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480308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自学> 地名自学

地名学入门百题问答(一)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3-29 阅读:5567 次


为了让广大城市地名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地名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地名管理,服务社会,我们根据著名地名专家褚亚平、尹钧科 孙冬虎所著的《地名学基础教程》一书编辑了下列《百题问答》。希望地名干部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一、地名学概论

1.地名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地名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类事物,虽然在地名范畴内存在着种种区别,但总的说,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社会事物,自成系统。所以,我们把“地名系统”视为地名学研究的对象。

2.地名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地名学是和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测绘学、等多种学科有关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3.地名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答:地名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普通地名学的研究。包括习惯上称作“地名学概论”或“地名学通论”以及地名学其它基础理论的研究;地名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第二,专门地名学的研究。包括历史地名学、区域地名学、语言地名学等的研究。第三,应用地名学的研究。包括地名管理学、地名信息学、地名文献学、地名辞书学等的研究。第四,地名学史的研究。包括中国地名学史、外国地名学史、民族地名学史等的研究。

4.地名学研究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地名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历史追溯法、地理考察法、语言分析法、综合分析比较法、分区分层分类研究法等。

5.什么是地名的三“元素”?

答:任何一个地名都是指称一定地域的,都是其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以及各自语言上的源流,所以我们把地理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因素称为地名三“元素”。

6.什么是地名学研究的“常规武器”?

答:地图是大量、系统、集中地表现地名的场合,专门用于地名研究和教学用的地图,如特定地区的古今地名分布对照图、地名历史分层图、方言地名分布图、民族语地名分布图等,则是地名学研究的“常规武器”。

               

二、地名系统

7.什么是地名?

答:地名是具有指位性和社会性的个体地域实体的指称。

8.什么是“指称”?

答:所谓“指称”,就是“用作指代地域实体的名称”,“ 指”除了“指代”外,还有“指令”的含义。因为,地名受政权控制以来,它是归国家统一管理的,因此具有“指令性”。

9.地名的四常态指的是什么?

答:地名既然要用于社会生活,就要便于人们口读、笔写、识别和记取。于是读音、字形以及含义,也就成了地名作为专门语词必然的表现成分和形式。因此,位、音、形、义成为地名构成和表现形式上的四常态。

10.地名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地名是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的。

11.什么叫通名?

答:地名的通名是指通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

12.什么是专名?

答:地名的专名是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

13.什么叫“通名专名化”?有没有只有通名而没有专名的地名?

答:在地名中通名转化为专名,叫“通名专名化”。例如山海关、城关镇,山、海、关均为通名字,但“山海”为专名,“关”为通名;城、关、镇均为通名字,但“城关”为专名,“镇”为专名。因此,只有通名而没有专名的地名是不存在的。

14.有没有只有专名而没有通名的地名?

答:有些地名从文字形式或口语称说看来,似乎只有专名而没有通名,例如,保定、上饶、奉节、孝感,等等。实际上这是在社会应用的某种场合下省略了通名如“市”“县”的缘故,只要不致引起歧义,这样反而显得简明快捷。有许多地名确实只有专名而没有通名,如广东汕尾市的“扁担头”“大破浪”“印仔”之类,当地人民都知道它们是海岛的名字,没有因不带通名而引起误解。当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名普查时,为便于统一区分地物类型,这类地名才被缀上“岛”、“ 礁” 等通名,编入海域的地名录和地名志中。

15.什么是地名系统?

答:在大地上,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地名集合,形成有层次、有类别、有大小的地域指位名称网络,称为地名系统。

16.什么叫地名群?

答:只有同源地名群体才称作地名群。

17.地名群有哪三类?

答:有语源、地源、史源三类地名群。

18.什么叫地名层?举例说明

答:在一定地域内,或按地名群出现的历史时期,或按地名所指代的地域范围大小,从属关系或按语种不同所划分的地名层次,称为地名层,如按历史时期划分的地名层,相对地有新地名层和老地名层之分。按地域从属关系划分的地名层有主、从层次之分。按语言划分的地名层次,新地名层次常是老地名层次的变形。例如中国的国名和所属省、市、县、乡诸级政区的名称群体中划分的地名层次。

19.什么叫地名景观?举例说明

答:地名景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群体地名的通名或专名集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因素的一致性所形成的地名群体特征。它的类型性很明显,如某种历史事实、民族语、人文事态、自然现象等类型地名景观,例如北京的“胡同”地名景观,长城沿线的“关口”地名景观,长江下游沿岸的“矶”地名景观等。

20.标准化地名有什么要求?

答:标准化地名要求文字书写(汉字书写,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符合正字、正音的规定;地名含义稳妥;译名符合国家制定的规范。

21.什么是模糊性地名?举例说明

答:指代地域边界模糊的地名称为模糊性地名。例如行政区划的专名地名,如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非城市建设规划的区片地片等。

22.微地名有哪几种?

答:微地名包括以下五种:1.城镇街巷门牌全称和住宅小区,住宅新村的楼栋号牌全称。这种门牌和号牌,也就是指称各该门院和楼体所占地域的地名牌。2,农村当地民众习称的地块名称。3,河、湖、海上的微型个体岛、洲的名称。4,某些大型生产场地和文化园地内,指称一些局部小地域的名称。5,港口码头标号、作战高地标号等一类数词地名。

23.什么是借冲地名?

答:有些事业、企业单位,因其建筑场地占据了相对较大或独特的区位,具有比较明显的指位性。在人们的应用习惯上,它们的名称起到与地名类似的作用,可以借它充作地名使用,我们称之为借充地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钢铁公司等。

24.什么是地名区域系统?

答:地名区域系统就是按一定区域研究地名规律所形成的地名知识系统。这一支系统的内容,可表现出一定区域地名的分布特征、历史特征、语词特征,以及与地名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25.什么是地名词语系统?

答:地名词语系统就是按地名的语源研究和区分地名源流所形成的地名知识系统。就我国地名语源来说,有汉语地名,蒙古语、满语、维吾尔语、藏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地名,方言地名(如闽南方言地名、客家方言地名、粤方言地名、吴方言地名、秦晋方言地名等,各有其方言地名语词特奌)。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还曾有过少数外来语地名语词。

26.什么是地名类型系统?

答:地名类型系统就是地名分类系统。

                

三、地名功能

27.什么是地名的功能?

答:地名的功能是指地名所具备的社会效能和历史效能。或者说,是指地名在社会生活领域和经济文化建设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28.什么是地名的社会功能?

答:地名的社会功能是指地名在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29.为什么说没有地名就难有人类的社会生活?

答: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地名,人类生存的空间才在不同层次上、不同区域内、不同环境中得以相互区分辨别,并且相对固定下来,变得清晰分明,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管理和各种活动获得了最基本的条件。所以说,没有地名就难有人类的社会生活。

30.为什么说地名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工具?

答:国家对全国领土的行政管理,是通过具有不同地名的各级政府机关和行政区域来实现的。可见地名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国家设立各级地名管理机构,主要就是为了发挥地名的这种作用。

31.为什么说地名是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的有效手段?

答:以各级区域单位(如国家、省、市等)为单位是组织某些重大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例如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各省、市组织的运动会,在运动员入场式上,都有一名引导员高举该国或地区名称的牌子,十分醒目地走在代表团的前面。在联合国大会上,各国代表团座位上都有该国的名称牌。这一景象充分反映了地名的功能是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的有郊手段。

32.为什么说地名是人类进行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

答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如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走访、约会,都是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都离不开运用地名,所以说地名是人类进行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

33.地名是如何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及相应政策的?

答:有些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地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及相应的政策。如明隆庆年间(1567~1572),驻牧库库和屯的蒙古西土默特部归顺明廷,改库库和屯名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教化”。清乾隆四年(1739),在归化城东北筑新城,为绥远将军驻地,因名“绥远城”,意为“绥靖远方”。1913年将“绥远”、“归化”二县合并,更名“归绥县”。“归化”、“绥远”、“归绥”皆为汉语地名,其含义显示了民族间的不平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及所采取的镇抚边疆少数民族政策在地名上的反映。1954年,国务院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地名,意为“青色的城”。“归绥”与“呼和浩特”这同一个城市的不同语源的两个地名,深刻地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同样,临近国境的地名也体现国家的外交路线和政策。清初,将中越边界的界首关改名“镇南关”,意为“威镇”中国以南的域外民族。1953年中国改称“睦南关”,1965年又改名“友谊关”,显示了中越两党和两国人民的兄弟般情谊。1965年将辽宁省鸭绿江畔的“安东市”更名为“丹东市”,也是这方面的另一个典型例证。

34.地名是如何刺激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进而影响人们的抉择和行动的?

答:《淮南子》记载:曾参主张孝顺父母长辈,坚决不路过“胜母”这地方。墨翟反对音乐歌舞,他从不进入“朝歌”之城。曹参还主张廉洁清白,所以他虽然渴了,也不饮“盗泉”之水。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涵养自己高尚志趣和情趣的人。古人厌恶那些含义不吉的地名,但某些含义好的地名,同样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强烈影响。例如: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凶暴残忍、荒淫无道,他下诏书要纳葛王乌鲁妃乌陵阿氏。葛王妃对其夫乌鲁说:“妾不行,上怒必杀王。我当自裁,不以相累。”遂由南而北上中都(北京)。当行至良乡县时,妃问侍从是何地,随从者答对是“固节”(良乡县曾名固节县,取“坚守节操”之义,后设固节驿),葛王妃说:“我得死所矣。”遂自杀,以保贞节。显然,葛王妃为了不让其夫被害,也为了自身不被侮辱,已下定自杀的决心。当她听到“固节”这个地名时,正符合她要保持贞操的心理。可见固节这个地名强烈刺激了她的心理,促使她就地自尽。民国时期,北京城有一些粗俗不雅的地名,如屎壳郎胡同、驴屎胡同、粪场大院、王寡妇斜街等一类地名,大都改名了。这类地名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心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珠海市有一个地方,本来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港商得知此地叫做“下柵(策)区”时,认为不吉利,所以无人愿意在这里投资建企业。1985年将该地区改名为“金鼎区”,适应了外商的心理要求,投资者纷纷而来。以上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地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即对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能够产生一定的刺激或调节作用,进而影响人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抉择和行动。

35.地名是怎样发挥纪念前贤、启迪后人作用的?

