖”。为体现城市规划的理念,在地名规划中,就有了龙源路、龙津路、龙沄路、龙曜街、龙腾一至四街、龙翔一至四街、龙源东一至九街、龙源西一至九街、龙湖外、中、内环路以及熙、衍、泽、润等能体现龙与水关系的系列化和序列化地名。

  (十七)城市之林中的郑州

  以行政区划名称中的专名,作为城区道路的专名命名道路,其知名度之高和数量之多应首推上海市。上海市城区以省名称中的专名作专名命名的道路多为南北向,以城市名称中的专名作为道路专名命名的道路多为东西向。这样可从不同专名中判断道路的走向,即具有方向的可识别性。

  郑州在上世纪在用城市专名作为道路专名命名道路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以城市专名作为道路专名的道路名称中,道路专名既有本省的地级市名称,也有外省的城市名称。以本省城市专名(包括乡镇名)作道路专名命名的道路有:洛阳路、南阳路、许昌路、新乡路、信阳路、安阳路、济源路、宝丰路、登封路、封丘路、淮阳路、灵宝路、临汝路、孟津路、新安路、洛宁路、汝南路、聂寨路等。以外省城市专名作道路专名命名的道路有:杭州路、苏州路、扬州路、兰州路、常州路等。

  除此,亦有在两个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中各取一字,组成两个字作道路专名的。如郑汴路、郑平路、郑密路、郑新路、郑上路等。此类道路名称导向性较强。

  (十八)一百多“里”(巷、胡同)的郑州

  里巷文化,也是老郑州的一大特色。在郑州这座古城的老城区,小街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叫“里”的多——以“里”命名的小街道有100多条呢!

  关于“里”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里,居也,从田从土,会意。”在古代乡村里有里长。另有研究者称:“里”是一个表示大约相当于二十五户比邻而居的长度。它在造字之初是一个量词。

  据古籍记载,早在西周就已有了“里”。作为居民活动基层单位,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周礼·小匡·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管子·小匡篇》:“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有的叫里长、里正”。 《管子·小匡篇》,还有关于里正的叙述等等。作为基层组织,其户数不一。《周礼》为二十五家,《小匡篇》为五十家。这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割据而形成的。后来,里的户数参差不齐。带“里”的街道,作为居民活动的基层单位,一直延续到现在。

  “里”的命名,亦都有因。

  以行善积德而命名的有:三德里、庸德里、文德里、德化里、仁寿里、永康里、友爱里、德让里、武英里、明德里、同善里、北德化里等。

  以吉祥、纳福、嘉语而命名的有:福庆里、南庆里、北庆里、新春里、富春里、宝昌里、天中里、玉庆里、维新里、华丰里、惠芳里、裕元里、裕亨里、裕贞里、裕信里、宏农里、东兴里、汉昌里、民权里、兑周里、鼎兴里、启新里、启明里、金沙里、三兴里、智仁里、三多里、九如里、三元里、复兴里、荣华里、文华里、聚玉里、永盛里、福庆西里、福庆中里、同庆里、普庆里等。

  以象征社会安宁、欢乐的有:保安里、清平里、升平里、青云里、太平里、同庆里、和平里、普庆里、丰乐里、平安里、康乐里、永和里、郑新里、东太平里、西太平里、民乐里、民乐东里、民乐北里、民乐中里、新民里等。

  以振兴中华、振兴经济命名的有:振兴里、振兴东里、振兴北里等。

  以地形地貌和方位而命名的有:天成里、东天成里、西天成里、陇海南里、东关西里、东关北里、东关南里、前阜民里、后阜民里等。

  以人名地名而命名的有:维新里、华丰里、晴川里、郑新里、菜市西里、前阜民里、后阜民里、南丁兴里、北丁兴里、南仓西里等。

  以花草树木、行业、名胜命名的有:菜市里、关中里、陇海里、钱塘里、振兴里、豫丰里、睛川里、北仓里、南仓里、德成里等。

  这古而老的“里”亦形成了系列化:裕元里、裕亨里、裕贞里、裕信里。

  这些“里”之街巷,古朴高雅,或新或旧,或平或奇,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可见老城地名浩若烟海,繁若星辰,令人目不暇接,充分显示了这座城池历史悠久的特点。

  里巷的魅力在于内心的感悟,使人们有着强烈的家园感。在里巷里走一走,看一看,时光在瞬间倒流,现代繁华都市里的躁动不安顿时无影无踪。在里巷里,和久居这里的老人们倾心长谈,他们会告诉你里巷的安逸和这里曾经发生的事,言谈中他们充满着自豪感。当你独自在曲径通幽的里巷中穿行,左弯右拐也不会迷路,任由天马行空,纵情体味那挥之不去的怀古情结。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居民是住在里巷,来自五湖四海,五方杂处。旧时形形色色的现象,都在大小里巷反映出来。

  “胡同”即小街巷。“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旧时,胡同的名字一般都依靠人们口耳相传,至于用文字写成街牌挂在胡同口,那是清末民初才有的事。

  郑州有多少胡同呢?据史料记载:郑州曾叫胡同的街巷有主事胡同、代书胡同、大东胡同、赵家胡同、刘家胡同、阴家胡同等37条,大都在老城区。久沿至今的有:庙胡同、康家胡同、寺胡同、所胡同、火神庙胡同、硷滩胡同、藏家胡同、三官庙胡同、孙家胡同、富井胡同、道学胡同、堂儿胡同、奶奶庙胡同、五道庙胡同、半截胡同、穿心胡同、唐胡同、丁字胡同、平安胡同、光明胡同、清真胡同、弓家胡同、通商胡同、裴昌庙胡同、李氏家祠胡同、一道胡同、二道胡同、三道胡同、四道胡同、五道胡同等。

