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8199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打造地名导航系统 助推宜居城市建设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9-21 阅读:747 次

■ 文: 陈爱存

  当前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基本要素的地名工作,必须适应当下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与时俱进,重新定位,以人文本,科学应用多种学科理论,不断探索新时期地名发展的特点、规律,打造科学高效的地名导航系统,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助推新型宜居城市建设。

  进一步明确地名本源意义,准确定位在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名自诞生起就是起着制造地理识别与定位导向的作用,并伴随着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山、河等简单的初级名字发展衍生到今天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类丰富情感的人文科学,地名已成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但是无论它怎么变化,朝哪个方向发展,其地理识别和定位导向的原始功能是不变的,失去了这个本源的意义,地名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任何地名命名和研究理论都将成为文字游戏而误入歧途。

  明确了地名的本源意义和基本作用,那么地名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管理制定地名导航系统,做好城市的定位罗盘和引航员。二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提升地名文化附加值,打造地名文化,为城市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美誉度。这也是一切地名管理和理论研究的起点和目标。

  打造多层次的城市导航系统,全面优化城市服务功能。结合城市建设,借鉴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通盘谋划地名规划,构建起宏观、中观和微观相互协同配合的定位导向系统,做到整体布局合理有序,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局部设计精细实用。

  所谓宏观层面,就是通过科学命名为整个城市构建方位识别的总体框架。用重要的道路、标志性建筑以及位置显著的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来确定城市的大致区位,定好城市大的方向罗盘。例如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环线、大道等重要外围道路,以及地标建筑、景点等位置显著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共设施、知名山水策划一系列相互呼应的具有方向感的名称,从而确定城市总体的方位四至;再用当地著名的有关历史文化的名称或者自然地理实体的名字命名贯通城区的主次干道,将城区分成大致的几个区域,从而为整个城市划出区位方格,布好地名导向系统的总体格局,帮助进入这座城市的人能够根据这些重要地名组合大致确定城市方位。构筑城市方位格局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城市借助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和天干地支等理论来命名地名,以确定城市的方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以含有山、水和龙、虎等文字的地名来确定城市的东南西北方位。每座城市都可以根据自身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特点来推敲具有方向感的地名系统,再通过广泛舆论宣传,让地名命名的依据和规律家喻户晓,在约定俗成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地名导航系统。

  中观层面要科学反映城市特定区域的大致功能定位。居住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以及金融中心等不同功能区的地名应各有特色和气质,如工业园多运用体现兴旺发达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字眼,居民区使用一些群众喜爱的吉祥佳言的字词可能更为贴切,文教区的地名要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雅致气韵,金融区、商业区地名应增添些财源茂盛、欣欣向荣的气象。“名如其地”的地名能让人判断出特定片区的功能性质,对城市方位识别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另外,形成地名组团也是确定城市片区方位和功能特质的有效方法。以片区范围内的知名山水或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为中心点衍生出相关联的地名系列,如:锦湖路、望湖路、临湖路、锦湖北路、锦湖南路等等,让人一听地名即知街道大致所在区域和指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植物、文物遗迹、历史事件和传说来构建系列地名,突出各方特色,让人在“闻名识所在”之余,又能体味城市的特有韵味。

  微观层面就涉及到城市地名的细节,要精心做好对每条道路命名和地名设施的设计、建设。对具体道路的命名要做到精细实用,要尽量服从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保持风格的一致性,也要注重反映道路沿线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道路功能和周边建筑设施特点等,重要的道路用所在区域的老地名命名也是确定位置的简洁有效方法。要充分发挥地名标志等公共设施的导航作用,过去地名标志要么刊登商业广告,要么刊登无地名意义的公益广告,地名标志应回归本职,在标示地名的同时要兼有标识方位的相关内容,并能通过路标的颜色区分道路方向。特别是双杆路牌更要充实地名内容,用简介文字和图示展示沿线的综合风貌和重要单位、公共设施的情况。在车站、公交站点、景区、政府办公区等关键部位的路标可以重点介绍城市风貌特点、重要景点等,也可增加城市交通地图、旅游地图和地铁网络图等内容,同时配合交通指示牌和沿街单位的门牌号牌共同组成微观导向系统,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旅游。