答:在外国,以领袖人物或其他知名人物的名字命名城镇、街道、山川、海岛等类的地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美国独立战争的卓越领导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和普希金广场则是以苏联的大文豪高尔基和大诗人普希金的名字命名的。南美洲南端的一条海峡是以16世纪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国广东省有中山市,许多城市有中山街、中山路,是以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以上这类地名,无疑对相应的领袖人物和其他各种名人是一种具有长效的纪念形式。怀念那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并从中得到激励和启迪。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将县改名为“左权县”、“(刘)志丹县”、“(谢)子长县”、“(李)子洲县”、“黄骅县”、“(杨)靖宇县”、“(赵)尚志县”等,这些更改后的地名,也是对后世子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鉴于苏联大量以领袖和名人之名作为地名而产生的个人崇拜和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党中央和国务院明令禁止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这一事实,反映了此类命名所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

36.地名历史功能的含义是什么?

答:地名历史功能的含义有三方面:其一,地名是历史的见证;其二,不同的地名反映不同的历史特征;其三,历史地名的特殊功能。

37.地名能见证明初山西移民北京的历史事实吗?

答: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先后有五次将山西省民众移至北京地区。这一历史事实,有文献可稽,也有地名可证。在今北京市大兴区风河沿岸,有许多村名,是以山西省州县之名命名的,只不过多了个“营”字而已,如长子营、沁水营、河津营、潞州营、霍州营、赵县营、屯留营、黎城营、大同营、山西营等等。类似情况,在今北京市顺义区西北部也可见到,这里有稷山营、夏县营、河津营、绛州营、红铜(洪洞)营等。毫无疑问,出现于北京大地上的这些山西省州县地名,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从山西省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的历史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了今北京市大兴区东部和顺义区西北部,在当初尚是地旷人稀的荒凉之地,因而成为安置山西移民屯种的主要地区。)

38.地名能见证国家领土归属的问题吗?

答:中印边界上存在一些领土争议,我国政府便根据一些地名语源据理力争。19621115日,周恩来总理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而致亚洲国家领导人的一封信中,曾说:“这个地区的地名大部分是用藏语命名的。例如,人们在这里把河叫做‘曲’,娘江河叫做‘娘江曲’;把山口叫做‘拉’,色山口叫做‘色拉’;把地方叫做‘隅’,门地方叫做‘门隅’。这里的行政设施是同西藏其他部分一样的,基本行政单位叫做‘宗’,例如‘中隔宗’、‘德让宗’”。周总理在这封信中,充分运用了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这一真理,令人信服。

39.地名能见证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吗?

答:《水经注》载夏泽、谦泽渺望无垠。经考证,位置应在河北三河市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境。虽然三河市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内,今天无大的湖泊存在,惟有广阔无垠的沃野良田,但三河市西有个地名叫“夏店”,也作“夏垫”,又做“夏淀”,北京地区习称水泊为“淀”。因此,这个“夏店”地名就成为探寻夏泽和谦泽的重要线索。又《辽史》记载,今北京市通州区南部有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泊,名叫延芳淀,春季淀中天鹅野鸭群聚,夏秋多菱芡。是辽代皇帝打猎的地方,在延芳淀畔建有行宫,名叫神潜宫,置漷阴县。元代升格漷州,明初降为漷县,清顺治中县废。延芳淀至元代已演变为五个较小的湖泊,分别叫延芳淀、柳林海子、马家庄飞放泊、黄辛庄飞放泊、栲恅垡飞放泊,仍为元朝皇帝打猎游幸之地。元代还在德仁务黄辛庄飞放泊中修筑晾鹰台。直至清朝后期,这些较小的湖泊才最后消失,衍为平陆。今通州南部有“神仙村”地名,应是辽代神潜宫所在。又有“德仁务”庄,是元代修筑晾鹰处。还有“漷县”村,是明代漷县县治之地。在漷县村西十余里,有前南关、后南关和大北关、小北关四个近邻地名。经有关专家考证,确认为辽代所置漷阴县城在此。此外,这一地区现存的“海子”、“柳营”、南大化(南大花园)、北大化(北大花园)等地名,据说是辽代皇帝到延芳淀、柳林海子打猎游幸的遗址。这样一来,分布于今北京通州南部的许多地名,都成为北京历史上最大的湖泊即延芳淀的历史演变和区域开发的见证,也成为复原辽代方圆数百里的延芳淀的一些价值的线索和依据。

40.地名是如何体现先秦时代特征的?

答:先秦时期的地名,有些只是一个字,既单字地名。如那时的长江只称作“江”,黄河只称作“河”,“江”、“河”成长江、黄河的专名。那时的诸侯国,也只称一个字,如秦、楚、齐、燕、吴、越、宋、卫、蔡、鲁、莒、薛、滕、杞、曹、郑、郯、晋、韩、赵、魏、申、邓、许、随、管、邾、郕、陈、焦、昨、应,等等。这些诸侯国所都之地,有的与国名不同,如齐都临淄、燕都蓟、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有的与国名相同,如蔡、莒、薛、滕、剡等。这些古地名有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地名,如秦、楚、齐、燕、赵、魏、晋等,只是个别的还用于某省的简称,如陕西省简称秦,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等;有的却沿用至今,成为某些县,市名称。中原地区的县市名称中,那些专名为单字或某城者,大都是先秦地名的遗存。如山东省莒县、郯城县、曹县、滕县、费县、单县、邹城市、莘县、肥诫市、诸城市;河南省杞县、邓县、密县、息县、滑县、郾城县、襄城县、项城县等。其它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省内也有类似情况。上述地名的大量存在,反映了先秦时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

41.这些地名说明了什么?

答:在北京圆明园、颐和园周围以及香山附近,有正红旗、厢红旗、正黄旗、厢黄旗、正白旗、正蓝旗(蓝旗营)、厢蓝旗等以清八旗军命名的地名,说明了清政府派了大批八旗军驻防于圆明园和香山东麓,以保卫皇家园林的安全;说明了清代是以“旗”进行军旅编制,这就是清代的烙印。

42.略谈北京胡同的秘密?

答:元世祖至元11(1267)始在金中都东北郊另辟新都城,是为元大都。元大都建成后,除皇家宫苑和设施外,其余城内旷地按规划分为八亩一份,以先贵族官僚,后平民百姓的次序,让人们建宅第,形成颇为规整的街巷居民区。大街二十四步,小街减半,连接大小街的通道六步。这六步宽的一条一条街道通道,便称为胡同。今天北京旧城区街巷格局,基本还是元大都奠定的基础。胡同,旧作衚衕。为蒙古语地名,即“浩特”或“呼图”、“ 和屯”的汉语译音,意为“聚落”。北京城内上千条胡同地名,充分反映了元代的历史特征。

43.北京皇城门的改名说明了什么?

答:明永乐间修建的北京城,其皇城正门名曰承天门,北门名曰北安门,紫禁城的北门名曰玄武门。承天门前宫廷广场的正门名曰大明门。清朝定鼎北京后,改皇城承天门为天安门,与天安门相对应的北安门改为地安门,紫禁城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天安门前的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北京皇城门的改名以泯灭前朝的痕迹,显示当朝的正统性和开创性,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历史特征。

44.什么叫历史地名?

答:那些在历史上曾出现并使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地名叫做历史地名。

45.北京的历史地名主要有哪些?

答: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封黄帝之后于蓟”,指的就是今北京这地方。春秋战国时,一直是燕国都城。秦始皇灭燕,于蓟置广阳郡,又有“广阳”之名。汉高祖于此初置燕国,故又称“燕”。东汉时幽州治所固定于蓟城,因而又名“幽州”,直至五代不废。魏晋南北朝间,蓟城或为燕郡治,或为燕国治。至随大业年间改置涿郡,再增“涿”的称号。唐天保年间,改幽州为范阳郡,又于幽州城中别置幽都县,故“范阳”、“幽都”亦成为北京旧称。入辽,升幽州为南京,后改称燕京,初置幽都府,继改析津府;废蓟县之名,初改蓟北县,后改析津县;又改幽都县曰宛平县。于是前代沿称或新起用的名号俱废,代之以“南京”、“燕京”、“析津”、“宛平”等新名。金继辽后,改燕京名中都,改析津府曰大兴府,改析津县曰大兴县,宛平县依旧。从此“中都”、“大兴”也成为北京的旧称。金亡元兴,改中都曰大都。明初,改元大都曰北平,置北平府。至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同时改北平府曰顺天府。明正统间,又定“京师”称号。辛亥革命后,废顺天府,改置京兆地方,故民国前期北京又称“京兆”。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遂废京兆,改置北平特别市。两年后,又降为北平市。 自北京得名之后至此,随着历史的演进,北京又增添了“顺天”、“ 京师”、“ 京兆”、“ 北平特别市”、“ 北平市” 五个地名。1949年,新中国定都北京,改北平为北京。北京有蓟,广阳,燕等20个历史地名,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演变系统,实际上就是3000多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简史,清楚地了解不同历史时代北京的城市性质、职能和地位的变化过程,即军事重镇一地区行政中心一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46.永定河的历史地名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永定河在西汉以前叫“治水”,东汉时称“儽水”,魏晋南北朝时,它的上游叫桑干河,下游名为“清泉河”。隋唐之世,通称“桑干河”。辽代,又名“卢沟河”,金代“卢沟河”专指该河下游,上游仍称桑干河。元、明两代 ,沿用辽代名称,又增加了“浑河”、“小黄河”两个名号。清代初期还有“无定河”的俗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对该河下游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后钦命“永定河”。永定河的历史地名有治水、㶟水、桑干河等八个,反映了这条河的特性和利害。隋唐以前,因上游流域内森林植被破坏尚轻,河水清澈,流量稳定,故名“清泉河”,且有航运之利。辽金之世,河水变黑,因有“卢沟河”新名。元明两代至清初,上游流域内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河水中泥沙增多,下游河道淤塞不畅,迁徙不定,屡致洪灾,遂有“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恶名。说明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47.地名和现代经济建设有什么关系?

答:地名和现代经济建设十分密切,第一,地名是广告、信息的关键内容。第二,商品贸易必须有地点,物资流通必须有来往去向和路线,这就必须有地名。第三,资金到哪些地方筹措?利用外资应从哪些国家或地区引进?资金投到何处去?在什么地方进行项目建设等都涉及到地名。

48.地名能为地方的经济开发项目提供启示、指引方向吗?