  里、胡同、巷、弄,作为通名一般用于比较狭窄的街道;在适用对象上一般都是较小的老街旧巷;在地理区位上一般都集中在老城区;在时间上一般都是比较古老的。就胡同而言,郑州的胡同最早形成于元朝,明、清时期得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郑州曾叫胡同的街巷共有37条,大都在老城区,管城区最多。目前尚存的胡同有13条:代书胡同、东胡同中、刘家胡同、头道胡同、三道胡同、四道胡同、五道胡同、主事胡同、赵家胡同、德化胡同、光明胡同、建安胡同、幸运胡同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成区扩张异常迅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三倍多,城区改造、拆迁力度空前,导致城区中短而窄的“里”(巷)大量迅速地消失。但是从九如里、三多里、三德里、广元里、文寿里、六合里、裕元里、彭城里、宝昌里、同善里、天中里等老街名中,我们依然能够闻到散发出来的香醇悠长的文化韵味!从众多的“里”中,我们仍然可以解读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与“老”!

  (十九)历史文化趣味中的郑州

  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街道名称非常富有历史特征和趣味性。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以历史遗迹命名的有:商城路、商城东路、商城里、塔湾、塔湾西路、管城街、管城东街、管城西街。

  2、以旧衙署机关命名的有:法院东街、法院西街、营门街、书院街、南学街。

  3、以牌坊、寺庙命名的有:砖牌坊街、清真寺街、清真胡同、裴昌庙街、关岳庙街。

  4、以行业命名的有:南菜市街、北菜市街、印刷厂街、烟厂东街、烟厂西街、货站()街、豫丰街、代书胡同。

  5、以姓氏命名的有:南乔家门、北乔家门、张家门、李家门、宋家门、黄家门、藏家门、刘家胡同、杜家花园、魏庄街、杨庄街、王庄街、马村街、马渡街。

  6、以河、坑、桥、岗和距离方位命名的有:东河阳街、西河阳街、黄殿坑大街、南关街、南门西拐、西门南拐、二里岗、东十里铺、南五里堡、南十里铺。

  (二十)地名之最中的郑州

  “地名之最”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概貌。那么,郑州这座古城在地名方面有以下之“最”。

  最古老的街道——管城街。管城最早见于公元前398年, 596年置管城县, 606年废管城置郑州, 1072年废郑州置管城县隶属开封府, 1206年改管城县为故市县, 1235年复称管城县, 1368年管城县入郑州, 1724年郑州升为直隶州,1913年郑州改为郑县,1948年复置郑州市。管城街为历代管府所在地,管城街历史悠久,寓意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古老街道最集中的区——管城区。管城区是古管国、管县的治所所在。如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大同路、布厂街、平等街、博爱街、代书胡同、主事胡同、关岳庙街、明远路、磨盘街、砖牌坊街、贡院街、黄殿坑、管城街、操场街、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德化街、延陵街、苑陵街等古老街道都在管城区。

  最窄的胡同口——维新街北口。管城回族区的维新街,其北口仅宽76厘米,每次只能容一人通过。

  最窄的胡同——柳叶坑胡同。位于管城回族区的柳叶坑胡同北段,宽度只有125厘米。

  最窄的“路”——明远路。明远路宽度只有3米,有的路段仅1米。

  最窄的“街” ——西中和后街和西工房后街。位于二七区的这两条街,宽度仅1米。

  最短的街道——东关北里。位于管城回族区的东关北里,长度只有60米。

  最短命的道路——文苑路。即现在的金台路,2006年命名,因其与郑东新区的文苑路重名,2007年更名为金台路,只有一岁便夭折。

  名称笔划最多的道路——鑫苑路。仅鑫字就有24划,加上苑字8划,共32划。

  名称字数最多的道路——经开第十一大街等。多达7字之多。郑州市规定地名字数一般不超过6个。

  称谓最多的街道——管城街。管城街由于历史悠久,一路走来,先后有8个称谓。元朝郑州名为管城县,县政府设在管城街,街名遂称县前街。旧时称县府为衙门儿,又称衙前街。明清时期管城街曾名时丰街。1913年郑州改为郑县,恢复县前街。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政郑州,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纪念北阀战争,该街改名为中山前街。1948年郑州解放,市政府设在该街,改名市府前街。1958年省会迁郑后,市府西迁复称管城街。1966年管城回族区改为向阳区,该街遂改名为向阳路。1979年向阳路分段又改称向阳北路。1983恢复管城回族区,管城街复名至今。

  “一线多名”中“名”最多的道路——中原西路、中原中路、中原东路、正兴街、西大街、东大街、郑汴路、商都路共8个名称,由西向东依次分布在一条路上的不同路段。这条路上不同的称谓,恰恰描绘了郑州这座古城演变发展的轨迹。东大街、西大街、正兴街是明清时期的道路,现在依然是商业繁华的街区。这些名称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她承载着郑州人的记忆,常常勾起人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由于不了解郑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媒体曾以较大篇幅报道此事,并呼吁更名。

  地势最高的马路——秦岭路。位于中原区的秦岭路与中原路交叉路口处,比二七广场地平面高出28米。

  地势最低的马路——东明路。位于金水区的东明路北端, 比二七广场地平面低9米。与秦岭路与中原路交叉口处相比,高低相差37米。

  最长的道路——中州大道。中州大道,北起大河路,南至南四环,全长26000米。

  最宽的道路——如意东路。位于郑东新区的如意东路,南起龙湖外环南路,北至CBD副中心,长4000米,双向16车道,有3条绿化隔离带,中间宽50米,堪称街心花园,两边各有宽3米的绿化带。