  三个层次的地名导航系统协同配合,让人在城市每个区域都能知所在、明所达,全面提升导向服务功能。

  正确把握地名的实用价值与文化特征的关系,在应用实践中创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实用艺术。地名文化是在地名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实用艺术,与其他文化艺术相比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理念和特点。无论地名行政管理还是地名研究都不能脱离地名的实际应用,过分追求新奇和古旧,为文化而文化,全然无视地名导航的本源意义。例如:有的城市为了保护所谓城市的历史发展痕迹,在城区扩建时为一条很直的道路分段保留了35个不同的名字,历史痕迹是有了,可是苦了哪些外来者,开车进入这座城市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踪”,既使是本地人也往往搞不清准确方位,请问这样让人头疼的地名又有多少文化价值可言?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切知识和精神的结晶体,是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升华而成,地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一原则。例如上海的街道以城市和地区的名称命名,老济南新城开埠时用经纬度命名,起初这些城市管理者的初衷可能仅仅是为了便捷实用,并未想到要创造多少文化价值,后来之所以能衍生出一整套的命名体系,并成为命名学的典范,不是取决于有多少来历和高深的含义,而是因为这两种命名方法指向清晰明确、好找易记、简便实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才逐渐形成了城市独特的地名命名艺术。而反观当前许多地区的地名一味咬文嚼字,求特求奇,制造了很多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地名伪文化、假文化。因此地名文化艺术脱胎于它的实用价值,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和服务理念,其发展演化传播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

  当前还有一种肤浅的观念,认为地名讲文化就是单纯地用当地的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和历史事件等来命名,知名山水的名字用尽了,就牵强附会地用了大量不知名的小山、小河名称,弄得满城是“山”,到处是“河”。这种地名不好记不好找,起不到导向作用,也限制了地名的多样性。

  总之地名命名如果舍弃了定位导向的根本作用,而去奢谈历史文化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这样的地名失去了“民心”,也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发展地名艺术,充分彰显地名的功能美。地名是语言艺术,中国的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在字形、语音和寓意方面具有独特的美感,古今学者创造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命名艺术,地名命名必须学习借鉴这些优秀文化成果,把语言文字的音韵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理论应用到地名命名研究上,巧妙运用汉字特有的谐音、象征、象形、寓意等技巧,提升命名的艺术含金量,让地名读起来既琅琅上口、赏心悦目,而又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好的地名都是精确运用语言的典范,能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和赏心悦目。所谓自然亲切就是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城市的特点和地位,像一个人的衣服先要保暖蔽体和得体,然后才能谈时尚和气质。一座小城如果一位追求大、奇、洋也会让人感到俗气,一座西部古老城市如果用过于柔美之词命名也会让人感到别扭,江南小城命名应尽量避免过于粗犷豪放,而讲究秀美委婉,才让人感到名符其实,没有突兀别扭之感。

  老地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新地名也要融入历史文化,反映城市发展文脉,留下乡愁,避免千城一面,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但讲传统、讲文化不是一味仿古复古,地名不仅要回望过去,更要展现现实、展望愿景,将古与今,传统与现实,经典与时尚完美地融合在一体,既投射出历史的背影,又要体现城市当前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追求,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积极有为,努力建设新生活、新城市。

  优秀地名更应体现人文关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地名的主人,地名命名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注重研究社会学和民间习俗,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美好地名,并在全社会口口相传中成为城市无形的地标和名片。否则,地名工作者闭门造车,无视社会观瞻和群众的需求愿望,这样的地名就像孔子遇到的“盗泉”,会让人闻“恶名”而生厌,导向成了添堵,那就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地名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始终以人为本,时刻站在人的角度去谋划地名工作,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千方百计让群众满意,只有达成了社会共识、实现了各方利益,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地名文化。

  要让地名好用、管用、用的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必须加强地名规划和立法工作,将地名管理列入城市管理立法执法范围,纳入城市建设审批的序列,保持地名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维护地名的权威,让地名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让好的地名流芳百世。

  科学美好的地名导航系统是城市的靓丽风景线,让城市更宜居。

(作者:陈爱存  莱芜市民政局科长)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