答:有些地名,例如金岭镇、银冶岭、锡矿山、瞧煤涧、矿洞、铁冶塔之类地名,给人们以这里蕴藏着相关的矿产或是古代的采矿点的信息,可以考虑发展地方采矿冶练业。“桃园”、“杏园”、“栗园”、“枣林”、“核桃园”、“柿子峪”、“樱桃沟”、“黑枣峪”、“苹果园”等这类地名,说明这些地方的土质适宜相关的果树生长,在历史上或是现在必定有成林的果树,因而可以研究恢复或继续发展当地的果品生产。“瓦窑”、“盆窑”、“双窑”、“窑上”、“高家窑”、“李家窑”、“ 砖厂”等这样的地名,记录着当地曾是烧瓦造砖窑场的历史,其土质宜于制造砖瓦。“古城”、“旧县”、“王坟”、“皇后台”“行宫”以及大量的寺庙地名之类,显示这里有不同时期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甚或完好,甚或残破,都是值得重视和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总而言之,许许多多平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地名,却为人们提供了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和历史开发基础的宝贵信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预示了美好前途。

49.地名和精神文明是什么关系?

答:一个区域内的地名,是该区域内的历史遗迹、地理环境、经济类型、交通状况、语言特点、风土民情、宗教信息以及居民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好的地名,给人以乐趣、遐想和吸引力,给人以启迪、教育和鼓励,是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如北京的天安门前的“东,西长安大街”,体现了人们期望国家长治久安的良好愿望。再如,北京的新建居民小区,出现了像“知春里”、“稻香园”、“芙蓉里”、“蓟门里”等含义文雅的地名,为北京的社会文化景观增添了光彩,也是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地名所蕴涵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地名的科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名自身的科学性。二是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地图学、民族学、社会学、军事学、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线索和证据

51.什么是地名自身的科学性?

答:深入地研究地名的方方面面(包括地名的概念、要素、构成、分类、功能、分布、演变、命名、更名、管理、研究以及地名的起源和发展史等),揭示出内在规律与法制,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地名,充分发挥地名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以造福于人类。

52.地名为什么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

答:地名是一种专用名词,是个体地域的语言代号。不同的语言形成的地名,其音、其形都不同。有的地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复合体,如呼和浩特市、塔里木盆地、乌苏里江等。有的地名还保留着古代语言的痕迹,如姑苏、余杭、余姚、诸暨等地名都是古越语的遗存。至于方言地名则更多。因此,地名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

53.为什么说地名与地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答:地名是个体地域的指称,或者说是地理实体的专业名称。每个地名所指代的客体,无论是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政区、城镇、村落、道路、桥梁等等,都是地理事物。可以说地名本身就是一种地理现象,它不仅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而且还能为地理科学的其他研究课题特别是历史地理学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如研究河湖水道的变迁、森林植被的分布、野生动物生存的踪迹、政区建制沿革、古代城市的分布、民族和人口的迁徙、领土疆域的变迁等,都可以从古今地名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所以地名与地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54.为什么说地名具有“历史的见证者”的资格?

答:地名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绝大多数的地名都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都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岁月。其中有不少地名是重大历史的遗存,是重要历史人物活动踪迹的记录,是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地名具有“历史的见证者”的资格。

55.为什么说地图是研究地名的基本工具?

答:地图是用符号加地名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的作品,除某些专题图(如地质构造图、土壤分布图等)外,没有地名的地图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地名的宏观地域分布,充分地使用地图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地图确实是研究地名的基本工具。

56.谈谈地名和旅游的关系。

答:首先,地名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因为没有地名,人们便不知道去何处旅游,也就无法去旅游。其次,地名是无声的“导游员”,在旅游地图上,人们可以选择最佳旅游路线,顺利地解决食宿和交通等问题。第三,有些地名能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和感情共鸣,深刻体验旅游中的乐趣。例如到泰山旅游,到“一天门”时,想到孔夫子登泰山,产生踏着先贤的足迹而攀登泰山的自豪感;当走到“回马岭” 时,会意识到,骏马都望而却步,我要努力登攀超过它;当登攀至“十八盘”时,脚下是“升仙坊”,头上是“南天门”,在人间仙境的分界处,想到踏进天界,化为神仙,可以领略另一世界的无限风光了。于是一步一阶,爬上南天门,体验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趣。所以,从实质上说,旅游活动就是对地名内涵的认识、理解、欣赏和评价。

 

四、地名语词

   57.什么是地名语词的基本舍义?

答:地名语词的基本舍义是指它所指代的地域位置、范围和命名含义(命名的理由或理据)。

58.什么是地名语词的附加含义?

答:有些地名所指代的地域,由于自然环境或人文情况具有某些特奌,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闻名, 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等, 这些闻名的特奌就是地名语词的附加含义, . 是不是毎一个地名语词都有附加含义.

59.地名命名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逐步扩大, 地名也就必然会相应地由简到繁, 由粗而细, 由笼统而精细。据专家研究,几平一切民族的地名命名都有这样的发展规律。例如, 我国东部的大海, 西周时间始有“海”之称。到了战国时间,“海”才有“渤海”、“东海”( 包括今东海和黄海海域)之分。今黄海海域,直到元代才单独称“黒水洋”,清代称“东大洋”,进入20世纪的文献,才有“黄海”之名。今东海,清代称“南大洋”。

60.什么叫原生地名?

答:原生地名就是原来产生的地名,与派生地名是主次关系,亦称主地名。

61. 什么叫派生地名?

答:派生地名就是原生地名的支派出来的地名,它与原生的主地名互相协调,在地缘上应当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派生地名一般不得再产生次派生地名。

62.什么叫异地派生地名?

答:迁移到新地方的人们,怀念故土,用家乡的地名给自己的聚落命名,这种地名就叫异地派生地名。例如在北京市大兴区风河沿岸、顺义区西北部,就有近二十个以山西省州县名字加通名“营”字 命名的村庄,这些都是异地派生地名。

63.从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的语词关系上,我们能认识到什么?

答:从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的语词关系上,我们认识到;1。名是历史的产物,往往有它发展的历史线索。特别在政区名称和聚落名称中,地名历史演变现象更为明显和多样。2. 注意到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现象的存在,对研究地名景观和地名群的规律性问题,都有积极意义。

64.什么叫地名语源?

答:地名语源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地名语词来自什么语种,其本来的音、形、义为何?这可称为地名语言之源。二是个体地名语词的命名理由,这可称为地名命名理据之源。

65.“松花江”、“ 太阳岛” 是汉语地名吗?

答:流经哈尔滨市的“松花江” 不是汉语地名,而是满语汉译地名,满语“Sunggari bira”(松戛里毕拉),意为“白色的江” 或“银河”。 松花江边的“太阳岛”, 其专名“太阳” 亦非汉语词,而是满语“Taiyon”的音译汉字,原意为“鳊鱼”( 俗称“鳊花鱼”)。

66.谈谈藏语地名“珠穆朗玛峰”。

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Qomolangma)是藏语汉译地名。自古以来,当地的藏族人民就这样称呼它,或以为系女神名字,或译“圣母之地”或“圣母之山”, 或以为系指“鸟地”。但是,英国人在18511865年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后,却将该峰称作“埃佛勒斯”(G.Everest,英国人名,曾任印度测量局长,1943年退职)。随之在英国、印度等国家的一些地图上,都以此名标注珠峰。虽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探险队,在1921年对珠穆朗玛地区进行探查后,承认珠穆朗玛为该峰的正确藏名。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西方不少地图仍将珠峰标注为埃佛勒斯。这种做法,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人民、尼泊尔人民以及全世界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人们所坚决反对。珠穆朗玛因位于中尼两国的交界线上,尼泊尔称它为“萨加玛塔”。 从这个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到,探明地名的语源,正其本名,清其史实,有多么重要又多么复杂。

67.“栖木墀” 是彝语地名吗?

答:在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乡,有个村落叫“栖木墀”, 从这个地名的书写和语音上看,很像彝语地名。经过调查始知,传说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村里造坛降乩时,一首偈帖写道:“凤栖高峰叫连天(栖),乔木树下遇有缘(木),丹墀上面彩云现(墀),柳笔生花吐真言”。 因而弄清了“栖木墀” 属汉语地名。

68.百色是汉语地名吗?

答:“百色” 是广西的一个重要地名,形似汉语词,实是壮语音译地名。百色位于澄碧河与右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传说过去人们经常在此河边渡口洗涤。壮语称河囗为“百达”, 洗衣服叫“各色”。 年长日久,人们便称这个地方叫“百色”。 由此看岀,百色得名与地理环境及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

69.侗台语地名汉语音译普遍用字有哪些?

答: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广布着一支有同源关系的语言一一侗台语(或称壮侗语,属汉藏语系)。这一语族包括我国的壮语、侗语、傃语、布依语、仫佬语、毛难语、拉珈语、黎语、水语等,还有国外的泰语、老挝语、越南傣语、缅甸掸语、邱度阿萨姆语等。在侗台语地名中,汉语音译普遍用字有:板、曼、万(含义:村、寨,, 下同), (石山间平地), 那、纳(), (水、河), (口、处所), 盂、勐(坝子、地方), 龙、隆(森林、深山) . 侗台语地名与现代汉语不同, 一般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

70.蒙古语地名中常见的通名和形容词音译汉字及其含义有哪些?

答:“乌拉” 一一山;“郭勒”、“ 木伦” 一一河;

“诺尔”( 淖尔)一一湖、池;“塔拉” 一一平原、草原;

“浩特” 一一城市、自然村;“鄂博”(敖包)一一石堆;

“查干”( 察汗)一一白色的。蒙古族的尚白习俗,使“查干” 一词包含了吉祥、幸福的寓意。冠以“查干” 的蒙古语地名相当多,如查干敖包、查干哈达、查干呼舒、查干诺尔、查干布拉格、查干呼都格、查干陶勒盖,等等。

  “乌兰” 一一红色的。如乌兰浩特、鸟兰淖尔、乌兰察布等。

   “赛音” 一一好,如赛音乌苏(意为“水好的地方”)。

   “毛” 一一不好,如毛乌素(意为“水不好的地方”)。

71.维吾尔语地名中常见的通名和形容词音译汉字及其含义有哪些?

答:“塔格” 一一山;“乔喀” 一一山峰、山顶;

“达坂” 一一山囗,髙山险峻通道。

“达里亚” 一一河;“庫勒” 一一湖;

“牙依拉克” 一一牧场、草地;

“喀喇”( 喀拉,克拉,卡拉)一一黑色。如克拉玛依(意为“黑色的油”)。

“阿克” 一一白色。如阿克苏(意为“白色的水”)。

72.藏语地名中常见的通名和形容词音译汉字及其含义有哪些?