  最直的马路——中原路。主体在中原区,横跨二七区、中原区,西接荥阳市的中原路,为东西向最为笔直的道路。

  (二十一)“文革”——“红色地名”时期的郑州

  我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都会发生一些地名的变动。从古到今地名变动较大的有三次,为王莽新政、钱镠(Liú)立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地名作为上层建筑范畴文化形态的本质属性。

  “文革”(即“文化大革命”的简称)是一场空前的大浩劫。这场大浩劫冲击的不只是地名,而是对社会的全面冲击。就地名而言,十年内乱导致各地乱改地名成风,有些城市新改地名竟达80%以上。据有关资料,关内有个市有地名2362条,仅保留30条未改。结果一度使邮局30-40%的包裹、信件无法投递,造成十分严重的积压、丢失、失密。地名的混乱给生产建设、电讯交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和损失。粉碎“四人帮”后,各地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把一些乱改的地名又恢复了原名,受到群众欢迎。我认为,这也是一次地名领域的拨乱反正。

  “文革”时期的郑州,地名工作也未幸免于难。现举例如下:大同路改为反帝路,苑陵街(一说东大街)改为反修路,太康路改为红卫路,北下街改为政权路(时间很短,未叫响),花园路改为中华大道(时间很短,未叫响),三多里改为三同里(意为“同吃同住同劳动”),汉川街改为二七十街;平等街改为迎新街;书院街改为红光东街;主事胡同改为新风街;关岳庙街改为创新街;花园街改为二七六街;延陵街改为二七七街;苑陵街改为二七一街;南学街改为红光西街;砖牌坊街改为立新街;清真寺街改为团结街;福寿街改为胜利南路,铭功路改为胜利北路;博爱街改为革新街;敦睦路改为胜利南街;福寿街改为胜利南路;裴昌庙街改为更新街;德化街改为中二七路;郑大南路改为劳动路;碧沙岗东街、东二街、西街、西二街、南街、北街、中街,这7条街改为劳动市场一至七街。亦有某路改为跃进路。曾闻有斗私路、批修路。红旗路、红专路保留下来,沿用至今。碧沙岗公园曾被改为劳动公园。

  以上改名都发生在“文革”时期。值得强调的是,有些老街道在“文革”之前因城区改造消失,或因一线多名而合并,而逃过了一劫。这些街道大都是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改了名,又分别于1979年、1983年恢复了原名。

  关于“文革”期间改地名之事,据民间资料称:“'文革'初期郑州刮起了一股老街道更名风,仿佛一夜之间全城50多条老街道的名称统统披上了'红色'外衣……在这场更名风中郑大南路也未幸免。按照更名者的逻辑,知名高等学府——郑州大学的师生都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臭老九',是'革命'的对象,应该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浪中接受'洗礼'和劳动改造。这大概就是郑大南路更名为劳动路的时代背景。”

  纵观改名的结果,不但斩断了文脉,而且导致了文化内涵的顿失。割断历史,我们将成为无根所依的缥缈者,将存在于悬浮迷茫的空间环境中。浩劫的教训是惨痛的。非“文革”期间的1983年,将贡院街改为法院东街,文化的流失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浩劫的惨痛教训是:切记,慎改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州非常有名的大同路、铭功路,民国时期也曾有改名的故事发生。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字经扶),曾将大同路改为“经扶路”;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驻郑时,曾将铭功路改为汤公路。结果是群众不买账,留下笑柄。

  从历史的角度看,郑州地名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改名过程。一次是冯玉祥于1922年、1927年两次督豫期间,为弘扬中山思想而更名;另一次便是“文革”更名风暴。第一次更名大多在解放后即恢复了原名。第二次被更改的地名,大多数分别于1979年、1983年恢复了原名。

  (二十二)有着浓郁丝绸(纺织)文化的郑州

  郑州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荥阳青台古墓葬中出土的丝绸织物和近期出土的玉蚕得到佐证。“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国际大战略。中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郑州是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纺织基地。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的纺织产品曾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州也因此被誉为纺织城。从以下的地名可以看出郑州在纺织领域或行业曾经的辉煌:棉纺路、棉纺东路、棉纺西路、棉纺一至三街、棉织路、纺织路、郑棉六厂东街、郑棉六厂西街、郑州印染厂、郑州色织一厂、郑州色织二厂、郑州毛纺厂、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国棉一至六厂等。郑州曾沿一条长达近3公里的道路两侧,规划建设了6个与纺织有关的大型工厂及其配套设施,集聚了数万纺织工人。

  纵观郑州城区道路名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名区片在证明一个问题,就是在道路名称规划和命名上,郑州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从道路通名、规模、相互关系来讲,如作简要归纳,各具特色的地名特点是:在道路规模上,宽度在80米以上的为“大道”,主干道多为“路”,“路”的规模较大,“街”的规模较小,“里、胡同、巷”多为老城区的狭窄街巷;在时间上,老的道路通名多为“街”,新的道路通名多为“路”;在以“街”、“路”通名来规范区片道路走向时,“街”与“路”是互相垂直的;在道路名称中嵌入方位词时,道路走向为“东西为横,南北为纵”;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以城区中心和聚落等作为参照物时,嵌入方位词的道路走向,则为“东西为纵,南北为横”;南北为山,东西为川;南北为经,东西为纬等。这种规律和特点,可概括为:“老街新路”、“路大街小”、“街(大道、路)长里(胡同、巷)短”、“街路垂直”、“南北山东西川、山川垂直”、“ 南北经 (纵向道路)东西纬 (横向道路),经纬垂直”。

