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509562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皖南深山一条商铺街,留下老地名“铺同里”,又曾有哪些故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10 阅读:546 次

来源:今日头条网


皖南深山一条商铺街,留下老地名“铺同里”,又曾有哪些故事?

【铺同里村口 照片来源:六只脚 追霞客】

铺同里是一个地名。初见这个地名,你一定以为这是某个县城里的古巷。当你用地图APP搜索时,发现它被显示在皖南的深山之中,想必一定感到意外。倘若用的是卫星地图,放大后会让你更加惊讶,因为它竟然只是个拥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它位于祁门县历口镇武陵村上游,南北两侧高山耸立,东西一条河流穿村而过。除入村处两岸房屋相对集中外,越往上房屋则越稀稀拉拉,非常分散。

从字面理解,“铺”是指店铺,“同”是指胡同,“里”是指在深处。合起来,“铺同里”指的是山深处的店铺胡同。这不禁让人疑惑,在这样偏僻的山村,古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条店铺小街呢?

皖南深山一条商铺街,留下老地名“铺同里”,又曾有哪些故事?

【梅花岭俯瞰铺同里】

原来“铺同里”与武陵古道戚戚相关。武陵古道是指一条跨越武陵岭的盘山石道,修建于唐朝,据说由县令路旻修建。路旻是唐朝为祁门交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县令,除了武陵盘山石道,他还组织力量修建了祁门去往黟县的西武岭盘山石道、开凿了阊门峡险滩,使得祁门东往黟县、西入历口、南下浮梁变得十分便捷,提高了茶叶等商品外运能力,极大促进了祁门经济发展。武陵古道东起小路口石谷村,西至历口镇武陵村,在后来修缮时不断延长,直达小路口和历口。铺同里则位于武陵岭西侧岭脚,也常被称为“岭脚底”。

西乡诸如彭龙、历溪、环沙、黄龙、许村、中井等地乡民去祁门时必走武陵古道。他们一路走来,在爬武陵岭之前总在“岭脚底”这个地方休息一下,以便恢复体力、一鼓作气翻过岭去。当他们从祁门返回翻岭下到“岭脚底”时,也要稍作休息、喘一口气。就这样,“岭脚底”便不知不觉诞生了茶馆、饭店之类店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短小的街道,来往的乡民不再称此处为“岭脚底”,渐而改称为“铺同里”。

铺同里因“商”而成,所以不像其它村庄为单个姓氏或少数姓氏聚居,而是多姓杂居。在这个村庄,除了武陵大姓吴姓之外,还有周、程、叶、汪、付、方、彭、胡等姓氏,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姓氏是棚民移下来的。

从历口主要姓氏迁移时间来看,“铺同”的形成应该在宋朝以后,最大可能是明清时期。这是因为祁门西乡在宋朝以前基本是未开化之地,即使到了元朝初期,整个祁门人口也只有两三万人。到明清时期,祁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也不断增长,到嘉庆、道光时期人口曾一度达到40多万人。人口增加,人员流动自然就更加频繁,在中途建商铺的可能性就越大,“铺同”形成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皖南深山一条商铺街,留下老地名“铺同里”,又曾有哪些故事?

【谷歌地球上搜索到的“铺同里”】

铺同里虽成村较迟,却也有传说流传下来。其中有一个传说有榜有眼,但真假无法考证。说是程家背后的山脉是一条龙脉,山下程姓人家事业兴旺。有一年,这家男人在外做事,寄回很多银两。在家的主妇,看到手头宽裕,嫌弃房屋狭小,决定在边上另盖房屋。于是请人从后山挑土打墙,有人劝她不要挖后山之土,因为那是龙脉。妇人不听,继续挖土做屋,直至挖断了龙脉。不久传来消息,男人在外犯事被枭首示众,家人只能领回无头尸身。一家人抱头痛哭,悔不该挖断龙脉。不愿男主人成为无头之鬼,遂请工匠造一颗黄金假头,入殓下葬。为了使尸身不腐,还用四根铁链悬空棺木。据说男主人乃龙投胎,被枭首后阴魂未散,次年清明时携暴风雨而来,吹开坟头取棺木飞天而去。有人说这就是祁门西乡“程家龙标坟”传说的来历。也有人说坟墓后来在夜里被盗,盗墓人死在了暴风雨中,受到了上天惩罚。墓地只留下一个大坑,就在村口的一个山嘴处。此处从来无人种菜栽茶,荒芜中也从不长树而只长杂草,甚是神奇。

解放后,铺同里改名为武陵大队甫一生产队和甫二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又改称武陵村甫一村民组。“铺同里”这个地名渐渐被淡忘,但电子地图上仍然沿用了这个老地名,却是令人意想不到。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