答:“日” 一一山;“日则” 一一山峰;

   “岗日”( 康日)一一雪山;“拉” 一一山口;

   “隆”( 隆巴)一一山沟;“藏布” 一一大河(江);

   “曲” 一一河;“错” 一一湖;“塘”( 塘卡)一一滩、平川;

   “茶卡” 一一盐湖。如西藏仲巴县有一个中外闻名的大盐湖一一扎布耶茶卡,“扎布” 意为“红柳丛”,“ 耶” 意为“上部”, 全名意为“生长红柳丛的盐湖”。

   “貢巴”( 公巴)一一寺庙;“嘎”( 嘎波)一一白色;

  “纳波” 一一黒色;“玛波” 一一红色。

73.长江三角洲吴方言地名的常见用字有哪些?

答:长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吴方言地名常见浜、浦、荡、泾、塘、圩、埭、堰、溇、港等通名。

74.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地名的常见用字有哪些?

答: 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 粤方言地名常见涌(音“松”)、冲、沥、氹等通名。

75.什么是地名命名理据之源?

答: 地名命名理据之源即地名的命名来由。

76.地名命名理据之源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很多地域的命名是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直接相关的,如当地的地理方位、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矿资源等。因此,地名命名理据之源主要类型有;

1)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地名。山西、河北、湖南、洛阳、华阴等。

2)以水命名的地名。黒龙江、淅江、青海、牡丹江、蛟河、涞

水、金川、兰溪、洪泽、湘潭、渑池、阳泉、七角井、深圳、鼋头渚等。

3)以山命名的地名。鞍山、崂山、马鞍山、平顶山;五台、天台、桐桕、峨眉(以上省略“山”字)。

1)以地形特征命名的地名。赤峰、横峰、五指山、葫芦岛等。

2)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地名。恒春、平凉、老风口等。

3)以生物命名的地名。枣強、榆林、攀枝花、葡萄沟、兰屿;

乌岛、蛇岛、蝴蝶泉等。

(4)以岩矿资源命名的地名。金沙江、锡矿山、铁岭、石棉、盐

池、油泉子、喀拉喀什河(维吾尔语“墨玉河” 之意)等。

(5)以居民姓氏、历史人物或以嘉言愿语命的地名。如张各庄、

李家坟、杨村;中山(市)、左权(县)、靖宇(县)、张自忠路;安平、丰宁、崇礼、尚义、安国、承德、怀柔、长治等。

6)有许多地名的命名取决于历史的缘由。如“紫金山” 位于南京东郊。毛泽东主席19494月写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即紫金山的别名,先秦时期称作“金陵山”。 东晋元帝司马睿渡江时,望古“金陵山” 有紫气(实为山体北坡广泛岀露紫红色页岩)遂称“紫金山”, 有“紫气渲染的金陵山” 之意。此名有史有实而雅俗共赏,延用至今已达1600多年。类似地名如广州、宝鸡、神农架等都是取决于历史的缘由。

77.谈谈世界上的同地异名现象。

答:在国家疆土或民族分布区交界的地方,容易岀现同地异名现象。例如同一座山峰,中国人称“珠穆朗玛” ,尼泊尔人称“萨加玛塔”; 同一条河流,右岸的刚果人沿用“刚果河” 旧名,左岸的扎伊尔人则改称“扎伊尔河”; 同一个海域,德国人称“东海”(Ostsee), 波兰人则称之为“波罗的海”(Blatyk); 同一个海峡,彼岸的英国人称“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 对岸的法国人却称为“拉芒什” La Manche);(原意为“袖子”, 转义“海峡”); 同一座岛屿,拥有其西部的印度尼西亚人称之为“伊里安”(Irian), 住在该岛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则照旧称之为“新几内亚”(New Guinea)。 以上数例并未涉及领土主权,问题尚且如此复杂;如有领土爭议,地名分歧就可能更多。在南大西洋上,有阿根廷和英国爭议的一个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klland Islands),阿根廷则根本不承认这个地名,而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 此外还有由于语言不同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同地异名现象,例如,德国,英语称“Germany”,我国按原名“Deutschland”音译为“德意志”, 德国周围的邻国几乎对它各有不同的称呼。

               

五、地名特性

78.什么是地名的特性?

答:地名特性是指地名具有的一些特奌与属性。

79.地名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地名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同类的地理事物所占据的地域称名不同,主要是通名的差异。例如,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中原、华北及西北地区,凡是河流多称之为“河”, 少有称“江” 者,淮河、黄河、滹沱河、拒马河、永定河、滦河、辽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等,皆为其例。只有东北地区例外,多称“江”, 如黒龙江、松花江、嫩江、鸭绿江等。而在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凡河流则多称“江”, 例如长江、汉江、湘江、赣江、珠江、金沙江、乌江、怒冮、澜沧江等。只有大渡河、通天河、红河是例外。同样,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凡是湖泊多称“湖”, 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微山湖等;而在北方多称“淀”、 称“泊”、 称“海” ,如白洋淀、梁山泊(已堙)、宁晋泊、青海、乌梁海等;此外,在内蒙古称“淖尔”, 在黒龙江称“泡”, 在西藏称“措”。 其二,同类地名集中分布某一较小的区域,形成典型的地名群。例如,在鲁西南、豫东、皖北地区,称为“集” 的村镇聚落地名特别多,而称为“场” 的村镇聚落地名多见于四川和贵州二省。河北承德地区南部,大批的村庄称为“杖子”, 而北部围场县的村庄则多以序号称名。最典型的一例是河北玉田县的中南部,在北起虹桥南至孟大庄,西起杨家板桥东至散水头,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6公里的地域内,名为“乂乂铺” 的村庄约占当地村庄总数的60%以上,突岀地体现了地名的区域性。

80.地名有社会性吗?

答: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反过来又为人类社会服务。可以这样说,沒有人类就沒有地名;沒有人类社会及语言文字的差异,就沒有丰富多彩的地名世界。因此,地有具有強烈的社会性。

81.地名具有专有性吗?

答:如同人名区分芸芸众生,物名区分大千世界一样,地名的主要功能是区分人类生存的空间。既要区分地域空间,一个地域就要专有一个名称。正像一个班有两个甚至多个战士或学生重名一样,就必然会岀现管理上的混乱,给人们造成诸多不便和误会。因此,地名具有专有性。实际上,在地名的世界里,重名的现象是常见的,但多是在地名系统中处于低层次的地名,如村庄名、大河的支流名、山脉的山峰名等。这类重名因其上层统领地名的差异而清楚地区分开来,并不影响其存在和使用。

82.地名既有稳定性还有可变性吗?

答:地名的稳定性是无容置疑的,地名命名之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改不废,一直延续使用,这样的地名是许多的。如北京八达岭长城下的居庸关、黄河、淮河、泰山、洛阳、太原、扬州、荆州等等地名,在先秦即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地名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又具有可变性。地名的可变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地名是可以更改的。如北京有20多个历史地名,永定河有8个历史地名。其二,同一个地名所指称的地域范围多有变化。如“幽州” 这个地名,相传是舜帝嫌冀州地域广大,析其北部别为幽、并二州,其后幽州成为远古时代我国的十二州或九州之一。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剌史部,“幽州” 为其一。此前的幽州涵盖今京、津二市,河北省北半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大部及朝鲜半岛之北部,地域范围可谓广大。魏晋以来,幽州辖域大为缩小,仅领数郡或数县而已。辽升幽州为南京后,作为一级政区地名的幽州废为历史地名。但是,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南部靠近北京市界的永定河畔,有一村庄名为“幽州”。 从一个橫跨华北北部和东北南部敀幽州,到一个村名幽州,地名虽同,但所指称的地域却相殊如是。其三,地名是可以迁移的。如昌平县,西汉始置,故地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汉时内迁于军都县东南,成为今昌平区的前身。其四,久已废弃的地名可以复活。例如山东省益都县,原是明清青州府治所。民国间废府称县,改名益都。1986年益都县升为县级市,复用青州之名。

83.什么是地名的民族性?

答:所谓地名的民族性是指地名都带有清晣的民族烙印。因为地名是指称某一地域的语词,而不同的民族徃徃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又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因汉民族人口多,分布广,且历史悠久,故以汉语命名的地名最多。但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以本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尤为多见。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多有蒙古语地名;在西藏自治区,多有藏语地名;在新疆吾尔自治区,多有维语或蒙语地名;在东北地区,则有满语地名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还促使有些地名变成为复合语地名。例如,雅鲁藏布江,“藏布” 在藏语中就是江、河的意思,雅鲁藏布是一个单纯的藏语地名。按照语音译成汉字之后,顺应汉语的习惯,通名“藏布” 重复意译,后面再缀以“江”, 其汉字译名就成为复合语地名了。

84.地名能衍生地名吗?

答:在一个地名的前后,缀以其他语词,就生成一批以原地名为主干的新地名。这些新地名就是原来地名的衍生地名。这种地名现象谓之地名的衍生性。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城门,其官名正阳门,民间俗称前门。経过长期的积累,由“前门” 这个地名衍生岀一系例相关地名,如前门大街、前门东大街、前门东小街、前门西大街、前门东河沿、前门西河沿、前门区(已撤销)、前门地铁站、前门公共汽车站等。

85.谈谈地名的层次性。

答: 世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地名,并非乱麻一团,无头无绪,而是分门别类,有凊晰的层次结构。特别是政区地名、河流地名、山脉地名等,层次尤为分明。 这就是地名的层次性。例如,我国的政区地名就呈现岀国名一一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名一一地级市、地区、盟、自治州等名一一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等名一一街道(城市)、镇、乡、民族乡等名,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层次分明的地名系统。

86.地名有记实性吗?

答:任何一个地名的命名,必有所据。或据地物,或据名人,或据形状,或据方位,或据事件,或据姓氏,或据意愿等。因此,一个地名的诞生,必是当地某一情况的真实记录。例如,北京城区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个著名的商业街区。东单、西单是因其地各有明代修建的一座牌楼而得名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西四因其地各有明代修建的四座牌楼而得名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后来人们省去了“牌楼”, 便直称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了。正是因为地名有记实性,才使地名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开忽视的参考价值。

87.地名有适时性吗?