  2016年,由中国地名学会城市地名专业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城市地名——论文汇编(第一辑)》《前言》中称:城市地名是地名生长地,也是地名文化景观的集中发生地,还是当代地名管理的主要区域。研究城市地名,就抓住了地名研究的重点和关键。多年来,我们执意打着创新的旗帜,对旧的地名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比较、鉴别、思考,敢于从现今的社会需要出发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在努力工作中,有取得成绩时的喜悦,也有遭受挫折时的教训和启示;既有鼓励、祝贺之语,也不乏逆耳尖苛的批评之声。苦口良药利于病——这是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概。总之,我们在褒奖和刻薄之声中,一如既往地做了该做和应做的事情。

  二、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名称

  行政区域名称真正从制度上确立,应该是秦始皇灭各路诸侯,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地方建立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管理机构,我国行政区域名称便由此而来。

  简单来说,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时期,完备于秦朝。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因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区域而得名。

  郑州市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有乡镇办178个。其中乡16个,镇73个,街道办事处89个。总面积7446.2 平方公里,总人口956.9万人,建成区面积1054 平方公里。

  ()县、县级市、市辖区名称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 ,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从春秋两种类型的县可以看出,县的设置及名称一般都与国家的重大事件相联系。除此,县的设置及名称还与重要的地理形势相关联,与历史上重大事件的遗存有关,与交通区位有关。

  1、因历史上重大事件而得名

  历史上诸如皇帝祭祀、巡察、封赐等活动,国都和城池的建立和迁移等,这些都属于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关乎着国家的兴衰,主宰着民众的命运,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作为地名却象典籍一样将这些重大事件都记录了下来。

  登封市  古代称阳城,为仓帝都城。秦初置阳城县。隋设嵩阳、阳城二县。唐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5),武则天登嵩山,封祀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元“万岁登封”而得名。同时改阳城为告成,后阳城并入登封。19944月撤县设市。

  中牟县  为春秋初期郑大夫祭仲的封地,“中”、“仲”音近,且城北5里许有牟山,故名。

  二七区  为纪念19232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得名——“二七”。 1948年为第二区。1955年更今名。

  2、因地理形势而得名

  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无论设置县制,还是名称,都体现统治者意志、愿望和谋略。

  巩义市  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巩县。1991年撤县设市,县政府驻孝义镇,从县名和驻地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新名,为巩义市。为河洛文化发祥地,诗圣杜甫故里。

荥阳市  春秋战国时期韩筑城,以城(在古荥镇南)在荥泽之北而得名。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与洛阳、邯郸等同为“天下名都”,素有“三秦咽喉、东都襟带”之称,古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是“世界郑氏宗亲祖地”。

  金水区   因流经境区的金水河而得名。

  中原区   因郑州位于中原地区中心,且中原路贯穿辖区东西,故名。194810月成立郑州市第三区,195510更名为建设区,19605月更名为中原人民公社,19618月更名为中原区。

  3、因国都得名

  光阴荏苒,江河东逝,一去不复返。历史的车轮如脱缰不羁的野马,风驰电掣般地向前。面对故垒熟土,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故国神游,念及往日繁华,概叹苍海桑田之余,唯有以名记之。

  管城回族区  3600年前商城遗址所在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城垣的国都——亳都,又曾称管国。系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

  新郑市   周平王元年(770),郑国国君武公掘突随周平王由咸林(今陕西华县一带)迁此定都,仍称郑国。前375年被韩国所灭称郑县。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别于陕西郑县,改名新郑县。19945月撤县设市,称新郑市。

  新郑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出生、立业、建都之地,有“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之称,是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圣地。

  4、因聚落名得名

  聚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不因其大而能闻名,不因其小而不知名。俗语云:萝卜不大长在畦上。人们曾戏称:天津是天子的渡口吗?石家庄是全国最大的庄吗?驻马店是全国最大的店吗?焦作是全国最大作坊吗?

  上街区  上街区沿自“上街火车站”名,而“上街火车站”名又源于“上街村”村名。上世纪50年代,国家铝工业基地项目在今上街区落地。因需要建设货运火车站,由于火车站就在上街村,故名“上街站”。19588月,析荥阳县11个自然村,成立市辖区,取村名、站名专名为市辖区专名命为“上街区”。“上街区”的铝工业基地,不但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上街”因此而名闻遐迩。

  5、因聚落+遗址得名

  惠济区  19873月郊区、金海区、新密区撤销,同时设立邙山区。因辖区内黄河南岸有邙山而得名邙山区。200312月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取惠济作专名,是辖区内现有惠济桥村,亦有古惠济镇和惠济桥遗址的缘故。

  6、因国都+地理得名

  新密市  密县,古密国。《尔雅》:“山如堂者密。”因以为名。1994年撤县设市,同时更名为新密市。

  ()乡镇名称

  乡镇是中国基层行政区域名称。乡作为行政建制名称见诸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古籍《周礼》。乡领12500家,置乡大夫,由卿担任,“掌其乡之政教禁令”。乡建制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定型于秦汉王朝时期。镇建制始于北魏,现代镇建制出现于清末。乡镇建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新中国大规模地撤并乡镇始于1998年。河南省乡镇撤并是在2005年第四季度开展并完成的。现今郑州市乡镇总数为89个。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它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乡镇名称记载着从其诞生一路走来的历史轨迹。