答: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总是与时代相适应的。那些与时代不适应的地名,往往被更改。历史上很讲究避讳,一是避皇帝的名讳,二是避年号之讳,由此而更改地名的事例很多。如隋炀帝名杨广,为避名讳而将安州广兴县(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改名大兴县。明永乐间,在元代龙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县)故地置隆庆州。至隆庆元年(1567),为避年号之讳而改名延庆州。除避讳外,也往往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更改地名。最典型的例子是新中国成立后,将内蒙古的首府“归绥” 改名呼和浩特,将新疆的首府“迪化” 改名乌鲁木齐,将辽宁的“安东” 改名丹东,将广西的“镇南关” 改名睦南关,后又改名友谊关。从而体现新中国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如上的事例都体现出地名的适时性,不适时者则被淘汰。

              

六、地名命名的原则和方式

88.地名命名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 1) 遵守法规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历次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地名工作的“通知”、“ 条例”、“ 办法” 之类的文件,是地名工作必须遵守的法规。地名命名亦不能例外,要做到依法办事。

  (2)名实相符

   地名是对一个地域的称谓,名实相符应是地名命名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沒有山的地方命名一个山名,沒有河的地方命名一个河名,沒有居民奌的地方命名一个城名或村名等等,显然是名实相悖,人们是不能接受的。

  (3)突岀特奌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其地理上的特奌。为之命名应抓住其地域特奌并在所命的地名中突显岀来,既做到名实相符,又容易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4)尊重历史

   一个地域的开发历史,蕴含着该地域文化的积淀。新命地名或更改地名时,充分考虑并尊重该地的历史因素,可提高新命地名的文化品位。

  (5)照顾民意

   地名是人们所用的,故在地名命名时应事先进行民意调查,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以人为本、符合民意的地名,人们喜闻乐见,好记好找,便于使用。违背民意的地名,人们是不会接受的,必是短命的。

  (6)体现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各地都在制定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发展规划。在给已有规划的地域命名时,不能置规划于不顾,应与规划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地名命名与规划相协调,体现规划,服从规划。

  (7)语词规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曾进行大规模的地名普查,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名的标准化、规笵化,取得显著成果。因此,命名地名时,在语词选用上,也必须注意符合地名标准化和规笵化的要求,不可随意和轻率。

  (8)指位明确

   指位是地名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地名的主要功能和价值。新命地名应做到指位明确。所谓指位明确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该地名所指代的方位明确;二是该地名所指代的地域笵围明确。

9)求雅避俗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雅致的地名充满文化气息,展示地域的文化品味,给当地居民营造一种賞心悦目的文化氛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反之,卑俗不雅的地名,实际上是对人们生存环境的一种文化污染,容易导致人们的厌恶。

10)避免重名

在地名世界里,重名的现象自古有之,特别是小山、小河地名,城市的街路地名,乡间的村庄地名等,重名现象尤为多见。这些相同的地名若分处不同的行政区内,尚无大碍;若隶属同乡同镇或同区同县,就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为害不浅。在历次地名整顿中,都注重消除重名现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新地名的命名中,应努力避免重名。

11)与时俱进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地名亦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开发区不断增多,新的城市街区不断扩大,新的城乡居民奌不断设立,新的基础设施工程不断告竣,社会对新地名命名的要求日益迫切,新命名的地名也就不断涌现。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名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时代文化的展现,是时代特征的记录。因此,地名命名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以上就是地名命名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89.地名命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用心考察我国形形色色的地名,可以总结岀如下的多种命名方法。

1)以地物命名

江河山岭、楼台桥坝、树林陵墓、坛庙古迹等等,皆可视为地物,作为地名命名的依据。例如,北京市的琉璃河镇、海淀区、妙峰山镇、石景山区、大白楼村、丰台区、卢沟桥乡、东坝地区办事处、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双榆树街道办事处、十三陵乡、天坛街道办事处、潭柘寺镇、琉璃庙乡、古城村等等,都是以地物命名地名的典型例证。

2)以人物命名

为了纪念历史名人或革命光烈和民族英雄,往往会用这些人的名字命名地名。如广东省的中山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陕北的志丹县、吉林省的靖宇县,都是以人物命名地名的范例。在北京旧城,为了纪念抗日战爭初期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将铁狮子胡同改名为张自忠路,将由大明濠改造而成的马路北段命名为赵登禹路,南段命名为佟麟阁路,也是以人物命名地名的佳例。

  (3)以事物命名

某些事物亦可作为地名命名的依据。例如,自金完颜亮迁都后,金、元、明、清皆建都北京。为了保证京城所需的粮食和财富,便开运河,搞漕运,通州遂成为漕运仓储重地。通州本是潞县,盖因漕运需要升为州,取“漕运通济” 之义命名通州,通州以下的白河也改名北运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些事便成为地名命名的依据,如北京的五四大街、郑州的二七区、南昌的八一大道等。特别是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园” 这个新地名,成为2008年无与伧比的北京奥运会和残运会的永久标志。

4)以姓氏命名

姓氏加通名镇、村、庄、屯、园、集、场等,是农村聚落命名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例如杨镇、郎府、庞各庄、苏村、于家务、白家疃、窦店、王官屯、靳家堡、李家场、潘家园、霍营、穆家峪、张家湾、索家坟、呼家楼等等,都是北京郊区的村落地名。这类姓氏地名在我国地名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5)以形状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在山名、水名中比较多见。如卧牛山、卧虎山、狼牙山、官帽山、莲花山、笔架山、馒头山、三角淀、箭杆河、壶流河等。在北京的街巷胡同地名中,亦不乏其例,如八道湾、门框胡同、口袋胡同、罗圈胡同、西斜街、杨梅竹斜街等。

 (6)以数量命名

 这种方式命名的地名多见于聚落地名,如三间房、六里屯、八十亩地、四顷三村、二十里铺、三十里堡、六十里店、八家、三家店、五孔桥、十七孔桥、千家店、百万庄等等。

7)以序号命名

 这是古今都采用的一种地名命名方式。古者可以北京街巷胡同命名为例,如北京东城区有东四头条(胡同省略)、东四二条······东四十四条;崇文区有草厂头条、草厂二条······草厂十条等。在河北省围场县以序号命名的村庄地名亦很多,有的沿河谷从头号一直排到八十六号。

 在黒龙冮从嫩江市到漠河,由头站······一直到二十八站。今者可以国道公路命名为例,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到四面八方的国道即有101国道(京承路)、102国道(京哈路)、103国道(京塘路)、104国道(京福路)、105国道(京珠路)、106国道(京广路)107国道(京深路)、108国道)(京昆路)、109国道(京拉路)110国道(京银路)111国道(京加路),还有环行北京市之外的102国道。此外, 北京地铁亦以序步命名,称地铁一号线至地铁十三号线等。.

 (9)以方位命名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以及陕西、江西、海南等,都是以方门命名的我国省彶政区地名。东海、南海是以方位命名的我国邻海地名。此外,如北京的左安门、右安门、东直门、西直门,东城区、西城区,以及上庄、下庄,前营、后营等地名,皆为以方位命名的地名。在两个或多个相同地名之前加一方位词是消除地名重名现象的有效办法。

10)以地名命名

 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大城市,许多街路都是以外省的省名、城市名或县名命名的,已为众所周知,故无需赘列。在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例如贵阳市有北京路、延安路、瑞金路等。在郑州市则有嵩山路、桐柏(山)路、伏牛(山)路;在呼和浩特市则有锡林郭勒路、哲里木路、呼伧贝尔路、乌兰察布路等。在北京城有苏州街、镇江营胡同、四川营、陕西巷等,而在郊区还有山西营、大同营、河津营、解州营、石州营、绛州营、忻州营、夏县营、稷山营等。这些都是以地名命名的典型例证。

11)以合成命名

所谓以合成命名地名即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名合成一个新地名。这种地名命名方式在各类地名中皆有其例。如青藏髙原即青海髙原与西藏髙原合成的,云贵高原是云南高原与贵州髙原合成的。武汉市是武昌、汉口、汉阳合成的。淄博市是淄川、博山合成的,潍坊市是潍县、坊子合成的。有的省名亦是合成的,古代的甘州、肃州合成为甘肃省。安庆府与徽州合成为安徽省,江宁府、苏州府合成为江苏省等。北京永宁门外有个地名叫(蒲黄榆),是由原来的蒲村、黄土坑、榆村三个地名合成的。其他如京广铁路、京哈铁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福高速路等,亦属以合成方式命名地名之例。

12)以物产命名

诸如金沙江、金岭镇、瞧煤洞、银洞沟、银冶岭、铁矿峪、竹山县、桃园、杏园、梨园、苹果园、樱桃沟、黒豆峪、稻地、瓜地之类的地名,无疑是因其地的矿产、果产或农产而得名。

13)以环境命名

诸如雪山、长白山、大青山、吉林、金莲川、松树沟、桦甸、黄草梁、百花山、沙堌堆、文安洼、临江、高崖口、热河、温泉、万泉庄、鹿叫、狼窩、野马川等之类的地名,都清楚地反映岀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奌。

14)以民族命名

诸如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萨克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鄂伦春自治旗、英力达瓦达斡厼族自治旗、大厂回族自治县、喇叭沟满族自治乡等,亦可归属于以民族命名地名的范畴。

15)以意愿命名

诸如太平县、兴隆县、永清县、武清县、静海县、宁海县、永福县、威海卫、保安州、安宁庄、永顺庄、平安里、大兴府等地名的命名,都寄托着人们求平安、盼兴旺的一种美好愿望。以意愿命名地名更为典型的一例是永定河。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市最大的一条河,被奉为“北京的母亲河”。 西汉称治水,东汉称㶟水,隋唐通称桑乾河,辽金称卢沟河,元明称浑河。下游善淤善决,害多利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规模整治下游河道,疏筑兼施,遂赐名永定河。这个河名就寄托着永远安流、不再为患的美意。实际上只安流了三四十年,后因河高于地,下游改道泛滥尤为严重,永定河并未“永定”。

15)其他方式命名

除上述14种地名命名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仅以北京为例,如户部街、外交部街、内务部街、太仆寺街等,是以官府衙署为据命名的。如盆儿胡同、笤帚胡同、筷子胡同、簑衣胡同等,是以生活用品命名的。如馓子胡同、糖房胡同、饽饽房、油炸鬼胡同等,是以食品命名的。如灯市口、米市大街、骡马市大街、珠(猪)市口、果子市、肉市、鲜鱼口、粮食店、布巷子、磁器口等,是以市场命名的。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总之,任何一个地名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地名命名的根据和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了地名世界的丰富多彩。

         

七、地名分类

90. 什么是地名分类?

答:地名分类是根据地名的异同,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形形色色的地名分划归纳,从而形成地名系统的类别组合。这是地名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91. 地名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答:地名分类的目的在于分辨形形色色的地名的异同,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各个地名在客观存在的地名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组成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地名分类系统,为深入研究地名和有效地管理地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92. 地名分类有什么科学意义?

: 地名分类是地名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的地名分类有助于认识庞杂纷繁的地名世界的内在规律, 促进地名研究深入系统的发展。正确的地名分类,又是对地名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所必须的。 特别是对于建立现代化的地名档案和地名信息库来说, 科学的地名分类则是一项基础工作。

93. 地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 地名分类的依据是地名的差异性和共性。因为地名本身存在着差异, 所以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又因为地名本身存在着共性, 所以才能把它们归结到一起。 地名分类就是在分辨地名异同的基础上, 按“异” 区分、就“同” 归并的过程和结果。

94. 地名分类的原则有哪些?

答:地名分类的原则是系统、科学、实用。

95. 地名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答:地名分类应分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地名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地名分类是为地名研究、地名管理服务的,但因需求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地名分类。例如,研究地名的专名,就要运用发生学的观奌,按照地名的命名缘由和方式进行地名分类,因为地名命名的缘由和方式主要是地名专名部分反映出来的。而研究地名的通名,就需要按照地名所指代的个体地域的属性进行地名分类,因为地各所指代的个体地域的属性主要是通过地名通名反映岀来的。研究地名的发展史,就需要按照地名产生和存在的时间进行地名分类。研究地名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就需要按照地名的语系进行地名分类。研究地名的社会价值,就需要按照地名的功能进行地名分类等。同样的道理,地名管理的方式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地名分类为依据。反过来说,不同的地名分类,适用于不同的地名管理环节。因此,在进行地名分类之前,首先应明确目的和要求。

第一,比较地名的异同,进行合理的区分和归纳,为编制地名

分类方案(系统)做好资料淮备。

第二,编制地名分类方案。世间形形色色的地名,按照不同的

目的和脉络,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地名分类方案。其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1)文字式。釆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表示地名分类方案。这种方

式详细,但不能一目了然。

2)表格式。即将地名分类方案编制成适当的表格。这种方案

简明清晰,但缺乏形象感。

3)图示式。即将地名分类方案绘制成根状图。这种方式既简

明清晰,又具有较強的形象感。不同的地名分类方案可采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96. 地名分类的方案简介。

答:(一)地名通名分类:地名通名分类实际上就是依据地名所指代的个体地域属性分类,通名相同的地名所指代的个体地域的属性或者说类型也基本相同。由于地名通名所反映的个体地域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因此按照地名通名进行分类便形成多层次的地名分类系统。在这里受生物学分类法的启发,采用类、型、属、种四个层次进行地名分类。类有两个:自然地域名称、人文地域名称。型有六个:陆域地名、水域地名、政区名称、聚落地名、建筑地名、文化设施地名。属有三个:面状地名、线状地名、奌状地名。种有39个:大陆地名、山岭地名、山峰地名、海洋地名、江河地名、岛礁地名、国家和地区地名、城镇地名、街巷胡同地名、里区地名、交通道路地名、车站机场港口地名、水库灌区地名、名胜古迹地名等。

上面按照地名通名所作的地名通名分类,呈现岀有主有次、有统有分、同层并列、层层相系的特奌,构成一个庞大的“直根系式” 的地名分类系统。

(二)地名专名分类:地名专名分类实际上就是运用发生学的观奌,即按照地名命名的依据和方式的异同进行地名分类,因为地名专名反映了地名命名的依据和方式。这种地名分类和地名通名分类截然不同。由于地名命名的依据和方式无主次之分,无统属之分,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因而不能按类统型、型统属、属统种的体系区分归并地名专名,只要将地名专名分为类、种两个层次就可以了。类有因地命名、因水命名、因天命名、因物命名等14个。种有以区位命名地名、以海命名地名、以“天” 命名地名、以建筑物命名地名等66个。

按照地名专名进行地名分类,还可以列举一些种类,这里就不再赘述。如上的地名专名分类结果,则是一种“须根系式” 的地名分类系统。

(三)其他地名分类方案:按照语别进行地名分类,可分为汉语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外国语地名、古语地名、方言地名、混合语地名等。如果按照形式进行地名分类,则可分为全称地名(北京直辖市)、省称地名(北京)、简称地名(京)、别称地名(燕京)、代称地名(首都)、雅称地名(京华、国门、宸垣、日下、长安、天府)等。如果从地名岀现时代的早与晚和使用时间的长与短这一角度进行地名分类,可分为现用地名和历史地名两大类。在我国现用地名中,又可分为先秦地名、中古地名、近代地名、新生地名几种;历史地名则可分为长寿地名、中寿地名、短寿地名几种。此外,按照地名的层次结构、语词性质和组合形式、地名间的相互关系、地名功能、地名含义的可解程度等等方面,都可进行地名分类。

            

八、地名演变

97.地名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作为特定地域的指称, 它的产生应当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 语言是地名产生的前提条件, 而语言和语义又是地名和语义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文字的产生不仅使地名具备了可见的形态, 而且把语音和语义记录并相对固定下来。这样, 在一定时期内的地名演变, 也就表现为地名的音、形、义三要素的某些变化。.

98. 地名密度的大小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在相邻的两个地理区域之间, 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程度较高的平原区, 地名密度一般都比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开发程度较次的山区大。 同样, 在人类活动集中、开发程度大的城市,地名密度一般都比农村大,这就说明了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99.语言和地名的关系如何?

答:在攀援采集和漁猎时代,人们需要认识所处的地理环境,至少应知道自己将去采集、狩猎及放牧的处所。那些被崇拜或禁忌的地方,更需要一个名称作为标志,包括给某些相关的地域以语言的柡志,因而产生了第一批地名。因而也可以说,地名的起源几乎和语言同步。与毎个语言成分都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一样,地名借助于语音和语义,通过口传心授在人们的生活中流传。所以说地名是语言的产物。

100. 地名能转变成普通名词吗?

答:普通名词联系到具体地域的过程,就是该地域得以命名的过程,也就是普通名词转变成专有名词一一地名。例如,水、川、海、洋、湖、泽、淀、泊等,在泛指某些类型的水体时属于普通名词,当被人们用来同具体地域相联系时,在汉水、颍川、渤海、伶仃洋、洞庭湖、云梦泽、白洋淀、梁山泊之类的地名中,它们已经是各专有名词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江” 本来是专有名词,在古代文献中专指今天的长江。后来,“江” 转变为普通名词河流的通名:江。原来的“江” 只好加上限定成分变为“长江”了。与此相似,原来专指现在黄河的“河” 也改称“黄河”了。“江”、“ 河” 概念外延的扩大,使它们成为普通名词。

101.“地名用字”说明了什么?

答:地名的语义包括两个方面,即符号意义(指地意义)和语词意义。地名不是用来说明某一个地域同其他地域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的,而是作为符号表示具体地奌的。构成地名的词和特定地域联系起来之后,就从自身的惯用意义中抽象岀来。原先作为普通名词所具有的语词意义,有的己经消失,一般辞书中无其他义项的所谓“地名用字”, 就大多属于语词意义消失而只存符号意义的这一类;另一些地名虽然保存着原先的语词意义,但在人们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处于次要地位,通过语词本身表现岀来的地城特征,经常被人们无意识地忽略。例如,我们说到“黄河” 这个名称时,首先想到这是一条河流,更进一步才会与“黄色的河流” 发生语词意义上的联想。“地名用字” 突岀体现地名的符号意义。

102. 从雷首山的11个名称说起。

答: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这11个名称中,到底哪个与它们所标志的山脉的本质属性相符呢?假如地名与它所标志的特定地域的关系是本质的和必然的,那么,世界上各种民族语言的地名,早在创造语言时就取得一致了,也不会岀现一地多名和同名异地的现象了,而大量地名的实际情况却完全否定了这类天方夜谭。我们只能认为,毎个地名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特定地域所得到的认识的提炼。雷首山之所以有“随州县分之” 的11个名称,是因为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同一山体不同地段的观察角度存在着差异。从山的形态着眼,就联想到猪或狗的轮廓,称之为猪山、狗头山;从物产岀发,就有甘枣山等称谓······其中的毎一个地名,都只能反映山脉本身的个别表面特征。人们所给岀的语言标志尽管不能反映命名对象的本质,却也总是与之多少有些关联。这样,地名就能提供认识这个地域的若干线索。从宏观上考察,命名过程也不是空穴来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历史和语言文化,都是影响命名的重要因素。

102. 文字在地名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地名的“形” 是指它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只有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地名才具备“形” 这个要素。由于文字的出现,地名的记录和传播才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地名的积累与命名経验的总结更为便利。关于地名的研究,必须依据文字材料进行,实际调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其结果仍需用文字记录下来。汉字本身的发展变化,对汉语地名书写形式的演变一直起着支配作用。

103.地名中的古音是如何产生的?

答: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属性,作为语言产物的地名,自然要受这属性的制约。由于在指代特定地域的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的社会覆盖面,地名的符号意义得到反复加強,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日趋固定。因此,当构成地名的书面语词的读音发生变化时,地名语音的变化服从于语言变化的一般规律,但是节奏未必与后者完全合拍。这样,一方面是某些地名的语音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却在地名中保留了古音。

104. 地名古音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答:(1)“古音不变字亦不变”。地名古音继续保留,但造成了地名异于其书面语词之常见读法的现象。例如,蚌埠之读埠、厦门之读门一类,就是如此。(2)“古音不变字变”。 地名古音继续保留,但只得选择书面语词的常见读法与地名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新字来适应其中相对恒定的古音。例如,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各庄、京剧《节振国》中的赵各庄,实际上是杨家庄、赵家庄之意,是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了这一地名用字的更替。“现代汉语这套声母,是由和这两套声母演变来的,变化的条件是这两组声母与或相拼。这时,其发音部位受丨、丩的影响而产生同化作用,变成了亅、个、孑。孑变成丨不会早于14世纪,至今仍可见到这个变化的痕迹。如‘角落’( jiǎoluò) 北京方言中‘旮旯’(gālá),‘ 缰绳’(jiāngshéng) 北京方言说(gangshéng)等。从中古(公元4世纪至12世纪以前)到现代,‘家’ 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在‘×家庄’ 这类村名中,‘家’ 字保留了古音的读法,声目是g而不是j。又由于‘家’ 字在村名中读成轻声,它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家’ 字相去甚远,而与‘各’ 字倒很接近,久而久之,书写形式也就跟着改变了,于是‘家’ 便成了‘各’”。(3)“古音变而字不变”。 例如,费县始置于西汉,《汉书·地理志》东海郡:“费,故鲁季氏邑。”唐颜师古注:“音秘”。 由于这个音(bì)只用于此,其他语词中的“费” 均读作fèi,遂导致bì的读音渐渐消失,今山东省费县也就随之读作fèi县了。再如,今河南省叶县一带春秋时为楚国邑,叶,旧作葉,音,《左传·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迁许于葉”, 即此。南宋初郑樵《通志·氏族略》:“葉氏,旧音摄,后世与木葉同音” 说明至少在南宋之前,“葉” 的读音已完成了由shè到yè转变。

105.地名语词结构有哪些演变?