  在对乡镇名称的来源研究后发现,乡镇名称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聚落名称关系非常密切或高度一致。而聚落名称又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和姓氏、商业、军事、移民文化等非常密切。这一现象又与村委会专名与村委会所在的自然村村名高度吻合。经归纳分类,郑州市乡镇名称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以姓氏文化为特征的乡镇名称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其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麦穗、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人口繁衍,原来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代号,这便是“氏”。当然,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已是父系氏族社会,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说,“氏”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几千年的宗法制度是建立在有着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基础上的。同姓宗族在一起安营扎寨,聚族而居,为了“明世系”、“别种族”,从而产生了大量以姓氏为标志的聚落。乡镇治所设置在这些冠以姓氏名称的聚落,这些聚落名称便成了乡镇行政区域名称中的专名。如:大孟镇、姚家镇、刁家乡、张庄镇、高村乡、米村镇、刘寨镇、袁庄乡、徐庄镇、卢店镇、唐庄乡、马寨镇、孟庄镇等。

  2、展现山水地理形势的乡镇名称

  郑州地区现代地貌结构的基本轮廓是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多平原。基本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状降低,山地、丘陵、平原分界明显。境内主要山脉有嵩山、箕山、邙山、具茨山、五指山等;大小河流124条,跨黄河、淮河流域,过境河流有黄河、伊洛河等。俗语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傍水,自古以来都是宜居的首选之地。这里优美的山水之间、僻静的沟壑之中,不但是本地人的宜居地,同时也是逃避战乱、寻求安居乐业的新移民钟意的地方。如:白沙镇、八岗镇、小关镇、竹林镇、大峪沟镇、河洛镇、夹津口镇、涉村镇、汜水镇、高山镇、平陌镇、曲梁镇、梨河镇、颍阳镇、须水镇、峡窝镇、雁鸣湖镇、龙湖镇、贾峪镇、圃田乡等。

  3、记载军事事件的乡镇名称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闻名遐迩。中原自古以来战事频仍,许许多多的著名战役在这里发生——著名的官渡之战,唐朝的安史之乱,金国对中原的侵扰,武牢之战……有的战役成为朝代盛衰的转折点,有的战役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有的战役甚至成为社会历史形态转换的节点。所有这些在中原地区的乡镇名称中无不打上鲜明的印记。如:官渡镇、回郭镇、狼城岗镇、广武镇、大金店镇、侯寨乡等。

  4、突出商业文化的乡镇名称

  人们常听到晋商、徽商,却很少听到豫商。从“商”方面讲,“三商之源”在郑州,是“商”之始祖。从商之大家方面说,郑州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亦赫赫有名。康百万庄园曾拥有良田千顷,房屋三百多间,生意覆盖范围南达两广,北至长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慈禧离京避乱,途经河南就是康家迎驾服侍的。无商不富、无商不活这一理念,根植于中原人心中。商文化在乡镇名称中亦有体现。如:郑庵镇、黄店镇、刘集镇、康店镇、来集镇、辛店镇、薛店镇、郭店镇、米河镇、东华镇等。

  5、以人文建筑命名的乡镇名称

  古时的寺、庙、观、祠、堂、楼、馆,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现着人们的某种精神寄托,维系着血缘、宗族的纽带,记载着人的品质与情怀,体现着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从隐藏在寺庙道观、祠堂楼馆背后的人物、故事、传说中,透视出当时当地的淳朴的民情民俗、道德风尚、富足程度、精神风貌、境界情操等等。如:乔楼镇、韩寺镇、三官庙镇、崔庙镇、龙王乡、观音寺镇、石佛镇、南曹乡、花园口镇、古荥镇等。

  大隗镇、超化镇两镇名称虽不是来源于人文建筑,却在体现着道家的思想。

  6、体现帝王文化的乡镇名称

  中国有八大古都,而河南省境内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都,恰占古都总数的一半。所以中原地区帝王文化非常浓厚,留下的故事、传说、遗存也非常多。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于公元695年,登嵩山,封中岳,宣告自己“登封”嵩岳之礼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现今“登封”、“告成”、“宣化”县级市和镇专名的由来。君召(君王召见之意)乡、岳村(因岳王坟而名)镇也是帝王文化的具体体现。

  7、因谐音、古音、方言转音而沿袭下来的乡镇名称

  有许多地名的读音,在字(词)典中查找不到。其原因:一是方言读音。二是据专家称,如果是行政区域名称,它有一个行政区域名称的层级问题,一般来讲乡镇及其以下层级地名方言读音是不收录到工具书中的。三是有些字的读音古今发生了变化或转化——转音。

  因谐音方言转音等乡镇名称有:鲁()庄镇、豫()() 镇、苟()()镇等。

  8、崇尚华夏孝廉文化的乡镇名称

  华夏民族孝廉文化是与官文化密切相连的。社会公认孝廉是品德的体现。所以,历史上曾有过“举孝廉”,并成为官方选贤任能用人的制度。

  以弘扬孝廉文化命名的镇——孝义镇,记述了东汉时期三兄弟讲“孝”、“义”的故事;牛店镇,则记述了东汉时县令时苗无私廉洁的故事。

  9、与物产和手工业有关的乡镇名称

  物产与水土、气候、地理地貌有着许多奥妙的关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各自呈现独有的物产、矿藏、植物、气候等特色。

  如以物产命名的镇:芝田镇境内曾产灵芝;大冶镇曾盛行烧陶和冶铁,后因冶铁业比制陶业更盛,称大冶镇。以作坊方位命名的镇——西村镇,曾是皇家东西作坊的西作坊。

  10、呈现文化多样性的乡镇名称

  地名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所以说地名是社会的“活化石”。 如:以弘扬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而命名的镇——新中镇;以祈愿和睦命名的镇——和庄镇;以人文故事命名的乡——八千乡,记叙了一个左姓富户存粮万石,由于藏匿,官府三次查验均为八千的故事;以植物命名的乡——白坪乡,其名称的来历,是因当地多白栗树,称白栗坪,简称白坪。