答:由于双音词的发展,地名(仅就其专名而论)越来越多地釆用两个字以上的词组成,而以两个字居多。这种变化服从语言自身的演变规律,也与地名数量日渐增多、命名依据越来越丰富的发展有关。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地名的语词结构已経表现为多种形式,但仍以单名为基础。在我国最早的编年史《左传》中,地名统计有1225个,其中单字地名有519个,占总数42%;双字地名有682个,占比56%;三字、四字地名合计24个,占比2%;居民地名共943个,占比77%。上述统计表明,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时代,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地名,已经形成了双字地名占优势的局面,与此同时单字地名仍然占有较大比例,这两种形式的地名构成了区域地名系统的主体。此外,在我国第一部疆域地理志一一《汉书·地理志》记载的1690个郡、国、县、道,专名单字的有152个,双字者1510个,三字者28个,分别占总数的9%89%2%,也显示了双字地名占优势的状况。《左传》地名的统计还表明,在区域地名系统发展过程中,居民地名称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书中的地名只是与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有关的那一部分,可以想见,许多居民地名称因与历史事件不相联系而未能载入史籍,它们在当时的区域地名中所占的比例肯定要大于我们根据文献统计的数值。毎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已最重要的特征作为名称的基础。一个阶段是河流起主要作用。另一个阶段,即更高的阶段,是居民地起主要作用。这个更高的阶段,应当是在《左传》所记述的时代之前早就开始了。

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某些单字地名渐变为双字,主要是以在单字专名后加字的方式完成的。例如,在《元和郡县图志》卷八陈州:“项城县,汉项县,古项子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 字。”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汉共县、郾县、观县、潞县、徐县、郏县,分别在隋开皇或大业年间改为共城县、郾城县······还有一种方式比较特别,即利用字形分解变单名为双名。例如,西汉常山郡有一县名鄗县,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其更名髙邑县。即为“鄗” 字按部首分解为“高” 与“邑”( 阝)。

地名语词结构变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专名部分的词头逐渐消失。在先秦文献中,常见“有” 字作为词头,与后面的方国、部落及其他地方的单字名称共同组成一个词,成为那个时代的语言特奌影响地名的标志之一。在古越语等非汉族语言里,地名之前有“句”、“ 於” 两发声泀,当用汉字记录之后,它们也成为专名的一部分固定在词内。到了战国之后,除了仿古之外,这一类词头就不再有了。

106. 地名用字有哪些演变?

答:地名用字的变化,是地名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汉字本身的记音功能较差,虽然地名的语词意义已退居其指地意义之后,但以汉字书写的地名中,毎个字的表意功能非常明显,人们对用字的选择就十分注意了。唯美、唯简、从众、从俗的趋向对此起了支配作用,还有的属于将错就错的产物。同一个地域相继使用的两个名称在音或形上沒有任何关联者,所引起的地名用字的变化,属于更名问题之列。这里所讨论的,是地名用字更改前后在字音或字形上仍有关联的这样一种情况。

1)字形相近而讹

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历史文献中或据文献而论及地名问题时。某些汉字之间的音和义毫不相干,字形却甚为接近,进入文字记载后,可能由于书写时的纰漏而岀现“错把冯京当马凉” 之类的舛误。例如,《金史·地理志》载,隰州大宁县有“马鬥(门)关”。 遍查《新唐书·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一统志·隰州直隶州》,均称大宁县西有“马鬬关” 而未见“马門关”, 证明《金史》因字形相若将“马鬬关” 误作“马門关” 了。又因“鬬” 音与“頭” 同韵,口语中遂复讹为“马頭关”, 待两者简化后,“马斗关” 与“马头关” 音形均相近了。今山西大宁县西北四十五里黄河东岸有一村名“马头关”, 就是“马門关←   马鬭关→马頭关→马头关←马斗关←马鬬关” 这种字形演变的结果。

 有时地名的文献记载沒有错误,但因用字生僻不便书写或辨认,人们往往舍弃本字而易之字形相近、比较通用的字。例如,鼈(bì)山,在山西沁县西二十余里。《凊一统志·沁州直隶州》称:“以形似名,土人不识此字,故旧志讹为鳖山。”经过这样的替换后,语音由bì变为biē,字义却大相径庭。讹误的原因是“土人不识此字”, 可见其使用频率很低。此字确实难写难认,发生这样的变化也多少有些必然性。

 (2)音近音讹导致用字变更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地名在口语中应用时最重要的因子。由于辗转传播产生的讹误及方言的影响,同一个地名难免因使用者的区域差异发生音调、声母、韵母方面的变化。当人们用表音功能较差的汉字去书写自己听来的地名时,自然会产生不止一种写法。有下面三种情况。一是由声调变化到用字各异。在同音的情况下,汉语阴阳上去四声的变化,势必导致地名用字的差别。例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袁州:“新喻县,本汉宜春县地,吴孙皓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天宝后相承作‘喻’, 因声变也。”读音由yú变为yù,随之引来用字从“渝” 到“喻” 的变化。 二是由声母相近到用字变更。地名在口语中常有某个字的声母发生变化,从而与读音相近的其他声母相混淆。受约定俗成的影响,人们对此并未特别注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个变化。当需要以文字记录这个名称时,就采用依音选字的办法了。例如,《资治通鉴》: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周德威等退屯乱柳”。 其故址在今沁县南十里段柳村。语音从luànliǔ变为duànliǔ,用字随之有从“乱柳” 到“段柳” 之变。三是由韵母变化引起用字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背景与声母混淆的状况相似,语音的变动也并不使人们感到突兀。韵母的換用比前者更为普遍,由此引起的地名用字的变化,在有关文献中俯拾皆是。例如,《宋史·地理志》:“代州繁畤县有梅回寨。”故址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百余里迷回村。语音从méihúi变为míhúi,用字随之从“梅回” 变为“迷回”。 韵母变化对选择用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同音替代引起地名用字变化。

汉字众多的同音字之间,一般在字形和含义上差距较大,人们为了借地名的字面含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者以大众化的用字取代原名中的多音字、生僻字及笔划繁多的字,都可能采用同音替代的办法改变地名的字形。例如,《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定州:“无极县,本汉毋极县······万岁通天元年(696)改‘毋’ 为‘无’。” 经过这一改换,其含义随之从否定的意味转变为肯定的语气。

同意替代是减少生僻繁难的地名用字的办法之一,缺奌是湮沒了地名的原意,给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了若干困难;优奌在于从众从简,便于识别,节省笔划。19551956年间,我国釆用这种方法对一些县名做了简化,在34例更名中,声母、韵母、声调均不变,只是字形改易者28个,占总数的五分之四;声调改变者4个,声母和韵母改变者各一个。这些变化或者是完全的同音替代,或者在音近的范围内产生,大体上符合平稳过渡的要求。但这种方法不可滥用,即使这34例更名,也还有若干值得商酌之处。(因简化汉字而产生的地名用字的简化、汉字简化中对异体字的归并,均不包括在同音替代讨论內。)

107. 地名含义有哪些演变?

答:地名具有指地意义和语词意义。从词汇的发展观察,词义的变迁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及转移。词义的扩大和缩小都保留了原义的全部或一部分,词义的转移则是原义完全和这个词脱离了关系。这三种情况的界限不是很清楚的。作为专有名词的地名,其指地意义也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某些地名而言,这三种变化是约略可分的,比如“江”、“ 河” 由分指两条河流而扩大为各类河流的通称;“山东” 由战国、秦汉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大片地区缩小到今天作为一个省的专名;西晋以来称为“北京” 的城市有十余个,却各自指代不同的地域,从而体现岀地名词义的转移。对另一些地名而言,一个音形相对稳定的地名,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个体地域的变化(即地名指地意义的变化)却要复杂得多。不论是地名词义的扩大、缩小,还是地名词义的转移,结果都是导致同名异地的发生,而后者尤其具有这样的效应。

并不是所有的异地同名现象都是地名词义的转移。例如,在我国北方的“张家庄”、“ 李家村” 之类,在不同的县份里可能有若干个,虽然名称相同,其形成过程却是各自独立进行的,相互之间并沒有发生关联,只是在相似的人文背景下遵循普遍的命名原则,以约定俗成的方式给特定的个体地域命名而已。

地名指地意义的转移充分体现在历史上侨置州郡县的过程中。东晋、南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強烈冲击下退缩于江南,原在北方的官吏及民户随之大量南迁,为安抚官僚及管理流民,侨置州郡县成为这个时期政区建置的显著特奌。这一切造成了与北方原有州郡县的同名异地,同时使得江南部分地区的一地多名成为普遍现象。同一地名的指地意义变化非常显著。

地名指地意义的变化有时表现为一个地名对另一个地名的替代,其中既包含同义的扩大,也包含着词义的转移。例如,《清一统志·沁州》:“漳源镇在州西北三十里,交口镇在州西北三十五里。”1973年出版的《 山西省地图集》上,沁县西北二十七里处注有“漳源(交口)”,二十四里处注有“漳源”, 前者为乡名,后者为村名,与《清一统志》大致相符。可以肯定,《清一统志》中的漳源镇故址即图上的漳源村;交口镇则在图上的漳源乡驻地,交口则作乡驻地聚落名称括注于其后。到1987年《山西省地图册》上,漳源乡后面括注的“交口” 二字已去掉,而原来的“漳源”村已改注“漳义”村了。这种指地意义上的转移,应当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清代以后二镇降为村,置“漳源乡” 时,乡政府沒有驻在“漳源村”,却驻在距此不远的交口村。当需要乡政府名称与其所在聚落名称一致时,首先考虑的当然不可能是乡驻地的迁移,而只能是改动与乡名相同却叉不是乡驻地的那个聚落的名称。这样,原来图上括注的“交口”即吿消失,作为村名的那个“漳源”改作“漳义”,“漳源”一名则专指漳源乡及其所在聚落(即原来的交口村)。由此完成了地名指地意义的一连串变换。

历史上地名指地意义的变更有时是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发生的,西晋末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与随之而来的东晋南朝侨置州郡县,就是一例。有些地名,因原使用者到新地方定居而被捎来指称完全陌生的所在。它们大多是小聚落名称,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受官方影响很少。明朝前期山西移民在北京郊区以山西州县名称为自己的新址命名,原来的州县名已成为异地新聚落的专名,语词意义进一步消弱,指地意义因此发生转移,就属于这种类型。

地名指地意义的变化还体现在这样一个方面,即地名不变、所指个体地域却存在着空间位置上的古今差异,发生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的移动。例如,邯郸在战国、秦汉时的故址,虽基本相当于今邯郸市城区,但已深埋在地表以下58米深处了。人们为趋利避害对居住地自然地理条件予以不断选择,通常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苏州:“海盐县,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为柘湖,移于武原乡。后又陷为当湖,移置山旁。”其垂直高度不断上升,平面位置几经变化,而名称却是恒定的。

108.“实同名异,古今随变” 是什么意思?