  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建制的建废扩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自郡县制形成以来,这种建制建废扩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迅猛推进,在始于1983年市领导县体制的基础上,在县级行政管理及其它层面,诸如撤县设市、扩权县、省直管县、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经济新区等等,进行了多种行政管理体制尝试和探索的实践。在乡镇行政管理层面,首先从理论上对撤镇设市、取消乡镇、设立街道或大社区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在设立副县级镇方面做了“名实脱离”式的尝试。民政部为调整设立县、县级市、市辖区、镇的标准,也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但是,从总体来看,设立行政区划单位标准的制定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聚落名称试析及分类

  这里所说的聚落名称是以1997年郑州市地名办公室编印出版的《郑州市古今地名词典》(豫内资郑新出通字﹝9747)为蓝本进行统计分析的。该词典《编纂例言》称:它以1992年地名补查成果为基础。之所以未采用最新地名普查(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一是由于时间的苍促,二是认为1992年的资料更加“原生态”,三是“二普”资料尚未形成正式成果。“二普”资料只用作对该词典缺漏词条和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修正。因此,在探讨聚落名称时,所用资料与当今资料及实际肯定不尽一致甚或有很大差别。这是需要予以说明的。

从准行政区划角度讲,郑州市现今所辖66(包括县级市)中有聚落(指建制村)2255(不包括词典中的历史地名部分)

  纵观古今许许多多聚落的形成,多是从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定居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土著人”,还是外迁而来的人,对定居建房都是非常重视的。对于建房定居者,不但可能要花掉所有的积蓄,甚或举债。除此,对于华夏民族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风水学――择善而居的相地理念、相地之术。房建好后,要起个名。对于名,汉民族对此有特别浓重的情结。名利、名节、名分、世名、丽名、举名等这些与名有关的字眼,与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性别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或是一生的追求。那么,关乎生存住所的名称,其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就从郑州市聚落的形成、名称由来、演变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聚落形成、名称由来、演变的类型

  经过对66(包括县级市)所有聚落进行统计分析,聚落形成、名称由来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1、与姓氏有关的聚落地名  

  姓氏地名是我国最多见的地名类型。初步统计,姓氏聚落地名在所有聚落地名中约占60%。由此可见,姓氏在聚落地名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以姓氏命名的聚落名称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⑴反映移民痕迹的聚落地名  河南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人民迁徙频繁,尤其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争,当时河南地区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所以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山西和少数从河北、陕西等地移民或由于政府组织或是自发的迁往河南,市域聚落地名中,有近60%是以姓氏命名或与姓氏有关的。这说明移民对地名的影响程度。移民到了新移居之地,总希望自己的家族继续兴旺繁盛,所以同姓宗族往往在一起安营扎寨,聚族而居,从而产生了大量姓氏标志的聚落。如冯庄、朱庄、郭村、陈庄、湛庄、宋庄、朱固、万庄等。

  ⑵嵌入自然地理实体的聚落地名  这类聚落地名多与自然地理实体有关。古人千里迢迢选择在此定居的主要原因,是要选取独特的山川河流地理名胜,或相对独特的地形地貌,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风水学――依山面水、择善而居的相地理念、相地之术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表现在聚落地名结构方面,多以姓+岗、沟、河、坡、湾、沙、窝等构成。所不同的是有时姓在前,有时姓在后。如岳岗、韩河、沟赵、湾刘、坡刘、窝郑、于湾、王嘴、黄台、高洼、张华岭、陈垴、郑冲、苗顶、梁湖、韦滩、岗牛、訾峪村等。

  ⑶嵌入人文地理实体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多与人文地理实体有关。古人来到此地,要生存,要发展,要创业,要祈福,精神层面要有寄托,所以建寨、砦、楼、堂、集、坊、窑、庙、寺、观等。这其中“寨”的作用最大,保生存、防侵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聚落地名结构上,一般是姓在前。如张寨、陈楼、王堂、刘集等。也有姓在后的,如寺后李、庙后张、教场袁、教场王等。

  ⑷反映睦邻和谐关系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由两姓或两姓以上所组成。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品德。在聚落地名结构方面,取宗族各姓组成聚落地名。如许韩、马杨、黄甫蔡、赵郭李等。

  ⑸反映正能量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直接用某某人的姓名。自古以来,在乡间邻里积德行善、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资助他人、为众人谋福利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推崇爱戴,村人为铭记这样的人,就直接用他姓名命名聚落名称。如王士明、刘德成、刘巧、毕虎、马林、陈三桥等。

  ⑹嵌入方位词和形容词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大多具有互相的关联性,或同宗同族,或兄弟各居一处,为了区分大小、方位而冠以方位词或形容词。如小金庄、大贺庄、小贺庄、河西高老庄、河东高老庄、西贾、东贾、北录庄、南录庄、南曹、前刘、后小庄、前小庄、寺东孙、坟后吕等。

  ⑺姓+()业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反映了商人的经商理念、成就和品牌效应。常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准一个行当,当做事业来做,做成品牌,做精品,让品牌告诉世人,这便是真正商人的坚守。“三商之源”在郑州。让世人认可的、铭记的商品,就是品牌。记住了品牌,也就记住了创造品牌的人。聚落地名不但记下了品牌,也记下了创造品牌的人。如酒孙、麻线张、水牛张、郑庵、黑牛张、蜜蜂张、油坊王、打车李、东豆腐刘、香坊吴、高皮匠庄、郑油磨、杓王、杓袁、菜王、菜园马、铁李、屈家坊、王窑等。