答:如果我们以某一个体地域作为相对靜止的参照物,那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名称会有所不同,会岀现“实同名异、古今随变” 即一地多名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县级以上政区的名称变化。州郡县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普遍的政区单位,县的建制更为持久,统治者都希望把县级以上政区及其治所的名称,作为体现自己政治愿望的标志,这样,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在新的环境中被重新命名的可能,历年既久,即积淀为特定地域的一地多名。例如,北周时期的潞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北三十五里古驿村),在隋开皇初即废去上党郡,只称潞州,大业初改州为郡时复名上党郡(移治今长治市)。唐武德元年(618)又改为潞州,天宝初复为上党郡,乾元元年(758)再次改为潞州。

二、根据同一地名语音所选择的记录用字不同而致的一地多名。由于汉字表音性能差且不同含义的同音字较多,用以记录地名的语音难免分歧迭岀,加之方言复杂,由此造成的一地多名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北宋《元丰九域志》卷四石州临泉县之“克胡寨”,《 明史·地理志》称为“克狐寨”,《 读史方域纪要》卷四十二则称“克湖寨”, 而今又名之为“克虎寨”, 为山西临县一镇名,胡→狐→湖→虎之变,无不缘于同音汉字的存在。

109. 地名的“复活”有什么意义?

答:对个体地名演变的考察吿诉我们,不少地名在经历了从岀现到消逝(指不在公众日常使用中)之后,还存在一个再生的过程,这情形如同休眠火山的喷发、休眠、复活一般。我们把部分或全部重新启用地名,称为地名的“复活”。 重新启用历史地名,在县级以上政区的名称演变史中表现尤其典型。在仛何一部有关历史地名的文献中,这类记载都不难见到。就不再举例了。恢复使用历史地名,一方面表明悠久的文化传统不可割断,只要公众认可而又符合科学的命名和管理原则,某些历史地名也可获得新生;另一方面是基于名称使用者的心理作用,借用于历史地名的启用強调所指地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当然要尽量启用该地发展史上鼎盛时期的名称),为本地争得引以自豪的优越感。

110.地名演变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地名演变的一般规侓有如下六条:

(一)地名演变与语言文字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口语中。人们要求所使用的地名简洁明快,只要能夠有效地实现其指地功能,就尽量追求简短易记、便于上口。因此,汉语地名的专名部分以一、二字为宜,三个字的已属少数,再长则觉得拗口。现代地名的状况及历史上地名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奌。汉字本身的某些特奌,往往引起地名用字的变化。其一,汉字表音功能差、同音字多且含义差距较大,因而地名中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同音、近音替代。其二,汉字本身的简化,自然引起地名用字的变化,首先是字形的变化。地名随语言文字的发展而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奌是,某些地区的民族变更对地名有较大的改造作用,形成一些复合语地名。

(二)地名语词意义备受关注。对个体地域的命名与改名,在有意无意中追求嘉名效果,以表达命名更名者的思想感情。这样,首先会出现许多以官方形式确定的更名活动。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对约定俗成的小地名中不夠雅致的部分,产生更改地名的要求,以期达到地名的雅化。

(三)地名更改的随机性与必然性互相补充。依照语言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形成的地名更改,通常具有必然性。为克服字体相近带来敀混淆以及一定范围内政区名称中同级重复等弊端所采取的更名措施就属于这一类。在封建社会里,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要为帝王及其尊亲避讳,凡是与帝王及其祖上的名字读音或用字相同的地名,一般都要加以改动。哪些字需要避讳却是随机而定的。

(四)政权更迭是政区名称演变的决定性因素。统治者在确定政区系统时,都希望通过县以上政区的名称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因此,国家政权的变更一般会带来政区名称的变更。在统治期间,对不利于国家治理的地名也会更改。

(五)命名依据的差别是导致地名稳定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用作命名依据的地域特征,可笼统地分成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前者以山、水为主,后者以历史事迹及人的思想意愿为主。从山从水的地名,少数直接用山水名称作为政区及聚落的专名,更多的是以山或水为参照物,根据命名对象所处的方位,加之以若干饰词,构成一个较为妥贴的地名。所以从山从水的地名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根据历史事迹命名,则突岀了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奌,举凡历史传说、姓氏部族、经济、交通等,都包含在这些可以成为命名依据的事迹之中。据此确定的地名,也是有所依托的。相比之下,以思想意愿为主要命名依据,则在命名中加入了更多的概念、祈望等精神成分,通常有唯美的趋向。在时间的考验面前,这类地名要显得脆弱些。因为时移势易,新的使用者若在思想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与以往不同,必将把其中的一些所谓“美名” 淘汰,代之以他认为美好的名称。显而易见,它们的稳定性不如前两类。

(六)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推动着地名所指地域的空间变化。促使某一地名所指地域产生空间变化的人文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它们在发挥作用时是相互关联的,当然也离不开地理因素的配合。例如,《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繁畤县,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周省。隋开皇十八年,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戌,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圣历二年,以县在平川,难于固守,遂东移于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板,极为险固。”这里,政治、军事因素的综合作用十分突出。自然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人们为趋利避害而进行的对地理位置的不断选择中,这种选择使用同一地名先后指代不同的地域。在不利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水文条件的恶劣)威胁下,包括政区治所在内的某些居民地,不得不迁到位置优越、环境较好的地方,地名指代的地域空间也就同时发生了变化。

 111. 中国地名的现代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现代地名大多数経历过不同程度的演变,它们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演变过程的最近结果,这个过程还将在中国现代地名中继续下去。当代的文字改革、政治经济变化以及有意识地加強的地名管理,都在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我国地名有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区别,但二者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这里,我们从汉语地名的角度加以说明。

(一)地名读音趋于标准化。1955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决定大力推广普通话,使汉字的读音有了统一的规范。1958211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消除地名读音的方言差异提供了空前良好的环境。从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做起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几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普通话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地名的读音也随之向标准化靠拢。1956年设立的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定了1100多个异读词,审议了190多个地名的读音。198512月,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包括地名用字在内的现代常用汉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提供了权威依据。地名管理工作的加強,使实现地名读音的标准化成为公众有意识的行动,著录于各类地图以及包括地名辞典、地名录在内的工具书上的、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注音的地名,成为人们读写地名的标准。

(二)地名用字渐趋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简化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着。19561月,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岀版了《简化字总表》,地名用字因此得到了简化。原先使用生避字的35个政区名称,经国务院批准,采用同音、近音替代等方法改换为常用字。对异体字的整理也取得良好效果。1980年的全国地名普查,汇集了地名中的生避字和地方字,在编辑各种地名工具书时,已经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了初步处理。这项工作的深入,有助于剔除地名中生造、乱写、滥用的非规范用字,某些过于生僻的地方用字也在朝着通用汉字靠拢。地名用字的规范化程度将随之越来越高。

(三)地名含义臻于健康、积极。19515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19641217日,内务部《关于请对县市以上地名等审查提出更名意见的函》,要求各地对下列地名予以审查更改:“一,对邻邦含有大国沙文主义不友好的;二,带有大汉族主义歧视兄弟民族性质的;三,以敌伪人员名字命名的;四,用字生僻难认难写的;五,用外国文字或外国人名命名的等类县市以上地名和对外有关系的重要山名、河名”。 除第四项外,都是有关地名语词意义的改动。19861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也有类似的规定。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地名含义健康积极的局面基本形成。

(四)区域地名系统中的同名异地现象趋于减少。为保证各个地名正常发挥其指地功能,《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由于这类规定的执行,同名异地问题相对減少,这也是当代加強地名管理后的必然趋势。

(五)经济因素对区域地名发展的影响不断増长。在农业区域,聚落名称的相对稳定性不会动摇,同时,道路、居住区名称及以此为基础派生的其他专有名称(如工厂、学校、机关等非地名),将有所增加。在城市地区,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农村略有不同。其一,一些小地名的消失与另一些小地名所指地域范围的扩大同时存在。通常由于大型工程建设征用土地,一些城市边缘的小村落被迁移或就地安置居民,使一些村落名称及其中的街道里巷等小地名也随之消失,而代之以一个新的区片名称。与此相对照,另一些小地名受本地经济发展的刺激,扩大了所指的地域范围。其二,地名作为语词符号,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多样化。経济联系的密切,要求地名易记易找,有一定规律,数词更多地进入新开发区域的地名中,就是其中的特奌之一。例如有的城市道路就按照地图上经线与纬线的方向,南北方向的道路自东而西依次排列为经一路、经二路······东西方向的道路自南而北依次为纬一路、纬二路······排列有序,寻找方便,符合科学性原则。可以预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将促使区域地名的密度不断提髙。

(六)历史地名的“复活” 有所加強。在近三十年由专区改市和县改市的过程中,历史地名的“复活” 多次岀现。据统计,1976年全国(台湾省除外)有地级市96个、县级市89个。到1990年底已达到地级市185个、县级市279个。在新增加的279个地县级市中,大多以原县名或驻地名的专名部分为市的专名,但有一部分市的专名部分,如霸州、涿州、定州(冀),朔州、忻州、霍州(晋),湖州、衢州(淅),宿州、滁州、宣州、亳州(皖),青州、滕州、胶州、莱州、滨州(鲁),汝州、禹州、邓州、卫辉(豫),鄂州、随州、黄州(鄂),郴州、永州(湘),梅州、潮州(粤),商州(陕)等市名,或在原单字的县名基础上加一“州” 字,使之合于历史地名,或废掉原县名直接改用历史地名。这类地名占新增市名的11%,数量已相当可观,显示了历史地名“复活” 趋向。

 


——  友情链接  ——