  ⑻姓+()物名称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在交通、通讯皆不发达的过去,以姓与居住环境中的动植物相结合而形成的聚落地名,在指位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桐树王、枣陈、桃树李、枣林朱、吕槐、白槐、栗园史、柿树吴、老鸦陈等。

  除此,亦有少量的姓与区划有关的聚落地名,如祥符芦、祥符刘、府李庄等;姓与遗存有关的聚落地名,如古城师、古槽王、城前李、香炉朱等;姓与距离有关的聚落地名,如十八里芦、七里阎等;姓与数量词有关的聚落地名,如三李、八府赵、八李等;有姓与《易经》八卦有关的聚落地名,如兑周等。

  2、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命名的聚落地名   此类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命名的聚落地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此时此地的地形地貌,给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地名好找好记、指位功能强的显著特点。连年的战乱,使百姓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争带来的伤害,人们往往选择山沟荒野僻静之处存身,但又需要与外界互相联系,那么极具特点的地理环境当是首选。如你悟岗、牛心石、沙古堆、火石岭、石羊关、尖岗、麦秸垛沟、支锅石、青谷堆、天井坑、黑石关、夹津口、石门、红石沟、乱石坡、神仙洞、尖山、五虎沟、五渡等。

  3、与人文地理实体和人文故事有关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生动故事和历史文化。这些故事和文化,富含哲理,给人以启迪,忠实地记载下社会的变革和演进。如石佛、来潼寨、茶庵、官渡桥、芦医庙村、兴国寺、太后庙、菩萨堂、观音堂、阁老坟、黄河桥、台郭、打虎亭、文士湾、东施村、西施村、千户寨、华阳寨、朝阳沟、反坡、保合寨等。

  4、与帝王文化有关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多与皇帝、皇家或国事有关。此类聚落地名记载的故事有的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有的为演绎或传说。如五龙口、高皇寨、关虎屯、马渡、东送表、西送表、告成、八方、官庄、霸王城、虎牢关、羽林庄、马村等。

  5、与军事文化有关的聚落地名  军事为一国之重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生死。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著名军事天才在这里施展才华,导演了后世奉为圭臬的战役典范。马陵之战、官渡之战、楚河汉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诸如孙膑、庞涓、曹操、袁绍、刘邦、项羽等大名鼎鼎、妇孺皆知人物在这里建功立业、扭转乾坤。对此,聚落地名如实地记载了众多重大的军事事件。如教场袁、教场王、洪界、草场、战马屯、贺兵马、教练坑村、营坡顶、营湾、箭沟、霸王城、马村等。

  6、因方言避讳谐()音讹传而来的聚落地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就语音来说,同一个字的读音,有古读、古音,还会发生转音和讹传,亦因避讳而读它音。再加上地名有约定俗成习惯和长期使用的惯性,“将错就错”就成了地名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郑州地区的聚落地名也不例外。如鲁庄村、河村、东漳村、苟堂、?寨、前士郭、后士郭、鲁楼等。

  7、以行业和手工作坊命名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反映和代表着地域繁荣程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分工会越细,产业规模会越大。这些在聚落地名中得到印证。如石匠庄、百炉屯、油坊头、油坊沟、油坊庄、油坊、铁匠沟、窑沟、纸坊、石灰务村、铁匠炉村、林场、炮坊沟、瓦窑沟、草店、菜园沟、菜园村、东纸坊、茶店村、铁生沟、茶庵、藕池任等。

  8、方位+地理实体构成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中的地理实体多为自然地理实体。这种聚落地名最突出的特点是指位功能强。如东河南、东关、西关、寨东、寨西、堤东、北堤、南场、北山口、南山口、前新庄、后新庄、里河村、外河村、西窑、南岗、东岗、后圈子、前圈子、南峡窝、北峡窝、东街、西街、南街、河西、北沟等。

  9、距离+地理实体构成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大都以某个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作参照物的,并且作为参照物的地理实体是比较重要和知名度较高的。如三里岗、三里庄、五里堡、五里岗、七里铺、七里河、七里井、七里堂、八里湾、八里岔、十里店、十里铺、十里堡、十二里屯、十八里河、廿里铺、二十里铺、卅里铺、三十里铺等。

  10、植物+地理实体构成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是植物名称加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名称构成。此类聚落名称给人以美感,传达出一种优美的环境或意境。如竹川、苇园、槐林、柿园、水竹园、桃园、槐树洼、桐树洼、杨树洼、花园口、核桃园、桑树沟、桧树亭、柳泉、楝树口、柏坡、竹林、梨河、枣岗、杏树岗等。

  11、弘扬中山思想的聚落地名   孙中山先生是划时代的一代伟人 。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光芒。他的革命功绩在聚落地名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如民权村、新山村、新中村、五权村(原为五龙口)、三民村(原为大孟寨)、中山村(原为庙李村)

  12、人文地理实体+自然地理实体构成的聚落地名   此类聚落地名均由两种地理实体名称组合而成。如黄岗寺、井沟村、寺湾村、石柱岗、寨沟、桥沟、寺沟、塔沟、海上桥村、楼子沟村、塔湾等。

  除此,亦有少量的以动物命名的聚落地名,如鹿村、狮村、豹村;有以环境命名的聚落地名,如清静沟、竹叶河等;有铭记灾难的聚落地名,如新庄、新村、庄头等;有雅化了的聚落地名,如刘相(柳巷,烟花柳巷)、大汾店(原名大粪店)等;有体现汉文化的聚落地名,如道李、人和寨、军李等;有祈福励志的聚落地名,如兴隆铺、大有庄、生金李、永定庄、光武陈、安寨等;有念祖和纪念先人的聚落地名,如念芦、司马、贾河、纪公庙、安庄等;有因传说而命名的聚落地名,如凤凰台、八郎寨、念子庄、龙卧洼、搠刀泉村、国公岭、宝泉、隔子沟、游方头、东五司等。

  ()聚落名称趣谈

  郑州的许多聚落名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比喻形象生动,乡土气息深厚,颇有风趣。

  1、以树木为名首的有:柳园口、桐树洼、杉树岭、榆林村、梧竹沟、桑林,杨槐、杓袁、柏朵、棘针林、柳林、杨树岗、桑树湾等。

  2、以花果为名首的有:莲花岗、杏树湾、李红沟、桃李村、梨园河、石榴园、柿树洼、梅山寨、栗树沟、软枣泉、樱桃沟等。

  3、以颜色为名首的有:红花寺、白庄、绿竹洼、蓝家沟、黄岗寺、青天芦、黑朱庄、朱庄、紫金寨。

  4、以数字为名首的有:二郎庙、三官庙、四所楼、五里堡、六里屯、六堡、七里河、八郎寨、九府坟、十里铺、十亩台、十二里屯、十八里河、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

  5、以矿产、农具为名首的有:金洼、铜沟、铁三官庙、煤窑坡、沙庄、石桥、碾李、磨李、绳金、扁担王、簸箕沟、木马、石匠村等。

  6、以日杂货、副食品为名首的有:酒沟、盐店庄、烟墩坡、姜寨、油坊、豆芽沟、豆腐砦、茶叶沟、菜籽沟、凉粉刘等。

  7、以飞禽走兽、牲畜为名首的有:凤凰台、龙泉寺沟、燕庄、雁岭岗、鸭鹄崖、鸡爪窝、鹿坡、豹窝、猴凹、马渡、牛王庙嘴、牝牛赵、水牛张、老鸭陈、雁鸣湖村等。

  8、以方位为名首的有:东沈庄、西黄刘、南月堤、北录庄、前牛岗、后屯、左庄、右河、高洞、低牛庄、上沟、下坡杨、中周、里沟、外沟、东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等。

  9、与战争有关的名有:教场王、教场袁、草场、霸王城等。

  () 试析聚落通名中的“屯”、“砦”、“寨”

  任何一个地名都有自身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地名。那么,作为地名组成部分的通名,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郑州市区域内聚落地名中通名称“屯”的较多,往往一个县(市、区)就有十几个或数十个。这些通名为“屯”的聚落地名又往往以姓氏为专名。如朱屯、苏屯、王家屯等;有的以古代村民从事的职业为专名,如百炉屯、关虎屯等;还有的以县治距离为专名的,如十二里屯等。屯是屯田垦荒的意思,多形成于明朝初年。

  郑州市区域内聚落地名中通名称“砦”、“寨”的也较多。这两个字在汉语词典里同音同义,可在聚落地名中含意及形成的历史年代却不一样。经考证,以“砦”作通名的聚落多形成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时期,从山西太行山一带的晋州、长治、安泽、沁水地区往中原地区大批移民,他们习惯于竖木栅为墙,垒土石为屋,以横木为门,用山野丛生带刺的小灌木编制大门,以防野兽的侵入,他们落户于郑州,将此习俗沿袭下来,甚或沿用原籍的聚落名称,称“名随人走”。以“寨”为通名的聚落多形成于清咸丰五年至同治六年的十多年间。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第二年捻军起义,第三年太平天国军林风祥等,率兵两万余众北伐,路经郑州渡黄河北上。此间,地方绅士组织民间各聚落修筑寨墙,深沟高垒,以防义军侵扰。通过两次大规模修寨,于是不少聚落取“寨”为通名,并沿用至今。

  四、历史地名亟待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

  郑州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之源。最新考古成果证明,早在8000年前世界还处在蛮荒时代,嵩山东麓就是东半球两颗文明明珠之一。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相互辉映,帝王文化与平民文化相互交织,宫廷礼仪与乡土风俗风采独秀。所有这些在中原地名中都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记。但是,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郑州,乡村聚落和城区老地名崩盘式的急剧消失,使人们顿生无限的落寞和愁怅。历史地名作为社会文化的整合与沉淀,从物质、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演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我们能坐视赖依生存的“营养基因”消失吗?

  郑州俯仰之间,皆是老地名。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脉。这已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老地名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地名存留的长短是地名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存留时间越长,说明地名的生命力越强。地名出现时间的早晚及存留时间的长短是判断地名保护价值高低的指标之一,也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依据。地名的意涵越深刻,用字越考究,区域特色文化体现得越充分,保护价值就越高。

  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就是延续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发展问题。何况,郑州是华夏民族之根。从这一点出发,历史地名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郑州的事,也不仅仅是河南的事,而是事关整个华夏民族的事。从这一点上说,保护郑州老地名,郑州乃至河南,荣誉感和责任感是等量的。

  据粗略估计,近几年来,郑州仅近郊消失的聚落就达600多个;而城区因城市改造和城市规划调整和建设消失的老地名也是惊人的。“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损失。”②何况,这里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地名载体的消失()。人文始祖出生、理政的地方,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中如何权衡,确实到了不得不抉择的时候了。

  郑州地名,无论是历史地名,还是反映时代新貌的崭新地名,都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现有资源的生成是需要时空和它种资源转化的,财富是需要物质并通过劳动创造的。地名作为资源和财富,尤其是历史地名,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是经过人类长期锤炼和使用过的,因而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③不仅如此,“地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名不但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有鉴于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它、珍重它、珍爱它呢?!

注:①《左传·昭公十六年》

         ②《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

         ③《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

         ④《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